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师工作总结

教师考试总结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9 09:08:52 来源:教师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师普法考试总结

2014年教师普法考试总结

按照伽治办《关于开展2014年度伽师县公职人员学法考试的通知》要求,我校于12月3日举行了全校教师的法律知识考试。现对普法考试工作总结如下:

一、突出重点,全员参与,提高普法成效

根据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普法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及时确定在编的68名教师(本校在编教师92人,其中5人外出学习,5人休产假,8人乡,5人参加县里普法考试,1人借调教育局)作为参加2014年普法知识考试对象,选择普法学习要点,以普法考试为载体,增强教师法律意识,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积极准备,明确责任,确保普法考试顺利举行

12月3日上午北京时间12:00,我校组织召开了教师普法知识考试会议,会上贾胜军校长就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对这次普法知识考试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

三、以考代学,学以致用,提升学法用法的能力

为提升我校教师法律知识的学习水平,增强法律知识的学习,12月3日下午7点,我校在职教师68人在会议室按照考试要求,认真参加了普法知识考试。考试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灵活考试形式,注重普法的成效,以达到学法用法能力的提升。

四、认真阅卷,客观评分,做好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归档工作 考试结束后,及时组织人员对试卷进行批改,根据教师书写的规范程度、认真程度、完整程度进行了打分定级,统计成绩,确保了成绩的公平性和考核的公正性。由于我们对这次考试准备充分,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考试成绩优异,参考率及合格率均达到100%。其中90分以上35人,成绩优秀率达到了51.5%。通过这次考试,我校教师的法律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普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本次普法知识考试在全校教师中再次普及了与学校、教师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们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力以赴,常抓不懈,确保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2篇:考试总结,教师发言

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

亲爱的同学们,时间过的挺快,紧张的期中考试已经告一段落了,那些后悔没考好的同学们是该做反省的时候了,那些考的不错的或者进步大的同学们也要时刻注意,再进步确实得需要更大的努力,不然等待你的只有原地踏步和大幅度退步。

英语这门学科,对于我们理科学生来讲呢,确实是个老大难。这段时间,我看到了大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你们辛苦了。可是高考尚未成功,同学们仍需努力。我从两方来说吧。

第一,从我自身来讲。

① 作为老师确实缺乏了一点威严,但是我觉得不一定要让学生对我惧而远之。时刻记住,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家人,为了以后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以后的幸福生活,但却不是为了我们老师。

②同学们的总结我都看了,以后讲课我会有重心,有重点,讲知识点尽量慢一些,讲过就挑人回答进行巩固。纪律方面,我肯定会比以前严格,所以那些英语课上爱做小动作的同学要注意了。

第二,从你们自身来讲

① 男生多,女生少,基础薄弱,一定要扩大词汇量,必须过好单词关,注重基础

② 发挥理科生思维活跃优势,不要钻牛角尖,要有理性的思维,注意变通,从而提高阅读和做题能力。失败的定义就是相同的错误重复犯 ③ 早读的效率,今后会加大抽查背诵力度和相应的惩罚措施。 ④ 为了加大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会多准备些优秀短文和优美的英文歌曲给大家,英语电影会在适当的时候播放。

最后一句话,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你一定不会成功。

推荐第3篇:教师招聘考试总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1、索尔蒂斯对教育的定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以教与学为活动形式,有意识地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从狭义上说,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它主要是指学校 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目前是函授教育,刊授教育等也属于此类。

2、教育学含义: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苏格拉底以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闻名。

柏拉图的理性说—将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想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

定个人价值。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育实验。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4、教育学的产生: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看,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6、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3)劳动起源说 (4)需要说

(5)交往起源说

7、教育的本质:

(一)“生产力说”与“上层建筑说”

1.教育是否为社会的意识形态。 2.教育与生产力的联系是直接的吗?

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永恒性、生产性,还是阶级性、历史性?

(二)“双重属性说”与“多重属性说”

(三)“社会实践活动说”与“特殊范畴说”

(四)“生产实践说”与“精神实践说”

(五)“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

(六)“产业说”与“非产业说”

8、教育目的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的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9、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10、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2.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 4.促进政治民主化。 5.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6.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第二章

教学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良好品德与个性的教育活动。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

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意义的过程。

2、教学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意义: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4、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境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它关注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旨在指导教学的实践。

(1)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3) 认知教学理论 (4) 情感教学理论

5、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

6、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该说是两回事,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7、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

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历史很多教育家都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8、直观性原则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要求: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

能力。

巩固性原则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

知识来巩固知识。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

(1)按教学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要求:

首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

首先,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再次,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9、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0、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11、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12、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要求:(1)讲授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定义:谈话法又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的谈话计划;(2)提出问题要明确,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要求: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定义: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要求:做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

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通过演示,要使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定义:练习法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要求: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

定义: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要求: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

师示范作用。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11、教学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批改与讲评、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2、备课:就是教师对上课的准备。

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

有利于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

13、备课的内容: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2)了解学生。教师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理解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

健康状况等,有针对地进行分类指导和个别指导。

(3)确定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确定教法、选用教具等。 (4)设计教学方案。可分为: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4、定义:上课即课堂教学,它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

教学目的明确、具体、恰当;

教学内容的选择、分析科学;

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 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教学具有创造性。

15、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

(4)作业的要求要应明确、具体。

(5)指导学生养成做作业的各种良好习惯。

16、学业成绩检查方法:考察和考试

17、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依据:

知识的掌握范围;理解教材的程度;知识的巩固情况;运用知识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知识错误的性质和数量;创造性成分的多少等。

18、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内容全面

(3)标准客观

(4)方法灵活

19、定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

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0、教学组织地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

定义:个别教学制: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教学,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和作业。

定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教学方式。

《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出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经济地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和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22、定义: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优点:与班级授课制相比,分组教学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

分组教学的缺点:很难科学的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普遍降低。

23、定义: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方法是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提出来的。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24、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是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式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的特性: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

25、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

(1)正确的理解和辩证地把握教学模式的精髓

(2)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3)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完善教学模式 (5)积极倡导并建构“学会学习”教学模式

27.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吃不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在、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身体;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的情趣;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三章

课 程

1、定义:课程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一般说来,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2、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

3、课程分类:

(1)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定义: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

程。

学校课程也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

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可能。

(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1)学科中心课程论(2)人文主义课程论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5、定义: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

法的基础。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6、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具体而言,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地系列化活动。

7、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定义: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其中,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8、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及基础性

9、教学计划主要由教育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10、课程设置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3)加强课程

的选择性

11、定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设计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2、课程实施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动作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说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3、定义: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

实施的过程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4、课程评价的分类:

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终结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两个重要的评价形式。

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第四章

德育

1、定义:德育:是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 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定义: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成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4、德育目标总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5、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定义: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 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8、定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9、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10、定义:德育过程的构成: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互相制约的要素构成。

11、定义: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

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12、定义:德育方法:是受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3、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情、意、行

14、定义: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15、定义: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在体验。

16、定义: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7、定义: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

18、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

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19、道德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首先,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不脱离学生这一主导活动和作为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它们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20、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两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式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的。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的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21、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和渠道或形式。

(1)思想政治课教育和时事课 (2)其他各学科教学 (3)班主任工作

(4)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5)劳动与社会实践 (6)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 (7)校外教育 (8)校外环境建设 (9)家庭 (10)社会

22、团、队、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支最有生气的力量。

23、德育原则:

定义: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指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4、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

说理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5、定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定义:说理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定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定义: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

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6、德育方法:是指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定义: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定义: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好榜样等。

定义: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

务和组织活动等。

定义:陶冶法是通过创造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定义: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它包括表扬奖励、批评与处理等方式。

27、定义:德育模式:是再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28、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学习模仿模式等。其中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学习模仿模式重行。

29、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

体谅模式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首创。

30、定义: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

31、品德评价主要以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评价而展开。

32、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品德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评价而展开。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中,品德评价主要依托德育工作而展开。

33、品德评价的内容和标准:(1)学生道德认识的测评 (2)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34、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整体印象评价;操行评定评价法;操行计量评定法

35、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的误区:(1)要求面面俱到,造成学生负担过重。(2)脱离社会实际,形成学生双重人格

36、德育内容的实施:(1)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2)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进行道德教育

37、小学德育的方法:(1)由教材到内涵 (2)由感性到理性 (3)由理论到实践 (4)由实践到习惯

第五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

2、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总之,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班级管理的目标:

是指班级管理者为实施有效管理,引导班级全体成员从本班实际出发,共同确定的班级组织活动质量规格和活动结果的预期要求。

班级管理的具体目标两部分组成:班级教育工作目标和班级管理工作目标

4、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

5、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6、班级制度管理内容主要有:成文的制度和非成文的制度两种。

7、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8、班级管理的模式:(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9、定义: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10、定义: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得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

间的和谐氛围。

1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3、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4、班主任是学校里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管理者和教育者,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协调者。

15、班主任角色的作用:

(1)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2)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3)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1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 (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5)评定学生操行

17、班主任工作方法:

(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2)合理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18、班主任工作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

(2)正确教育,启发诱导

(3)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4)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5)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第六章

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

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课外活动的作用:

(1)加深、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不断获得新的知识

(2)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

(3)发展受教育者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

3、课外活动的内容: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3、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

4、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首先确立了

感觉的差别阀限定律。

5、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研究基础的化学与物理学的影响。

6、美国詹姆斯20世纪初创立机能主义心理学。

7、1913年美国华生宣告行为主义诞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

8、1967年奈瑟将研究结果总结,明确了认知心理学说。瑞士皮亚杰揭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

9、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

10、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1、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叫认识过程。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

代克提出的,有心理学之父之美名。

2、定义:教育心理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

4、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

推荐第4篇:深圳教师职员考试总结

深圳教师职员考试总结

结局写好

我这个职位招一个人,面试总共三个人参加。根据抽签,我是第一个面试的,我出来后,第二个进去讲。我和另外一个在外面等。

第三个人进去时,我的成绩也就出来了。83分,中等成绩。我是第一个参加面试的。

第三个出来了。第二个参加面试的成绩出来了,分数比我高,但加上笔试,他的总成绩比我低。

漫长的10分钟。

考官出来了,第三个参加面试的成绩出来了,比我低。

我总成绩第一!

卧薪尝胆的积累

我2006年6月成为深圳8000多临聘教师中的一员。我不知道,有4000多临聘教师的宝安每年只招调100多临聘教师。现在更是江河日下。我周围就有很多朋友处于这种水深火热之中,我不想炫耀什么,我只想为我的朋友提供一点信息,提供一点微薄的帮助。

我首先把书买齐了。用邮购的方式买了深圳的综合能力测试(深圳市考试指导中心http://new.testcenter.gov.cn:8080/index.aspx)。去书店买了自考的《教育学》、《心理学》。还买了一些测试卷。

跟高三学生比一下,我们老师不可能没有时间复习备考。凡是说自己没有时间的,都是懒的借口。作为一个临聘教师,你现在最大的目标是什么?清楚这一点,如果你没有好好的看考试书,你就不应该原谅自己。

还有,无论就近有没有考试,我们都要时刻准备着。要有计划的看书,综合能力是有一个积累过程的。深圳报考的条件每年每次都在变,你这次没资格,下次或许有。

综合能力测试确实是一个素质测试,跟学科有关,需要长期的积累。政治老师分数一般高一些,英语老师往往比较低。

1、言语理解与表达

里面的修改病句就需要专门练,不断总结。如果自己实在分析不出来,还要向语文老师请教。作多了,基本几种就懂了,而且运气好,考试时还可以碰到原题。哪些一个句子完形填空的不用练,就凭语感就可以了,有时考试题目也很简单。

2、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和逻辑推理是很难的。我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试题做了,我觉得要选那些有答案,最好是有解释的。这样你才清楚为什么选那项,你错在哪里。不过,我发现无论是模拟题还是真题,他们自己都有答案做的不好的时候。这种情况似乎还不少。所以,我经常被那些错题搞的愤怒。但是,没办法,还得练。我在很多考试时都碰到过做过的题。

阅读理解把文章看懂当然是基础。但关键还是看它的关键词。如果指向词是“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那直接选,如果是“从材料中能推出什么结论”,那一定要小心,这是最难的题,你的选项必须是材料中能够直接推出来的。表达再好的句子,如果与材料不一致,绝对不能选!

阅读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专业问题,你不一定要完全看懂,但你选择时必须与材料一一对照,确定不移的才能够选。

3、逻辑推理

先说图形推理。这个要在网上大量的搜集试题,做后总结,你做多了,慢慢能总结出一些变化的规律,等你总结出几大规律之后,再做题,看到类似的题,就可以很简单的套了。而你如果平时做的少,你还真不知道规律在哪里。

事件排序很容易,不用练。

演绎推理很难。就一般的题目而言,可以凭直觉直接选。但如果要得更高的分,可以尝试一下学学逻辑推理,像三段论。但是要提高难度很大。另外,像那些小王是老师,小李比小张高…这样的题目,多做几个你就会了。还有那种依次握手的,涉及数学问题的,可以向同事问问,争取搞清楚,独学不如众学,找同志相互切磋,能够共同提高。

4、资料分析

这是考试中看起来最麻烦,但是最容易得分的。别的题目你只能做对50%,可资料分析,你一般做一道对一道。事实上,资料分析不是每道题计算都复杂,有的一眼可以看出答案。做这些题时,尽量选不同类型的做,这样不至于很枯燥,又更能提高能力。

5、数列

数列很好做。刚开始做时有的看不出来,后来研究多了,难的也能找出规律。其实深圳的考试大多时候数列考得很容易。

6、政治题

政治最没把握。考了那么多次,我对政治题一直没把握,尽管我是一个高三政治教师,但是很多题目我真的不会啊。它总是考得太难!所以,不是政治老师的,猜着去做就是了。别人也得不了多少分的。但是,考试前一个星期认真的记记马列之类的,还是有可能碰到原题的。

7、法律

法律是一定要考的,比例有时还很大。所以,无论怎样要好好学。对于枯燥、深奥的法律有三种比较好的记法:一是理解它,有时间翻翻法律教材,看看它们的逻辑和一些解释;二是讨论它,和同志讨论某个疑惑之处,越辨越明;三是总结它,比如将知识产权在一张纸上整理出来,比如刑法中哪些是可以从轻处罚,哪些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等。

8、深圳市情和时事

有时考,有时不考。想看就看看。

一个考霸的战斗

考职员一般一个职位只招一个人,你必须击退其他对手,成为霸主。

为了提升能力,保持手感,你必须经常参加考试。时刻准备着。

有的招聘网站你要时不时的看一看。我一般看三个:深圳市考试指导中心http://new.testcenter.gov.cn:8080/index.aspx;教师招聘网http://www.daodoc.com/#c=12614406.250000095,2631281.25,12查出考场具体位置,手绘下来。订好车,一般要存两三个“黑的”号码,跟他说清楚出车时间,地点,目的地,价格。上车后,将详细手绘地图给他作指导。

3、考试

考前上厕所,考试时少喝水。

试卷发下来时先看,题型,计分情况。

先做你最有把握的题,一般情况下优先记忆型试题,数学题放到最后做。一看就是耗时题,简单地想一想,给出一个答案,赶下一题。做到最后一道大题或者考结束前15分钟必须在答题卡上涂完已经做完的题目。考前5分钟,不管做完没做完,将所有题在答题卡上涂完(错了扣分的判断题出外)。

第三,要经常考试,为你真正有资格的考试练兵。我经常参加过深圳雇员考试,职员考试,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有时还可参加广州公务员,珠海公务员等考试。我去年很多次题都做不完,我以为是自己的个人特点,但今年,我发现,我每次考试,时间都比较充裕。

你每考一次,你的考试能力就在悄悄的提高。但是关键的是:你考前必须做大量练习和看书。以考促记,促练。

细节决定成败的资格初审

危险在你报名时就潜伏着。血的教训告诉我们,首先要报自己有资格的职位。如果,职位要求你在深圳临聘一年,那必须是满一年才行,差几天都不行。一定要报自己有资格的,哪怕上百人报一个职位。我2008年5月参加了深圳市公务员考试,竟然考了本职位笔试第一名,我那个高兴啊——可是,我报考有一个特殊条件:在本市街道或者社区工作满两年。我觉得自己差不多两年了。可是资格初审把我审下来了。我那个痛苦啊——我后面的两个人我都见着了,面试我是很有优势的。

当有人考试出发前忘记打印准考证,我看了很痛心。这种态度怎么考啊,就是笔试过关了,后面你都合格,你也很有可能因为粗心大意被刷下来。比如说资格初审时忘记打报名表。

网上缴纳报名费对有的人很简单,对有的人非常难。我就经历过痛苦的过程,去交通银行开户啊,开通网上银行啊,去找终端机打印支付号啊,结果还是不行,真是急死了!后来在招商银行开了户,开通了网上支付。才一直用招行的卡支付的。缴费最简单的办法是让会支付的朋友帮你支付。我这次考试,除了为自己缴了费,还帮3个同事缴了费。

资格初审比你想像中要严格的多!你出发前的准备再细致都不为之过。

时间上你不要迟到。你是B类也要去,我这次考试,小学数学职位没一个人来,看样子条件很苛刻;化学只来了第二名,结果连第二名都不符合条件!我报的职位第一名不是全日制,我第二合格,第三也合格,后面一溜不合格的,最后竟然溜到第十去了。C类也有机会啊,运气好的时候考官们会打电话通知你的。

我报考的是社会人员,要求中教一级。这都没问题。但是在审查的时候,他审得我出汗!什么都研究一下,什么都质疑一番。他们要求所有社会人员提供两年以上的工作证明!我早就准备好了。很多没有准备的人急啊,中教一级、高级都有,哪里想到这个都要,拼命打电话向原单位求援。

作最精心准备的模拟说课

有一句话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资格初审过后一个星期时间,我没有干别的事,就全日制练习说课。

我订了一个计划:

1、每天练习普通话一个小时;

2、每天说课一节;

3、熟悉教材,搞懂教材的编写思路何呈现逻辑。

我在书店买了碟练普通话。

我平常上的是高三,这次要说初中的课,我找来了几本教材,在网上找到了每本书的教案和教材结构介绍,设计出了最适合我的说课模式:

我从4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构思。

1、说教材,包括说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内在结构,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的内在结构;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先说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说过程与方法,最后说认识和能力。第二说学情,说学生的年龄及阅历,学生以前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学情确定重点和难点,说重点和难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说教法、学法;

4、说教学过程。这个占一半时间。我以活动程序为经,以必备要素为纬。在活动程序上首先是情景导入,然后是活动

一、活动

二、活动三…反正一直活动下去,包括学生自己作小节,练习也设计成活动。我确定了两个必备要素: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二,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我坚决以活动方式来组织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组织万无一失。在说完一些活动后作一个总结,我就通过这种方式来突破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来突破难点。

我把整个说课模式打印下来,中间留空。讲什么就填什么。不断完善模式,做到简单好记,层次清楚。

这种模式练几遍就忘不了,面试时不会掉链。每天按模拟的考场情景说一课。我同办公室的好心的同事还听了我的说课,帮我改进,特此致谢!

我还总结了几条给自己的警言:

1、进去之后,先平静的看看场合,做好准备,再开始说话。

2、条理要十分清楚。

3、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确,有条不紊。不要罗嗦。

4、声音要高昂,富有激情,要有感情地表达自己的理论与见解,要富有激情的把情感激发推向高潮。不要板着脸,像被逼迫完成任务。要适度放松,展现从容。

5、时间到后,要微笑着说谢谢各位,然后平静下台。

公正的面试

应该说整个考试过程是公正的。

除了某些市直学校在条件设置上有些苛刻或者说奇异外,我所经历的看到的是两个字:公正。

笔试是公正的。相信没有哪个深圳的官员拿自己金饭碗和帽子去改动一个考生的成绩。一般一个职位会报上十来个人或者几十个人。那么,在那些单位临聘的就不一定能考进前三名。我报龙岗宣传科的职位,资格初审时没有一个是龙岗的。我报光明新区的职位,从第一到第十名都没有光明的。当然,在面试时我看到其他职位还是有光明新区的临聘教师,这很正常。

我们的面试安排在市委党校,远离光明新区。

7点45候场。本来是8:00开始签到抽签的,推迟到8:15。抽签后,手机用信封袋装好上交。按规定是不能打电话的。但是有很多老师发现上午完成不了考试,下午还有课,要请假。考官只好拿出自己的手机给他们打,当面打。没有人向外透露面试考官的信息。

候考的在一个区域,有考官守看,30分钟备课时间在另一个区域,有人准确地控制时间。真正的面试在一个小教室。考完了的,从另外一个楼梯下去,按规定不能与候考的交流。当然有的人还是违规进来拿东西,有时说一两句话,但无法透露什么。

我们的面试只分为文理两科。面试考官应该是9个人或者11人,应该是各科教研员。他们我都不认识,其实认识一两个又有多大用呢?那么多人打分。

我等了7个小时,嗓子最后等哑了,低音都发不出来了,幸好高音还能发出。准备30分钟后,我被一个腿快跑断了的小姑娘带到面试考室门边,坐下来。30分钟准备时间对我刚好,等的时间让我又整理了一下思路。

在面试考室门外等了10分钟后,联络员出来了,他收了我的证件,告诉我:

1、他先进去,我随后敲门而进;

2、面试时间10分钟,他第9分钟会提醒。

我敲门而入。考官坐成∟型,面带微笑向他们微微鞠躬,然后我走到一个圆桌会议的桌子边。

这些考官让我心生感激。从上午听到下午听了那么多课,可是他们面对我仍然平静、友善,有的还带着微笑。

后面有一块只能写两行字的白色板。我大笔一挥,写了个标题。

我用平稳、大声(不能说洪亮,我的嗓子已经哑了)、清晰的语言说课。尽管我对这个教材不熟悉,但我对我的说课模式十分熟悉,把教材内容和我的思路放进我的模式里去后,我没有明显的阻碍和停顿。

开始,我感觉到我面部肌肉的僵硬,想微笑都笑不出来,两分钟后,随着我思路流畅的展开,我可以对着两边的考官微笑了,能用眼睛与他们交流了。这样,我很有激情的表达了自己的设想和理由。下边的9-11位或语文或英语或音乐或体育的考官在认真的听我说,我想表达的他们应该听明白了。

我说完了,可是没听到提醒。但说完就可以了,不能罗嗦,否则会暴露我更多的缺点。我向他们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后,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从容离开。

我忘记了做一件事,我应该把我写的板书擦调。

坚强面对吧,朋友。在失败和遗憾的交织中你一定会完成从临聘到正编教师的涅磐!

推荐第5篇:教师教育技术考试总结

教师教育技术考试总结

一、针对参加过考试的考生:

1、对网上报名系统的使用有什么意见?

考生报名时有时不能报,身份证号码被别人用过了,最好能完善一下。还有登录帐号最好有用身份证登录这一选项,账号不太好记。

2、对上机考试平台操作有什么意见?

考试系统的输入法不太好用,有时看不到,很难调出来。

3、对试题有什么意见?

没有意见。

4、希望NTET考试网站增加哪些内容?

暂时没有什么。

5、对NTET考试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全国统一有点太大了,最好分省考,因为各个地方的发展不均衡。

二、对考点:

1、考务平台的功能有哪些需要增加或调整?

最好增加对考生按单位排序功能。

2、对上机考试平台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服务器增加批量收集文件夹文件的功能。

3、对考试网站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没有。

4、对考试报名、组织、监考等考务工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从报名到考试整个时间段有点太长。

5、对NTET考试还有其它哪些意见或建议?

没有。

推荐第6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总结

自10月27日起我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的收获很大,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本次培训班共有学员近百人,分别来自于赣州各大高校的学生,大家怀惴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相聚在赣州教师资格证培训班。 本次培训班所安排的授课教师张老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研人员,也曾多次担任过培训班教学工作。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态严谨,兢兢业业地传授知识,热情耐心地解答学员问题,受到了学员们一致好评,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感染了每一位学员,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 学习期间,学员们自始至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练习,互相交流。

下面我想具体谈谈学习完各门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内容很枯燥乏味,很多理论知识,而且重在理解,这让我们很是头痛,可是张老师凭借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们在听完张老师的第一节课后就很适应了,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书上的知识点,让我们很快的接受了这样的方式。他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心理辅导方面,他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举的很多例子都来自现实生活,这也符合考试要求,结合生活。他教会我们多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在这个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这就需要老师在其中发挥其作用,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温暖,尽量不让学生有厌学等不良行为。《教育学》是 老师给我们上的,她是一位很漂亮而且很有内涵修养的一名教师,从她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我就被她身上所特有的气质吸引,一堂课下来,她几乎都是面带微笑的,这让我很佩服,同时也让我对教育学增添了几分兴趣,也让我懂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她对书上的知识点讲的很透彻,用书上的话说可谓是循循善诱,当然也补充了不少课外知识,让我们对教育学这门课程了解更全面。除此之外, 老师还会讲一些教育小孩方面的知识,也是结合生活中碰到的常见问题。

一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还是要感谢陈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初次对教育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我们离教师行业更近一步,还要感谢给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希望在12月份的考试中,更多的学员通过考试,让我们在这里学到的理论基础付诸实践,在此希望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更多的学子学有所成,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第7篇: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总结:

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推荐第8篇:教师编制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分为两种:权利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11、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播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过程。

1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13、教学原则:是根据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14、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和技能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这一原则实质上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中的教育性与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5、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年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16、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进行的个别辅导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我国古代私塾就是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模式。

17、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18、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用不同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教学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贫乏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19、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20、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表达的方法和顺序,确保学生有效的学习。

2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2、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其主要功能是将教材内容有效的传递给学生。

2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4、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5、德育:广义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上施加的影响,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书本主要讲的德育即学校德育

26、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7、德育过程:是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规律,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所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对指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29、德育途径:是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组织形式。我国中小学的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3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法。

31、班级:是学校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形成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集体活动,结交朋友的场所。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和矫正学生行为的功能。

32、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33、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进行班级管理的经常性活动

34、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的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5、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36、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7、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从事的科学探索活动。它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分为:选择研究课题、查阅资料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分析研究计划、搜集研究资料、拟写研究报告。

38、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所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发展方向或总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述。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知道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和行动纲领。

39、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各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40、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类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41、学习:是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

42、从众:当个人在群体中与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随大流“,这种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43、教师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44、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表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

45、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4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8、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49、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2、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5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54、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55、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6、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57、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

58、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59、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60、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61、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62、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63、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6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65、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66、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67、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6

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9、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70、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71、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72、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7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7

4、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75、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76、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7、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78、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79、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80、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81、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8

2、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3、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84、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85、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86、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87、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88、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89、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90、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91、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92、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93、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94、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95、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96、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97、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9

8、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99、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100、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10

1、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0

2、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

10

3、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

10

4、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10

5、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10

6、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10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0

8、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10

9、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110、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

11、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1

12、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1

13、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

14、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1

15、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1

1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

17、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1

18、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

19、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120、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

21、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1

22、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1

2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

24、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

25、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

2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

27、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

28、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1

29、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30、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

31、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

32、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

33、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

34、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1

35、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1

36、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1

37、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

38、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1

39、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140、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1

4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

4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

43、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1

44、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

45、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1

46、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

47、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

48、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

49、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50、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

51、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

5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 良好适应。

1

53、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1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

55、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

5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

5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1

58、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

59、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160、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6

1、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16

2、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16

3、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16

4、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16

5、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6

6、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6

7、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6

8、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6

9、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170、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

17

1、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17

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7

3、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7

4、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17

5、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17

6、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17

7、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7

8、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17

9、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80、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8

1、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

18

2、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

18

3、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18

4、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18

5、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8

6、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18

7、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

18

8、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8

9、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

190、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19

1、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19

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9

3、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9

4、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推荐第9篇:教师普法考试总结(推荐)

2013年度尾职业中学教师普法考试小结

根据《关于做好2013年教师普法考试工作的通知》(闽教办法〔2013〕11号)的通知要求,,我校于12月2日举行了全校教师的法律知识考试。现对普法考试工作总结如下:

一、突出重点,全员参与,提高普法成效根据通知精神,结合我校普法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及时确定在编的53名教职工作为参加2013年普法知识考试对象,选择普法学习要点,以普法考试为载体,增强教师法律意识,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积极准备,明确责任,确保普法考试顺利举行12月2日早晨,我校组织召开了教师普法知识考试会议,会上范清楷校长就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依法治理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对这次普法知识考试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

三、以考代学,学以致用,提升学法用法的能力为提升我校教师法律知识的学习水平,增强法律知识的学习,12月2日下午3:30点,我校在职教师53人在会议室按照考试要求,认真参加了普法知识考试。考试采用开卷的方式进行,灵活考试形式,注重普法的成效,以达到学法用法能力的提升。

四、认真阅卷,客观评分,做好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归档工作 考试结束后,及时组织人员对试卷进行批改,根据教师书写的规范程度、认真程度、完整程度进行了打分定级,统计成绩,确保了成绩的公平性和考核的公正性。由于我们对这次考试准备充分,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考试成绩优异,参考率及合格率均达到100%。其中90分以上

48人,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0.6%。通过这次考试,我校教师的法律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普法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本次普法知识考试在全校教师中再次普及了与学校、教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师们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全力以赴,常抓不懈,确保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可持续发展

推荐第10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总结

自10月27日起我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的收获很大,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本次培训班共有学员近百人,分别来自于赣州各大高校的学生,大家怀惴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相聚在赣州教师资格证培训班。

本次培训班所安排的授课教师张老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研人员,也曾多次担任过培训班教学工作。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态严谨,兢兢业业地传授知识,热情耐心地解答学员问题,受到了学员们一致好评,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感染了每一位学员,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 学习期间,学员们自始至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练习,互相交流。

下面我想具体谈谈学习完各门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内容很枯燥乏味,很多理论知识,而且重在理解,这让我们很是头痛,可是张老师凭借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们在听完张老师的第一节课后就很适应了,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书上的知识点,让我们很快的接受了这样的方式。他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心理辅导方面,他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举的很多例子都来自现实生活,这也符合考试要求,结合生活。他教会我们多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在这个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这就需要老师在其中发挥其作用,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温暖,尽量不让学生有厌学等不良行为。《教育学》是 老师给我们上的,她是一位很漂亮而且很有内涵修养的一名教师,从她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我就被她身上所特有的气质吸引,一堂课下来,她几乎都是面带微笑的,这让我很佩服,同时也让我对教育学增添了几分兴趣,也让我懂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她对书上的知识点讲的很透彻,用书上的话说可谓是循循善诱,当然也补充了不少课外知识,让我们对教育学这门课程了解更全面。除此之外, 老师还会讲一些教育小孩方面的知识,也是结合生活中碰到的常见问题。

一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还是要感谢陈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初次对教育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我们离教师行业更近一步,还要感谢给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希望在12月份的考试中,更多的学员通过考试,让我们在这里学到的理论基础付诸实践,在此希望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更多的学子学有所成,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11篇: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感知教材; 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 ⑤运用知识

1.我国教育的法规体系?

①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②教育法律;

③教育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教育法规;

⑤教育规章。

1.教师劳动的对象包括知识和文化、学生。

2.教育法规具有指引、评价、教育、保障的作用。3.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4.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5.属于夸美纽斯教育观点的: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统一学制和学年制、学科课程。1.“做中学”教学原则,是杜威为了完成活动课程提出的。

2.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形成的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3.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教师专业发展。

4.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1.中小学校本研究: 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2.班级管理: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3.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德育: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5.教师角色: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应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身份。

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 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 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2.中小学校本研究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4.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2.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①教育的生产性,②教育的科学性,③教育的世俗性,④教育的国际性,⑤教育的终身性,⑥教育的革命性。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一.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 足实践,面对现实②持续提升,崇尚先进③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②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研究方法、理论成熟水平,分成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著作

我国古代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即四书五经”);《学记》等。

西方古代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昆体良等。

1.柏拉图创办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著有《理想国》。他认为不同年龄应该接受不同教育。儿童受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7~17岁受普通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操教育,18~20岁的青年经挑选受高一级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等。

2.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说,灵魂说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把人的灵魂分三部分,植物的(生理方面)灵魂、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灵魂、理性的(认识与思维)灵魂。人要提高的是理性的灵魂。

(一) 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

时间是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1.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 2.从哲学、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 教育家及其著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从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1)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的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的主张。教育适应自然地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 (2) (3) (4) (5) 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泛智教育) 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经验。 2.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3.赫尔巴赫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赫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赫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赫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的阶段论,“四段教学法”。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4.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无目的论。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赫尔巴赫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赫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二. 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列宁的夫人

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瑞典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二) 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第一, 第二, 第三,

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的起源问题,是关于教育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动力问题。 一.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托尔洛和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因此说,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发展历史,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来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其实,这两种划分标准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一般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就把教育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一.原始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三)教育内容简单

(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一)奴隶社会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此时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尚武国家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崇文国家

(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特征是学校大体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优“。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欧洲封建社会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称为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产生的第一个大学是萨莱诺大学。(意大利)

(三)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阶级性、非生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三.现代学校教育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的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社会化

3.生产化

4.民主化

5.国际化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的多元化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 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

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 三. 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2、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㈠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㈡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机构和布局

㈢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㈣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㈠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㈡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㈢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㈣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㈠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㈢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㈣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使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㈡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㈢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㈣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6、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㈡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㈢ 教育促进现在政治民主化

7、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具有传递 — 保存文化的功能 ㈡ 教育具有传播 — 交流文化的功能 ㈢ 教育具有选择 — 提升文化的功能 ㈣ 教育具有创造 — 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辩证的选择。

(四)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科技传播有多种途径,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二)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五.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发展

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②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③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⑵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提升人的价值 3发掘人的潜力

4健全人的个性

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⑴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⑵只有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⑶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 ㈡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㈢教育目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5、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柏拉图、涂尔干

6、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7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

(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说基本内容(马克思)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4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进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得阶段.6.1929年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7.1995年3月18日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教育法》。 8.1995年9月1日实施了《教育法》。

9.联合国教材义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10.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6、17世纪,有不少人总结了教学的经验和规律,使教学的专业性增强,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下设了师范教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对我国教师的法定含义、地位作用进行了规定。

.、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② 劳动手段的主动性 ③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④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⑤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传授者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点,从一个成长近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新型师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

6、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①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②良好的人品

③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④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 ③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④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②先进的教育理念 ③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①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第一,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第二,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第三,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10、学生再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对象)

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 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㈠ 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㈡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㈢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㈣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㈤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5怀特海率失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6.美国杰克逊1966年提出了隐性课程

7.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的活动

3、教学的任务

⑴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⑵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⑶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特点;

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⑵教学过程以认知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⑵感知教材

⑶理解教材(中心)

⑷巩固知识

⑸运用知识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启发性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①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

③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7.综合课的结构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成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3、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24、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⑴ 教材建设的突破 ⑵ 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⑶ 师生关系的突破

⑷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⑸ 扩大了教学规模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5.德育原则:

a) 方向性原则 b) 知行统一原则

c)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e)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㈠ 说服教育(基本方法) ㈡ 榜样示范 ㈢ 指导实践 ㈣ 陶冶教 6.德育的途径: ㈠ 教学

㈡ 社会实践活动 ㈢ 课外活动

㈣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㈤ 班主任工作 ㈥ 志愿者活动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㈡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㈢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㈣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 ①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③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2.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2、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3.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班级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13、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1)平行性原则 (2)民主与自主原则

(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目标原则

1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设立班级目标 (3)转化后进生

9、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8、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能: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7、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3.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6、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中小学教育科研

含义: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第12篇:319教师月考考试总结

3月19高二政治月考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晚上好,

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能够对让我对这次考试进行一下总结和反思。这次考试,30班的政治单科成绩略显优势,但依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今天发言的主题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过去一个月以来的教学工作体会,也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些许的借鉴和帮助,有待改进之处敬请在座的各位给予及时的批评和指正。

第一、关于备课。有句话说得好“认真做事只能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今天,我借来用在了备课上,用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好坏。自高二以来,我们政治组的备课就严格按年级要求扎实开展,根据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们尊重政治学科的教学规律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对于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做到 “张嘴能说、落笔能写、解题能用”。而这给我们备课提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老师的备课就要格外精致了,我们继承了我们政治组一贯的备课优良传统,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大家针对要讲的知识点做到了开诚布公,各抒己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再进行二次备课,用自己最合适的方式表达给学生,使课堂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我个人也只是严格按照组里的备课思路进行的。

第二,关于课堂。一节好课的标准,一是完成教学目标,二是学生要动起来。完成教学目标是第一位的,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能否融入课堂也很重要。好的课堂的核心一定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走进学生的生命中去。所以我上课也尽量摆脱传统的死气沉沉一味灌输的老路子。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课,主动学习。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动心、动脑、动手、动嘴,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了,才能学到东西,课堂才会产生真正的效果。比如上课时进行一些小的辩论活动等,我发现,这些孩子身上有无穷的潜力,有时候其实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这些小活动紧密联系时政热点问题,引领学生用政治的眼光看世界,提升了整节课的活力。

第三,关于学生。无论文理学生大多都有偏科,文科生表现尤甚,30班的孩子也不例外,一次考试之后我们会发现学生的短板是什么,每次学案测评,我们要分析分析学生的薄弱点,然后对应薄学生的薄弱点与该学生交流互助,我们也将有的放矢地通过谈话面批上课提问等形式加大关注力度,力争早日消除薄弱学科。我很信奉一句话:“师生关系就是成绩”,所以我想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机会,通过辅导弱势学科的学生,帮助学生坚定信心、制定计划、明确目标、疏导心理、指导学法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绝不仅仅是这一个方面,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第四,关于讲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是纠错课,更是方法技巧指导课。因此,在习题讲评时我更注重对试题进行拓展性讲解,既讲清学生错误的原因,又讲清正确解题的思路,甚至给出一些思维模型,让学生记住并灵活套用。上好试卷讲评课,加强学法指导,培养答题技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踩点能力,解题应试能力,这是我们许多老师一直在努力做的,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我们还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尝试,以求更好。为了巩固讲评课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解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我们通常要在讲评后及时跟进同类题型的强化训练与巩固。错题本则是学生专门用来收集自己的错题的,要充分利用错题本,让学生做好错题的归因分析和更正答案的理由等工作。

第五,最后表态。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会每天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认认真真研究考纲,认认真真研究高考题,认认真真消化外地学来的经验,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好学生的加油站,当好拉拉队,当好心理辅导师。让老师的关爱之心,智慧之心,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最后祝福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13篇: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教师考试复习资料

1.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2.幼儿园教育的教育是{全面的} ,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与{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4 健康教育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严禁以任何名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 {表演} 或{训练}等。

5.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6.幼儿园语言教育要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7.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是我国幼儿园的一大特设,也是我国幼儿园的社会使命。

8.幼儿园的保健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9.遗传素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10.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更{关注游戏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11..学期教育的工作对象时{0——6}岁的幼儿。

12.在幼儿期主要发展的言语是{口头言语}。

13.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国学校教育法规定的儿童教育的任务。

14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双手}{ 眼睛}{ 嘴 }{空间}和{时间}。

15幼儿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的要求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6在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中,洛克主张{经验说} 卢梭主张{自然教育说}。

17.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第14篇: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学

1.简述赞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原则;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d.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c.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a.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c.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地教育内容

d.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6.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b.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c.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d.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e.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f.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15.试述现代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着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B.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6.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7.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部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修订并颁布,第一次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18.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特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0.教师的职业素养 A.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B.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C.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D.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21.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2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23.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A.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B.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与研究、勤与反思、勇于实践。

24.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A.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教师。 C.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25.简述我国新(理想)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26.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8.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中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课程评价)

29.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学区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

30.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3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33.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4.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发展性原则)。

35.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36.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38.教师应如何备课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下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9.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1.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分量适宜、难以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要具有典型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思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3.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4.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45.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 创办业余党校。

46.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7.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共同的生活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4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

有效的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建立学生档案; 操行评定。

50.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教育文献的检索与综述;制定研究计划;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心理学

1.简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

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 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别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化思考法、检查单法。

2.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科学概念的掌握应注意的方面 以感性材料作为掌握概念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的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际中。

5.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6.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7.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9.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此施教;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0.根据气质类型怎么做好教学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11.简述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心理学

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化;不可逆计算;不能够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岁),发展任务: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发展任务: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4.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主要形式;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5.简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照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 程序教学的原则: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6.学生中心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是: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7.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把人经历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因素。能力是稳定-内在-不可控;努力程度是不稳定-内在-可控; 工作难度是稳定-外在-不可控;运气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身心状况是不稳定-内在-不可控;外界环境是不稳定-外在-不可控因素。

8.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表达明确的期望;

提供准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有效地运用表扬;

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9.学习动机的培养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受;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培养对学生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0.简述学习策略的种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11.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特点; 原有的认知结构; 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定势); 学习策略的水平; 智力与能力: 教师的指导;

13.简述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的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4.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 明确记忆目的;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有效运用记忆术; 适当过度学习;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6.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18.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1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创设有力的社会环境;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20.简述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采用“道德两难法”进行研究,最典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他将道德水平分为三个水平:

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的到的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1.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式

有效的说服(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适当的奖励;

22.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策略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知;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2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24.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25.课堂行为的矫正

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26.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2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28.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加强学习;躬身实践;树立榜样;学会反思;努力做到“慎独”。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 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 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

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4.0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政策法规解读

1.教育法规的功能

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

2.教育法规的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保障作用。

3.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 有损害事实;

损害行为必须违法; 行为人主观有错;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4.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领导; 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具体内容如下: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他各种法律、法规; 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5.教师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及表现特征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入学权;参加考试的权利;随意开除学生。

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姓名肖像权、名誉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 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侵犯学生的著作权; 不作为违法侵权。

6.预防教师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建立全面的教育法律监督机制;

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教育法规; 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7.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第15篇:教师招聘考试_简答题总结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活、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创造潜能等方面各不相同,素质教育强调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j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2、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他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2)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以身作则,为人师

表,师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

(4)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3、简述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教育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传播知识、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要懂得先进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有制作教学用软件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组织管理者,要负责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教育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每位教师在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4、论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其教育教学管理

的职责。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 们当作朋友看待。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以中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5、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其具体要求是怎样的? 贯彻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该体现于一切教育活动中,其基本要求可概括为: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教师主导作用是指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教师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应处处为学生着想,要通过学检验教,教不仅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为今后继续学习与提高打下基础。

(3)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育要促进学生发展,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发展。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观察、去研究、去思考、去体验,动手、动脑、动口,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得到发展。

6、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为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 教育的效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2)观察儿童能力与教研能力; (3)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育机智。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诚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

(3)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善于与同事合作;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 (4)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修炼,言行一致。

8、《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有哪些要求?

(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9、作为一名教师,你怎样看待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收受关系。

(1)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学习者,无论是在知识、智力上,还是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之于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2)教育所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通过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

(3)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促成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教育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者的个体,应该互相尊重,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教学相长的社会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教育工作者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地影响。

10、当前,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树立民主教育思想,尊重学生; (3)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4)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11、我国独生子女具有什么特点?如何针对其特点进行教育?

特点:

(1)生理条件比较优越。(2)智力发展较早,知识面宽。

(3)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在充满爱的阳光中成长的幼儿个性发展是健全的。 (4)由于是家中的“独苗”,有些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导致独生子女行为习惯上的缺欠较为突出。 措施:

(1)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扬长避短。

(2)重视家庭教育,避免“四二一综合症”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

(3)学校要加强集体主义和劳动教育,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

12、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指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三)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的核心。 (3)自身道德修养。

13、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对当前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的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加强青少年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14、如何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

教育机智: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迅速作 4

出判断、果断处置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 (1)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要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3)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4)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控制课堂气氛。

(5)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掌握其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

15、如何让树立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16、联系当前实际,试述现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职业活动的各种心理素质,以自己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塑造新一代的心灵,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1)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意识素质,面对自身从事教育实践的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活动有所觉知。这主要指教师要具备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 (2)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情感素质。教师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推动积极工作的强大力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的职业情感,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两个方面。

(3)教师要有优良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

(4)教师必须具有职业兴趣素质。要做好一项工作,离不开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以苦为乐,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17、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应如何进行指导?

(一)优等生:优点:理想远大,品质优良,聪明好学,成绩优秀,自尊自信,好胜心强,意志坚定,习惯良好。不足:一是容易产生优越感,二是容易滋长自满情绪,三是因好胜心太强而导致嫉妒心太强等。

教育: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带动全班。

(二)中等生:分三类:一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二是甘居中游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特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教育:首先,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既要抓两头,也要抓中间,努力使中间因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其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教育。对第一类学生,主要解决方法问题;第二类学生,要要解决动力问题;第三类学生,主要解决非智力因素。第三,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后进生;特点;求知欲不强 ,学习能力较低;自卑复杂感强;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18、教师应如何备课?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教师应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上课时参考使用;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任何教师上课前都应该写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19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

20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如何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天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堂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评价教师授课质量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 (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21、班主任如何进行德育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1)班主任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2)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

育。

(3)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要建立相互信任的班级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班级的发展目标,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4)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5)确立班集体发展目标。 (6)建立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2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长期以来,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着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是高强度的。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靠前或不落后。二是让学生听从教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损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班级管理无形中受到分数与教师权威的双重制约。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在当今的中小学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班级干部相对固定,学生把班干部标志只看成是荣誉的象征。这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因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地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现在教育的内在机制在于从主体性源泉出发去挖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因此,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的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23、结合实际谈谈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等。 (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

了解学生的方法: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的了解学生。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一个学生在校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老师,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多位教师通力协作教育的结果。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协调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力量。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要积极 7

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力量。

24、王老师今年新接了一个班,他应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请谈谈你的看法。

班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得力的班集体核心队伍,即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25、分析教师的成长阶段,说明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从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有一个过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第一,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第二,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第三,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两个方面:

(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具体途径有: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设置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专家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可以交给新教师的,新教师掌握这些知识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教学。

(4)反思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验的反思是狭隘的反思,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26、试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新教师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依赖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新教师的课时计划往往依赖于课程的目标;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安排教学进度,有很打的灵活性。新教师的课时计划一般不随课堂情境做出修改;备课时,专家教师会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新教师更多地提到自己做什么,而不能预测计划执行的情况。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回顾先前的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做是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他当作必须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检查学生作业较为费时、效率不高。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

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在课后评价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更多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更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第16篇:教师考试笔试复习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

3.心理学的观点:生物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精神分析观点、认知观点、现象学观点。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教育性、伦理性。

5.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7.常用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方法的种类:从语言传递为主、以直接感知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探索研究为主。3美术教育的目的: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美术教育的性质: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5.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观摩法、讨论法、实践法。 6.美术重要的发展期:文艺复兴。

7.美术学科特点:视觉性、情感性、技能性、25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思想品德修养?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3)热爱学生(4)集体协作的精神;(5)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6谈谈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选择性和集中性。

6.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7.注意分为: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8.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一目十行)、注意的稳定性(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注意的转移(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

9.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视。10.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 11.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1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基本功能。

13.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过程。

14.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15.思维两个基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16.思维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

17.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形象、逻辑、经验、理论、直觉、分析、聚合、发散、常规、创造思维。

18.情绪是带着情感性反应的过程。19.情绪是由:主观体验、情绪的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20.情感是经常被用来描述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感情。

21.马斯洛的人类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识、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2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动机强度、思维定势、功能固着、迁移。24个性的基本特点:个性的整体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稳定性与可塑性;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他律(外控)与自律(内按)性

25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有:建立关系;了解问题;分析诊断;帮助指导;结束咨询。 26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在主观上以一种缺乏感或丰富感被人体验。

27需要的种类根据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与后天获得的社会需要根据指向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 1.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三论法。

2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 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教育学的特征:伦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教育(起主导作用)、活动(作为中介把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因和动力)

5.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人的心智全面和谐发展、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个体和社会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5.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自主性、方向性、连续和阶段性、差异性、情境性。

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9.教育优先发展是指教育先行或超前发展。10.教育的理论基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

11.教育实践的策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投入优厚预算优先(物质保障)、实现“两基”包装“两全”(核心内容)、依法治教依法施教(制约机制) 12.接受式教育的基本阶段:准备、感知、理解、巩固、运用阶段。

1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14.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

15.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素质结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根本性质。

16.教学组织的基本类型: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组织。

17.教学实施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评改、质量检测。

18.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

19.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0.教育目的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教学过程的特点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 22.教学主体要素:教师与学生。教学条件的要素:教学的时空环境。教学的过程性要素: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

23.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依据有: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依据学生的特征、依据学习环境条件、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条件。24决定教育的性质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25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问题的当属:克鲁普斯卡亚

2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7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8备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和(设计教法)。

29课外校外教育具有(自觉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30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3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3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有不均衡、先快后慢的特点。

33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说,认为每一个智力因素都包括内容、操作、产品三个维度的立方体。

34气质类型通常被分成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典型类型

1.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取向、教育取向。2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

价值表现、自由表现、重形式特点。 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8.达芬奇画蛋说明基本技能、知识的重要性 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9.美术教师的教学原则:审美性、直观性、创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造性、实践性、因材施教原则。

27.二方连续:是用一个单独纹样,按一定的10.小学美术教学目标:认识、技能、思想情形式法则,上下或左右连续或重复而成的。 感目标。

明度: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

11.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陶冶学生情操提美术史: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阐述和评价。

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工艺美术: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具有各种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实用价值或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12.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同类色:指同一色相的颜色之间有深浅不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同的变化,比如淡黄,柠檬黄,土黄,中黄等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都是同类色。

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8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13.美术课程的教学建议:注重对学生审美能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实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践能力、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29综合实践的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术文化学习层面、加强教学中师生双边关系、性、生成性、自主性。

即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30综合性实践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上唯一主角的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平等关系、育。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加3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 32皮亚杰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依次14美术课程依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四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合探索。

33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15美术课程的评价建议:重视学生的自我评面的特征和差异。

价、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采用多3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建立促进美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转化和知识的评价。

16美术教学四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35教师的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想业评改、质量检测。

品德素养

17中国画的三大特征: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3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学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以画开拓诗的意记》

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将书画印三者融为37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利托一体产生形意相声、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尔诺

18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3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蕉墨法 。 特的主张体现了社会本位论思想19.三维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39教师的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德素养

20古埃及艺术的特点:概念与写实、稳定性和纪念性。

21.“四元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22.印象派: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

23六朝三大家指的是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2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是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

25宋代瓷器生产的五大名窑指的是 定、哥、汝、官、钧、窑。

26印象派绘画的特征:以光合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是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

27为什么说古希腊艺术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基础?希腊人对神的看法十分独特、他们不像埃及人那样视神为宇宙中探不可测、高不可攀的绝对权威、而仅仅把神看作强健、聪明更加理想的人、希腊人非常看重“数”这个概念确立美的客观规范、希腊人是最早摆脱泛灵论的思维方式、在思维中加进了分析判断、善于进行理论性思考的名族。

28教学模式构成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程序、实施原则、辅助条件、效果目标

第17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 育 学

一、名词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重点)

3、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重点)

4、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也成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重点)

5、环境: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6、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重点)

7、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或单选)

8、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者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或单选)

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或单选)

10、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94定义,重单选

11、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2、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重点)

13、教师资格证制度:国家对教师职业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重点)

14、教师聘任制度:在聘任双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岗位的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重点)

15、教师轮岗制: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

16、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重点)

17、师生关系: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18、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重点)

19、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重点)

20、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在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重点)

22、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山判断的活动,它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的有效价值。

23、学分制: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24、教师:主要是学校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5、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重点)

2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7、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重点)

28、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重点)

29、教学设计: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0、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1、说课: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32、德育任务: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9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33、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34、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重点)

35、思维训练法: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36、情境陶冶法:指的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37、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38、修养指导法: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是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9、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他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40、班主任: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师。(重点)

41、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重单选)

42、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风气。(重单选)

二、简答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重点)

教育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征。(重点) 1)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3)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重点)

1)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 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3) 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4) 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

5) 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

4、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重点)

1)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5、简述学习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重点)

1) 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 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 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 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5) 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6、列举《学记》中概况总结的教学原则。(重点)

1) 藏思相符;2)师道尊严;3)教学相长;4)启发诱导;5)学不躐等

7、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儿童中心论、太阳中心论】(重点)

1) 教育即生活 2) 教育即生长

3)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4) 学校即社会

5) 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

6)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8、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

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功能

9、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主要理论。(或多选)

1) 人力资本论 2) 教育万能论 3) 教育独立论

10、简述社会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制约。(重点)

1) 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2) 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 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

4)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11、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重点)

1) 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 2)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 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

1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重点)

1)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 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 3) 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4) 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13、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重点)

1) 人口的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 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3)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重点)

1)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 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 教育的的文化选择功能; 4)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重点)

1) 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3) 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16、简述教育对人口合理化的促进作用。

1) 教育有助于人口性别比例的平衡 2) 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 3) 教育能够改变教育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4) 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17、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1)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18、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9、简述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1) 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章

教育目的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重点)

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还以为这人的“多方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1、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包括的基本内容。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2、简述加涅的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的基本内容。

1) 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育教学所改变,要想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避免超越学生的先天素质限制。

2) 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

3) 学生习得的素质是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的,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2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特点 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3)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4)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25、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重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26、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重点)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

27、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特点。

长期性、重心在职后和曲折性。

28、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重点)

1) 学生是显示社会的成员之一; 2) 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9、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30、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重点)

民主型

挚爱型

管理型

专制型

放任自流型 第五章

课程

3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重点)

1)行为目标: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泰勒。 2)生长性目标: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 斯滕豪斯 3)表现性目标:美国课程学者 艾斯纳提

32、列举20世纪以来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33、简述课程理论选择的依据。

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34、简述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重点) 1)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2) 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3) 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4) 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35、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重点)

1) 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 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3) 课程设置区域个性化、综合化 4) 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36、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重点)

课程编制是指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以及评价课程。

37、列举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外貌模式、CIPP模式。 第六章

教学

38、简述教学的基本功能。(重点)

1) 授受基本知识

2) 形成基本技能

3) 发展基本能力

4)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39、简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重点)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主结构和八个亚结构。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基本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展开阶段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终结阶段可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 40、列举我国中小学活动经常采用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 组织性、计划性强,较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效果; 2) 以教师的系统讲述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 以课时为单位,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与系统完整; 4) 班级人数固定,时间统一,有利于学校组织、管理教学;

5) 师生在集体中共同学习交流,利于扩大信息来源,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2、简述个别辅导的意义。

1) 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2)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3、组织现场教学用注意哪些问题?

1) 教学目的要明确 2) 准备要充分 3) 重视现场指导 4) 及时总结

44、简述复式教学的特点。

学科头绪多;讲课时减少;教学任务多,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要求。

45、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重点)

1) 班级规模小型化 2) 空间安排多样化 3) 注重个别化教学

4) 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46、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时间设计、措施设计、评价设计。

47、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说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说明板书设计

48、简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重点)

领导评价

学生评价

同行评价

教师自评

专家评价

学生成绩分析

49、简述有效的测验的特征。

1) 有较高的效度 2) 有较高的信度 3) 有较高的代表性

4) 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鉴别力

5) 有较好的可行性,力求测验切实可行 50、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重点)

1)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 2)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 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第七章

德育

51、简析品德的结构。(重点)

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素养。 从品德能力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

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52、简述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 家庭客观因素及其影响:

1) 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与儿童青少年的品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2) 家庭结构和社会主要关系中,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对子女品德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主要社会关系也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有一定影响。 3) 家长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有明显的影响。 4) 儿童的出生排行不同对其品德发展没有明显影响。 (二) 家庭主观因素及其影响:

1) 家长对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家长品德不良,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起消极作用。 2) 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及期望,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发展。 3) 家长作风和家庭氛围对孩子品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3、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重点) 直接的道德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校内外活动。

54、简析学校单独设置道德课的优点。

其一,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其二,能够迅速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其三,能够在课程和实践上保证学校德育实施的最低限度。

55、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

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56、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重点)

1)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3)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57、简述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

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 3)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8、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重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2)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9、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重点)

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4)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5)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 60、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 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

2) 惩罚应当合理、公平、准确,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惩罚; 3) 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4) 惩罚的运用要有教育时机意义。 第八章

班级管理 6

1、简述班级的功能。(重点)

归属功能

社会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

选择功能

保护功能 6

2、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重点)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6

3、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重点)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6

4、简述班主任的素质。

1) 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 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3) 较高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 4) 班主任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5) 具有较高的能力素养。

6) 有较强的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 7) 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论述

1、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趋势。(重点)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包括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两个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型的否定; 3)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样化。今天正规的、非正规的,民办、公办的多种规格教育形式已经交织成为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立体教育世界;

4)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显著反应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共识和追求;

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明确解释终身教育的内涵,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后来,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使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潮流。

7)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得到不断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2、论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顺利实现。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既影响受教育者的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德。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地发展。而人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只有自发地获得知识经验,这往往要走许多弯路。

3、试述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人的发展变化为前提,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所以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 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与其他的本质的、典型的、一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3)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在人的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行为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给与适当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4) 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一定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5) 人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人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人身心发展的可变性要求要根据时代特点、文化特点、地点,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不断发展的新需要。

6) 人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对教育的制约。人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点)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

第一, 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二,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须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

第三, 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头脑灵活冷静、意志坚定,遇到突发事件能应付自如,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来。

5、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P105—106)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6、论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重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视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

3)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

7、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重点)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的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的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的课程,一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试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1) 学生认识的主体性 2) 教学目标的多为发展性 3) 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4)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5)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6) 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8、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

1) 从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来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地发展。 2) 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 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4) 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 5)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6) 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9、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重点)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目标包含三个方面: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首先,教师正确理解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难点,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其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再其次,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a,学生主动参与;b,合作学习;c,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d,鼓励创新。

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思考,发言有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在教学特色上,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改革创新;教学风格是否独特。

10、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与学校德育的关系。【论述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或试述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重点)

1)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个体伴随着自然生命成长在品德结构上不断同化异化,形成高质量、更具有丰富的个性道德人格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2) 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任何道德行为,任何道德品性都是人们在活动和实践中与他人发生适当关系而得来的。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3) 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整个品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到受行为主体自我控制的过程。

11、论德育的功能。(或多选,多选选三点)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b、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c、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功能有两个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价值;二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促进作用,体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和支持作用。 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12、论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重点)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良好的班集体不可能自发形成,只能是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培养的结果。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是: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班主任在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时,要善于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人心的新目标和任务,把班级学生吸引并团结到班集体中来。

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组织共同的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设计各种活动,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让学生做好演员。

13、论班主任对品行不良学生矫治的基本步骤。

1) 了解情况 2) 分析原因 3) 采取措施 4) 反馈调节 5) 巩固强化

第18篇:教师考试

职业能力测试考什么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般为客观性试题,主要是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测查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般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部分。

事业单位行测考查方式

事业单位行测考查方式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与国考、省考一样,一张试卷只考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分为公基和行测两部分,一般各站一半的分值;还有一种形式是,一张试卷中包括公基、行测、写作三部分。

事业单位行测考查题型与国考、省考的题型基本一致,甚至在事业单位考试的真题中会遇到国考和省考的原题。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试考试内容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试考试主要包含:言语、逻辑、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四个模块;具体考试内容如图: 问题:当学生不愿听课时,作为教师该怎么办?这时如何做才能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学生不愿意听课不能强行他去听。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进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

问题: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题:论述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答案

(1)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

现代社会发展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 (2)教师要坚持尊重、理解原则

尊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他们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张,希望别人尊重他们的意见,千方百计地维护他们的尊严。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核心,是积极行动的先导。 (3)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

在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4)教学中确保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当然,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单靠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

问题: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讲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

问题:简述操作技能的特点。 参考答案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问题: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参考答案

心理辅导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1.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授受 __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 民主平等 __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相互促进_____关系。

2.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是指__性格的特征_______差异和____性格的类型_____差异。

3.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讲解 ______和__讲演_______三种方式。 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京师同文馆____。

5.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生活辅导_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__择业指导____。6.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生活辅导_______和__择业指导_______。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_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2.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的发表为标志。

3.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

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和总的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_____和_________。参考答案 1.学校系统

2.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3.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4.质量标准 规格要求 5.人身权 受教育权

第19篇:教师考试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第六卷)

一、选择题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4.我

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1911年 B.1912年C.1957年 D.1958年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A.1902年 B.1903年C.1912年 D.1922年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

原则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第六卷)

一、选择题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1911年 B.1912年C.1957年 D.1958年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A.1902年 B.1903年C.1912年 D.1922年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A.连续性特点 B.创

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20篇:教师考试

数学学科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A{1,2,3,4},B{x|xn,nA},则AB()

(A){1,4}(B){2,3}(C){9,16}(D){1, 2}

2(2)a为正实数,i为虚数单位,ai2,则a() i

(A)2(B

(C

(D)

1(3)函数f(x)2sin(x)(0,

别是()

22)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的值分

A.2,

3B.2,

6C.4,

6D.4,

3a(4)下面是关于公差d0的等差数列n的四个命题:

p1:数列an是递增数列;p2:数列nan是递增数列;

ap3:数列n是递增数列;p:数列an3nd是递增数列;n

4其中的真命题为()

A.p1,p2 B.p3,p4 C.p2,p3 D.p1,p4

xy2(5)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x1,则z2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

y0

A.4和3B.4和2C.3和2D.2和0

(6)一个四面体的顶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中的坐标分别是(1,0,1),(1,1,0),(0,1,1),(0,0,0),画该四面体三视图中的正视图时,以zOx平面为投影面,则得到正视图

可以为()

(A)(B)(C)(D)

(7)右图是用模拟方法估计圆周率的程序框图,P表示估计结果,则图中空白框内应填入

()

N

10004N

B.P

1000M

C.P

10004M

D.P

1000

A. P

x2y2

(8)从椭圆221(ab0)上一点P向

ab

x轴

作垂线,垂足恰为左焦点F1,A是椭圆与x轴正半轴的交点,B是椭圆与y轴正半轴的交点,且AB//OP(O是坐标原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是() A

B.C

.D

. 4222

(9)函数y

x

sinx的图象大致是

(10)已知事件“在矩形ABCD的边CD上随机取一点P,使△APB的最大边是AB”发生的概

率为.,则

12

AD

=() AB

A.

11

B.C

D

24

(11)若曲线

C1

22

xy2x0与曲线C2:y(ymxm)

0有四个不同的交点,则:

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A.

(

,)B.

(,0)∪(0

,) 3333

C.

[

]D.(

,+) (12)函数yf(x)的图像如图所示,在区间a,b上可找到n(n2)个不同的数

x1,x2,,xn,使得

f(xn)f(x1)f(x2)

,则n的取值范围为() 

x1x2xn

A.2,3B.2,3,4C.3,4D.3,4,

5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个部分。第(13)题-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22)题-第(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

(13)若等比数列an满足a2a420,a3a540,则Sn

(14)关于x的不等式x22ax8a20(a0)的解集为(x1,x2),且:x2x115,则

a

(15)向量a,b,c在正方形网格中的位置如图所示.若cab(,R),则

 

(16)设函数f(x)x

.对任意x1,,x

f(mx)mf(x)0恒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是.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18(本小题满分12分)

近年来,某市为了促进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

三类,并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垃圾箱,为调查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现随机抽取了该市三类垃圾箱中总计1000吨生活垃圾,数据统计如下(单位:吨):

(1)试估计厨余垃圾投放正确的概率; (2)试估计生活垃圾投放错误的概率;

(3)假设厨余垃圾在“厨余垃圾”箱、“可回收物”箱、“其他垃圾”箱的投放量分别为a,b,c,其中a0,abc600.当数据a,b,c的方差S最大时,写出a,b,c的值(结论不要求证明),并求此时S的值.(注:方差s2[(x1x)2(x2x)2

(xnx)2],其中x为x1,x2,xn的平均数)

n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BCDA1B1C1D1是底面边长为1的正四棱柱,O1是A1C1和B1D1的交点。 (1)设AB1与底面A1B1C1D1所成的角的大小为,二面角AB1D1

A1的大小为。 求证:tan

;

(2)若点C到平面AB1D1的距离为

,求正四棱柱ABCDA1B1C1D1的高。 3DB

B

1D1

20 (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圆M:(x+1)2+y2=1,圆N:(x-1)2+y2=9,动圆P与圆M外切并与圆N内切,圆心P的轨迹为曲线 C

(1)求C的方程;

(2)l是与圆P,圆M都相切的一条直线,l与曲线C交于A,B两点,当圆P的半径最长时,求AB.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R,函数f(x)=x−3x+3ax−3a+3. (1)求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 (2)当x∈[0,2]时,求|f(x)|的最大值.

(本小题满分10分)

请考生在第

22、

23、24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题目。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22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如图,CD为△ABC外接圆的切线,AB的延长线交直线CD于

点D,E,F分别为弦AB与弦AC上的点,且BCAEDCAF,B,E,F,C四点共圆.

(1)证明:CA是△ABC外接圆的直径;

(2)若DBBEEA,求过B,E,F,C四点的圆的面积与△ABC外接圆面积的比值.

23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已知动点P,Q都在曲线C:

x2cos

(为参数)上,对应参数分别为与

y2sin

2(02),M为PQ的中点.

(1)求M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2)将M到坐标原点的距离d表示为的函数,并判断M的轨迹是否过坐标原点.

24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设a,b,c均为正数,且abc1,证明:

1a2b2c2

(1)abbcca;(2)1.

3bca

教师考试总结范文
《教师考试总结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