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为了大地的丰收

发布时间:2020-03-03 22:00: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汉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卢泽勋

卢泽勋,一个对农业的执着追求者。

1955年,他从长沙农校毕业,踏上了地处洞庭湖西滨的汉寿这块土地。他长期担任农业技术员、农艺师,为探索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副县长的岗位上,他敢于向传统农业挑战,科学决策农村经济工作,不断创造发展农业的新路子;在任县委党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后,仍始终不忘服务农业。为了大地的丰收,他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为了农业发展,我要不断地探索新路子”

1980年隆冬时节,汉寿县召开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人们三五成群议论着选谁当农业副县长好。代表们说“卢泽勋与农业打了几十年交道,辗转20个乡镇的30多个村组蹲点,完成50多项科研推广项目,是汉寿农业战线上的功臣,我们就在他的名下画圈„„”

从此,他带着泥土的芳香,肩负着60万人民的重托,走上了汉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领导岗位。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卢泽勋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多少文章。他想的是一个副县长的责任与义务。集几十年农村工作经验,他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水平比较高的汉寿县,农业要跃上新台阶,必须走由单纯扩面积转为推广杂交稻提高单产,由常规农业转向生态农业的路子。沿着这样的路子去探索,不正是人民代表寄予我的重托吗?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县委、政府作了汇报。县委、政府经过反复研究,采纳了他的意见。

在推广杂交晚稻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去海南岛繁殖杂交稻种子,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且易受细菌性条斑病危害,一旦染上这种病的种子就不能带回使用;外地调入,质量和数量都难以保证。种子问题不解决,推广杂交稻、提高粮食单产就是一句空话。

怎么办?在县长办公会上他主动要求带领农技人员到本县东岳庙乡开辟制种基地。

卢泽勋心里明白,杂交稻在湘北才安家,完全靠自己大面积繁殖自给尚无或功先例,风险很大。但他想得更多的是:我作为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有责任解决这个难题。不然,人民代表选我干什么?人民要我有何用?

1982年早春,他带领20多名农技人员卷着铺盖行李到东岳庙乡的横山村和楼背村去闯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

金牛山下的横山、楼背是两个闭塞的小山村。 1600来口人靠传统的耕作方式,经营着1000多亩水田,遇上风调雨顺,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当他们得知卢副县长要带人在这里建立杂交稻制种基地的消息生,顿时炸了锅:

“靠老法子守着这块地过日子,多少还有碗饭吃,而今要制种,天晓得成不成,到时候他们屁股一拍走了,吃亏的是我们,我看制种的事,千万搞不得!”

阻力!障碍!一切都是那么的难!卢泽勋一口气登上金牛山顶。回看那条布满青苔的崎岖山路,他感慨万千: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第二天,他带领农技人员和村组干部,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讲杂交稻制种的意义和好处,消除农民心中的疑云。半个月过去了,千亩制种基地“八字还没有一撇”,群众依然疑虑重重。怎么办?。搞技术承包!制种一年,亩产稻谷和人平收入低于村里历史最高水平,差额部分,我赔!”于是,一份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承包合同签订了。

春季繁育不育系获得成功后,卢泽勋和他的助手们马不停蹄地转入了夏季制种工作。

苗期可谓一帆风顺。可是,威优98组合花期错开了10多天。对此,技术员们一筹莫展,农民的情绪从沸点骤然降至冰点。

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一头钻进书堆里,向农业科技书刊、杂志吸取营养,反复召开技术员、农民座谈会,商讨对策;又不知有多少个酷热的夏夜,他不顾蚊叮虫咬,拿起手电筒观察试验田。饿了,啃几块饼干;渴了,捧一掬山泉„„

终于,他摸索出了促使花期相遇的方法:对花期提前的父本进行拔蔸、割叶,花期推迟的母本施速效氮肥、喷磷酸二氢钾,并手把手地指导农民。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县里的同志在田里找到他,说是妻子患子宫肌瘤住院,必须实行手术切除,要他立即赶回家。是回去还是不回去?不回去,妻子无人照料;回去,万一花期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面对乡亲们期望的目光,想到全县人民的重托,他毅然决定留下来,指导农民攻克花期关。只是打了个电话,委托亲友照料妻子。

枫叶红了。四个组合,1000亩制种面积,亩产杂交种子150多斤,达到了湘北制种先进水平。按当时10斤稻谷换一斤种谷折算,亩产高达1500斤,比这两个村的历史最高水平多600斤。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硬要履约付给卢泽勋1万元技术承包费。卢泽勋笑了笑说:“指导农民制种致富,是我应尽的责任,这1万元技术承包费我就不要了,你们拿去为乡亲们制种致富办点好事吧!”事后,这两个村,的党支部遵照他的意见,整修了夹山口水库,解决了受旱的问题。

优良的品种带来了大面积的丰收。第二年,全县杂交晚稻迅速发展到30万亩,成为当时全国种植杂交晚稻面积最大的县之一。杂交晚稻单产达950斤,比常规稻种亩增100斤以上,。总产增加3000万斤。

当人们还沉醉在丰收喜悦之中的时候,他又去思考,探索另一条农业丰收的路子。约占洞庭湖区稻田总面积30%的渍害低湖田,因受地下水和渍水的危害,一年中仅插一季稻,正常气候年景;亩产也不过800斤。卢泽勋认定这些深受“两水”危害,但土层深厚肥沃,潜在肥力高的渍害低湖田,在利、弊二者的撞击点上定能从生态统一上找到共同点。

为了寻求这种理想的共同点,他从1984年春天就开始了对生 态农业孜孜不倦地探索。

他来到地处洞庭湖腹地的周文庙乡周文庙村,与村里的干部群众查墒情,测地力,一片一片地“诊断”低湖田;带领群众开沟起垅,插秧养鱼,凡乎整日整夜把自己固定在试验田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底,周文庙村的渍害低湖田,获得了亩增稻谷300斤,产鲜鱼100多斤的好收成。试验成功了,可是,由于长时间的泥水浸泡,蚂蝗盯咬使得他手足开裂、渗血,下肢浮肿。后经医院检查,他染上了难以治愈的皮肤病。

一种农业副县长特有的使命感,驱使小试成功的卢泽勋转点到沧港镇菱湖村和大南湖乡,开始了改造渍害低湖田的中区和大区试验。

1986年,他改造渍害低湖田的模式,由“垅稻沟鱼”一种发展到“稻-鱼-油”、“桑-鱼-油”、“林-鱼-蓄水”、“林-稻-鱼-油”等多种模式。

如今,沧港镇、大南湖乡的干部群众总是扳着手指头对前来参观的省内 外专家学者讲:“老卢带领我们改造的渍害低湖田,而今,年经济效益达到“五个一”,亩平积蓄零材1立方米,;产稻谷1000斤,产鲜鱼100公斤,产油菜籽100公斤,产值1000元”。

世界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马世骏教授,专程汉寿考察卢泽勋创造的改造渍害低湖田的模式,当他得知汉寿已改造3万亩渍害低湖田亩增稻谷125公斤,亩增产值782.3元,亩平纯收762.3元的情况后,欣然提笔,写下了“路子可行,值得推广的题词。

卢泽勋就是这样为了农业发展,不断地探索着更新、更科学的路子。

“农业指导和决策上商失误,就是我的失职”

“包产到了户,要不要干部?”卢泽勋的回答是:要干部!要干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要干部科学决策农村经济工作。他说:“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在农业决策和指导上有失误,那就是最大的失职!”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汉寿广大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从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缺乏科学技术指导的农民,就象久旱的禾苗渴求甘霖一样,需要我们帮助、去指导。面对农民对科技的渴望,卢泽勋坐立不安。县长办公会上,他提出了一整套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方案。一个以卢泽勋为主的农业科学技术培训领导小组成立了,一个县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有农民技术学校、村有农业技术推广小组,组有农民技术员的科技培训网络,在卢泽勋和有关部门的操劳下建立起来了;一套《杂交稻栽培技术》、《棉花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便于农民掌握的实用手册,在卢泽勋和有关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编写出来了。

然而卢泽勋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每一个关键时候到来之前,他不是把乡镇的负责人和农技人员请到县里集中辅导,就是主动到乡镇农校辅导,讲课。冬日寒风吹,夏天烈日烤。一年四季,他常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在全县各地转,其中的辛劳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一阵电话铃声惊醒了半躺在沙发上的卢泽勋。

“卢副县长吗?我们乡在杂交稻‘双两大’,栽培技术上还不太过关,您今晚能不能来给我们讲一课?”

搁下话筒,卢泽勋不顾一天的疲劳,骑着自行车直奔距县城10多里远的株术山乡。途中,如注的雨水打在他的高度近视眼镜上,使得眼前一片模糊。突然,他连人带车栽进了路旁的水沟里。眼睛摔掉了,衣服湿透了。在水沟堤他摸索了好半天,才找到那幅眼镜。他没有畏缩,推起车继续往前赶。换掉被泥水浸透的衣服,卢泽勋带着脸上的伤痕走上了讲台。像这样的情形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卢泽勋不仅辗转全县32个乡镇农民技术学校上辅导课,而且还经常实地帮助农民解决具体问题,把致富的金钥匙送到农民手里。1989年湖区乡镇不少早稻苗长势好,不料抽穗前叶片自下而上由绿变黄,枯死,不论怎样追肥打药也无济于事。干部群众都很着急,希望找到一个既省钱、又省时,见效快的好办法。卢泽勋听说后,风风火火地赶到了稻田实地诊断,开出了“处方”即:喷施增产菌、撒草木灰,落水晒田。结果,奇迹出现了:控制了黄叶,绿叶颜色加深了,抽穗结实正常。那年,早稻同样获得了高产丰收。有的乡村为了感谢卢泽勋,破费十几元,甚至几十元将香烟、酒肉送到了卢泽勋家里。卢泽勋执意不肯收。他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解决技术问题,是我应尽的职责。只要你们真正掌握了科学种田这把致富的金钥匙,就是对我最好的感谢。”

80年代中期,苎麻热潮扑打着整个潇湘大地,也同样波及了汉寿广大农村。此时的卢泽勋掂量出了作为一个农业副县长,肩上担子的份量:“如果我脱离县情而去一味地赶浪潮,其后果将劳民伤财!\"在县委、县政府联合办公会上,他态度十分明朗:“汉寿农业必须走符合本县县情的综合开发的路子,不能赶浪潮!”

他认为,全县除水田面积外,64.7万亩林地,86.9万亩水域,21.2万亩宅基地和其他19.2万亩可用地,既是全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又恰恰是一块亟待我们去综合开发的地方。只有把劳力、物资、技术合理配置,山水圈林路综合治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综合经营,才能有效地改变农村资源大量闲置、劳力大量剩余的状况,逐步变资源富有、劳力富有为经济富。

于是,他从汉寿的实际出发,大胆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开发,一个突破\"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构想。即以扩种杂交稻为主的吨粮田开发;以油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以开展大水面综合利用和发展瘦肉型猪为主的养殖业开发;以林、果、茶为主的丘陵区农业开发;以“几小”为主的庭院经济开发;村办企业要有新的突破。他的这些主张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寒来暑往,5年的心血和汗水,汉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9年,全县粮食总产448795吨,农业总产值达4亿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多;油菜籽总产16361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出水鲜鱼35万担,每年以15.4%的速度递增;湖区和山地林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全国最大的欧美杨生产基地县。汉寿先后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夏油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县\"和“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不管干什么,矢志不忘服务农业”

1990年2月,54岁的卢泽勋当选为汉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职位升了,工作变了,人们揣测卢泽勋从此跳出了“农门”。可是熟悉他的人却说:卢泽勋是“属农”的,不管干什么,他都不会忘记农业。正如卢泽勋在就职演说中说的:“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村的山水哺育了我,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我都将为农业竭尽全力”

欧美杨是一种适宜江南湖区生长的速生工业用材,经济效益极高,被人们誉为发展乡村经济的“绿色银行修。在县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提议并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欧美杨的决定》。但是,落实这个决定,还有不少的阻力。有人认为汉寿湖区宜林面积不过5万亩,决定要求10年营造10万亩的规划难以实现。

是决定脱离实际,还是决心不符合决定的要求?大会一闭幕,他就带领农、林、水等部门的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到鸭子港乡办营造欧美杨的样板。他翻资料、察乡情、入村组,调查摸底,澄清了宜林面积的底子。一个中等大小的乡就有2.5万亩宜林面积尚待开发,全县17个湖区乡镇10年营造10万亩欧美杨是完可行的.为了示范,他和技术员们带领全乡人民顶风冒雨,艰苦奋战,营造欧美餐。当年春季,这个乡就新造了5万株欧美杨。事后,县委、县政府在鸭子港乡召开了湖区乡镇负责人参加的营造欧美杨现场会,进一步落实了10万亩欧美杨营造计划。

作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卢泽勋,案头经常摆誊人犬代表的,议案和建议,他要为这些议案和建议的落实而奔忙。上任不久,一份《关于稳定和发展全县棉花生产的建议》更是牵动了他的心。那是棉区沧港镇李昭才、县棉纺厂刘军等1 0多位县人大代表联名提出的,反映全县棉花面积减少、棉种老化、棉花质量下降、棉田水利设施陈旧、种棉技术落后等问题。卢泽勋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不仅影响棉区入民种棉致富,而且直接制约县里两家骨干棉纺企业的生产。他把问题提到了县委常委会议上。一向乐于挑重担、攻难关的卢泽勋又主动担起了改变全县棉花生产面貌的担子。

他来到全县棉花单产最低的酉港镇、围堤湖乡,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景象:渍水浸害的棉地,愁容满面的棉农„„

湘西北的早春二月,仍然有些寒气袭人。夜晚,他住在农户家里,被子围在身上,戴上高度近视眼镜,坐在如豆的油灯下思考、筹划全县的棉花生产工作。近些年,全县棉花生产上不去的原因,固然与大自然恶劣气候的影响有关,但文蔚乡的棉花生产为什么稳中有升?是人,是人所采取的措施!他在总结过往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眼下棉花生产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端出了发展全县棉花生产的“盘子”。

不久,全县7万亩棉花所需的“泗棉二号\"良种调进了,下发了;春季棉田水利改造、棉田区域化、集中化工程全面铺开;农膜高拱覆盖、营养钵育苗、宽行窄株移栽、肥促化调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相继实施,全县广大棉区形成了大上棉花的高潮。基础工作上去了,技术指导跟不上,棉花高产是旬空话。农艺师出身的,卢泽勋比谁都明了其中的道理。棉花一生中的每个关健环节到来之前,他都要召集全县各乡镇抓棉花的负责同志和技术员,采取以会代培的方法,亲自讲授棉花高产栽培披术辅导课,,乡镇传到村组,村组再传到农户,层层办起了科学种棉的培训班。

一天,他迎着风雨到酉港镇凤南村检查育苗情况。一见群众,育苗技术不过关,甩掉雨衣便到棉地里给群众讲课,从营养钵备土、育苗,移栽、管理开始,一直讲到收摘棉花,边讲边示范。讲的头头是道,看的真真切切,听的津津有味,200多人竞全然不顾此时还刮着风,下着雨。类似凤南村的情景,卢泽勋又何止一次呢?棉花一生250多天,他几乎天天都在棉地里转。

这一年,全县总产皮棉4907吨,比上年增长143.04%,单产、总产、品级“三超”历史。他蹲点的围堤湖乡还被评为出席省,市的种棉先进乡。

卢泽勋并没有为成绩所陶醉。去冬今春,当他目睹稻谷单产多年居全省榜首的汉寿,粮食库存量以令人惊诧的数字剧增,农民“卖粮难”的情形时,他又深入到100多名人大代表中间,倾听呼声,商讨对策。他了解到卖粮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米质差、品位低、杂质多、加工工艺落后,以致有米无市,囤聚仓容。于是,一件“拓开大米市场,解决卖粮难的途径在于迅速选育高档名优稻种,系列开发优质大米\"的建议书,送到了县委、县政府负责人手中。县委、政府觉得卢泽勋的意见很有战略意义,决定抽出专门力量、拔出专项资金从事优质米开发研究。他还与另一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道到聂家桥乡办起了优质米开发试点。 卢泽勋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一年多时间里,县人大常委会围绕农村经济工作,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营造欧美杨、减轻农民负担、加强种子管理,。加快优质米开发步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等5项工作汇报,并作出了相应的决议、决定。干部群众说:卢泽勋是一个农字满心窝的人大主任。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卢泽勋的辛劳和功绩。他先后3次被湖南

省人民政府和常德市人民政府授予省农业劳动模范和市农业劳动

模范称号;2次获得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技推广荣誉证章;多次

被授予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可卢泽勋居功不傲,他说:“我没想到过这么多荣誉,只是为了大地的丰收在尽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公仆的本份。

(陈默)

为了大地的丰收

人物通讯:为了大地的丰收

为了农民的微笑 为了大地的丰收

为了大地的丰收——XX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回眸

为了金都大地的辉煌

为了大地永恒的绿意

大地

丰收锣鼓

丰收锣鼓

丰收之歌

为了大地的丰收
《为了大地的丰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