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庸二字总述

发布时间:2020-03-01 18:47: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庸二字总述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门传授心法。。

中可以理解为不偏,就是正。庸可以理解为不易,就是不变。中庸在这个角度来说,就好比是天地无私公正,这就是不偏,天地也从来不胡乱改变自己运作的模式,所谓天行有常。这就是庸。这个世界无论多么高尚或是多么卑下的灵魂,天都覆盖它,无一丝增减。无论多么美丽或丑陋的面孔,大地都承载他们。无一毫损益。

《中庸》一书,实乃夫子性道之教。人们听到的很少,又因为道义精微,难以描述。犹如佛教禅宗一脉,心心相印。从孔子的弟子宗圣曾子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传至亚圣孟子。《中庸》一书纯为儒家心法。

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从教学方法上来讲,他们各不相同。儒家讲求教化,道家讲求点化,佛家讲求度化。从他们的最终目的来说,都是归于大道。孔子入世存心,砥砺德行,为道日益。老子为道日损,反求诸己。二人相比,孔子尚功,老子悟性。但是从大道来讲,都是道。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这就是道家的无极。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这就是道家的太极。中等于无,谈的是人类先天善性。和等于有,谈的是人类后天习性。最终儒家心法归于止于至善。

庄子说:齐彭殇,一死生。通的是有无之境。长寿和短命本来就不齐,不齐则不能通。不通则不为道。有从无中来,无为有之宗。天下万物莫不如此。儒家心法谈的先天善性,或者说性道之教,实为精微。故其不传也久矣。性不可见,道不可闻。每况愈下。天性来自天道,天不可为。天法于道,道法自然而已。儒家致中和,道家致虚极,佛家致涅槃。都可谓名称各异,本为一体。

儒家犹如佛家有渐修和顿悟两路,《中庸》有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从真诚修至明心见性这就是顿悟,在儒家中孟子,王阳明应属其中。自明理达到真诚而明心见性,这就是教育。凡夫俗子如你我者属于这一类。宋明理学可能走的是这个路线吧。

中庸二字,实为儒家修道之极。道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终无可言,因为那属于无的境界;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讲,言不可尽,因为那属于有的地步。天地未生,大道已存。天地寂灭,道也不尽。故用中,守中,中庸的中字,真是儒假圣人之间心心相传的法旨。

儒家中的道之体就是“中”,儒道之用就是“一”尧舜相传的惟精惟一是也。儒道之境界就是“至善”,儒家的道之功效就是“至诚”,儒家的道之德就是“静心笃行“,老子曰”守静笃是也。道于身而言就是先天的善性,于神而言就是天。天命谓之性。中为道本,和为道用。儒道至精,载于《易经》,《易经》实为儒家密理,《春秋》实为儒家历史,《礼经》实为儒家之修习之法。《诗乐》实为儒家的教学内容。谓之儒家之化。《中庸》所述,中为道本,和为道用。

儒家至圣,至德,至诚,至善,至美,至中。儒家之大,彰显天地。中庸说:至诚可以前知,至诚可以通神。中和之极,达于清净,孟子曰:善养心者莫若寡欲。

然而后儒,沦为工具,教日益晦,道日益衰。淮南子记载;孔子谓颜回曰:“吾服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者存。”孔子知其本也。夫纵欲而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身则危,以治国则乱,以入军则破。是故不闻道者,无以反性。故古之圣王,能得诸己,故令行禁止,名传后世,德施四海。是故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

后儒教人,堕落于文字,侧重于训诂。然而儒家心法文简义宏,词近旨远。佛教禅宗以不立文字而见效。后儒教人,以手指月,后人见指忘月。南辕北辙,可不谬矣!

儒家至圣先师上明天道,下尽物理。承伏羲文王之义,做易经十传,探阴阳之微,造化之妙,唯恐后人不明易理,昧于天道,沦于良知。

儒家性命之学,发乎《大学》《中庸》,外明其德,达于治平;内立其诚,止于至善。易经乾卦故曰:闲邪存诚,修辞立诚。孔子弟子各有所得。

孔门七十二贤,堪称个个宗师。反观今日教师,愧不可言,愧不可言啊。“孔门十哲”之一。子游,胸襟广阔,位列文学科第一名;孔子曾称赞他:“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也就是说有了子游,孔子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

漆雕开(公元前540)字子开,鲁国人。比孔子小十一岁,孔子学生。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漆雕氏之儒的创始人,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商瞿字子木,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商瞿喜好《易经》,孔子就传授《易经》给他。后来商瞿又传给楚人子弘。商瞿的造诣胜过子夏,是孔门传道者之一。从此《易》传于后世儒者,传八代至汉川人杨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杨向以懂易学而至中大夫,以《易》学入仕者还有即墨成、孟但、周霸、主父偃等。

复圣颜回无须再言。就连白天上课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之墙的宰予,后人超越者几何?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不能一一列举,儒家心法,弟子心心相印。时至今日,近乎绝种。孟子说,五百年有圣人出。他快来了吧?

系夏商周以来,人心由上古纯一,中古相亲,近古相害,今日更是迷华丽虚伪。好道之士,有隐逸者,如老庄以礼制为烦,贤人自遁。孔子以中庸之义立教,继往开来,集数圣之所成,本于尧舜执中之理,而得其真传。

读中庸正释,孔子言:天之四时,岁月寒暑,风雨阴阳,常有其时,而人无定焉。(人定胜天,属于人们误解,它的断句是:人定,胜天。)喜怒哀乐,好恶动静,天道清净,人心污浊。天道光明,人神晦涩。凡天之所授,人皆背之。古之圣人,明乎天道,察于性情。法则天道立乎人道。

天无情欲之名,好恶之私。无物我之存。无为而无不为。天惟有道。今之学人,忘道久矣。徇人情以为能事,充私欲竟成练达。故儒家修道,欲全人之性。物尽其情。有异于苦守空山,老死穷谷。于世事漠然,于人情废然,自命清绝。儒家浩然正气,以济世事。格物正心,以诚人情。圣人清洁,不避污浊。不分高卑。效天无不覆,法地无不载。中庸,之用中,尧允执厥中;舜执其两端。皆用中之道。中也,可谓无偏无私,不过不及,动静合度,有始有终。人则不然,人之有身,情欲物好纷扰其心;行止动定迷累其形。失其中,坏其道。

庄子《齐物论》说;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陈鼓应先生译为“所以圣人不用(知见辩说)夸示于人而寄寓在各物自身的功分上”。如此还是难以理解!

有位网友解释的不错,用佛理阐释如下:只有得道的人懂得“通为一”,就像路上没有障碍,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一样,我们的心也只有除去障碍,才能让心路通畅,才能得到了智慧、般若。傲慢、懦弱、烦恼、甚至聪明伶俐(不是智慧),都是心路的障碍,只有把它们去掉了,才能够通。按照佛法的解释,就是要把各种烦恼障、所指障、我执、我慢都去掉。“为是不用”,是说我们不要去劳神费力、自作聪明,“而寓诸庸”,是说寄心于平常之中,平常心为道。把身心放在平常处,就是用,只有这种用,才会无碍,才会通,才会得道。

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都是相同。何以后人分别呢?你分或者不分,道就在那里。由此可见,庸字之义。庸字可否理解为:不变真理或恒久法则。

老子五十三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译文】意思是说,掌握了天地万物运行之道、按照自然法则办事的人,天下百姓都会归附他。人们就不会相互残害,天下将会稳定、太平。只是,声色美食之类的感官诱惑,总是轻易地就招引某些人不再奔赴大道!这些传道言谈,也许使人觉得淡然无味,觉得不值一顾,不值一听。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子所说的大象即是儒家的中庸。

中庸就是执中的恒久法则。尧舜十六字心法,薪火相传。中为大道,本不可用。无名无相。故不能说用中,而是执中。天地万物莫不有则。法于天地阴阳,地之柔刚,而非圣人强加之意。故中庸之教,必帅仁义之道。中庸之德,必至中和之行。中庸中和,天地自然存焉。

悠悠大道本相通,种种教法不相同。万古人心何曾变?天命至善在其中。

后记:因大道无穷,虑己德薄才浅,惟愿教学相长,与天下儒学圣徒习圣人心法,弘道人间。以挽救人心为己任,修身养性为根基。祈愿世界大同

特别感谢本论坛沙滩孤雁兄给我的动力!!因为这个论坛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切磋,砥砺,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一并感谢天涯论坛。

中庸

中庸

中庸

中庸

中庸

英语总述

二字开头成语

“认真”二字有感

提起书法二字

中庸》读书笔记

中庸二字总述
《中庸二字总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庸第二章 中庸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