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的学法指导

发布时间:2020-03-02 08:03: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文的学法指导在以下各篇中均有具体阐述,下面再谈两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应注重方法。 课外读物如山似海,所以首先要学会有选择地阅读。街头地摊上不少充斥着凶杀、***、反动、迷信内容的非法出版物,可说是“毒草”,读之无益,应避而远之;还有一些纯属商业炒作的作品,读之益处不大,也不能一味追风。

其 次,要学会精读和略读。对提高写作最有益处的当是“熟读精思”(宋代学者朱熹语)。好的文章(或片断)不能读一遍就完,而要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熟到使 文章的语言若出于已之口,使文章的思想若出于己之心。有的文章,尤其是自己特别喜欢的,还应该背诵,做到张口即来,脱口而出。不必多,一个学期背上三五篇 即可。大作家巴金在回忆他创作的基础时,念念不忘幼年背熟的二百篇范文;著名学者苏步青中学时代背诵《左传》,写出了有《左传》笔法的妙文使教师们赞叹不 已。名家的事例对我们定会有所启发的。自然,有些书只需略读。例如翻阅报刊,就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读提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获取自 己所需的材料和信息。 除了上述两种较为普遍的阅读方法外,还有:

1、抄剪法。一些优美的文章(或片断),我们在阅读之后再把它抄录或剪下来,经常地朗读,无论对我们的遣词造句,还是提高选材、构思、立意等方面的能力,将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但千万注意,学校阅览室或书店里可不许乱剪的啰!

2、提纲法。对难以尽抄的长篇文章,我们可以采取整理概括,列取提纲的方法,以备今后对文章的回顾。

3、摘抄法。徐特立先生很赞赏这种方法,他曾说: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他看重摘抄是因为摘抄过程中迫使自己作出深入分析,反复筛选,取 其精华,得其要旨。摘抄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自己印象最深的、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及有文采的片断、句子,目的是供自己写作时借鉴并融会贯通;二是知 识性较强但又易于遗忘的内容,以及有关数据、图表等,目的是保存备查;三是自己一时无法理解或有疑问的语句、章节,不妨先做摘录,留待以后解决,释疑。诸 如此类的内容,均可收集在读书卡片及笔记本上,并加以归类整理。

4、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在书的首尾及行间作出批注,或赞成、或会意、或存 疑„„均一一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久而久之,定能从中得益。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横线、波浪线、三角、圈点等标记,以获得醒目的效果。如果不能在原文中写上 批注,则可以先摘引,后评析或联想等。摘引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引原文,要用引号;二是转引,文字上与原文略有不同,可不用引号。下面是关于孔乙己的摘 评式读书笔记,可供参考:

摘引

简评

1.“孔乙己是站者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总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穿着长衫”,又显示出他是“高人一等”的读书人。“又脏又破”说明他穷困潦倒,不肯脱去这么一件长衫,又“满口 之乎者也”,则分明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死要面子,努力保持他那仅存于世的一点虚荣心,这实在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腐蚀的可怜的读书人。 2.„„ „„

如果是摘联式读书笔记,那么先摘引,后写出自己的联想。

5、赏析法。通过对全书的阅读,体会其思想内容,学习其结构技法,品味其语言特色,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有侧重的欣赏,并使之成篇成文。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读后感、心得体会、评论文章的写作。应该说,这是课外阅读更高层次上的收获。

当读书笔记、卡片或剪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分门别类,以利自己查找 附读书卡片和词语卡片 (1)读书卡片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阅读时间 月 日至 月 日 主 要

内容

好词好句 收获体会

(2)词语卡片

词语 注音 例句 出处 词性 词义

二、拟定提纲

把选定的写作材料按照写作顺序排列好,一部分一部分地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写作的提纲。写作提纲也可以说是写作计划。写作提纲包括中心思想,各段内容及其详略程度。

1、编写提纲的意义

盖 楼房要按事先绘好的蓝图一部分一部分地施工,不能盖完第一部分再设计第二部分。作文也是如此,动笔写作之前,应当先把提纲写好,然后按照提纲一步一步地进 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如果不先把提纲写好,而是想到哪儿就写哪能儿,写不下去了推倒重写,走的弯路 就大了,从时间和精力上说,也是不小的浪费。

2、提纲分类

写作提纲从详略程度上看,可分两类,一类是简要提纲,一类是详细提纲。 (1)简要提纲。简要提纲除了要写出中心思想还要把各结构段的大意写出来。比如,《新来的老师》一文简要的提纲是:

中心思想:新来的老师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好老师。 A、我们盼望新老师早日到来。 B、新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C、新老师教学有方。 D、新老师文学水平真高。 E、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2)详细提纲。详细提纲不同于简要提纲的是:除了要把中心思想和各结构段的大意写出来,还要把各结构段的小层次的大意也写出来。仍以《新来的老师》一文为例,详细提纲是:

中心细想:新来的老师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好老师。 A、我们盼望新老师早日到来。 我们的学习进度慢了许多,大家心里很着急。同学们天天到校长那里去打听新老师的消息。

B、新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端正的衣着。 温和的态度。 亲切的开场白。

C、新老师的教学有方。 提出问题让我们讨论。 对有进步的同学及时表扬。

开展竞赛活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D、新老师文学水平真高。 他是《作文报》的特约通讯员。 他是市文学艺术研究会的理事。 他是三部小说的作者。 E、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有问题愿意向他请教。 愿意上他的语文课。

编写提纲是为写作提供依据提供方便的。什么样的提纲才具有这样的作用呢? ①各段内容要紧紧围绕中心思想。编好提纲之后,要自己审查一下,看各段内容能不能表现中心思想。把不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删掉或换上适当的内容。 ②体现合理的文章结构。编好提纲之后,要自己审查一下,看按此提纲写出的文章,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内容是否连贯。如有不当要及时修改、调整。 ③保证文章详细得当。编好提纲之后,要自己审查一下,按照提纲写出来的文章,是不是重点处写得篇幅长分量重,非重点处写得篇幅短分量轻。如发现有轻重倒置、喧宾夺主的情况,就要及时对写作内容作适当增删。

④使用人称前后一致。一般地说,在同一篇文章中不能混用人称,要前后一致。这一点在编写提纲时就应当考虑好。 【佳作赏读】

1、书,通往理想的阶梯 杨东明

我常常想,我今天成为一个作家,那第一步,是从读书开始的。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爱上了书。我们家的书是分等级的,《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文艺》。《小朋友》属于我,《儿童时代》属于哥哥,《少年文艺》属于姐姐。然而我却每每违反规定,不但翻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甚而扒上书架,将原本属于父母的领地也劫掠一番。 于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夸夸其谈地和小伙伴们大讲起刘备、张飞、宋江、鲁智深什么的了。不过,在我讲述的故事里,张飞曾经和武松大战过长坂坡;摇着羽扇“草船借箭”的军师也成了吴用而非孔明了。

小 学

五、六年级,我迷恋儒勃•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一天环绕地球》、《海底二万里》„„这些书把我引进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幻想世 界,于是,我给同学们讲的故事便全是些荒唐而又迷人的“天方夜谭”,以至于老师竟让我出一个晚会节目:给同学们即兴表演“科学幻想”。在那个节目里,我时 而坐上“潜水艇”,攻进了敌人的据点;时而用“电子枪”击溃了外星人的侵袭。那一刻,我用幻想塑造了一个世界,也用幻想塑造了自己。 升入中学,我 爱上了秦牧、杨朔的散文和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我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那里面记满了打动我心灵的各种词汇和我认为不应该忘却的大块的描写和论述的段落。我的 语文老师曾看过我的笔记本,在上面写道:“你的聪明和才智使你成为班上突出的好学生。希望你能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博采百花,酿出自己最好的蜜。”

我由爱书而爱上了写书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在我年满15岁,加入共青团的时候,我把老师规定的命题作文擅自改成了一首抒情诗:《红五月的歌》。谢天谢地,我的语文老师不但没有给我打零分,反而批道:“写得很好。你很爱文章,有时间可以找我一起谈谈。” 我去了。老师给我的忠告是:多读书。 然 而,“文化革命”开始了。我也卷进了“烧毒草”的狂热旋风里。我按照“革自己的命”的教导,首先清理自己家里的“毒草”,把那些“封”“资”“修”的东西 付之一炬。母亲不敢抗拒潮流,只是说尚可移作它用,烧了未免可惜。于是,我把那些书放到厕所的马桶水箱盖上当手纸用。每次坐在马桶上,就拿起它们来翻看。 《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家》、《春》、《秋》„„一本又一本的书,就是这样读完的。

读了这些书以后,我渐渐对这场“革文化的命” 的运动失去了兴趣。我和几个同学一起撬开了被查封的图书馆的窗子,溜进去偷书看。我们用老鼠搬家的方法辛勤地搬运着自己过冬的粮食。于是,在学校的男生宿 舍里,我们用砖头一样又厚又重的书,给自己修筑了掩体和工事,躲进去当起了运动的“逍遥派”。《堂•吉诃德》、《唐•璜》、《莎士比亚戏剧集》、《上尉的 女儿》、《红与黑》„„这些书,使我懂得了社会,洞悉了人生。

在我成为全国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插队落户的日子里,是书陪伴我度过了穷乡僻壤中的一个个不眠的夜晚。《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使我在艰苦的逆境中仍不失奋斗的希望和勇气;《幻灭》、《名利场》„„引我在掩卷之余,对身边的世界展开深思。

于是,我拿起笔,开始写自己的“书”,写那属于自己的“家”、“春”、“秋”„„

当我终于被人称为“作家”的时候,我确实没有上过多少年的学;可是,我能够自豪地说,我确确实实读过许许多多的书。是书把我引到了理想的目的地。 回顾一下我的读书生活,我发现就像有太阳就有月亮、有白天就有黑夜一样。 我的读书方法也是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而并存的。

有的书,我是囫囵吞枣。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我能用一个通宵翻完。这种方法加快了阅读的速度,世界上的书如此之多,不用快读的方法,就无法拓宽阅读的广度。

有的书,我是细嚼慢咽。一本有关西方哲学观点的理论书籍,我翻来覆去地推敲思索,半年时间也未读完。这种方法开掘了阅读的深度。世界上许多书的价值是如此的珍贵,不用精读的方法,你就会在地层深处的宝藏面前一无所获。

让我们每一天都读书吧,用知识武装自己,在生活中进取。别忘了马雅可夫斯基写在书里的诗句: “记着: 每一天 都是一个 阶梯,

是新的一步 朝着

既定的目的。” 简析

正像作者自己所说:“我确实没有上过多少年的学。”但是,他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写出了一部部长篇小说,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作家。他是怎样获得成功的?文章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书,是他“通往理想的阶梯”。

作者酷爱读书,也善于读书。他读书,有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着迷。

从上幼儿园便不满足于属于自己的《小朋友》,“不但翻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甚至扒上了书架,将原本属于父母的领地也劫掠一番”。“*”中撬开被查封的图书馆的窗子,“溜进去偷书看”,“每次坐在马桶上”还要担着风险看书。

二、面广。

他不但读小说,还读散文、诗歌;不但读中国的,还读外国的;不但读现代的,还读古代的。早在小学五六年级就迷上了儒勃•凡尔纳的科幻小说„„

三、动笔。

他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他说:“那里面记满了打动我心灵的各种词汇和我认为不应该忘却的大块的描写和论述的段落。”

四、动口。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夸夸其谈地和小伙伴们大讲起刘备、张飞、宋江、鲁智深什么的了”,五六年级,又讲起科幻小说里的故事。

五、得法。

有的书,他囫囵吞枣,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能用一个通宵读完”;有的书,他细嚼慢咽,有一本书,“翻来覆去地推敲思索,半年时间也未读完”。做到了泛读与精读结合。

他的实践证明:书,这样读才能成为“通往理想的阶梯”。

2、读书的乐趣 王梓坤

你最喜爱什么?——书籍; 你经常去哪里?——书店;

你最大的兴趣是什么?——读书。

这 是友人提出的问题和我的回答。真的,我这一辈子算是和书籍、特别是好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我却至今不 悔,不仅不悔,反而情趣越来越浓。想当年,我也曾爱打球,也曾爱下棋,对操琴也有兴趣,还登台伴奏过。但后来却都一一断交,“终身不复鼓琴”。那原因,便 是怕花费时间,玩物丧志,误了我的大事——求学。这当然过激了一些,有点“左”。剩下来唯有读书一事,自幼至今,无日少废,谓之书痴也可,谓之书橱也可, 管它呢,人各有志,不可相强。我的一生大志,便是教书,而当教师,不多读书是不行的。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 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 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泉源。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 疑难时读书,可以得到解答或启示;年轻人读书,可明奋进之道;年老人读书,能知健神之理。浩浩乎!洋洋乎!如临大海,或波涛汹涌,或清风微拂,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吾于读书,无疑义矣,三日不读,则头脑麻木,心摇摇无主。

我和书籍结缘,开始于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大概是八九岁吧,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我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去田园里帮工。一天,偶然从旧木柜阴湿的角落里,找到一本《薛仁贵征东》。管它呢,且往下看。第一回的标题已忘记,只是那首开卷诗不知为什么至今仍记忆犹新: 日出遥遥一点红,飘飘四海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第 一句指山东,二三两句分别点出薛仁贵(雪、人贵)。那时识字很少,半看半猜,居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教我认识了许多生字。这是我有生以来独立看的 第一本书。尝到甜头以后,我便千方百计去找书,向小朋友借,到亲友家找,居然断断续续看了《薛丁山西征》、《彭公案》、《二度梅》等等,樊梨花便成了我心 中的女英雄。我真入迷了。从此,放牛也罢,车水也罢,我总要带一本书,还练出了边走田间小路边读书的本领,读得津津有味,不知人间别有他事。

当我 们安静下来回想往事时,往往会发现一些偶然的小事却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不是找到那本《薛仁贵征东》,我的好学心也许激发不起来。我这一生,也许会走另 一条路。人的潜能,好比一座汽油库,星星之火,可以使它雷声隆隆、光照天地;但若少了这粒火星,它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永归沉寂。

好容易上了中学。 做完功课还有点时间,便常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总抄得起。我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 英文的《英文典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实在爱得狠了,竟一口气抄了两份。人们但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 遍。 关于康有为的教学法,他的弟子梁启超说:“康先生之教,专标专精、涉猎二条,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可见康有为强烈要求学生把专精和广博(即“涉猎”)相结合。

在 先后次序上,我认为要从精于一开始。首先应集中精力学好专业,并在专业的科研中做出成绩,然后逐步扩大领域,力求多方面的精。年轻时,我曾精读杜布 (J.L.Doob)r的《随机过程论》,洛易夫(M.Loeve)的《测度论》等世界数学名著,使我终生受益。简言之,即“始于精于一,返于精于博”。 正如中国革命一样,必须先有一块根据地,站稳后再开创几块,最后连成一片。

辛苦了一周,人相当疲劳了,每到星期六,我便到旧书店走走,这已成为生 活中的一部分,多年如此。一次,偶然看到一套《纲鉴易知录》,编者之一便是选编《古文观止》的吴楚材。这部书提纲挈领地讲中国历史,上自盘古氏,直到明 末,记事简明,文字古雅,又富于故事性,便把这部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从此启发了我读史书的兴趣。

我爱读中国的古典小说,例如《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我常对人说,这两部书简直是世界上政治阴谋诡计大全。即以近年来极时髦的人质问题(伊朗人质、劫机人质等),这些书中早就有了,秦始皇的父亲便是受害者,,堪称“人质之父”。

《庄 子》超尘绝俗,不屑于名利。其中“秋水”“解牛”诸篇,诚绝唱也。《论语》束身严谨,勇于面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长者之风。司马迁的《报任少卿 书》,读之我心两伤,既伤少卿,又伤司马;我不知道少卿是否收到这封信,希望有人做点研究。我也爱读鲁迅的杂文,果戈理、梅里美的小说。我非常敬重文天 祥、秋瑾的人品,常记他们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唐诗、宋词、《西厢记》、《牡丹亭》丰富我 文采,澡雪我精神,其中精粹,实是人间神品。读了邓拓的《燕山夜话》,既叹服其广博,也使我动了写《科学发现纵横谈》的心。不料这本小册子竟给我招来了上 千封鼓励信。以后人们便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纵横谈”。

从学生时代起,我就喜读方法论方面的论著。我想,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法,追求效率、效果和效 益,方法好能事半而功倍。我很留心一些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写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我曾惊讶为什么巴尔扎克在50年短短的一生中能写出上百本书,并从他的传记 中,去寻找答案。文史哲和科学的海洋无边无际,先哲们明智之光沐浴着人们的心灵,我衷心感谢他们的恩惠。 以上我谈了读书的好处,现在要回过头来说说事情的另一面。

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绝不要看坏书,对一般书,要学会速读。 读书要多思考。应该想想,作者说得对吗?完全吗?适合今天的情况吗?从书本中迅速获得效果的好办法是有的放矢地读书,带着问题去读,或偏重某一方面去读。这时我们的思维处于主动寻找的地们,就像猎人追找猎物一样主动,很快就能找到答案,或者发现书中的问题。

有 的书浏览即止,有的要读出声来,有的要心头记住,有的要笔头记录。对重要的专业书或名著,要勤做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动脑加动手,手脑并用,既可加 深理解,又可避忘备查,特别是自己的灵感,更要及时抓住。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如雨珠落大海矣。” 许多大事业,大作品,都是长期积累和短期突击相结合的产物,涓涓不息,将成江河;无此涓涓,何来江河?

(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辞典》,本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简析 王梓坤,数学家,1929年生于湖南零陵,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他的读书经历首先使我们知道了“兴趣”的重要性,另外还使我们懂得了读什么书,该怎样读书。希望同学们读了这篇《读书的乐趣》之后能有所启迪。

2、鲁迅和他的老师寿镜吾

伟 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1936),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 七岁那年,父亲周伯宜就把他送进私塾,启蒙老师是远房的叔祖父周田玉。1892年,十二岁的鲁迅进了绍兴城内颇有声望的书塾 ——三味书屋,在这里读了四 年书。

鲁迅出家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 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初进书塾的鲁迅,按塾规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算是拜孔子;接着向先生行礼。一位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的高瘦 老人,和蔼的一旁答礼。鲁迅行礼毕,就算是三味书屋的学生了。

这位高而瘦的老人,便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他性格耿 直,品行端正,是一个学问渊博的老先生。鲁迅对他十分敬重,称颂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鲁迅先后读了 《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等书,为他一生的博学多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寿镜吾先生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规定学生上午八时到书 房,背诵昨天讲过的课文;背完书,学生就站在先生的书桌周围,听他讲新课。先讲解文义,再朗读示范,然后用朱笔在学生课本上写上一个上课的日期,就让学生 自己去背读;中午放学之前,他还布置学生写一张大字;下午学生继续诵读,背课文;傍晚便是对课,即练习做对子。一天的课程安排得井然有序。中午、傍晚放学 时,他总是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自己站在门口的石桥上,察看学生路上是否吵闹或打架,直到学生走远了,他才放心地回到书房。平时,他很少离开书房,遇到有 事外出,就委托次子寿洙邻照看,从不失职。

在三味书屋,学生主要是读书、背书。寿先生规定:学生在月半要背半个月中读过的书,月底要背一个月中读 过的书,年底要背一年中读过的书,背不来就要受到责罚。每到读书的时候,学生们放开喉咙大声诵读。鲁迅的读书方法与别人不同,他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深 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他曾制作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个工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在书页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抽盖 掉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静静地默读以加强记忆。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将课文背出来。别的同学也学鲁迅的办法,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每到年底,其他同学都紧张地突击背书,而鲁迅经过几天的复习,拿着厚厚的一叠线装书,往寿先生桌前一放,从容地把一年中读过的书,从头到尾背了出来,受到 了寿先生的赞许。鲁迅读过的书,不但能背,而且能默写、能讲,这与他平时注重思考,心、眼、口同时并用是分不开的。

傍晚是对课,就是老师出个题目,要求学生按题意、字数、平仄,对出一句话来。由于鲁迅读书多,知识广,能融会贯通,每次对课他都对仗工整,立意新颖,总比别的学生对得好。

有 一次在上对课之前,一个同学偷看了老师的题目,要鲁迅给他对。他报“独角兽”,鲁迅带开玩笑的顺口回答“四眼狗”。对课时间一到,寿先生宣布今天的对课题 是“独角兽”,那个同学得意极了,抢先站了起来对了“四眼狗”。鲁迅吃了一惊,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寿先生从眼镜框外瞪着眼睛,大声斥责说: “‘独角兽\'是指麒麟,‘四眼狗\'是什么?胡闹!” 寿先生叫到鲁迅,鲁迅不慌不忙的站起来说: “比目鱼。”

这是鲁迅读《尔雅》时学来的。《尔雅》这部书里说:“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鲁迅当时想多知道一些古代的名物,破格请寿先生教他《尔雅》。

寿先生想了想,称赞说:“对得好。‘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是有双的意思。可惜第二个字都是仄声,总算难为你了。”

还 有一次,寿先生出了个五字课题:“陷兽入阱中”。大家苦思冥想,一时都对不出来。鲁迅根据《尚书》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放牛归 林野”,又受到了寿先生的夸奖。鲁迅的思维敏捷,应对迅速,他的对课本上全都是红圈圈。这种对课练习,为鲁迅日后的写作,带来很大好处。 每天中午 前,学生都要写一张大字。在寿先生的严格要求下,鲁迅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鲁迅写字时,用铜制的镇纸圈压在习字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笔笔有力,字字工整。 六个字一行,写六行,写完后就在纸的中间写上“×月×日周樟寿字”。由于鲁迅的字写得好,每次发下来,同学中数他吃“红鸡蛋”(画圈)最多。郭沫若同志曾 赞誉鲁迅“是一个杰出的书法家”,这与鲁迅在三味书屋时苦练毛笔字是分不开的。

寿先生不喜欢八股的滥词,喜爱读名家的诗赋,尤其爱读汉魏六朝的文 章,亲手抄写成集,放在案头。鲁迅很佩服老师的渊博,在老师的影响下,他也喜欢博览群书,养成了抄书的习惯。在课堂上,当书背会之后,他抓紧时间,悄悄地 阅读《西游记》等绣像小说,看野史笔记,或者是影描小说前面的绣像。放学回家后,兴趣仍是画画、读书。他常常伏在窗下的四仙桌上描画儿,或翻看家里的两三 箱藏书,先后读完了家里收藏的《聊斋志异》、《三国志》、《义妖传》、《唐诗叩弹集》等书。他还用平时省下的零用钱,购买了《酉阳杂俎》、《六朝事迹类 编》、《徐霞客游记》等书,有些书买不到,就设法借来抄。在三味书屋这几年里,鲁迅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博览了许多古籍,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成为同代少 年中读书最多、学问最博的一个。

——选自《名人和他们的老师》 简析

我们崇敬名人,但决不拜倒在名人的脚下。追寻名人走过的历程,然后细细琢磨,对于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必定多有裨益。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与他少年时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同学们,我们不应该从鲁迅的身上汲取一些营养吗?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高三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演讲稿

学法指导讲稿

学法指导演讲稿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教案

初三化学学法指导

作文的学法指导
《作文的学法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