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效课堂与美的课堂——湘潭之行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4 09:45: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效课堂与美的课堂 ——湘潭之行学习心得

株洲市天元区银海学校 谭治水

5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于5月13日、14日在湘潭市二中举行的“2010年湖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的教学内容为“空间与图形”“数学广角”两个系列,旨在交流研讨关于“空间与图形”“数学广角”教学热点与难点问题。共16节课,每节课授课时间为35分钟,另有5分钟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反思。我认真听了第二天安排的七节课,依次是《神奇的数字编码》《找次品》《等量代换》《抽屉原理》《植树问题》(两节)《找规律》。

通过这一天的学习,我深有感触,到底什么是美的课堂?我还不能给她下一个定义,但我知道,美的课堂一定是有效课堂,有效课堂是美的课堂的必要条件。比如我个人认为《找次品》不是有效课堂,因为一节课下来,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学生学会找到用天平称量找次品的最少次数的方案,而大部分学生找的方法很盲目,要知道,对于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至少包括我和我身边的几位听课老师),都觉得上课老师的教学思路比较混乱,并且没有理清方法。其余六节课都很精彩,这六节课给了我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向。我想,课堂要成为有效课堂,如下三个方面值得我进一步学习:

1.把握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激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好坏,导入是关键。引人入胜的一段课堂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引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美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生而别,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点燃学习激情。

如《神奇的数字编码》,上课之前,老师便和学生交流,问:“你们想了解老师什么信息?你们一一问吧。”一下子就和第一次见面的学生拉近了距离。一问一答后,在课件中就呈现老师的一些基本信息,然后再问:“这些信息中,哪个是老师独一无二拥有的?”于是身份证号码就提出来了。身份证号码就是一组神奇的号码,每一位学生都有,学生便对这神奇的数字编码产生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她神奇在哪。又如一年级的《找规律》,老师一开始上课便问:“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玩什么游戏?”游戏“石头、剪刀、布”便容易在愉悦的气氛中提出来,之后老师就让学生和电脑玩起了这个游戏,可以说,经过几轮游戏,所有学生都知道了电脑是按照“先石头后剪刀再布的循环顺序”规律呈现的。学生作为胜利者,喜悦洋溢在脸上。

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容易成功地达到教学目的。 2.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完成学习任务, 主要可以依靠学习小组的形式来施行。

如《等量代换》,老师提出问题“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多少个苹果的重量”后,让同组的学生一起摆一摆。又如《抽屉原理》,老师让学生逐个探究:把3支笔放入2个笔筒里,可以怎样放?把4支笔放入3个笔筒里,可以怎样放?学生发现: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了2支笔。接着老师又让学生逐个探究:5本书放入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多少本书?7本书放入2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多少本书?8本书放入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多少本书?学生发现上面都可以用除法解决问题。继而老师问:30个苹果放入8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了多少个苹果?a个物体放入n个抽屉,其中a÷m=b……c(c≠0),那么总有1个抽屉至少放了多少个物体?根据学生发现的结论,马上就有学生说:367位同学中,总有1天至少有2个学生过生日,还说,367位同学看作367个物体,一年的365天或366天看作365或366个抽屉。通过后面的练习,可以发现学生基本当堂就能把知识消化、吸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习小组的建立以4至6人为宜。分组时应该考虑各组之间“同构不同型”,要注意学习基础的高低、发言的积极性、组织能力等,使各组搭配、结构一样,但同组之内学生层次各不相同。这样各组之间更具有竞争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常常融入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课标》(修订稿)把“双基”改变“四基”,即改为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如两节《植树问题》课,两位老师都能很好的把数学思想方法融入课堂里面。上午那一节《植树问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在一条12米长的路的一边植树,两端都植,间隔一样,可以怎样植树?老师事先设计了一个包含“总长、间隔长、间隔数和棵树”四个栏目的表格供学生填空。经过探究,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解题。上课老师还指出:从简单的问题出发,找出规律,在运用找出的规律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下午的那节《植树问题》课。上课老师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上课老师提出一个复杂的植树问题后,不管答案正确与否,先让部分学生回答出几个“答案”,然后探讨究竟正确答案是哪一个。之后经过初步分析,题目中的数字太大,造成题目有点复杂有点难。怎么办?对!把数字改小。在间隔长5米的不变的情况下,把路得总长100米改一改,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经过全班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发现总长、间隔长、间隔数、棵数四者中有的数量关系。然后学生回到原来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学生还能解决“一端植树一端不植树”和“两端都不植”的植树问题。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两节《植树问题》课,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两位上课老师都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融入,真正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通过这次湘潭之行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情况,深感自己与他人有很大差距,我的紧迫感越来越强烈,我会继续不断的深入学习和反思,让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课堂,让我的课堂逐渐迈向美的课堂行列。

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高效课堂与有效学习》学习心得

美术教学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学习心得

有效课堂

《论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学习心得

美妆课堂

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

巧寓数学美于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 有效反思

有效课堂与美的课堂——湘潭之行学习心得
《有效课堂与美的课堂——湘潭之行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