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规范管理 知难而进 常态实施

发布时间:2020-03-04 00:35: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规范管理知难而进常态实施

————南安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与反思

南安市教育局初等与学前教育科、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校本课程的开发,克服了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体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符合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面作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计划与监督。

1、下发指导性文件,把好认识关。课程改革伊始,我们就意识到校本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既没有教材,又缺乏经验,开发与实施的难度非常大。为了引导学校严格按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进行,我们多次以教育局的名义下发文件。于2002年8月25日下发了南教综[2002]197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安实验区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使广大教师逐步了解“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开发的原则、开发范围与内容、开发的方式与程序”,走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第一步。同时还下发了南教综[2002]199号“关于印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安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试行)》的通知”使各校明确校本课程在小学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是10%——12%,即

一、二年级每周2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并严格要求学校按照这个课程计划编排课程表和开展活动。

2、拟订《实施方案》,把好审批关。2002年秋季,我们成立了南安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初教和小学教研室计划中,并要求各校必须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和课程研究小组,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列入学校教研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根据教育部三级课程管理规定,学校必须先拟订《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送当地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我们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先后组织对全市进338所小学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审阅,下发了南教综[2003]276号、南教综[2004]39号、南教综[2004]314号、南教综[2008]17号文件公布已审批的325所小学名单,审批率达到96.15%。在审批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领域一份方案”等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修改重新申报,逐步规范申报内容和程序。

3、加强检查督导,把好实施关。我市教育局、教室进修学校在每学期初常规工作检查和每次素质教育督导检查时,都把落实课程计划中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情况作为一项检查内容。严格检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和课程纲要、课程表安排的节数、教师按课程表上课等项目的落实情况,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二、知难而进,开展活动,促进我市“校本课程”开发逐步进入常态实施轨道。

1、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学校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情况。

为了解基层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初期情况,我们于2003年5月

29、30日分别在第一实小和国专小学召开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小学分管领导参加的“校本课程”研讨会议,各单位交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教研室教研员分发有关学习材料,参与讨论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及时了解了一些情况,初步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基层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中期情况,我们于2006年9月进行了“南安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调查”书面调查,内容包含“

一、已审批并实施的课程方案名称,

二、已审批未实施的课程方案名称,

三、拟开发的课程方案名称。”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申报”与“开发实施”情况,为我们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使我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走上正轨。

2、专业引领,加深认识“校本课程”的意义与实施策略。

经过调研了解到基层学校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中比较缺乏专业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盲目开设等现象,我们充分利用市内外资源进行专业指导,邀请教育部课程中心指导组成员吴刚平教授莅临讲学。市进修学校黄桥明校长还带领学校教研人员分赴金淘中心小学、厚德中心小学、翔云中心小学等学校进行讲座指导,有效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程。

3、持之以恒,坚持开展三级“校本课程”专题研讨活动。

从单一门类逐步推向多门类。校本课程一般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健康素养类、生活技能类、学科拓展类等五大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如果要求学校立即全面开设多门类的校本课程,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我们采用低要求、分布走的方法,内容从单一门类开始逐步推向多门类。

例如:我们于2003年9月9日在东田桃园小学开展了第一次校本课程研讨活动,考虑到东田桃园小学地处农村,有丰富的果树资源和校外果树种植“土专家”,就从科学素养类开始,主题定为《果树栽培》,在活动中有教师的参与,还有校外“土专家”的讲述,具体生动,效果良好。随后,我们又以人文类为重点,分别于2004年3月2日在金淘占石小学开展《叶飞将军的故事》校本课程研讨活动,2004年9月29日在溪美贵峰小学开展《诗词吟诵》校本课程研讨活动,2005年9月29日在丰州中心小学开展《海丝之路的起点——九日山》校本

课程研讨活动。之后,逐步拓展,开展多门类、综合性的研讨活动。

又如翔云中心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开始时开设了《时事与环境》《安全与健康》这两门课程。采用统一布署,各校同时实施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这样做不切合学校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于是,中心小学召开“校本课程”领导组、教研组会议,重新反思、评估,决定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中心小学充分发挥“结对”的作用,邀请城乡结对学校柳城小学戴仲达老师临校指导,并协同社会人士、家长、教师们一起对资源进行了评估,感到学生生活在山区,山上的树木、门前的竹林、园中的瓜果、田间的稻草、路边的泥土、溪边的鹅卵石,到处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校本课程资源。于是,他们迅速地组成了“农村学校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翔云中心小学、云山小学两所小学开展试点,启动了《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随后,黄田小学的《中国书法》、梅庄小学的《针线活》等校本课程也全面开发并实施。

为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常态实施进程,我市于2008年10月29日在第一小学开展了“南安市校本课程常态实施专题研讨活动”。市教育局李仁杰副局长、市教师进修学校黄侨明校长、市教育局初等与学前教育科干部、进修学校教研员及各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小学负责校本课程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共计130多人参加了活动。与会教师观摩了第一小学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健康素养类、生活技能类、学科拓展类等26节课,其中叶老师执教的《让生命更精彩》等七节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活动课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一小学、诗山诗钟中心小学、石井菊江中心小学分别以《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常态实施》《关于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与实践》《立足本土挖掘校本之“材”》为题作经验介绍,分别体现了“常态实施”“课程评价”“办学特色”等特点,给人启示,令人耳目一新。本次活动内容丰富,效果良好,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常态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一级教研逐步推向

二、三级教研。我们从2006年开始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组织开展

二、三级教研层面上,抓龙头,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006年9月29日 ,我市在英都西峰小学开展开展了科学素养类的“绿色童谣”和技能类的“小小书法家”两个门类的市级校本课程研讨活动。2007年9月30日我们在翔云中心小学开展了以《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专题,以木头、疏菜、水果、泥土、稻草、芒草、鹅卵石以及其他农作物为原料的《根雕艺术》、《稻草制作》等门类的市级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并要求各中心小学(学区)一年开展一次二级研讨活动,一学期开展一次三级(学校)研讨活动。

例如石井中心小学(学区)每学期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在计划中

具体安排一些学校承担研讨任务,使各校明确工作重点、任务和方向。他们的做法是:

抓基地校研讨,使校本课程走上轨道。从2005年9月起,开展以点带面推进式工作,首先确定成功、厚德、菊江、溪东4所基地校。在成功、溪东两所学校举行两次渐进式校本课程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按观摩活动、参观资料、组织评议、学校介绍课程开发实施经验、互动交流五个程序进行。第一次于10月份在溪东小学举行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开设了人文类《溪东的石材业》及技能类《围棋》两大类。研讨中发现了问题“校本课程是不是基于学习基于兴趣?校本课程要不要教材?”。第二次于12月份在成功中心小学举行,活动主题是《郑成功纪念馆》,与会教师先观摩了活动,再分成五个片区进行交流,接着大组交流。由参加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的老师介绍华东师大王斌华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解读,同时就第一次研讨中的问题请教专家进行答复:校本课程是基于学习,也基于兴趣;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由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决定。第二次研讨后,他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可以在临校共同开发,如成功中心小学的郑成功文化,溪东小学的石材和乒乓球、围棋,厚德中心小学的口语训练,菊江小学的毛笔字和中国画等,随后就在其他学校借鉴开发。经过两次研讨,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路逐步清晰了,效果一次比一次明显。

抓教学片研讨,使校本课程在协作中发展。针对校本课程开发难度大、师资缺乏等困难,06年2月起,石井中心小学立足学校实际,整合各校师资力量及校本资源,改变各自为战局面,把同一个学片中的5—8所学校形成合作团队,以教学片为单位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由各片片长组织,联合片内各校教研力量进行备课、开发课程、研课等,从粉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

抓中心校教研,使校本课程在常态中发展。他们不仅重视学校、片区研讨,还重视中心校研讨。从2006年9月起,中心校整合各校资源,定期开展专题性研讨,逐步提高校本课程研讨水平。2006年12月4日,菊江中心小学开展校本课程《美术与书法》专题研讨,提供了手工、书法2节课;06年12月25日在省示范小学厚德中心小学开展了《文化艺术类》的诗词欣赏等专题研讨;08年4月10日在泉州市示范小学菊江中心小学开展了文化艺术类《南音》。《美术与生活》专题研讨;08年9月20日在厚德中心小学沿海片教学研讨中提供了“常态实施”校本课程专题研讨。中心校要求各校将校本课程纳入周三教研,以周三教研作为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研究的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校本课程研讨机会。

三、反思总结,增强信心,不断提升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

1、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每年一次乡镇(街道)中心小学、市直小学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单位开展每年一次市级专题研讨活动,在活动之前要求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存在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把每一次活动的学校活动方案、纲要设计、经验文章组成一组稿件,发表在

《南安教育》刊物上,供各校学习参考。我们还重视向上一级选送优秀文章参加评选和汇编。2005年4月向泉州市教科所推荐12篇校本课程纲要设计参加泉州市评选,有8篇纲要设计被选入汇编。2006年5月泉州市校本课程研讨会在德化县召开,我市有《“叶飞将军的故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兼谈《三字经》(节选)品读与鉴赏教学设计、《用好教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三篇文章被选入汇编,其中斗南中心小学黄福成校长在“泉州市校本课程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2、领略成功,增强信心。几年来,我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始终坚持明确方向,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效初显。现展示几个镜头,可见一斑:

乐峰中心小学开设的高甲戏这门课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南安电视台、泉州晚报相继进行采访,同时在网上及各杂志都相应转载报道,使高甲戏这门艺术在学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此外其他课程下的学生在参加市级举办的各种竞赛中多次数,多人次获奖„„。

翔云中心小学在参加各级硬笔比赛中,先后有三人次获南安市一等奖、泉州市二三等奖,两人次获南安市二三等奖;在毛笔比赛中,有两人次获南安市二三等奖。在实施《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南安市竞赛有两人次获一等奖,推选至泉州参赛获一等和三等奖,另选送参加泉州市绘画竞赛共有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3人获“佳作奖”。

石井菊江中心小学的教师论文多人次在市、省、CN刊物上获奖刊登。学生书法、美术、手工作品、南音演唱演奏有近千人次在市、省、全国比赛中获奖。作品刊登在《泉州晚报》、《美术报》、《小学生周报》、《少儿美术》等有100多人次,学校两次被中国教育报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单位”, 南音队赴北京演出获优秀奖,本村李成计老先生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七位小学员得到“优秀奖”,并受文化部有关领导的接见和表扬。2004年9月4日,《厦门日报》刊登《八旬老翁和他的“丫丫”南音班 》;2005年11月7日《海峡都市报》C3版刊登《淗江有支儿童南音队名扬京城》。2006年01月31日南音爱好者论坛上厦视看戏栏目,2006年03月04日《8骏马: 拉动南音网上行》《东南早报》,2006年03月15日《八零后的前卫与古典》《海峡都市报》,2007年2月13日台湾教授卓圣翔应邀给少年南音队的孩子们上课,2007年9月23日淗江少年南音队代表南安参加南安市庆祝“三姐妹”社十周年南音晚会《迎宾曲》,2007年本校学生李仕林第一次参加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荣获“三等奖”。

如今,我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已经初步迈出常态实施步伐。在这一路上,承载的是风雨,带来的是彩虹,我们坚信今后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3、反思问题,不断完善。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冷静应对,寻找策略,不断完善。 一是师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比较淡薄,认为有考试的语、数、英是主科,其他科目是次科,可以应付了之,挪作它用。教师的知识、能力不能适应课程开发的需要,在短期内难以真正实现自下而上、权利分享、责任分明、自主开发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纳入教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将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师资整体素质。还要制定一些有效的课程开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由于山区生员少,按现行师生比例编制偏紧,教师的工作量大,留给教师独立钻研的时间少,因此,要适当增加山区教师的编制。

二是课程评价问题。现行的教师评价中更多的是看重语、数科的成绩,非语数的评价地位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而且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没有规范,评价手段单一,社会、家长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教师投入的热情也比较少,开发实施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为此,逐步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在尝试着建立《学校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于实施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评价考核内容之中,作为评先、评优、评定职称的一个条件,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

三是满足学生需求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各方面都优秀,真可谓“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因此,学生在选择校本课程中就会遇到“萝卜青菜”我都爱,但是学生又只能选择一种,只好“忍痛割爱”。这样就出现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如何更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执笔: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余跃明)

常规管理 规范实施 常态发展

常态课堂管理 实施意见

知难而进献爱心

后勤部规范管理实施计划

党员规范管理实施意见

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实施集中统一稽查_规范税务稽查管理

安全常态化管理

高考语文 知难而进作文素材

公司重点工作项目化管理实施规范

规范管理 知难而进 常态实施
《规范管理 知难而进 常态实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