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贝多芬音乐赏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22:55: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姓名:张研

学院:资源环境与化工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音乐赏析 班级:过控151 学号:5801415032

一、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 1.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作曲、指挥及钢琴演奏,被称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并广为流传,不仅在欧洲享有盛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尊称为“乐圣”,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 “维也纳三杰”。他一生命运坎坷曲折,童年时代随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后追随海顿学习作曲,音乐才华受到了广泛关注。他生活在“开明专制”时期,形成了大胆创新、我行我素的性格,同时主张共和主义,向往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所有这些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2.创作背景

1801年,贝多芬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关于这首作品,最令人熟知的一个故事就是在银色的月光下,贝多芬听到钢琴声由一间简陋的茅房中传来,原来是他的乐迷——一个贫穷的盲女在弹奏,他深受感动,于是为盲女创作了此曲。不过这首曲子的名字并非贝多芬所取,他只是标注了“幻想曲风格”。“月光”是贝多芬去世多年后,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在音乐的激发下灵感迸发,于月色中为乐曲起了这个名字。

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时,正值而立之年,但耳聋的日益严重让他的生活陷入了绝望。然而一个女学生的出现使他重新燃起了人生的希望之火,这就是伯爵的爱女朱丽叶·圭恰尔迪,贝多芬全心地投入到了这段恋爱。然而,热烈的感情并没有维持很久,年仅十七岁的朱丽叶·圭恰尔迪很快便移情别恋,嫁作他人妇。这对于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甚至写下了遗书准备结束生命。但对于音乐的热爱使他最终没有放弃自己,在失恋的痛苦中创作了这首作品。 3.作品特色

阿萨菲耶夫曾这样评论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满能量与浪漫的音调,令人精神振奋的旋律,时而像是熊熊燃烧的怒火,时而又如濒临绝望的哭泣。曲调中蕴藏的真挚诚恳,深受人喜爱,也极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说它是一首真正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贝多芬标记这首《升c小调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为 “幻想曲式奏鸣曲”,这就显示出了它自由、即兴的特点。它突破了一般奏鸣曲“快——慢——快”的乐章布局,且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非常灵活。贝多芬不仅改变了奏鸣曲式第一乐章长期统治的地位,还将持续的柔板代替了以往所常用的快板。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慢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是小快板;第三乐章是激动人心的快板。全曲速度由慢变快,感情表达也逐步加强。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低音八度进行、圣咏似的和弦平稳进行、连贯三连音的和声音型等创作手法及其独特的曲式、调性与和声安排,使乐章结合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既有从远方传来的低声倾诉,又有围绕于身边的温柔细语,还有回荡在宇宙间的呼啸呐喊。 4.不一样的“月光”

虽然《月光奏鸣曲》长久以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但其实音乐界人士对于这首曲子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他们心中蕴藏着很多不一样的“月光”。 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就不赞同用“月光”解释该曲,他说:“音乐中描绘的月光,应该是静谧、温柔、朦胧和明亮的,传达着舒缓的情绪。而《升c小调奏鸣曲》的开篇就是悲怆的阴云密布,毫无月色而言,满是阴郁,末乐章又洋溢着激昂的热情,状态与让人心旷神怡的皎洁明月毫无关联,唯有短小的第二乐章勉强可视为一瞬间的月光。”而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则把第一乐章的基调看作是传递贝多芬失去爱情的创伤。无独有偶,《贝多芬传》的作者罗曼罗兰也倾向于把此曲所传达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失恋心境相结合。他认为,曲中的幻想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反而是失恋之痛的情思更为明显,尽是忧伤的哭诉。

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对《月光奏鸣曲》的解析,是他在欣赏了两次现场演奏之后的真切感受。一次是李斯特,另一次是安东·鲁宾什坦,他认为整首奏鸣曲就是一出很精彩的悲剧,第一乐章所表达的是冥想的状态,中间掺杂着不安的预感,“音乐仿佛由遥远的某处渐渐传入耳朵,我们所听到的一部分是忧郁的哀思,一部分是缱绻的回忆,并带有对于未来的惆怅。”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人的心中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既能引人共鸣,又能带来不同的遐思,这正是优秀作品的特点。

二、《月光奏鸣曲》的音乐形态及审美分析 1.第一乐章

《月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最广为人熟知的,不仅因为它极富诗意的乐曲美感,还由于在三个乐章中,它是最容易弹奏的,很多初学者都愿意试谈这首乐曲。贝多芬摒弃了奏鸣曲一贯的不可改变的多乐章规则,在这一乐章集中体现了“幻想”的风格。

乐章由四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序曲小结开始,为整的气氛埋下了伏笔,音乐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三连音的音型特色纷纷确立。随着中音区“轻轻的来”,这个主题进入了细致沉静的表达,并伴有一定的忧郁色彩;转而中间部的三连音又蜿蜒前行,音调逐步提升,让人逐渐感觉到了紧张与不安;最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的平静再次呈现出来,似乎于淡淡的月色下悄然结束了全曲。

这个饱含了寂静沉思与温柔倾诉的乐章,让人似乎真的看到了一轮明月高悬于平静的海面之上,银色光点笼罩着一切,美妙的和声又为曲子增添了一些诗情画意,灵动的韵律传递着细腻的情思。三连音分解和弦始终贯穿曲子,和声色彩朦胧,既有冥想的静默,又有欲言又止的哀伤,所有乐思都建立于宛如心跳的旋律之上,可以说这一乐章是即兴曲中的先驱。贝多芬没有区分大小调,而是自然地转换同名大小调,在短短的六十几个小节的音乐中,进行了灵活的曲式运用与和声处理,表现出了缜密的艺术构思与高超的创作技法,给人以无限的启示。 2.第二乐章

作为中间的过渡乐章,其与第

一、第三乐章相比的确显得个性优美,恰如李斯特所形容“两侧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两小节的短小乐句构成了它的旋律,最初的八小节形成了它的基本主题,尤其富有独创性的是,从第八小节起,贝多芬就加入了多种切分节奏和不同的乐句构成,虽然这一乐章比较短小,但它类似于小步舞曲的复三部曲式,把第一乐章的忧伤与第三乐章的激昂衔接得十分完美。 这段典雅、可爱的短小音乐的两个部分都是由同一主题及伴奏发展而成的,给人有一种超然物外之美,悲伤的心情似乎得到了片刻慰藉。中部曲式由双重重音交替出现,并伴有令人意外的神秘感,而连奏与断奏的呼应又使主题的变奏显得更加自然。 3.第三乐章

尽管没有典型的回旋曲作为轻松愉悦的曲末章,不过贝多芬设计了独特的第三乐章,它充满戏剧性的高潮表达方式就犹如协奏曲一般华丽。同时,这也是贝多芬钢琴作品中表现力最高昂、最丰富的乐章,罗曼·罗兰认为它是“心灵的力量终于征服了痛苦”。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贝多芬终于将内心的情感一层层的解剖,融入到了音乐之中,他对现实的抗争、对感情的倾诉,随着音乐一泻千里,奔涌向前。但仔细聆听,仍可以辨别出在激烈的感情中依然充满着优美的韵律,这是贝多芬坚毅、不屈的精神体现,令人惊心动魄。

这是一个充满爆发力的乐章,侧耳倾听,琶音的组合犹如狂风暴雨下的海浪击石,在疯狂的怒吼中迸发着激烈的情感,音乐的强度递增,一浪高过一浪。贝多芬没有设计趋于缓和的结尾,反而加大了力量,以最强烈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屈与坚定。他只是将再现部当中主部的规模进行了微减,将副部的旋律起伏扩展为琶音,而后汹涌的感情戛然而止。但进入展开部后,戏剧性的高潮又出现了,再现部之后的结束部呈现得十分庞大。

通过这一乐章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才能之高超,它的表现力在迂回婉转、汹涌激昂的过渡中显得卓尔不凡。在主和弦上升和猛烈下降的最强奏中结束全曲的设计,使得音乐的效果达到了最佳。第三乐章作为末章升华了全曲,充分表达了贝多芬对于生命与感情的理解,对于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于音乐的热爱。

三、结语

《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对于炽烈感情的表现力毋庸赘言,第一乐章的柔情与静谧、第二乐章的轻快与可爱以及第三乐章的磅礴与激昂都结合得天衣无缝。音乐中表现出的丰富的内容、磅礴的气势、细腻的情感、独具匠心的布局设计、巧妙的乐章组合等都深刻地展现了贝多芬内心的惆怅与翻涌、对于现实的控诉和对于未来的坚定。相信这首不朽的杰作会万古流芳,以它特有的感染力,滋润着人们的心灵,鼓舞着人们的精神。

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莫扎特贝多芬音乐赏析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赏析

贝多芬命运赏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鉴赏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音乐教案

贝多芬音乐赏析
《贝多芬音乐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