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常规管理 规范实施 常态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2: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常规管理 规范实施 常态发展

——我校常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其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开发实施的艰巨性导致这门课程进展缓慢。因此,如何进行常态实施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化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走过一段“在迷茫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收获:学校共承担区公开课2节;有省、市立项课题各1项;省科研成果二等奖1个;中国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1篇;省、市优秀论文各2篇;省优秀课例一等奖1个和市优秀课例2个。现谈谈我校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校长理念的转变是常态发展的前提

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掌舵者,教育思想的贯彻者。因此,综合实

践活动的常态实施首先考验着校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最新亮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如果学校领导缺乏对综合实践课程最基本的规划意识和能力,该课程是很难进入正常发展的状态。所以,综合实践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校长课程”。我校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带头学习该课程的要义,把握其功能与价值。从本校实际出发,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实施方式、实施过程。并成立了课程领导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副校长为主管,区学科带头人任教研组长,拟订了《万江中心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三年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推动课程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在课程时间制度上、教师指导制度上、学生评价制度上、学生安全保障制度上有创新。如我校在教学管理上建立了常态实施的保障制度,要求每个班主任为主导教师,每个课任为指导教师,每班每学期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每位学生必须经历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过程,每位教师应有指导方案和综合实践指导反思。做到的给予奖励,缺项的按未完成任务考评。学校还建立了“圣茵植物园基地”和校内“生物园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和标本制作实践活动。

二、常规管理的完善是常态发展的保障

综合实践课程只有开成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的常规课程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我校在此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层级管理有序

在课程动态管理中,我校实行层级管理,形成学校领导小组——教研组——备课组——指导老师层级管理体系。每学期期初,学校、年级组长、任课教师联系本校实际,制订综合活动课程三类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规划好每学期的工作重点和课程开发的内容。

(二)课程管理到位

《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把课程的课时定为每周两课时。我校根据课程和学校实际,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度,建立教学常态管理实施的保障制度,要求每个班每学期开展1-2次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位学生经历一次完整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综合实践过程,每位老师有指导方案和指导反思。每学期,教研组对每个课题的活动及时跟踪检查,不定期进行资料检查。教研组建立周历表,把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落实到每一周,一至十八周的综合实践活动周历表展示了学校一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

(三)重视资料积累 我们要求每个主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召开阶段性成果交流会,一为检查学生的活动情况,二为原始资料的保存提供保证。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和保存活动的原始资料,鼓励学生在活动及作品(小组计划、摄影、摄像、绘画、日记、采访卡、调查表、实物制作等)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表达方式鼓励多样化、个性化。每学期末,每位指导老师将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交往综合实践成果展览室保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常态发展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多样的,它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等范围。在各类课程资源中,区域文化、地方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学生的成长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较理想的选择。我区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为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泛的题材。我校因地制宜,积极开发本土资源,构建校本课程。

关于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校仅仅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教师个人能力素质,形成学校特色”这一总目标,主要从自然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两个纬度进行。自然领域是对当地自然事物或现象的研究。如,我们开发的探究主题有《美丽的学校》、《校园植物知多少》、《垃圾的产生与处理》、《我们身边的垃圾》、《童眼看治摩》、《漫话端午节》、《蔬菜与健康》等,通过对自然领域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人文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社会的经济问题等内容,如《身边的公园》、《走进金鏊洲塔》、《走进身边的绿》、《我眼中的广场》、《家乡的糖水》、《东莞饮食文化》等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通过对人文社会领域的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东莞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经济状况与发展前景的探究热情。除此以外,我们特别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比较引人注目,可及时用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因此,我们初步构建了“乡风民俗”、“水资源”、“民间工艺”、“认识自然世界”等系列的本土化课程内容,形成了有

地方和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体系。这是一笔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校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制定提供了条件。

通过资源开发,让教师们带着课题研究,带着问题学习,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构建有我校特色的课程管理体系,优化课程的实

施策略,以此提高课程开发的总体水平,凸显我校办学特色。

四、教师有效的指导是常态实施的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让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是,在实践中,仍然离不开教

师切实有效的指导。

主题的确定——需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教师的工作要引导学生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的变化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找到并选择感兴趣的有助于自己发展的积极健康研究课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灵感,让学生对问题有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之后,指导设计活动方案,要明确方案应包括从哪个角度来展开课题研究、大约用多少时间、小组内如何分工、拟采

用哪些

方法搜集资料、什么时候进行小组的交流等。

主题的实施——需要明确活动组织形式和方法。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经验、方式方法动手实践,开展探究活动。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及时与学生交流,掌握学生课题的进展情况,对研究可能用到的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采访、图书馆查阅资料、资料统计等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指导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活动 中的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等。

成果的交流(活动反思)——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总结。展示的形式可以以课题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交流,此时小组成员将所研究的课题的研究过程、研究发现、研究心得等向全体同学汇报,交流的主题可以多种多样:交流课题选题、开题、开展研究的方法;交流开展课题研究的流程;交流在课题研究中资料积累与保存的方法;交流在课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等等。也可以采用师生讨论会的形式,指导教师与小组学生一起讨论课题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也可以让学生写反思日记,来记录活动中的收获及心得体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还可以通过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有个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同时,在这一阶段中,可以把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分组张贴在布告栏上,让全班同学阅览,可以说所有的资料都是共享的,学

生彼此间取长补短,

互相借鉴,从而最大范围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活动能力。

此外,要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明确主导教师、主题指导教师的责任及指导程序和指导规范,并与其他各学科教师紧密配合,团结协作,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实施。如我校四年级“走进蔬菜,了解蔬菜”课程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选种子或苗种、播种、栽种、灌溉、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等活动实践,就有三位

教师参与了指导工作,才

保证了实践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

五、问题与探讨

几年来,我们以常态为基准,立足校内,拓展校外,为每个学生的

综合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宽松舒适的环境平台。随着该课程的深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主要表现在:(1)如何保证每个教师能有序、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2)如何把该课程有效地与各学科整合?(3)部分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很重视,以致影响学生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得家长的重视?(4)如何保持孩子对这门课程的长久兴趣?

成绩已成昨天,我们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求真务实,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我们坚信“雨后的彩

虹是最美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规范管理 知难而进 常态实施

常态课堂管理 实施意见

教学常规管理规范

《市场部常规任务管理规范》

“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月活动

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常态化管理细则

常规工作要常态化

华山实小常规管理规范最新

规范教学常规管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少先队常规教育管理规范(试行)

常规管理  规范实施  常态发展
《常规管理 规范实施 常态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