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蒋丽君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9: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医学人文缺失的原因及研究生人文教育对策探讨

年级2011 班别12 学号201120773 姓名 蒋丽君

摘要 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现当代中国的医学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原因大概有:科技至上观念、中西人文精神的断层、医学教育长期欠缺。我们要在全力发展科学、提升技术的同时,重视科学人文的研究,营造一个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也许才是人类持续、优质生存的前提。在研究生教育层面,造成人文教育的缺失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明确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内容,探讨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对策,以求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共同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 医学 科学 人文 研究生

现当代医学的辉煌是技术的辉煌,当医学界还沉浸在技术带来的快感的时候,猛一回头,才发现在技术对人的征服与控制下,早已迷失,也就是人的价值与意义的迷失。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理应是充满人文精神的,但是在过去的百年里,医学人文发展严重滞后于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医学界处于一个巨大的精神黑洞之中。医学要继续发展,那么医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医学的“人化”携手共行,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在医学人文教育上有所作为。

1.医学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人学。

1.1在当今这样一个科学至上的时代,医学当然是一门“科学”,这是符合大多数民众的观念的。

就其涵盖的基础知识部分而言,如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等基础学科来说,医学是符合科学的诉求即有知、有理的。所谓有知、有理就是建立一种知识体系,建立一种逻辑的解释,追求客观、实验、实证、还原等。科学是一个大的范畴,“自然科学”,细分为“天、地、生、数、理、化”,然后“生物学”下面再分“人的医学”,自然还有“动物的医学”,医学是其中一个小分支。医学是科学的一个三级子学科。

1.2“虽然医学的认知内容可能会还原给生物学,甚至物理学和化学。但是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可能还原成生物学”。

也就是说,它作为知识可以还原成生物学,但是作为学科和职业,却不能还原成生物学。作为生理学这一部分是可以还原成科学的,但是作为整个学科,它不能还原成科学,因为医学它有超越科学性的人性禀赋,所以,它终将成为一种不适合还原成为科学的学科。[1] 从学科传统的、内在的目的、职业伦理价值来讲,科学只是有知、有理(科学的价值追求不包括实用性),内涵相对狭窄,医学在有知、有理之外,还必须有用、有情、有趣、有德、有灵,他们之间的内涵与价值向度都存在差异。做为一名临床医生,面对的是完完整整的人,他有思想,有诉求,又岂是简单的几份化学和物理的报告所能概括的,又岂是能完全“还原的”?

1.3医学人文一直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医学只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中医讲“医乃仁术”,由于医学蕴含有博爱济众特征,加之理学对仁爱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医学便被定名为“仁术”。“医乃仁术”是古代对行医道德品行规范的综合概括,是中医文化的内核,主要从贵人、仁爱、推己及人三方面理解。贵人即以人为本的民本主义,是“医乃仁术”思想的基本内涵,也是医学道德确立的基石,倡导要高度重视人生命的宝贵性和人价值的崇高性,提示人时刻要善待人生、善待自我。仁爱即普济众生,是“医乃仁术”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贵人思想的必然延伸,包括不忍、博爱、赤诚三个层次:“不忍”亦即恻隐之心,是仁爱之发端,对病人要充满爱心和怜悯之心;博爱,即以爱己、爱亲之心泛爱众人;赤诚,指以完全真实可信、不虚伪的态度对待自己、病人以及同行。[2]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在他的墓碑铭上写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而这也是他一生为医所恪守的原则。面对疾病,人类表面看来很有学问,做了这样那样的研究,用复杂的统计学方法,妄图推断出了一个普天适用的结论。实际上却对真正有用的东西了解甚少,我们忙着地对疾病进行分析,但是到目前为止,又有多少疾病的进程能被人类的力量所改变?医学与疾病(背后是上帝)之间的这场“军备竞赛”,医学永远是输家。当我们沉浸在技术所带来的快感,忘记了自身的劣势,忘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怜悯,我们的医学能有多大作为?谁敢说自己是一名医生,事实上,却只是一名熟悉各种医疗器械并能读懂结果做出判断的技术匠人! 1.4现当代中国的医学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1.4.1医学被科技至上主义异化。 随着一批批高级尖端的医疗诊治设备进人医院,准确、快捷的诊疗技术对医务人员心理和行为均产生了深刻的异化作用,比如过分依赖高科技设备,却疏远了病人;重视各种实验室检查数据,却忽视了与病人的交谈与沟通。[3] 1.4.2中西医人文精神在当今中国医学的断层。

二十世纪恰恰也是西方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取代传统中医,成为医学保健主体的百年。我们所说的现代医学,事实上就是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复制。是百年间的舶来品。西方医学作为一种区域医学,有着极其深刻的人文传统与人性支撑。这种传统有三脉:哲学传统、基督教宗教传统、法理学传统,具体表现为人道主义与有机论立场、生态学与博物学眼光、天赋权利意识。传统中国医学中蕴藏着自己的思想与学术资源,“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等,都闪耀着中医人文精神的光辉。二十世纪中国医学恰恰穿行于文化激进与文化守成的旋涡之中,知识的激增、观念的激变、情绪的激荡导向传统的误读与误解,最后既未继承中医传统的人文精神,又未习得完全的“西医”,于是出现了中国现今尴尬的人文断层。

1.4.3医学人文教育长期缺失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进入21世纪,我国“医学课程的设置仍然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很少⋯⋯更少涉及病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医学问题。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培养的医生缺少人情味,完全以疾病为中心,而不关心病人的社会问题,导致我国医学生人文底气严重不足。

2.医学技术和医学人文必须共同发展。

我们要在全力发展科学、提升技术的同时,重视科学人文的研究,以敬畏之心、普爱之心、悲悯之心面对自然,面对环境,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也许才是人类持续、优质生存的前提。

医学所从事的社会医疗、保健服务关系社会民生问题,它是一项基本民权,是写入联合国人权公约和许多国家法律的个人权利。医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恪守公正、善良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他们对病人这一道德实践客体的恩赐。相反,在医疗消费过程中,同时作为消费者一方的病人有权要求享受与他的支付相当的技术含量与被尊重、被关注、要求知情保密等内容的人道含量的服务,而且有权对技术欺诈与道德短缺进行追究,并要求相应的政府与民间的受理与仲裁部门进行裁决。

生命伦理学近年来在美国很盛行,它与病人权利运动结伴而行,为其充当着理性支撑,与医学哲学、医学史学等学科一道构成现代医学的人文底色。人文学科在医学教育和医学学术生活中的短缺,事实上制约着医学这门人学的健康发展,它是诸如科学崇拜、技术至上、道德沦丧、人性荒芜等迷失的深层原因。在一个新的千年伊始之际,我们应该超越知识、技术,从人类理解与职业智慧的层面去思考、去建构中国医学的明天。

3.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欠缺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教育还普遍比较欠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3.1.1我国医学办学模式的影响。

20世纪5O年代,我国沿承了前苏联单科型医学办学模式。这种医学办学模式注重对医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能力的教育与培训,在当时为解决我国医疗人员短缺,维护民众健康方面起到了作用。但这种办学模式有一个严重缺陷,即不重视对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忽视医学生人文教育与职业操守养成。

3.1.2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影响。

医学院校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有关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则相对欠缺。

3.1.3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现实选择。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还与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愿意有密切关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就学期间,他们的学习成绩及科研成果与评优及奖学金评定直接挂钩。这种导向也必然驱使学生重业务学习,轻人文素质养成。

3.2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内涵于主要内容。

要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就要明确人文教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3.2.1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得以启示。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这种文化传统至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处世习惯依然潜移默化地有所影响。我们不能舍弃其中的精华,舍近求远,必须从我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求得启示。

3.2.2要继承宏扬白求恩精神。

白求恩精神虽然是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其精神实质在当今依然意义重大。作为一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所体现的精神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一名医生,白求思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操守,。另一个层面是做人的崇高境界,即做到:“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精神的这两个层面与境界,是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必要内容与环节.3.2.3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中得以借鉴。

近年来,我国与医学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诸如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充分整合利用这些资源,以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并形成较为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4] 3.3.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 3.3.1要转变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从思想观念上加以转变,医学人文教育就难有质的转变。重成绩,轻素质的观念要改变。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养的观念要改变。

3.3.2要科学规划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这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显性措施,是核心工作。相关课程设置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教授医学生关于哲学、历史、伦理、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知识。另一部分是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涉及临床工作的态度与方法,课程有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与医患沟通学等。这是针对高年级研究生的,以更好帮助他们步入临床工作。

3.3.3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这是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隐性措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是不可能仅靠学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通过考试就能获得的,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要注重研究生临床实习期间的医院文化熏陶。研究生要在较长时间内在临床医院从事实习活动,这为学生亲身体验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平台。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天,那时,具有高尚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务人员,对患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理解与宽容,不但能帮助患者去除躯体疾病的,还能与患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热情为患者消除心中烦恼和忧愁。医学在技术和人文共同进步的前提下,进入下一个辉煌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一方.医学是科学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刘伟.从“医乃仁术\"角度探析中国传统护理理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04:118—119.

[3] 盛意和,王变花.我国医学人文现状及对策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3—4.

[4] 王飞,汪丽,张艳萍.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刍议[J].科教导刊,2011,7:15—16.

君丽自荐信

助学成长报告(余丽君)

杨丽君表扬信

工作总结张丽君

复兴中华(蒋佶君)

复兴中华(蒋佶君)

班主任工作——蒋丽萍

读懂蒋南翔读书报告

班主任工作总结(周丽君)

蒋倬君 群主竞聘演讲

蒋丽君读书报告
《蒋丽君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