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8: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登高》教学设计

西工大附中

王宏哲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意境阔大苍凉,情韵深厚,抒写了对自然、身世、国家的多重悲叹,被古代评论家称誉为“古今七律诗第一”。是引导学生感受诗境、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崇仰圣贤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好读物。 教学指导思想 1.“国文是读的学科”,通过四步诵读法(初读明句读,再读解情韵,三读赏意境,四读悟情理)让学生提高诵读能力、深化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2.古人对诗文的评价往往很有见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诗第一”。

3.诵读、理解、表达综合训练,让学生朗诵、理解、赏析、思想素养全面得以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

2.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描述诗歌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四步诵读,感受《登高》的情韵之美。

2.品味本诗思想和艺术手法之美。

3.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逐步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形成尊重先贤的情怀。 重点:通过诵读和品味研读体会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 。

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家国之秋的志士情怀。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写《登高》这首诗时老杜已在西南天地间漂泊了八年,满身疾病、穷愁潦倒、思念亲人、忧心忡忡。因为人生苦寒到了极点,萧瑟到了极点,这首字字血、声声泪的述怀诗被古人称为拔山扛鼎式的悲歌,被古代评论家称誉为“古今七律诗第一”。今天,咱们一起在诵读、品味、感悟它的情韵美、情怀美。

二、初读明句读

学习任务:请大家结合注解理解大意,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再读解情韵

1 1.自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组织学生讨论,归结于“悲”,这是一首悲秋之作。

2.从课后练习题罗大经的说法突破对“悲”的理解,师生讨论。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3.颈联读法指导: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四、三读赏情境 1.如果把《登高》一诗的前两联看成是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说说画面中有哪些内容? 听到的: 风急、猿哀。

看到的: 天高、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长江。

2.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景物, 运用联想、想象, 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学习流程:个人品味——小组讨论——全班探讨。

3.首联理解点拨: “急”字表现秋风特别猛烈,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天高”,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猿啸哀”,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渚清沙白”,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苍凉之感。“鸟飞回”,诗人又抬起目光,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鸟飞回”了。为什么呢?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诵读指导: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4.颔联理解点拨: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

2 了一层悲凉之情!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诗人更显得的渺小,无限孤独。

诵读指导: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鉴赏手法:缘情布景。

比较:“落木萧萧下”与“落叶飘飘下”。干枯与润泽,沉重与轻飘,萧瑟与自在,考虑与诗人情感的吻合。

五、三读悟情理

1.探讨尾联的意蕴,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性。

(1)古人讲“登高之悲意九重”,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悲”?诗中哪一个词可以看出,请作进一步解释。

明确:艰难,国家艰难,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2)“苦恨”是什么意思?——极度痛恨。“极度痛恨”什么?

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在这战争年代,不能为国效力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小结: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谚语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杜甫永远都是利国利民,忠心不移,这份执着一念、孤注一掷的毅力,这份百折不屈、坚贞不渝的意志,足以催人泪下,动人心魄。 2.诵读指导:读尾联的时候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但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表达出来。

3 3.诵读理解情韵。

“悲”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这些悲情再来品一品,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大家看: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

(1)学生读。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老师提供相关的背景音乐。(二胡《二泉映月》)

(2)老师演读。

六、小结

通过这些学习,你认为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艺术性高:四联全对偶,律诗中罕见;写景简洁但很丰富,情景妙合;写景手法精妙,动静结合,形声色态兼备;第三联言简意赅,十四字竟有八重悲。 二是思想性高。悲秋,既悲自然之秋,又悲身世之秋,更悲家国之秋,立意高远。

七、相关时评

在杜甫1300周年诞辰之际,网络上流传了大量恶搞杜甫的图片,所谓“杜甫很忙”。请大家对此发表意见。

八、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课所学三首杜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童趣》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高一语文教案:1.1《荷塘月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第5课《再塑生命》教案(人教新课标八下)

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2

人教新课标高一英语必修2Unit1CulturalRelics词汇学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一英语必修2Unit1CulturalRelics疑难解析教案

《登高》(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第5课《童趣》三维目标新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5课《伤仲永》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全文]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
《语文高一人教新课标必修3第5课《登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