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0-03-01 16:11: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狂人日记》之比较

鲁迅的《狂人日记》 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影响,一八三四年,俄国的果戈理就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超人的渺茫。”(《且介亭杂集》)下面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1835)描写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金妄想追求司长的女儿,得了精神病,被关进疯人院的故事。是一篇以精神病学为参照的“小人物”短篇小说。狂人是沙皇时代受压迫的最底层小官吏的形象,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了一切小官吏的愤恨不平:“世上一切好东西全让将军们占去了。”这是对统治集团的抗议。作者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另外,作者也揭露了这些小官吏向上爬的欲望,统治集团的压迫和狂人渴望高攀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无法解决,乃是狂人发狂的原因。果戈理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狂人一方面是个真实的狂人,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传声筒。狂人骂“政治家”是狗;狂人对英法企图武装干涉1833年西班牙的宫廷政变表示不满,还骂英国政客;狂人还非议达官贵人,挖苦他们;狂人还评论俄国文坛,发表自己的见解。所有这些话,虽出自狂人之口,但显然是作者很有针对性的政治见解与文学观点的自白。 现在,再将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一比较。鲁迅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他也说他之所以做起小说来,是因为看了百来篇外国小说所致。鲁迅特别重视果戈理,表现在哪里呢? 第一,书名相同。

第二,都是日记体。鲁迅小说的题目、体裁借鉴了果戈理,这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借“狂人”之口发表自己的议论。《狂人日记》中 国民的“吃人”性的深刻思想,怎样用短篇小说这种文艺形式表现出来呢?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显然给他以很大启发,就是借“狂人”之嘴讲自己的话。 第四,结尾一句话。鲁迅小说结尾的名句“救救孩子”,这一灵感显然来自于果戈理小说将近结束的句子 “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

第五,以精神病学为参照去塑造“狂人”。鲁迅学过医,对果戈理以精神病学为参照来塑造一个“妄想狂”的写法,领会比旁人要深。鲁迅塑造“狂人”,从果戈理写法中得益匪浅。果戈理把发表议论和“狂人”挂钩,只有用“狂人”去作传声筒,方显“疯话不疯”的特点,这也正是鲁迅的写法。所以,鲁迅对果戈理的借鉴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思想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大不相同,在这方面,鲁迅没有向果戈理借鉴什么东西。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小说,鲁迅所批判的,是全民族几千年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但是在这里,鲁迅的批判主要地、而且是最深刻地是对准了人民群众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是批判全民族的封建意识,而且是批判全民族封建意识中比奴隶性更为可怕的东西—吃人性。《狂人日记》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写不觉悟的人民群众会“食人”。《狂人日记》中,狂人昼夜害怕的事,不是怕哪个县太爷、绅士、衙役、债主把他“吃”了,而是怕群众,包括他的亲人把他吃了。当劳苦人民、被压迫者、被统治者不觉悟时,他们的“食人”性更为可怕。鲁迅指出国民性中的“食人”性代代相传的原因,不仅仅是统治者教化的结果,更主要的是“娘老子”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觉悟的人民群众,也在向自己的下一代传播着这“食人”性!作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家,鲁迅对“食人”性深入到全民族的骨髓、对人民群众头脑中的“食人”性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它危及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的可怕性有极为清醒的认识。鲁迅把全民族的“食人”意识放到几千年封建中国的历史的广阔背景中加以批判,在小说的结尾,狂人喊出了震撼民族灵魂的呐喊:“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救救孩子”四个字,重如泰山,与果戈理小说中的“妈妈啊,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不可同日而语,真的是如鲁迅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鲁迅的“忧愤深广”还有一个内容: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精神。狂人喊出了最严格、最无情的自我批判的最强音:“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这个“我”,既指几千年的全民族,也包括狂人自己。鲁迅在批判国民劣根性时,是把自己放进去的。他曾说过:“我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他还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鲁迅的《狂人日记》又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与果戈理的迥然不同。鲁迅的《狂人日记》独特的艺术形式可概括为一句话:它是以精神病学为科学基础的象征主义与意识流相结合的箴言小说。关于象征主义,如“赵家的狗”,“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真的人”,“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都有象征暗示性。最大的象征性还在于小说的整个故事,作者深刻的思想,就通过这个象征的故事表现出来。

关于小说的“箴言”体,是一目了解的。“箴言”体就是规勉劝戒的文体,多用警句、格言的形式。例如小说中的下列句子,全是“箴言”:“凡事总须研究,才能明白。“从来如此,”便对么?”“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

关于小说的“象征”与“箴言”,果戈理小说中是没有的,鲁迅主要是借鉴了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尼采的“箴言”语言艺术对鲁迅有极大影响,茅盾评《狂人日记》说:“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什么样的风格呢?就是尼采的风格。

《狂人日记》用“意识流”手法写成,这是果戈理和尼采所没有的,主要地是鲁迅所独创。“意识流”是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心理概念。文学上的“意识流”是对人的下意识心理流动更为注意描写。鲁迅的《狂人日记》的特点是通篇只写狂人的下意识(狂人白天的下意识及他做梦的下意识),构成《狂人日记》的框架不是情节结构(狂人的活动),而是意识流心理结构(狂人的心理)。

鲁迅在小说中十分成功地运用了自由联想的写法,集中描写狂人由视觉而产生的各种联想;狂人视觉的对象又集中在各种“眼光”上,狂人就从这许许多多的眼光联想到“吃人”。视觉对象的集中是为了表现主题,在《狂人日记》中就是表现“吃人”的主题。《狂人日记》的自由联想手法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广阔的时空跨度。狂人由现实联想到历史,又从历史联想到将来(“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又从家庭联想到自己,从自己联想到全民族。这种自由联想的大跨度也是为了表现主题:自我批判与批判“国民劣根性”。 鲁迅说过:“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又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新艺术。”研究比较文学,就是要告诉人们,“拿来”不是“依傍和模仿”,只有在“拿来”的基础上去努力创新,才能产生“新文艺”。

为什么说鲁迅的借鉴不是模仿和依傍呢?首先,鲁迅的思想是自己的,“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深刻思想,是没法向别国借鉴的。其次,在艺术形式方面,鲁迅采用的是综合借鉴法,鲁迅综合借鉴了果戈理和尼采两篇作品中有用的技巧,综合运用,融化在自己小说中,这就使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别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及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

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及尼采的《察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鲁迅的《狂人日记》加以比较,深刻的、富有个性的思想,成就了鲁迅《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坛屹立不朽的地位。

比较文学之感想一二

比较《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
《比较文学《狂人日记》之比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