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人墨客,山水之美

发布时间:2020-03-03 16:46: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人墨客,山水之美

文人墨客 泛指文人、文士。 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

文人墨客大概是感性太锐敏了之故罢,向来就很娇气,什么也给他说不得,见不得,听不得,想不得。

◎《鲁迅全集·坟》

我心目中的文人墨客大多为或寄情山水

或忧国忧民 或隐居田园 或放浪形骸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或神游于沧海一粟 或漂舟楫于天地之间,思想没有束缚,形体不拘世俗,是真正能够幸福的人。记得海子曾写道:海水点亮我垂死的头颅,此谓之,死生之美,为追求美至极致而幻化达到庄周与蝶的境界,这就是文人墨客。

在此我说一下谢灵运的美丽胡须的传说。

传说,南朝诗文高手谢灵运长了一把很长很帅的胡子,三绺长须飘拂胸前,就跟美髯公关云长似的。谢灵运因被太守孟顗诬告,并遭到孟的女婿刘义康迫害,于元嘉十年十月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处以极刑之时,监斩官问他临死有何托付,刚好信佛谢灵运说:“死就死了吧,有什么牵挂呢,只可惜了我这一把好胡子!如果你能在我死前,把我的胡子割下来给维摩诘菩萨像做胡子,我就满足了!”南海祗洹寺接受了这位天才诗人的名须后,不敢怠慢,马上塑了一尊维摩诘像,将他的美须粘在上面。

谢灵运是文坛大腕,赫赫有名,他的胡子粘在维摩诘的塑像上,那尊塑像也跟着声名大振起来,香火不断,香客如云。也因此祗洹寺憎人非常爱惜,并代代相传,不曾损毁。

谢灵运大概没想到两百多年后,唐中宗的安乐公主为玩“斗百草”游戏,公主别出心裁,命人驰驿马,竟把他当年名满天下的美须从菩萨塑像上拔下,做了她手中的玩物。又因为怕别人学她的样子,所以,还把剩下的胡须全部剪切。从此以后谢灵运的胡子便从世上消失了。当对方拿出各种名花异草时,她冷不丁就把谢灵运的胡子拿出来,吹嘘道:“这是谢灵运的胡子,你有吗?”。

俗话说物以类聚,我则认为美也以类聚,美丽的是孤独的,总期望找到那位知音,只有那些伯牙子期的情怀还远远不够,美丽也是有灵性的,心灵美丽的人才能发现那特有的美,安乐公主就是谢灵运的知音,虽隔千年又如何,美不怕损坏,因为美在心间,永远不会损坏,那是美的新生,美的另一种形态。

第一篇

山水美的故乡,文人墨客怡情的归宿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 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一个地方如果既无山又无水,那么它一定是呆滞的,没有生气与活力的地方,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工艺品,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人墨客而言,梅、兰、竹、菊 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 然而在文人的心中不只只是自然美。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似乎与山水有着某种亲缘关系。“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川景色确实壮丽,摄人心魄。山多植物和飞禽走兽,水育鱼虾,与人舟楫之便。天地即自然,“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这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有关。人成全了自然,自然成全了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孔子登上泰山发出的慨叹。老子说“上善若水”,阐明水不仅柔和,且柔中有刚。“昆仑月精,水之灵府”。(郭璞)山和水把宽阔的胸襟敞开。让人们一步步参悟,有丰富感情和求知欲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是喜欢山水的。

例如《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勾画的是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眼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山水田园隐居这些词汇在文人墨客里最为常见,陶渊明的饮酒二十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描写的亦是如此,最近悠然之时,偶然泛读《叔本华人生哲学》里说的便是最好佐证。

智慧愈高,愈不合群。历代伟人们所期望的千古知音便是具备高度心灵能力的人,为人们也因自己思想获得知音而不曾白活,其他的人虽然也崇拜伟人,但只能算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罢了。

我们这样认为,文人墨客自然不喜欢繁琐的俗事,因为那些普通的人不了解他们,大自然永远是最好的知音,也是无法躲避的知音,山水里必然有子期,因为在山水这间心灵空灵,透彻,山水也找到了文人墨客作为知音,这也就达到了庄周与蝶的辩证关系,因为山水之间能够找到那些高度心灵能力的释放,庄周与蝶合二为一,融入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人成全了自然,自然也成全了人,这就是美,互为调和,和谐有序。

谈到这里,我们关注一下文人的生活吧。

第二篇

文人墨客与美食

唐代诗人王翰的那首《凉州曲》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遐想着手举着传说中的夜光杯,在月色妩媚的静夜里,将红葡萄酒倾入酒杯,对月映照,波光粼粼,酒香四溢。那感觉,难道就是天上人间不成?“葡萄美酒夜光杯”,看来,这“葡萄美酒”是一定要有“夜光杯”来相称的。中国人喜欢茅台和二锅头,日本人喜爱清酒,法国人喜欢红酒或是香槟,美国人钟爱热情洋溢的啤酒,而这些醇美佳酿的灿烂光辉都是要有精美容器来承载的,也许有时是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有时是光滑如玉的陶瓷,只有这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会有古老文明美食学和桌上艺术的无限魅力。如此甚多,举几例说明一下:

宋朝苏东坡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江上渔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篇 大美的集成经过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么一首诗:“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等我,他正朝我走来。

中国文人的精神一旦确立,便成了自己故园的异乡人。八千里路云和月,诗人的一生是生命飘泊、羁旅落寞的一生。因此,寄情于宁静、安谧的村庄、田园,抑或是绮丽跌宕的名山胜水,进而成为安顿生命的重要形式。水隔淡烟修竹寺,路径疏雨落花村,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传达一种万物皆于吾心和健行不息的宇宙生命意识以及诗人的古今茫茫之感。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山水给了诗人们无端的感动和莫名的哀伤,他们对山水的渴求挚恋,即对生命本身的渴求挚恋。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水是诗人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山水田园,传递了文人墨客的人格精神。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人往往是孤独的,文化人的心灵更是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穷尽另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共振与认同,这个外界,对于诗人而言,就是自然山水。当文人士大夫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一种妥帖的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佛教的渐入,释迦的以“虚、静、淡、远、明”为核心的“空明心性”就构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主脉。文人们放怀山水,去寻找精神的自由解脱,在山水中以期得到一种人格的完善。这其实就说明了山水是文人墨客内在精神的外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人最高的精神追求,所谓天,就是道,就是自然,有时也是运命。在他们思想中,人是与万物平等的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与道沉浮,才能得到心灵与生活的和谐,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正因为这一思想,中国古典诗人始终把山水田园当成自已最佳的审美对像和最终的精神归所,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同样,文人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体悟,通过山水田园而显现出来。

文人墨客,都是具备心灵感悟能力高的人,当然也无法排除那些下三滥的文人下三烂的滥情,总之是因为为寻找知音,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亲近自然山水,这样一篇篇美的文章呈现在世人面前,陶冶普通人的心灵,顺便也为孤独的自然寻找更好的知音,你能理解吗?

国画山水:感受水墨之美

晋江市“山水之美”摄影比赛征稿启事

文人墨客成语

品味经典感受山水之美21古诗两首

云台山购物网和山水一样美

我赞美你,文人墨客

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唐诗宋词赏析之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歌分类之诗歌

青春之美

文人墨客,山水之美
《文人墨客,山水之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山水之美 文人墨客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