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作文审题 (5000字)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5: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作文审题

限于时间与篇幅,我无法卷卷点评、题题讲解。我只能重点点评作文和阅读。今天,先点评作文部分。

就二中、外校、七

一、六中、华一寄宿联考、武汉中学等几所学校的月考作文题而言,出得较好的是二中和外校。两所学校的作文题均改编自外省市中考题,但选得很好,十分符合武汉市中考的命题风格,比较有代表性。七一和六中的作文题也力求接近武汉市中考的命题风格。

我这里重点点评二中和外校月考作文题。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武汉二中

行走在人生路上,对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行的脚步。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感到疲惫、失落、孤独、苦闷??。因此我们需要偶尔停一下,去休息,去放松,去调整、去总结??。停一下再上路,我们会发现人生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偶尔停一下,真好。这引发你哪些思考与联想?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应如是讲解:提示语的焦点自然是“偶尔停一下,真好”。此处有三个要点:(1)“偶尔”——并非“经常”,而是长期坚持后的短暂间隔。(2)“停一下”——并非“永久停滞”,而是长期运转后的短暂休整。(3)“真好”——“好”在何处?这是对“偶尔停一下”的效果肯定,材料中有所叙述——“停一下再上路,我们会发现人生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提示语理解透彻后,便要结合材料,具体拟定写作思路。

我们仔细看看题目中的材料,不妨分割成以下几个部分:

①行走在人生路上,对梦想的追求常常让我们行色匆匆,不肯停下前行的脚步。于是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感到疲惫、失落、孤独、苦闷??。

——很显然,这是一段铺垫性的语言,可以先暂放在一边。

②因此我们需要偶尔停一下,去休息,去放松,去调整、去总结??。

——这句话是在解读“偶尔停下来”的内涵,不是完全停止,而是“去休息,去放松,去调整、去总结”。

③停一下再上路,我们会发现人生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句话是在阐述“偶尔停下来,真好”的“好”在哪里。

综合上述,我们不妨拟定至少两个层次的写作思路:

偶尔停下来,去休息放松,人生道路更加宽广;

偶尔停下来,去调整总结,生活前景更加美好;

一个侧重于写“休息放松”,一个侧重于写“调整总结”,由此深化对“偶尔停下来,真好”的论述。

(二)武汉外校

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扎得越来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面对困境,是被动的等待他人的救助还是主动的寻找出路?雏菊的做法也许给了你些许启示。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

应如是讲解:提示语的焦点自然是“面对困境,是被动的等待他人的救助还是主动的寻找出路?”但这个提示语太长了,中心观点尚无法完全显现。因此,我们要浓缩一下,把“面对”和“寻找出路”浓缩为“走出”,因为“走出”是“面

对”和“寻找出路”的最终目的,“被动”和“主动”二者,自然选择“主动”。因此,最后缩成“主动走出困境”,

提示语理解透彻后,便要结合材料,具体拟定写作思路。

我们可以将雏菊的成长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①“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

②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沉思。

③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由此得出三个要点:

①自我激励

②镇定沉思

③不懈努力

综合上述,我们不妨拟定三个层次的写作思路:

主动走出困境,需要自我激励;

主动走出困境,需要镇定沉思;

主动走出困境,需要不懈努力;

分上述三个层次写,应该就能比较深刻地论述中心观点了。

(武汉2010四月调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地理课上,大家在观察《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河流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但当大家纷纷探究其科学原因的时候,老师却谈出了一番人生启示:“在我看来,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则是一种非常态。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只有绕道而行。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成长的道路亦是如此,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那么走弯路就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途径,这样才能

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有时候,“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啊!这一现象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老应的初步如下:

显然,这道材料作文题的重点是老师的那番话:

在我看来,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则是一种非常态。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只有绕道而行。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成长的道路亦是如此,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那么走弯路就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途径,这样才能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我现在将它拆分一下:

【总述】在我看来,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则是一种非常态。(下定论:弯路是常态)

【分述一】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只有绕道而行。(对总述中的中心论点进行分析,点明绕道而行的前提条件是:有些困难是客观存在并一时难以超越的,所以需要绕道而行,不是随意放弃)

【分述二】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对总述中的中心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点明绕道而行的最终目标是:取得成功,而不是毫无追求,畏缩不前)

【总结】成长的道路亦是如此,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那么走弯路就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途径,这样才能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下结论:将弯路理论引申到人生中和实际生活中)

原则上,只要是围绕“‘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来写就不会走题,但要得高分,恐怕还是要深入分析中心论点,这样才能更深刻。另外,我想强调一下,所谓围绕“‘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来写,如果没有分论点的支撑,也是很难写好的。故此,我推荐的两个分点是:

“绕道而行”,源自对现实的合理判断。(从前提条件来解读“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

“绕道而行”,出于对目标的灵活追求。(从最终目标来解读“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

具体措辞可以有调整,比如将“合理”改成“正确”、将“灵活”改成“变通”、将“现实”改成“困难”,都可以,但角度从上述两个来写,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也能够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层次关系。

上次,我讲明了我的第一个主要观点:2010年武汉市元月调考的作文题不好写。主要是从提示语入手来谈,理由如下:

1、提示语没有明确中心论点,并且给中心论点设置了多个转化层次,不易辩解。

2明的选材范围。

31、提示语要求要“结合生活实际”,大大缩减了写议论文考生举例说、整个考试,题型变化大,考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时间也较紧迫。 那么,如何解题呢?我谈几点个人看法。 首先,我谈几个面对材料作文的误区:、觉得题干所提供的材料不过是在讲故事,只要看懂故事,便可闭目凝思、神游太极、胡思乱想,选个八九不离十的论点即可。

2、觉得题干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具有所谓的开放性的,言之成理即可(不少老师也这么认为,有老师也说,连评分细则上也列出了作文立意的多种可能性啊),只要把握住材料梗概即可。

果真如此吗?我不敢苟同,我恰恰认为,初中生写不好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训练做得不够。

针对第一个错误观点,我想说:题干所提供的材料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摘要,它是命题者精心写下的一条解题路径。命题者叙述材料的过程,就是在给考生们讲解他对材料的理解,是可以和提示语相互衬托、运用的,绝不能只是当成故事看。

针对第二个错误观点,我想说:题干所提供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在众多可能的分析解释中,总有一种倾向是最符合命题者意愿的,也是最好写的。我们应该协助孩子们找出这个最容易下手的论点来。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慎重的对待题干所提供的材料,要精读材料,怎么个“精”法,我以2010年武汉市元月调考作文题来做个示范,先回顾一下原题:

王争艳,一位普通的社区医生,日前被市长亲自授予“上医之境”的牌匾。25年来,她的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多年如一日坚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干干净净做了一辈子医生,坚守着“上医之镜”的行医理念;25年来,她诊疗时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然后她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开完处方,她还要一点一点交待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展现着一位普通医生的“上医之境”。她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多年来,她坐诊在哪里,病人就跟到哪里,被大家称为“一剂良药”。

这剂良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我们撇开提示语不说,我想先将题干所提供的材料分列成几个部分给大家看:

【总起】王争艳,一位普通的社区医生,日前被市长亲自授予“上医之境”的牌匾。

【分述一】25年来,她的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多年如一日坚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干干净净做了一辈子医生,坚守着“上医之镜”的行医理念;

【分述二】25年来,她诊疗时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然后她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开完处方,她还要一点一点交待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展现着一位普通医生的“上医之境”。

【总结】她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多年来,她坐诊在哪里,病人就跟到哪里,被大家称为“一剂良药”。

显然,命题者用了一个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述他心中的王争艳,【分述一】和【分述二】甚至连叙述结构都是一样的,中间还用了一个极为明显的分号,并且都是以“25年来”开头,用“上医之境”收尾。那么,【分述一】和【分述二】又有什么区别呢?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一下,虽然同是赞美王争艳的医德医风,但【分述一】明显更倾向于对王争艳坚守自身职业道德的这一品德的赞美,而【分述二】则重在表现她对病人的尊重与关爱。简而言之,【分述一】突出了王争艳对自己的态度,【分述二】强调了王争艳对病人(别人)的态度。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王争艳“这剂良药”至少有两个重要“成分”,一是坚守原则(对自己的态度),二是关爱他人(对别人的态度)。再由此,我们可以列出两个分论点,顺便将相应的“价值”加进去:

1、在王争艳“这剂良药”中,“坚守原则”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

2、在王争艳“这剂良药”中,“关爱他人”是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别人送去温暖。

如此一来,不仅论点的分析是紧密结合了材料,而且还得出了两个分论点,二者的逻辑关系也很明确,孩子们分两个层次来写,也容易得到好的分数。这就是我想强调的,要精读材料,要注意材料的叙述结构(总分总结构、并列机构)、语言特色(有没有结构一致或类似的语段)、标点符号(分号、破折号等)。

说到这里,我也想发点议论。现在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作文教育方面总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故弄玄虚派,一味吓唬孩子说孩子基础不好、容易跑题等等,试问可曾像以上这番将材料精解给孩子看?二是囫囵吞枣派,针对材料作文,不由分说的给孩子确立一个主题,然后说“就按这个写”,也不说明原因,最后弄一篇什么佳作欣赏了事,这样能提高吗?

初中作文审题

初中话题作文 (5000字)

初中作文如何审题

初中作文审题训练

初中作文如何审题

浅析初中作文审题技巧

初中作文审题方法总结

初中作文之审题教案

初中作文审题方法分析

作文审题

初中作文审题 (5000字)
《初中作文审题 (5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