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4: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第一课时

(一)《走进西藏》

1.作者简介

张千一(1959 — ) 作曲家。朝鲜族。辽宁沈阳人。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系。198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中国人民武警文工团副团长。2000年调总政歌舞团任作曲。主要作品有:交响音画《北方森林》、《A大调弦乐四重奏》、《大提琴四重奏》、《大提琴协奏曲》;电影音乐《多梦时节》和电视剧音乐《天路》;歌曲《青藏高原》、《走进西藏》、《嫂子颂》等。

2.背景资料

《走进西藏》是电视剧《孔繁森》中的主题歌。这首歌并没有直接歌颂孔繁森的只言片语,却用含蓄的话语提出了两个“也许”的问题。孔繁森究竟发现了什么理想?芽他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天堂?芽歌中的回答也是含蓄的。即:“走进雪山”、“走进高原”、“走向阳光”。这种回答概括了孔繁森走进西藏的功绩,也歌颂了孔繁森为西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

歌词中的“呀拉嗦”、“呀啦哩嗦”是藏族民歌的一种衬词,没有实际含义。

3.歌曲分析

这首歌为C宫调、4/4 拍,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而成。

在两小节的引子之后,是歌曲的第一部分(第3—20小节)。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且第三乐句开始部分和第一乐句开始部分完全相同(这种两个乐句开始部分相同的结构称为“合头”)。这个第一部分虽然以 拍记谱,但实际上节奏自由,且多切分音,具有散板的性质,旋律舒畅、宽广、开阔,音乐情绪深沉、悠远而高亢,颇具高原山歌的特色。

歌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是一个3小节的过门(间奏),这个过门节奏规整,旋律活泼。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和一个3小节的补充单乐段组成。这两个乐句节奏规整,对称严谨,是方整性结构。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前3个小节相同,只有第4小节因乐句的呼应关系而有改变。第二部分的音乐旋律优美、情绪明朗,带有舞蹈性。第二部分的这种规整、方整性质,并不妨碍在音乐上与第一部分有一定对比的一脉相承的性质。

两个乐句之后,是补充乐段,以它结束全曲。

这首歌曲在创作手法上,使用了藏族民歌的音乐素材,同时也使用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方法。这不仅使歌曲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也使它具有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阿玛勒火》

1.《阿玛勒火》是藏族“囊玛”中的一首古典歌曲。新中国成立后,藏族人民又在这首古典歌曲中融进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我国民歌的传统比兴手法写成。歌中写道:“天上的星辰很多,唯有北斗星最明。地上的树木很多,唯有松杉最高。家乡的亲友很多,唯有爹娘最亲。世上的人很多,唯有解放军最好。”它用非常简练的文字,阐明了许多生活的哲理,寓意深刻,艺术性很强。

《阿玛勒火》为E商调、2/4拍,由两个乐段构成全曲。歌曲的开头有一段流畅的引子。第一乐段的旋律优美而抒情。其中,部分旋律有离调现象,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第二乐段的旋律虽然也是优美抒情的,但其调性稳定,从而又使人们感到其情绪显得深沉。 纵观全歌,它有以下明显特点:

其一,每个乐段的开始都用衬词起头。如:

其二,每个乐段的结尾都使用固定的旋律及衬词。如:

其三,除了歌曲的引子外,乐段与乐段之间都使用间奏予以过渡。

2.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这里自古以来就杂居着藏、汉、回、蒙古等民族的人民,这就为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囊玛这种古典歌舞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说囊玛的真正创造者是居住在西藏的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

囊玛,在藏族的语言文字中含有“室内”的意思。可见,这种歌舞音乐是在室内演出的。由于这种音乐体裁的室内特点,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一种“宫廷音乐”。其实,它来源于民间,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发展到17世纪中叶(清初顺治九年),五世*阿旺洛桑嘉措从北京受封回到拉萨后,才在布达拉宫模仿清制建立了歌舞队,并且开始吸收囊玛的一些曲子为宫廷所用。所以说,囊玛是从民间进入宫廷的,囊玛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宫廷文化的影响,其中难免存在封建的糟粕。因此,对囊玛这种音乐体裁,我们应采取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通常,囊玛以歌为主、以舞为辅,演出的人数不限、可多可少,常在室内演出。其音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引子、慢板歌舞、快板舞曲。引子的旋律比较固定。慢板歌舞以唱为主。唱时有少量的舞蹈动作,也很少有队形上的变化。快板舞曲的音乐速度很快,富于跳跃性。其音乐情绪显得热烈奔放、粗犷豪爽;舞者则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气氛热烈而活跃。囊玛的伴奏乐队多用以下几种乐器:竹笛、扬琴、扎木聂、根卡、胡琴、持琴(类似二胡)和串铃等。

第二课时

(三)《正月十五那一天》 1.背景资料

唐太宗时期(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穴包括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技术?雪带进西藏,因而对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藏族人民都很崇敬她,并以歌舞艺术的形式来赞美她。《正月十五那一天》就是这样一首藏族民歌。 2.歌曲分析

《正月十五那一天》又名《埃马林几》或《请你听一听》。它是一首史诗性的颂歌。歌中把文成公主进藏时的盛况以及藏族人民的高度热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从而把汉藏两族人民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主题思想揭示得清清楚楚。

《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藏族民间歌舞“堆谢”中“觉谢”一类的民歌。歌曲为D宫调, 拍,速度较快,由一个完整的单乐段构成。它用分节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音乐情绪轻快活跃,具有舞蹈性的特征。

在藏文中,“堆”是“上”的意思。堆谢是指产生于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萨迦、昂仁、萨噶)一带的民间歌舞。公元13世纪(元朝),萨迦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出现了札木聂这种乐器,并为当地的歌舞——果谢——伴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有固定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具有完整结构形式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之为堆谢。当堆谢传入拉萨之后,它的歌词得到专业艺人的加工,音乐被程式化,曲目也随之固定,伴奏乐器得以增加(如:笛子、扬琴、根卡、二胡等),舞蹈动作变得文雅华丽,从而以更加成熟的形态展示出来。这种新的堆谢——有人称它为“拉萨踢踏舞”,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传播开来。 堆谢一般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被称作“降谢”,速度较慢,旋律抒情而悠扬;第二类被称作“觉谢”,速度较快,旋律轻快而活泼。《正月十五那一天》属于后者。 (四)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是用同名歌曲编配的器乐小曲。D羽调、2/4拍,中等速度,单乐段结构。其旋律优美动听、婉转流畅。它的伴奏声部均为打击乐器,基本上使用均匀的、舒展性的节奏与主旋律相配合,铃鼓的滚奏增加了乐曲的活跃气氛。因此,整个乐曲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的、轻歌曼舞的印象。

(五)相关知识

1.孔繁森

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94年11月,孔繁森不幸以身殉职。

西藏高寒缺氧,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阿里地区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孔繁森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这些困难,忘我地工作。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他用自己不高的收入长期收养藏族孤儿,经常为患病的藏胞送医送药,为有经济困难的藏胞慷慨解囊。每到一个地方,孔繁森都努力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在拉萨工作时,他跑遍了全市县区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落后的面貌而奋斗,赢得藏族同胞的爱戴和尊敬。

孔繁森被誉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人民群众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

第三课时

2.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唐太宗时,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

年轻的松赞干布为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唐太宗也派使者到吐蕃回访。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带一百人,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求亲。唐太宗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文成公主许嫁给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十分丰富的嫁妆。除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和蚕种等。她还带去了大批医药、树种、工程技术、天文历法书籍。

文成公主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拉萨赶到青海鄂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拉萨。公主入城那天,拉萨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节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藏族和藏族音乐

藏族主要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四省和其他地区。人口为459.3万(1990年统计)。藏族聚居在高原地区,那里海拔较高,幅员辽阔,雪峰连绵,山峦起伏,风光神奇而壮美。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藏族信奉喇嘛教。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传统音乐特色鲜明,品种多样,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等。藏族的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有代表性的如堆谢和囊玛等。

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以札木聂、牛角胡、大号和竖笛最富有特色。札木聂是一种六弦琴,据传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是民间歌舞堆谢、囊玛的主要伴奏乐器。 (一)课时分配

本单元可以使用3课时。第一课时学唱《走进西藏》;第二课时欣赏《阿玛勒火》,复习《走进西藏》;第三课时欣赏《八月十五那一天》,练习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并作实践与创造活动。也可以第一课时学唱《走进西藏》;第二课时欣赏《阿玛勒火》和《八月十五那一天》;第三课时进行单元复习,并作实践与创造活动。 (二)学唱《走进西藏》

1.学唱之前,应引导学生聆听这首歌的录音,以便学生对歌曲留有完整的印象。 2.可以采用聆听歌曲,让学生轻声跟唱的方法初步学会歌曲。 3.要引导学生重点学唱《走进西藏》的齐唱部分。在歌曲结尾的地方,旋律音处于高音区,对于变声的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可以用降低调高或轻声演唱的方法妥善处理。

4.在学唱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歌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风格等,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

5.演唱这首歌时,可以采用老师领唱、学生齐唱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演唱齐唱部分的形式。在演唱齐唱部分时,也可以适当地增加一点儿简洁的藏族舞蹈动作。 (三)聆听《阿玛勒火》、《正月十五那一天》

1.聆听《阿玛勒火》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其三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即:乐段的开头都用“阿玛勒火”这个衬词启始;乐段的结尾都用的旋律收束;乐段与乐段间都用间奏予以过渡。

在聆听《阿玛勒火》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囊玛”的产生及发展简况、“囊玛”的结构特征以及它在艺术上的一般特征进行探索并具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2.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时,要引导学生在音乐情绪上、音乐风格上(特别是与其相关的音乐要素和音乐表现手段上)与《阿玛勒火》进行对比,进而对“堆谢”“囊玛”这两种音乐体裁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懂得有关“堆谢”及它的发展简况、艺术特征等知识。

《正月十五那一天》的旋律比较简洁,又多次地重复出现,易于上口学唱。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包括它的歌谱在内)。

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的过程中,也可以试着跳一跳藏族踢踏舞。初跳时,可放慢速度,先学会舞步。接着,老师用中速弹奏钢琴,引导学生逐步适应。最后,再伴随音乐用原速舞蹈。值得注意的是: (1)场地条件要宽敞一点儿,卫生条件要有保障,避免把教室搞得尘土飞扬、无法上课。 (2)活动时间不宜过长。聆听《正月十五那一天》应渗透进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

(四)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时,要注意主旋律声部的流畅性及乐曲的句法,切勿将乐曲的旋律一个音一个音地迸着吹奏出来,也不要在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在整个乐曲中,要控制铃鼓滚奏的力度,摇动铃鼓的力量要适当。为了表现出音乐的高潮,第16—19小节的力度要强一些。因此,第15小节中铃鼓的滚奏和鼓的六连音节奏要用渐强的力度予以铺垫。第20小节之后又要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力度上。乐曲反复后,在结束句的部分应作渐慢的处理。

(五)《实践与创造》中的第四题,只有第三首歌《青藏高原》是选用藏族民歌的素材创作的。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15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

《雪域高原》教案

初二下册 第二单元 教案

音乐第二单元

八年级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六年级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教案

雪域高原赤子情

初二美术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 雪域高原 单元分析 初二音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