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现状及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03:37: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摘 要:对扬州市77个乡镇的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人才储备机制没有形成,人才市场化配置资源条件不足,农村人才总体上处于缺乏状态。对此,应从政策层面及教育层面进行战略构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扬州;人才;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163(2007)04006703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下辖5个区,4个县(县级市)全市人口有467万,其中农村人口315万人(含乡镇),占69.4%。扬州面积663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市区988平方公里,镇区867平方公里,合计占总面积的28%。扬州的经济、社会等发展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近我们对扬州的新农村建设和扬州农村新型人才问题做了个较为全面的调研。

一、扬州的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现状分析

1 新农村建设人才总量的储备情况。

根据扬州人事局的统计,扬州市77个乡镇农村人才在册的共计26950人,占乡镇总人口的0.9%。根据我们对77个乡镇的调查,包括不在编的各类人才,77个乡镇共有各类人才33450人,占乡镇总人口的1.12%。同期,城市的各类人才比例却为5.62%,是乡镇人才拥有量的5倍。如果剔除乡镇人才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的话,那农村的人才仅占乡镇人口的0.1%,是城市的1/50还不到。即便是第一集团的人才拥有量也不过1.6%,是城市各类人才量的1/3强。总体上来看我市农村的人才还没有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 新农村建设的10种专业人才存量情况。

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列举了10类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至关重要重用人才的人才,在对其存量做了专门的调研后,数据详见表1:

而根据扬州市区里这10类人才的占有率,我们可以测量农村所需要的这10类人才的缺口,公式:π=b*t/s-b。其中,π为某种人才的缺口数;b为该人才的现有存量;t为扬州市的该类人才比例;s为相同时期该镇的该类人才比例。据此,我们计算出了我市这10类人才的短缺量。

由统计我们发现:首先,理论上的农村这10类人才的缺口为73625人,是目前这10类人才存量的2.51倍。而没有达到平均城乡人才差距的4倍。这说明这些与农村、农业结合紧密的专业其市场需求是存在内在局限性的。

其次,除农技人员外的专业人才理论上的缺口数都大于实际上镇人事部门的测算数。这说明了一种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农村的专业人才实际容纳能力是低于需求的。而农技专业的理论需求人才缺口为负数的情况恰恰说明了我市该类人才主要已经沉淀在了农村,农村该类人才的比例是超过了城市,但实际上农村该类型的人才还是不能适应需求。最优的帕累托配置就是把城市里的农技人才往乡镇放。

第三,理论上的乡镇教育人才的需求为近50000人,而实际上70多个乡镇需要的仅为400多人。我们认为这种反常现象合理的解释就是根据农村人口数是应该有那么多师资的,但农村小孩的入学率低、就读年限短,多数初中毕业也就不再上学等特点决定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现在农村教师总量上是基本饱和的,适应了农村的需求,但结构上农村所需要的主要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型师资。这一点上面,农村的医护人才与其较为相似,即理论上是需要有4000多医护人员,但实践上考虑到乡镇医院的效益、考虑到农村许多人病了不就医等特点,乡镇实际只能承受一些高学历、高水准的医护人员(主要还是医生),除非国家真正医改,使医疗转变成完全公共产品。

第四,部分专业虽然缺口绝对量不大,却是急需且紧缺的。如环境保护人才、村镇建设(房地产)人才、国土资源管理人才实际所需要的人才量分别是现有人才量的18.88倍、5.03倍、1.18倍。此外,我们发现乡镇企业中的机械电子等工科人才尽管绝对量较大,有4095人,但比重却不高总共才占12%。而工科人才短缺相当大,根据部分企业的约数估计,农村该此类人才短缺不下于数万人之多,为存量的10倍左右,但不同具体专业要根据不同的镇的产业特点而论。考虑到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此次我们没有重点调研此类需求。

3 农村专业人才回流情况。

我们选取了1985年以来16个年度的乡镇人才回流情况开展调研,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如下回流率曲线。

首先,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的人才回流率均不超过30%。农村为城市的发展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输送了大量人才。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农村的落后也与农村人才的流失不无关系。

其次,80年代由于全国总体上人才匮乏,所以计划体制下分配到农村的人才也不是很多的,而农村人才回流水平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达到最高。1998年以后由于农村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取消了传统的分配以及委托培养等农村人才获得方式,农村由于先天性缺陷而人才配置不足。而2000年以后回流农村的人才主要以教育、政府公务员以及企业的大中专技工为主。与新农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技、畜牧兽医、园林园艺、环保、资源等人才则严重奇缺。

第三,2000年以来农村人才回流率基本稳定在18%左右,但结构上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中的工科人才回流占据了乡镇人才回流的70%以上。

4 农村人才的结构情况。

首先,年龄结构。全市农村人才队伍中,我们发现35岁以下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为22.4%,36岁至45岁的占46.3%;46岁至54岁的占24.7%;55岁以上的占6.6%。青年人太少,有许多乡镇的有些专业部门在2000年以后就没有进过人,年龄结构是及其不合理的,这样也客观上导致了目前农村专业知识的老化与落后。

其次,学历结构。全市今30000名农村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4940人,占人才总量的16.83%;大专学历的8988人,占人才总量的30.62%;中专学历的15427人,占人才总量的52.55%。总体上,农村的人才还是以中专为主,而本科和大专人才基本上集中在教育部门或者镇政府。

5 人才首位度和四人才指数

根据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10类相关专业人才,我们借鉴城市经济学中的首位度和四类指数建立了人才首位度和四人才指数。其中,人才首位度是指新农村建设中所需要的人才中首位与次位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地区首位的人才数与第二位的人才数之比值,通常人们用人才首位度的高低来反映一个地区人才结构中的首位人才集中程度;四人才指数是指新农村建设中需求量居于前四位的四类人才占总人才需求量的比重。根据计算新农村人才首位度为18—3.6之间,而四人才指数则在71.6%—79%之间。这说明了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现实最为短缺的人才还是经济管理类的人才,这类人才比居于第二为的人才要高出2—3倍之多;同时,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管理人才、计算机人才、环境保护人才与村镇建设人才方面的人才占据了现实需求的70%—80%。

总体结论:我市农村人才总体上是需求大于供给,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一定空间。但为什么农村依然人才缺乏?我们认为农村的人才流动首先市场机制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一点讲我省目前的农村人才储备机制没有形成、农村人才市场化配置资源条件不够。

二、基于调研的新农村建设人才缺失原因分析

1 农村人才流入渠道不畅

以前,我省的传统8所农林院校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直到现在扬州农村存量人才的16%是来自于这8所学校。如果抛开农村教育人才和卫生人才计算,83%的农村人才是来自于这8所院校的。但由于教育市场化以后,农村人才和这8所院校间的联系被割裂了,落后的农村与先进的城市很显然不在同一竞争水平上,人才自然也就不会留进农村了。我们做的农村人才回流调研也显示:1995年以前农村人才回流还比较好,但自1995年以来的人才回流率是逐年下降的。原因有三个:一是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期的人才统招统配政策照顾着农村的人才建设问题;二是地方的委托培养政策为地方客观上培养了许多人才,但该政策在90年代中期因规范不足,难以产生教育公平等问题而被省里严禁了;三是90年代后期我省乡镇企业的“式微”导致了乡镇企业对乡镇人才需求的减少。

2 落后的农村乡镇也留不住人才

农村人才缺乏除了“入口”因素以外,留不住人才也相当重要。我们对高邮下面的一个落后镇——周山镇近5年的人才流失率做了个专门的调研,结果有:

该镇在扬州市是比较落后的乡镇之一,该镇的情况在扬州市还是比较普遍的。从该镇的数字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农村人才沉淀总体上是流入大于流出。近5年的流失率平均为34%,但近3年来农村人才流失加快(我们分析这也与农村人事制度改革有关系);其次,近5年的人才流失率也表明农村人才确实有加速流失的趋势。这也客观上验证了我们前面的调研结论。

3 财政对于农村人才建设上面投入严重不足

我们从《2005年扬州统计年鉴》截取了自1996年到2004年10个年份的财政支出以及市财政局农财处给出的农村各类人才人头费支出(含教师工资和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支出)。有下图:

因为农村财政支出主要在人头费上面,所以我们可以把农村财政支出项看成农村人才建设方面的支出。农村人才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总体上是逐年下降的,这我们可以理解。毕竟经济增长的部分不可能多数用在农村,而带来财政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城市工业的崛起。但2001年以来农村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不足20%的现象已呈现加速下滑态势,2004年甚至仅有12.9%。我们在为扬州市总财力好转欢庆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农村人才建设支出相对下滑而导致的人才紧缺现象。

4 县市对于农村编制的缩编

根据我们对于各类人才来农村工作的动机调查分析,只有不到5%的人才去农村图的是事业上的发展。95%以上的各类人才来农村工作的动力就只一个——稳定的职业。换句话说去农村工作是冲着“铁饭碗”的,去农村必须要有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作为前提。考虑到新农村建设专业人才的特点,他们的职业需求带有很强的公共特征。即使是部分公共产品特点的,其农村市场需求也不足以使其在农村能够单独存在。农村的行政改革使一般事业单位留不住人,又由于大型的企业进入园区,乡镇上基本没有能留住人才的企业单位。而做个体户,有些能耐的人不会专心开发一个镇的市场的,一个小镇没有他们所期望的客户群。

所以新农村建设专业人才的职业存在空间是很狭窄的,要么就做公务员,要么就进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事实上江苏省自2002年开展了乡镇人事改革以后,各县市编制就在不断缩减。扬州市的农村行政事业编制也由2001年底的近45000人缩减到了不足36000人,缩编率为20%。而对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乡镇的各项事业职能必须不断加强,以目前的编制人手是很难达到的。

5 农林院校的农村人才教育面向不明确

这是个源头问题,但这个源头问题现在看来也很成问题。江苏传统的8所农林院校办学是明确要求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农民的,其他院校则没有这方面的办学宗旨。但尽管如此,这8所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实际仍然是流向了大中城市。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同样存在着对农村人才教育面向不明确的问题。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8所农林院校完全面向农村的专业占所有专业的比例目前大概仅在20%左右,而上世纪90年代初该比例约为85%。严格意义上的农林院校已经没有了。即便是8所农林院校中的老大——苏州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我们所掌握的她的面向农村的专业也就4—5个,占其专业种类的15%左右,这些专业的在校生也仅占全院在校生的10%弱。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才规划政策建议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全面推开,新农村建设工作关涉到的不仅仅是我国生活在农村的8亿多人口的大事情,也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新农村人才规划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战略构建。

1 政策层面上的战略构建。关于新农村的配套政策是我们调研时所感受到的基层工作者的最大期盼。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政方针是既正确又及时,切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脉搏上了,但我们各级政府在配套政策上现在还没有跟得上。根据调研结论我们认为起码要做到“三个务必”:务必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农村人事代理机制,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保障体系;务必加强地方与学校合作,拓宽新农村人才的流入渠道;务必要积极建立新人才评价机制,为人才创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条件,既要引得到人才,更要留得住人才。

2 教育层面上的战略构建。要发挥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不同层次对新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发展。否则,各级各类学校的盲目发展、无序竞争,就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人才的过剩与短缺,不同层次人才的浪费与紧张。教育部门、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职业学院、社区学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等要立足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结合江苏的实际和我们调研的结论,在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尽可能做到“四个重视”:

1、相关部门要重视教育布局,发挥传统的8所农林院校以及13所大市职教中心和64所县职教中心对农村地方人才的培养作用;

2、要重视专业人才区域互补问题,避免近亲繁殖;

3、要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甚于理论教育;

4、要重视教育创新,切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创新上切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理论上能系统掌握,又要侧重实践上的动手能力;既要有助于培养出解决问题的专家,又要有助于培养农村未来的企业家、创业明星、“双带型”干部。

参考文献:

[1] 资料来源于扬州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扬州市统计局。

[编辑:方 式]

宜宾市南溪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人才

新农村建设人才开发工作总结

市煤炭行业人才资源管理现状及分析

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现状及对策分析

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调研分析

张家港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社会调查(推荐)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现状及分析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现状及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