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小学资料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9:59: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资料总结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向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废科举,兴学校。完备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实体教育);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4、实体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主体确定 ②教育对象稳定

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⑤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和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古代教育:印度婆罗门和佛教,僧侣,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种姓,陀罗种姓 。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希腊 罗马: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7、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8、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9、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必其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时教必有正业,退居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外相结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学。学不塌等即循序渐进。

10、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11、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形成教师、教材、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主张教育即生活,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第二章、小学教育

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1878年张焕伦的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阳公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7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5年规定初等小学为业务教育。

2、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业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采用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

3、业务教育的意义:①业务教育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②业务教育即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③业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4、小学教育在业务教育中的地位: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5、小学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①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性②…激励性③…评价作用

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外铄论(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因先天遗传,机体成熟机制和外因外在刺激强度,社会发展水平,个体文化背景)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实践活动。

4、遗传的作用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认得发展。

5、学校教育及作用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7、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认得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观察(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注意(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容易分散)记忆(形象记忆)四维(具体向抽象过渡)情感(模糊,依靠教师的评价)自我意识(相对较差)

9、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夸奖③学习兴趣与习惯(过程感兴趣,内容和结果兴趣相对较弱)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曾

10、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

11、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章、学生和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概念: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学生的权利主要有:

①人生权(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项权利)

②受教育权包括(学生最主要的权利)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公正评价权

4、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①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❶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❷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❸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❹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②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❶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❷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❸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③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7、教师的人格特征①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②坚定的意志,积极的进取精神③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8、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①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❶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❷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❸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❶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❷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③师生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❶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分类

①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②根据制定者或管理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③根据课程功能,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中学) ④从组织核心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中学)

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②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④课程理论

3、课程目标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4、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对学生的研究:❶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❷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❸了解学生的性格和个体差异

5、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6、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 ②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③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④根据本学科在整个教学课程中的地位,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教学做出统筹安排

7、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型

③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体现学科的适用性 ④合理提现各科知识的逻辑循序和受教育者的心里顺序 ⑤兼顾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和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8、课程表的安排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9、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个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三个影响因素: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10、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①目标评价模式 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③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11、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①焦点集中②搜集信息③组织材料④分析资料⑤报告结果。

12、课程计划的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1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①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提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②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③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保证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14、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学校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②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学校和教师应全面领会其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④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5、小学阶段的课程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16、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①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③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17、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六章、教学(上)

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②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第七章、教学(下)

1、教学原则及运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 ①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②上课(中心环节)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③上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的教学明确,内容的教学正确,方法得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5、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6、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④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因材施教

7、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8、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①内容型策略(结构化、问题化);②形式型策略(肯普: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小组…波西瓦尔:教师学校为中心;学生为中心)③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④综合型策略

9、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第九章、德育

1、德育的意义

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②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③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2、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3、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

4、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是一个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②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是一个多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5、德育原则: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性原则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

6、德育途径: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②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少先队活动⑤班主任工作

7、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8、德育模式:①认知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②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③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9、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①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道德提出的新要求②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③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等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1、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自我管理

3、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班主任的作用

①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②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③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④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8、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④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⑤个别教育⑥班会活动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9、操行平定的一般步骤: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10、先进生的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11、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的种类:常规班会、生活会、主题班会

12、主题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制作小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

13、如何组织主题班会: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 第十章、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特点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②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③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2、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①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③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创造才能

3、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节假日活动

4、课外活动的形式:群众性活动(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各种比赛、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社会公益活动)小组活动(学科、技术、艺术、体育小组)个人活动

5、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①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活动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6、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①教师至少在某一方面有兴趣爱好和特长②对活动领域有足够的了解,发挥咨询作用③调整与学生的关系④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⑤收集有关资料,总结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教师招聘心理学教育学资料

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练习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综合模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小学资料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小学资料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