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2 20:4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学生道德建设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以后在生活道路上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学生在道德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道德建设中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显得如何重要与急切。

关键词:学生道德问题 学生道德建设重要性 校园文化 基本途径

一、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连续十年的扩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必须认识到,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相当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潜滋暗长。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群体内部层级化日益显现。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的观念一再冲击校园和大学生群体,相当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个人的享乐与时尚。注重金钱利益,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高尚精神生活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潜滋暗长。

人际关系的庸俗化倾向泛滥。社会上庸俗的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里有明显的反映。一些大学生不是把学习成绩、政治进步、毕业择优寄希望于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完善自身上,而是寄希望于父母动用各种社会关系,甚至炫耀自己有怎样的社会关系等,为人处事世俗功利与虚伪,少了一些襟怀坦荡与真诚。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二元化。现实中的大学生懂得什么是道德,但他们却不肯付诸于行动,言行不一。对社会道德规范漠然视之。有些大学生明知有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看到别人做了自己也盲目效仿。他们一方面痛恨社会的不道德现象,另一方面又不能洁身自好,身体力行去力求改造,甚至趋炎附势,与之同流合污。

个人主义倾向有所扩张。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当今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明显,集体责任感相对淡化。一些人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在社会就业资源相对不足,就业压力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对政治冷淡,对集体、对国家的命运冷淡。或一心只读圣贤书,厌恶集体活动;或热心于做公益活动的“看客”,而很少参与,把自己看成是独立于他人和集体的单一的个人。个人自我奋斗,个人价值追求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坐标,片面强调个性,置学校纪律于不顾。

精神浮躁与理想主义淡漠。与过去大学生相比,当今相当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浮躁、急功近利,经不起挫折,意志消沉,缺乏鸿鹄之志,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理想和朝气。一些人在学业上满足于最低标准,生活中精神空虚与迷茫,无所追求,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责任意识淡漠,主体观念不清。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固然与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直接相关,责任不全在大学生本身,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这些现象任其存在、发展、泛滥,我们民族将失去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面对沉重的人口负担,我们可以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富有献身精神以及创新

能力和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的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作为承担未来国家建设的大学生们去迎接挑战,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义不容辞、光荣而责任重大的历史使命。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四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

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要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丰富知识、充实头脑、完善人格、提高能力,长期置身于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形成的浓郁的精神文化氛围中,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关注社会发展、崇尚社会正义和公理的良好品质;学会正确定位和评价自己,关爱自身和周围的一切;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理性怀疑的批判精神。

三、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道德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连续十年的扩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必须认识到,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相当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潜滋暗长;人际关系的庸俗化倾向泛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二元化;个人主义倾向有所扩张;精神浮躁与理想主义淡漠广泛出现在大学生中。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固然与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直接相关,责任不全在大学生本身,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如果这些现象任其存在、发展、泛滥,我们民族将失去未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求实创新、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和氛围,无疑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为手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存在,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精神文化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的文化。校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精神文化内在的教育引导、潜移默化的功能和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潜在性、暗示性、渗透性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素质、传承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确立理想信念、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来促进学生道德建设

大学的教育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法、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内心的思辨与对话,这种思辨与对话不仅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追求过程,更是人生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它是一种环境,一种“场”,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培养和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的建设。

政府和社会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大学不是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的,它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建设和发展的,大学不是为了自身的建设而建设、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宽松、洁净的社会大环境。中国高校内部治理的官僚化倾向必须要引起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方向必须转变;学术腐败和科学研究的急功近利作风必须整顿,科学大师钱学森先生对中国教育的忧虑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深层思考。家长们望子成龙,社会渴望栋梁之才,可是有钱的、有权的都把手伸向了高校,为了自己的利益严重冲击着高校的独立和自主,社会上种种有害的风气通过人情关系、管理渠道、互联网络浸淫着高校的管理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重的冲击,崇高、洁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本真精神正在远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在高校远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弘扬。

大学的领导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固然要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能急功近利,不应为发展而发展,为教学而教学,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学校发展建设的核心地位,在学校的发展目标、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校训、校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必须进行长期的历史积淀。大学的“硬件”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短时期内迅速取得成效,但作为“软件”的校园文化建设,则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世界级的高校,如牛津、剑桥、斯坦福、哈佛、北大、清华等,之所以成为青年人梦想中的高等学府,就在于他们有多则几百年,少则几十年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仅有几十年甚至十几年的历史,这就要求各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一代代不懈地努力,通过努力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之深沉、厚重、高尚起来。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由人来建设的,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指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的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专家、教授治校应成为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许多世界级名校之所以有深沉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蕴,就在于它们有一代又一代的灿若群星的大师,正是他们的活动,使大学的精神文化余香百年,历久弥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格兼备、富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培养和陶冶对象,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勤奋学习、努力攀登的足迹,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的科技和学术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着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3] 顾明远.铸造学校的灵魂.教育.传统与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01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 岳春峰 西南师大出版社

[6]大道行思:上海交通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论文集 王伟明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7]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

网络道德建设研究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讲话稿

诚信与道德建设

制度与道德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和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中职校园文化研究

建设英语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体育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与学生道德建设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