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案:泪珠与珍珠 再别康桥

发布时间:2020-03-02 11:59: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例教案及教学评析

(四)

教案七:

泪珠与珍珠

(北京二龙路中学肖洁)

[设计阐述]

《泪珠与珍珠》一文中,作者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体味生涯中的“泪珠”,从中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使文章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本文文美,情更美。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品味语言、感悟生活、提升精神”永远是我们的追求。因此,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和意义,从身边的点滴细节中感悟人生,拥有慈悲之心、感恩之心。

课堂上以诵读体味为主,以课件辅助教学,集音乐、图画、照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引领学生充分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提升自己的精神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课文彩线穿珠、层层递进的结构技巧,欣赏清丽、优美的语言,领悟本文深刻的内蕴,提高鉴赏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自主学习,上网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课上在老师的主导下,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探究文章的结构、线索、主旨。在研读文本、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深究文章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领悟苦难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善于感悟身边的点滴细节,积极进取,拥有爱心、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的特点;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内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感悟哲理并提升精神。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上网查找作者琦君的资料,读一两篇琦君的文章。

2.诵读《泪珠与珍珠》,掌握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幻灯片1,出示《橘子红了》的剧照,吸引学生,引出作者琦君。

2.幻灯片2,自动播放泪珠与珍珠的图片,教师此时板书课题。

3.幻灯片3,作者简介,只出示一张照片和最主要的内容,因为学生已经提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了作者。

二、深情诵读,用心品味。

幻灯片4,添加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以增强作品的韵味和感染力。伴着音乐,老师范读一部分,四个学生轮流深情诵读。

五、把握内容,品味语言。

1.幻灯片5,文中写了哪几种泪?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推荐一名代表回答,互相补充,直到概括完全。

然后幻灯片显示:书中泪,归乡泪,爱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

灯片6,泪为谁而流?

一组同学快速回答。显示:为自己,为他人。

可否颠倒顺序来写?为什么?

此为文章的重点,需要详细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理解和把握。

分析:把前4段作者引用的句子划出来。作者真正理解这些泪珠吗?为什么?“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可以说是对泪珠的最浅层的感觉。

怎样才能理解泪珠呢?文中的一句话给了我们答案,“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眼枯见骨的哀痛”。作者是台湾人,对骨肉分离之泪的理解肯定是很深刻的。爱子泪,还有生命过程中艰苦的奋斗泪。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忧患。遇到忧患该怎么办?一定要有用泪水把它冲出来的勇气。吹尽黄沙始见金,艰苦过后将是熠熠发光的珍珠。

文章到此并没有停笔,而是接着写慈悲的观音因为“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一直流泪,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滴血而死。这两个例子流泪流血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解脱芸芸众生的痛苦。这种为他人所受的哀痛,体现的是高尚的人格情操和巨大的人格力量。也正因为此,他们才得到了众人虔诚的跪拜,信徒们流下了最纯洁真挚的泪。在这里,泪水已超出了人间个人情感,是一种普天之爱,至高无上的泪水。同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也达到了最高境界:要善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多分担忧愁、解除痛苦。奉献自己,幸福他人,懂得感恩。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最后明确:由感觉到感受到感悟,作者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采用层层递进的写法,阐述了自己对泪水的认识,也就是对人生认识的深化过程。

形成板书:

3.幻灯片7,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学生找出来,显示: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分析:从结构上,起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内容上,代表了琦君70年的人生体验。无论是什么样的眼泪,都能使我们的眼睛更清澈,使我们的心灵更纯洁。这些包含着丰富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中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起名《泪珠与珍珠》的一个原因吧。

4.泪珠与珍珠在哪儿联系在一起?

学生齐读第十段,老师补充“蚌病成珠”的故事。分析第十段。

幻灯片8,泪珠与珍珠各自代表什么?作者借此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推荐代表回答。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不同,不强求答案一致,方向对即可。

最后明确:泪珠指人生中的不顺、挫折、灾难、忧患等,珍珠指战胜这种种忧患的结果,可以是思想的启迪,意志的磨炼,人生的感悟等,总之,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

幻灯片9,引用琦君的原文。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该有一粒珍珠,它就是排除困难的毅力与智慧。这粒珍珠是随着人的年龄,学识与修养而逐渐长大,逐渐变得更晶莹圆润的。

六、感悟生活,提升精神

1.幻灯片10,你经历了哪些泪?

因为身边的事最打动人,所以让学生选取自己经历的眼泪来谈,几个同学谈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流泪经过。

老师也敞开心扉,谈自己的泪。作为母亲为儿子而流泪,谈到办公室里家长们流的泪,启发学生理解父母;作为老师为学生而流泪,这是学生有目共睹的,触动他们的心灵,启发他们思考老师的泪水,激化他们的情感,促进他们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幻灯片11,结语:人生就是这样:我们要承受很多东西,正如我们要享受很多。当我们承受苦难的时候,我们必须用勇敢、坚强、智慧和爱对抗厄运;当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我们应该对这些幸福的施与者心存感激。

相信此时你对泪珠与珍珠有了更加深刻认识了吧,那么请再次大声朗读第十段。

2.幻灯片12,你看到了哪些泪?

学生谈了自己的泪珠,但眼界又不能太窄,要试着关注社会、放眼世界。因此精心挑选了一些震撼人心的照片,加上深情的解说词,再配以《辛德勒名单》中的小提琴独奏,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动人心弦,引人深思。

幻灯片13艰难的生活幻灯片14饥饿的苏丹幻灯片15无助的泪

幻灯片16岁月的泪幻灯片17骨肉情深之泪幻灯片18安慰的泪

幻灯片19无泪也悲幻灯片20同命相怜幻灯片21英雄探妻

幻灯片22母亲悼子幻灯片23王义夫的泪幻灯片24二龙路中学募捐现场

幻灯片25家长感言

幻灯片26结语: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故事都承载了太多真挚纯洁的情感,每一滴晶莹的泪珠都凝结了一段人生深沉的体验和悲欢……不管眼泪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只要是真情流露,就一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让我们珍惜泪水,珍惜这纯洁真挚的泪珠中蕴含的美丽动人的珍珠吧!

七、研究性作业:

幻灯片27,泪珠晶莹透亮,浸润着人的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眼泪,请以“泪珠”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眼泪,请分类摘抄并分析其中的“珍珠”(分类: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小说、散文)。

注:各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题,一周后展出。

[教学反思]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重点把握了两大部分:

一、研读文本

文章中写了很多泪,到底有哪几种?按什么顺序来写?用什么把它们串起来?我按照这个思路引导学生们来合作探究,深入文本,把握主旨。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分析研究。

二、延伸拓展

在研读了文本,读懂了泪珠与珍珠的主旨以后进行拓展。因为身边的事最打动人,所以让学生选取自己经历的眼泪来谈;但眼界又不能太窄,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放眼世界,因此又选取了一些震撼人心的照片来欣赏。这是由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就这样展开双翼,可以说是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此外,我觉得这节课还有两处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

一是德育渗透。亲情的淡薄,同情之心、感恩之心的缺失是现代社会的弊病。我希望我的学生不要变得麻木、冷酷,而要有一颗仁爱的心,去理解、关心他人,学会感动、感恩。因此不论是在文本研读,还是延伸拓展中,我都有意无意地提到学生自己、学生家长、老师们,以情动人,于不经意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心灵,引导他们从身边的点滴细节中感悟人生,拥有慈悲之心,感恩之心。

二是课件辅助。制做课件确实花了我不少时间,但其效果也是鲜明的。尤其是最后的照片展示,我精心编写了解说词,再配以《辛德勒名单》中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一起,意境全出。老师和学生都感动了,甚至落泪了。其实,悲悯之心人人都有,只是看何时被激发出来罢了。

不足之处:

1.在学生发言时,我作为老师,要适时点评,尤其要善于激励学生、表扬学生;当学生谈自己流泪的经过时,我作为听众,作为朋友,要与学生有语言表情的交流,或者说有情感的共鸣。

2.在研读文本时,如果每一部分的关键处由学生自己来分析,老师适当点拨,那就更好了。

[专家评说]

这是一堂感人的课,教学过程中不止一处催人泪下。课堂上教师用心良苦,取材精心,解说动人,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是学生谈自己的泪,还有看别人的泪。感人至深。

《泪珠与珍珠》是一篇优美的、蕴含着深刻人生体验,并有一定哲理的散文。在“把握内容,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非常好,起到了引导学生阅读和深入理解课文的作用。

不足之处:

让学生自己从阅读文本中去感悟的过程比较仓促。课堂时间分配上,阅读文本的时间少了一些。

教案八:

再别康桥

(北京八中柯艳)

[设计阐述]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贯穿始终的有五点思考:

1.让学生在了解一点诗歌史和诗人特征的基础上深入鉴赏文本,学会自觉从史的角度评价和鉴赏诗歌,从流派特征和诗人特征入手深入阅读并鉴赏文本。所以课前让学生泛读《中国新诗一百年》和查找有关徐志摩的资料,并且课堂导入也从流派到代表诗人到代表诗作。

2.强调将诗人资料转化成自己心中的诗人感性形象,而不仅仅是记忆诗人的生平和代表作。对诗人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拉近与诗人的距离,既有助于理解文本,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理念。所以课前的资料整理让学生写成“徐志摩印象”,谈自己心中的徐志摩。

3.诗歌鉴赏绝对不能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要学会尊重学生的初读鉴赏,但同时也不能让课堂停留在表面的活跃,不能让课堂在同一理解层面上滑行。应该避免停留在大意疏通或者个别字词锤炼的分析层面上,要让学生懂得一点鉴赏诗歌的一般术语和常识并自觉运用,不至于太过幼稚或自说自话。所以课堂的处理上我会比较注重结合学生的初读鉴赏,并在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在各自的初读基础上自觉向教师的鉴赏靠拢,自觉提升鉴赏能力。

4.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课堂应解答学生的疑惑,让教学从学生的理解层次出发,真正关注学生的阅读障碍,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对文本质疑,并且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质疑展开讨论。

5.要将诗歌的鉴赏置于横向和纵向的交叉点上,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深入体会诗歌的特征和艺术成就。所以课堂中有一个拓展作业就是诗歌比较阅读,并本堂课后安排一堂诗歌比较阅读鉴赏课。

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教师推荐文章《中国新诗一百年》、写“徐志摩印象”以及写出自己初步鉴赏文本的感受并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我们泛读了一篇文章,是吴思敬先生的《中国新诗一百年》,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对新诗发展的脉络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鉴赏诗歌。今天课上我先来考察一下大家的阅读情况,提一个问题——新诗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流派“新月派”,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这个流派的印象吗?

学生回答,投影明确(特征、审美主张、代表诗人)

如果说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发展中不得不提的流派,那么新月派中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诗人——徐志摩。课前很多同学写了自己心中的徐志摩,写得很好。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心中的徐志摩用自己精炼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徐志摩的一生值得一说的东西太多了,除了他的生平资料,对于诗人我们各位同学会在心里留下各自不同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这些认识都是值得珍藏的。今天课上老师只提出三个关键句,请大家看投影——三个关键句

如果要将徐志摩的一生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对爱、美、自由执著追求的坎坷一生”。这一句话可以解释徐志摩的一切,他的命运、他的爱情、他的诗歌创作……甚至也可以来解释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这首诗歌——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和鉴赏文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别康桥》的影响力不亚于徐志摩本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诗人本身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首传说中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首先,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把我们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吧!

学生诵读,不具体评价,只审定字音,只求进入文本。

我们说诗歌是用来鉴赏的,而初步感受和理解诗歌内容是鉴赏的基础。那我想首先来听听看大家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是怎样的,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诗的语言来谈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其实相当于一个诗改文的训练。

学生回答。

明确:注意“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不能理解为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这一点上教学参考书出现失误。

对于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很多说法。是康桥上漫步亦或是归国的游船上写下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陶醉一样的离愁。整首诗歌是一场无言的告别,作者浮想联翩,描绘了如梦似幻的康桥美景,而且最终意识到自己什么也带不走。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歌,那么读到这样的一首诗歌,我们大家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感受。请大家用简练的语言来跟我们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好吗?谁来?!

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大家对这首诗歌都形成了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非常珍贵,请大家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深入来鉴赏文本。前面有同学提到新月派的理论主张集中体现为“三美”,我们今天的课堂鉴赏就从这三个关键词入手。三美之中,其实最直观的应该是“建筑美”,建筑美是从外在的形式结构来说的。那么这首诗的“建筑美”大家是如何解读的呢?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

明确:投影显示——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如果说建筑美的分析还只是停留在诗歌外在视觉的话,那从第二个关键词“绘画美”入手,我们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就走向纵深了。同学们在初读鉴赏中大都提到了这首诗描绘的一幅幅美景,我们看到诗歌的每一节几乎都包含着一个画面。那么在大家看来怎样的图画才具有美感呢?

学生回答。

明确:色彩鲜明,生动、鲜活有情趣。诗歌当中出现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面;除了色彩上的丰富之外,画面的美其实更多地体现在画面的生动鲜活有情趣!而画面的生动鲜活和情趣在这首诗歌中正如大家初读鉴赏中提到的,在于诗歌的炼字,和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

我们首先来看看大家所提到的第一点“炼字”,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做到分析部分,只能以点带面。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很多同学都提到的“招摇”二字。

提问:“招摇”其实就是描写水草在康河中摆动的意思,那不用“摆动”而用“招摇”,妙在何处呢?

学生回答

明确:“招摇”二字拟人化,将水草赋予人的情感,人的姿态,仿佛这水草是有意在召唤诗人,而诗人也是情不自禁受其感召,愿融入康河成为一条这样自由自在的水草。

除了炼字之外,诗歌当中的比喻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和情趣。同样的窥斑见豹,以部分看整体,我们只来分析诗歌的第一个比喻“金柳——夕阳中的新娘”,其实诗歌当中很典型的比喻还有“梦——彩虹”等,我们只分析这一个。因为有的同学对此提出了他的疑问,请大家看投影。打出张宇的问题——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首先可以从外形上来说,新娘是最美的,可以用“婀娜多姿”来形容,而柳树枝条万缕,并且从诗歌第二节的描写来看,“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我们可以猜测水波可能也是荡漾的,水波的荡漾是因为什么呢?——微风。柳树本来就是枝条万缕,在微风的吹拂下,更加显得摇曳多姿。一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一个摇曳多姿,这就是本体喻体之间的第一大共同之处——形态美。除了形态美之外,我们看本体是“金柳”,金色的,而喻体则是“夕阳中的新娘”,本体喻体第二大共同之处——色泽美。而这个比喻之妙还不仅仅在于这两个层次,我们说新娘是美的化身,同时它又是什么的化身呢?爱的化身,新娘代表的是令人陶醉令人欣喜的爱情,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把自己对于康河边摇曳多姿的柳树的温柔情感,无限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情感美。

我们说一个比喻能透视一个作家的灵魂,显现一个诗人的优劣。如果没有细腻的审美情趣,没有深入透彻的洞察力,没有不落俗套的表现力,怎么能做得出如此新奇而又贴切的比喻呢?所以我用了这四个字:炉火纯青,毫不夸张!

正如我们以上分析的,诗歌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生动鲜活而赋予情趣的画面,而画面的美感最终离不开意象二字,我们分析了炼字,分析比喻,也看到了意象的色彩美,下面我们从总体来感知一下诗歌当中出现的意象,体会一下意象的整体特征,更要体会这样的意象有何深意!首先,我们一起来说说诗歌当中出现的意象——

投影显示:云彩……大家所提到的笙箫/夏虫也是诗歌中的意象,不过,他们不是诗人所描绘的康河美景的一部分,而是用来写沉默的氛围的。那我们首先来看诗人描绘康河美景时写到的意象,诗人为何选择这样的意象,这些意象都具有一些怎样的特征,又有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同桌相互讨论,找一个发言人)

提问:首先来看这些意象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学生回答。

明确:诗歌中出现的意象都是自然之物,是唯美的,超凡脱俗的,仿佛有意要避开人间烟火,十分清新自然。

那大家想想,这首诗中诗人仅仅是要表达告别了康河美景而生的离愁别绪么?如果不是,那这样的美景应该有着某种深层的意义指向了,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呢?

学生回答

明确:诗歌意象的深层含义可能不是确定的,但我们的分析应该是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的。我们说唯美的景致应该有着深层的意蕴,结合我们对诗人人生经历和追求的了解,结合诗人与康桥的不解之缘,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景致所象征的是一种人生追求、人生理想。我们曾经用一句话概括诗人的一生,同样我们也可以那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作者的“康桥理想”。理解为政治的追求当然也是合理的,但或许这种理想的含义不仅仅在政治方面。

诗歌当中还出现了这样两个意象,有同学在初读的质疑中提到了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来分析分析。请看诗歌的第六节,老师诵读。

“笙箫”和“夏虫”都是来沉默的氛围的,但是大家注意这两个意象本身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意象来写沉默呢?

学生回答

明确:笙箫和夏虫原本都是有声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有声之物也无语了,用有声之意象来写沉默,在极大的反差中更加表现出离别的孤寂。(投影显示)

我们回头看前两个关键词,建筑美是诗歌文字在外在视觉上给人的美感,绘画美是诗歌语言传达的内在视觉,这两个关键词说明一点——诗歌绝对是一门视觉的艺术!那我们看看第三个关键词,它说明什么呢?——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新月派的诗人,尤其是徐志摩历来最重视诗歌的乐感,他曾经说“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

诗歌的乐感即诗歌的韵律,在大家的初读鉴赏中很多同学说这首诗歌像一支乐曲。那这种乐感在《再别康桥》中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说看!

学生回答

明确:投影显示外在的音乐美。(学生一般只会说出诗歌外在的韵律)

诗歌的乐感除了外在的,其实还有内在的,外在是一种外壳,最终是为了内在的乐感服务的。诗歌的使命在于抒情。诗歌内在的音乐美指的就是情感的律动,情感的脉搏。

要解答诗歌情感脉络我们首先要解答一个问题,首先来看看诗歌的前后两节,大家的初读鉴赏中纷纷提到这两节,那我们课上一起来探讨一个问题(见投影——连用轻轻的、悄悄的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回答

明确:投影显示(结构内容的对照,叠字、反复增强乐感,营造诗歌“静”的氛围。)

对于诗歌中的“静”的氛围,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仿佛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写离别都是沉静的,古有柳永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为什么,情到深处无从表达啊。而徐志摩也曾经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过这样的话,更是对“静”的氛围最好的解释。(投影显示)可是大家看看,同样是静,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静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能隐隐约约感到是不一样的。要解答这种不一样,我们先来解答杨晨同学在初读质疑中提出的一个这样的问题。投影显示(为什么不能放歌?)

学生回答

明确:陶醉于美景,情感达到高潮之后的戛然而止,在无奈和清醒中走进更深的惆怅和失落。同样是静,情感层次上却是不一样的。

解答了这个问题,再回顾整首诗歌,来细细品读一下诗歌的情感脉络。你认为诗歌情感的律动是怎样的,来谈谈你对于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和理解。同桌之间可以讨论,选发言代表!

学生回答

明确:投影显示情感脉络

诗歌的诵读最重要就是读出诗歌的乐感,那么对于外在音乐美和内在音乐美的完美把握就是我们评价诗歌诵读的最高标准。在这样的原则之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评价一下黄磊的诵读。(黄磊曾经饰演)

学生评价

明确:对于诗歌内在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诵读要做到完美实际上是难上加难的。我们在座的同学哪位愿意勇敢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呢?

学生诵读,教师总结。

三、个性观点和拓展作业

今天的课我们一起诵读并从三美入手鉴赏了这首诗歌,但课堂的时间和容量总是有限的,而诗歌的理解却有无穷尽的空间,只要言之有理,一定要捍卫自己的发言权。

展示个别学生的个性观点:

这是初读鉴赏中大家发表的一些个性化的观点,语言很漂亮,也有自己的看法。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绝对支持个性化的评论。

布置拓展作业:

把《再别康桥》放在一个横向和纵向的交叉点上进行比较阅读,既拓宽了诗歌鉴赏的“面”,又有利于对《再别康桥》这个“点”的理解和把握。下一堂课是关于《再别康桥》的比较阅读课。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基本实现,课堂思路比较清晰,条理清楚,在内容上有一定厚度,课堂容量也比较大,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文本注解和语言锤炼的分析上。具体表现在对诗歌比喻的分析,对意象的分析和理解等方面。

2.课堂注重结合学生的初读鉴赏,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利,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在解答学生质疑上没有直接给答案,基本做到了循循善诱,水到渠成。

3.在诵读处理上,结合诗歌的音乐美分析进行诵读评价,比较自然,同时也将诵读和文本鉴赏有机结合起来了,让诵读变得更有意义。

4.注意引导学生从史的评价出发,深入鉴赏文本,在介绍诗人生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自己心目中的诗人感性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感,同时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文本。

不足:

因为课堂容量偏大,时间比较紧。所以学生互动的思考时间比较短,而且互动机会相对较少,如果能多一些学生的互动和探讨,可能课堂会更加活跃。

[专家评说]

此课的教学,其教学思路是:从中国新诗百年了解新诗发展的脉络;认识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新月派及其诗歌主张(包括徐志摩);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三方面鉴赏诗歌。

课的教学重点比较突出,分析了《再别康桥》的绘画美。教学中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抓住了诗歌的词句特点和意象来逐渐深入地鉴赏诗歌。

1.对全诗的诵读使学生获得对诗的初步的整体感受。

2.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诗歌绘画美的感知和鉴赏上。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画才具有美感呢?”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三个特点的把握来理解问题:

色彩——如金柳、青荇等

炼字——如招摇等

比喻——如以“金柳”喻“新娘”

关于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象征意义,教师抓住“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让学生讨论“这些意象有无共同特征?”“有什么深刻意义?”

不足之处:

学生未能被很好调动起来,对诗歌的绘画美的把握不太理想。

建议:

改变提问角度,比如将“什么样的图画才具有美感呢?”改为“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促进他们的感受可能更好一些。

对于该诗的理解,应该抓住徐志摩所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 教案

泪珠与珍珠 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

教案:泪珠与珍珠  再别康桥
《教案:泪珠与珍珠 再别康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