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亦诗亦画 亦隐亦真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1: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亦诗亦画亦隐亦真

——试评王维山水画的禅意

王维,作为一代“诗佛”而崛起于盛唐。

这位“诗佛”,从小就与佛门有比他人更多一些的缘分。据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此宗禅七祖普寂。由于王维家庭奉佛的关系,王维生下来即命名为维字摩诘,这是取

摩诘经居士的意思。 王维的朋友中,有不少僧人和与他共同参禅事佛的居士。王维在当时既享有诗文盛名,又具备精深的佛学修养,因此也常有人请他为那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撰写碑铭,其中《大唐大安国寺大德净觉师塔铭》和《六祖能禅师碑铭》中,

体现了精湛的佛学修养。 王维与佛教有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他出生在一个虔诚信佛的家庭,少年时聪明俊秀,多才多艺,音乐加绘画皆有很高的造诣。二十岁时,他考中进士,任大乐丞,深得当时不少王公贵族的喜爱。后因伶人私自舞黄狮子一事触犯宫中刑律,遂坐贬济州司仓参军。开元22年,宰相张九龄因赏识其才华将他召回长安,担任左拾遗,这又激起了他的政治热情。此后又任监察御使并奉命出塞慰问边防将士,又曾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判官。 开元25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擅权,唐代政治发生了大的变动,这是王维一生的分界线。王维享有诗文盛名,又是张九龄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王维时时担心遭到李林甫的暗算。他说:“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从此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这一时期,他基本上过的是半官半隐的生活。 安使之乱爆发后,王维作为叛军俘虏,被强迫任给事中伪职,这是王维生命中最耻辱的一段历史。王维经此变故,自感失节,情绪异常消沉,他晚年在京城过着“长斋,不衣文采,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

年独居一室,屏绝尘累。”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综观王维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特殊的经历乃是他投向佛门,彻悟佛法的最根本的因缘。诗人一生中许许多多的“伤心事”,是他隐居学道,开悟成佛的契机。纵观王维的山水诗,亦诗亦画,亦隐亦真,充满了深深的禅意。殷蟠在《河岳芙灵集》中说:“王右丞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的确,王维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场景,然后进行提炼、概括,描绘了一幅绘彩鲜明,恬淡优美,清新自然的画卷,极富诗情画意。苏轼在《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并

非过誉之论。 请看王维的山水诗,有的写秋日登山眺望时所感: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华子冈》)

有的写山馆结构的精致、境地的幽静,以及诗人从而引起的动人遐想:

文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文杏馆》) 有的写深林中傍晚的景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有的写山前秋日傍晚的美景: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有的写乘船到湖心亭上饮酒赏荷的舒畅心情: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 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临湖亭》)

有的写泛舟遥望彼岸引起的对生活的向往:

轻舟南坨去,北坨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坨》) 有的藉《楚辞·九歌》中凄清美丽的情境写湖上夫妇的离情:

吹萧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

(《欹湖》)

有的写滩边春夜下少女浣纱的幽美境界: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

这类作品虽然大都带有一丝幽怨,调子不够爽朗,但意境精美,兴会深长,

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有的写春夜溪山月出鸟惊的幽美境界: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啼涧》)

他还创作了《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山居秋暝》等描写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的名篇。《渭川田家》写暮春傍晚田家情景和诗人对田家生活的赞美,素朴、亲切,富于牧歌情调: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 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染歌式微。

王维这位高明的画家兼诗人,用诗的语言描摹了一幅幅画,一幅幅清明、澄澈、幽静的山水之画。山空、林静、人闲、花落、泉流,这是画境,亦是心境,是空灵寂寞之境,用画的手笔烘托出了最美的诗意。谢灵运山水诗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是相互对峙着的,那么可以说王维笔下的山水景物却与诗人的“性灵”有着深深契合的脉动,这就是一种“意”和“境”的最高程度的融合浑一。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应该说开拓了中国山水诗所特有的清秀、幽美境界,物我一体,流淌出了一支和融的生命韵曲,展现出一种“色空一如”的真如妙境,令人深深的感觉到“见心”“见性”“吾梵一

如”的妙谛。 王维的山水诗中,还表现了一种“王维式的寂寞”,这份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特色的孤独与寂寞,既有深深的禅意,也有不可否认的美学意义。王维在彻底放弃之后,成了最自由的人,最自由的人就是最孤独的人,他自己特别喜欢这种孤独与寂寞。“已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可以这样说,只有在孤独与寂寞中,他才能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的接触。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

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隐居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清双忘性即真”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扰、心境清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中产生了。在佛教的精神王国中,在幽静的山林中,诗人泯灭了自己的烦恼痛苦,也就是说,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的最好方式。“山林吾丧我”“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王维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当他沉浸在山水自然境界中时,那因贪、嗔、痴、惑而形成的“我”的意识渐渐消失了,作为本体的“性”却得以呈现出来,当它与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真如佛性契合为一体时,诗人便不仅获得了彻底的解脱,而且在永恒寂静的涅境界中再也无所谓孤独与不孤独了。这就是王维式的孤独与寂寞。 歌德说:“在璀璨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海格涅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回到了本真,把握了生命,所谓“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在宇宙自然之中,无论是人是物,是花是草,是鸟是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中。王维山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无声凋落的山果,转瞬即逝的夕阳,寂静空灵的深林,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的杰作,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王维的山水诗与大自然和光同尘,从而获得寂静、圆满、和谐、自足的境界。 王维所受的禅学的影响,既有北宗,也有南宗。这些对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都有明显的影响。看看下面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隐居

山林的禅者形象。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林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理通,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

这二首诗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隐者风采,“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隐逸生活的闲适情趣字里行间可见。“君问穷理通,渔歌入浦深”,此句妙在不答,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辞,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

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 读王维的诗,如同在欣赏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诗人在享受禅悦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同样的美感。王维诗歌无疑代表了中国禅宗与文学结合所产生的最优

秀成果。

亦诗亦画,亦隐亦真——这就是王维的山水诗。

亦诗亦画 亦隐亦真

美存真,真亦美

亦真亦幻亦幻亦真论文

平凡亦芬芳

自我介绍(张亦)

无声亦美丽

亦失哈

杨亦龙

小亦食谱

平凡,亦美

亦诗亦画 亦隐亦真
《亦诗亦画 亦隐亦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