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2: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绪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他说,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发展农业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永恒主题。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可见农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将进一步拓宽与深化。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将会面临众多挑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作用

(一)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诸多考古学和生物调查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世界640种最重要栽培作物中就136种是起源于中国的,约占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除粟、黍、豆等重要大田作物外,中国也是桃、李、杏和茶叶的起源地,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以世界7%的耕地供养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科学家在中国多处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稻壳、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所以推测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南方稻作和北方旱作农业就开始发展。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夏周商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普遍。与铁犁相配,牛马被用于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动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变迁。铁器的应用与推广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诞生。如中国最早的和最大的坡塘蓄水工程“芍坡”、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都江堰等等,这些水利工程为保障当时农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继续快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成型;隋唐宋元时期,由于发生了多次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也趋于成熟。随着南方农业开发的加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南方生产水平远远超过北方,东南太湖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命脉。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多熟种植遍及全国,为中国经济规模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近代以后,由于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经济转型及现代农业科教体系发展的缓慢,中国农业逐渐落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才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此期间,中国的农业教育、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已普遍建立,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获得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长期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二) 中国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农业的经济作用。工业革命以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大额下降。但是,农业在整个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的经济作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如果没有本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将会因为缺乏食物和原料而无法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2.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以前化学肥料和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但是现在农业生产从总体上看已经趋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同时,与其它部门相比较,在合理经营的条件下,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改善环境。

3.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不仅是经济生产活动,它们也是精神文化运动。在野外自然环境中休闲、旅游和观光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消除现代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焦虑和浮躁的情绪,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大众更好的认识自然,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农业与生态环境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加剧等,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重,如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质污染、重金属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等普遍较为严重的污染。

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需要水、肥料、土壤和温度、光照、空气等生态条件做保障,优质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不仅能保证农业的可持续高产稳产,还能保证农产品安全,但是污染和退化的生态环境将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变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必将改变水热状况,对农业气候带、作物生育期、种植制度、农业病虫害发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农业生产也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对种植业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低洼耕地被淹没和沿海地区海水含盐量增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全球气候变化将使我国农业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1.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2.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3.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增长。

(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也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因此,必须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为了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手段进行宣传与教育。提倡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团体大力宣传农业生态保护,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修养和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农民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使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固定和转化太阳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将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遵守生态学原则,按生态规律办事。

4.优化产业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煤炭和其他资源的利用率。

5.消除农业自身污染。提倡秸秆还田,多施加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要注意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严格按照安全合理科学的方法施用。

三、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

(一)中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农业资源,特别是农业自然资源,种类繁多,不同的资源有着不同的特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共性。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观点看,农业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系统性与整体性。组成农业资源的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具有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大系统。

2)地域性。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各有其独特的类型和组合方式。

3)动态性。作为一个系统,农业资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既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经济资源在时空两方面的不断变化,也指农业资源本身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表现出来的范围的变化。

4)持续性。大部分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和可循环使用的。只要利用合理,就可以永续利用。

5)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任何农业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种类是有限的。

6)稀缺性与有价值性。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因此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有价值的。农业自然资源随需求增加表现出稀缺性,也具有价值。

(二)中国农业区划与优势农产品

根据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基本特征和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与建设用途的相对一致性,我国被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

其中一级农业区有: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上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海洋水产区。

中国优势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棉花等。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了一大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重点地区,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品牌化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四、种植业

(一)品种选育和种子工程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早熟和适应性强,是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共同要求。生产上不仅要求高产,而且要求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能够保持连续均衡地增产。影响稳产性的主要因素是病虫草害和不利气候,对这些因素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对其防治,但最经济有效地途径则是培育具有抗性、适应性强的品种。 育种方法有常规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方法。 常规育种方法有:

1)选择育种。直接利用自然变异,然后人为从中进行选择并通过比较实验,该育种方式是最基本、最简单、快速而有效的途径。

2)杂交育种。人类通过人工杂交和选择,有意识的将不同亲本的理想基因组合在一起,具有重大的创造性意义。

3)杂种优势的利用。

4)诱变育种。人们利用物理诱变剂和化学诱变剂如X线、烷化剂、叠氮化合物等引起作物遗传基因的改变,使作物产生新的性状。

现代化育种方法有:

1) 花药培养和组织培养。该方法是将作物花药在合适条件下培养,最终形成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染色体加倍得到二倍体植株。 2) 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 3) 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该方法是将植物分类学上属于不同种、属或亲缘关系更远的植物类型进行杂交,创造出新品种。 4) 基因工程。植物基因工程是选择并导入有用的外缘基因,获得性状能够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用来改良作物的工程。

(二)作物生产技术

作物生产技术包括种植制度和作物栽培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结合,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作物栽培技术包括模式化栽培技术、轻型化栽培技术、生态化载培技术、机械化种植技术、信息化栽培技术。

(三)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就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控制有害生物,避免生物灾害,以提高农民生产效率的一门科学。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良因素主要有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植物生物灾害防治技术包括1.植物检疫2.植物抗病虫品种3.农业防治4.生物防治5.化学防治。

五、农产品加工

(一)食品加工技术

1.热处理。热处理应用十分广泛,食品工业常用的热处理有灭菌、巴氏杀菌和热烫等方式。热处理使食物更加鲜嫩可口,但热处理还可以破坏食品中大部分的微生物和天然酶类。 2.冷冻保藏。冷冻保藏最古老的食品保藏手段,主要目的是维持品质和抑制微生物生长。 3.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涵盖食品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霉工程、生物反应器和下游工程等领域,旨在改善食品的营养品质、风味品质等。

4.计算机控制技术。食品工业越来越依靠计算机进行日常管理和控制,在原料和产品的分拣时可配有计算机分拣系统。

5.灭菌保鲜技术。包括超高温杀菌、高静压技术、微波杀菌等。

6.传统发酵技术。食品发酵过程中主要涉及微生物的生长和功能性营养饮食的生成,制成的食品通常有以下五类:酒精饮料、乳制品、豆制品、发酵蔬菜和调味品。 7.保鲜包装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延缓食品的衰老、抑制微生物活动等。

(二)农产品加工中的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储存、流通及销售等环节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品中毒的一个跨领域学科。 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没有一项食品可以称得上是绝对安全的。农药残留问题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最大,除了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食品添加剂的非法使用也在无形中增大了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长期复杂艰巨的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食品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和有机结合。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促生了相关行业规范的形成和监督机制的完善,形成了一套识别、评价、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体系,它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当今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正朝着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除此以外,在食品企业中推广的GMP、S S O P、ISO 9000等卫生安全标准的实施,也使得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藏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得以规范化的质量保障。

(三)农产品储藏与贮运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每年约有四亿吨的生鲜农产品流入市场,因此农产品的贮藏和运输在整个市场流通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

农产品储藏主要方法包括:高温加热、低温冷却、射线照射、罐藏、烟熏、干燥等。不同的农产品因其自身特点,所采取的储藏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农产品冷链物流近几年也得到较快的发展。从长期发展来看,提高冷链物流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利用率,提升冷链物流在食品流通领域的服务效率,不仅可以减少农副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失,还可以实现长距离、短时间、高品质食品运输的目的。

六、农业工程

(一)农业工程概述

农业工程概念:农业工程是改善农业生产手段、生态环境和农村生活设施的各种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理论的总称。其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

农业工程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2)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 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工程现状

农业机械化进程经过结构调整与经营形式改革后,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已开始实行全面机械化。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53。

(三)农村能源开发利用

农村新能源是产于农村和用于农村作为燃料和动力来源的能量载体,包括农村当地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和外地供应的能源产品。

农村能源主要有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等,农村能源的利用重点应是可再生能源。农村能源有效利用依赖于能量在农村的合理分配和高效转换,而高效转换取决于科学的使用技术和装备。

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用能短缺问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迈进。数字化农业的发展将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将极大地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农业自动化智能化与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将来必定飞速发展。

其中,精确农业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精确农业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宏观及微观应用,其核心是根据作物个体或小群体的需要,及时精确地进行有关作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环境。

七、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1.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维持人类生理机能所必须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只能依靠农业。

2.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农产品在满足本部门和已有部门现有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以后还有剩余,新的非农产业部门才能形成并独立出来。

3.农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非农产业部门一样,这些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也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业发展不协调、缺乏总体性,必然给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留下严重隐患。 (二)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食物供应。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是非农部门获得食物供应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因此,经济多样化的程度和发展速度取决于国内食物生产者所生产的超过自身需要的剩余食物。

2.原料来源。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在中国,目前30%~40%的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其中轻工业的原料大约有70%来源于农业。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原料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可能有所降低。但是某些轻工业的原料只能来自农业。

3.市场需求。农业和农村的市场需求仍然决定着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市场需求的重要性更显而易见。

4.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工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向工业和其他部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同时也能增加社会的整体利益。

5.资金和其它生产要素的转移。农业部门的剩余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入非农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化前期农业是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唯一来源。 6.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主要通过优美的环境给人们提供身心两方面的享受,同时形成国民经济体系中新的农业生产部门,创造新的价值。

7.改善国家收支状况。对于许多国家来说,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增加外汇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的有效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用农产品交换资本是工业化的第一步,农业的外汇贡献是无法替代的。 (三)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1.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

第二产业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现代农业离不开机器设备和动力,而机械设备和动力直接或间接来自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2.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第三产业是广义的服务行业,他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也为工农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过程提供服务。

八、中国农业的成就和挑战 (一)中国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去近一个世纪中,中国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表现在:

1)农业收入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年增长7.5%。

2)粮食产量增加。2013年总产量达58975吨,较2014年增长了36.9%。 3)农业科技进步。 4)农业劳动力流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服务行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5)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有数量安全问题,还涉及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更涉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使人们食品消费模式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过度。

未来,农业资源匮乏将会制约农业增长,中国现阶段面临的资源约束有:1.耕地资源匮乏2.农业水资源匮乏且污染严重3.森林资源严重短缺。

在农业科技、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为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头重脚轻,需求不足。

(三)中国未来农业的展望

1.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未来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幅度很可能会小于人口增长幅度,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压力仍然很大。 2.面对资源约束加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未来应该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以提高全国粮食单产水平。

3.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出发,帮助仍然留在农村劳动力提高其实际转移的能力。劳动力市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数十年后得到充分发挥。

南京农业大学美学概论读书报告(新版)

南京农业大学《老子》读书报告

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报告册封面

南京农业大学 唐诗三百首

南京农业大学理学院[优秀]

南京农业大学吉他知识点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南京农业大学游泳池价格表

南京农业大学食用菌重点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