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走向辉煌的济南文学

发布时间:2020-03-03 15:03: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走向辉煌的济南文学

自古“济南名士多”,济南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解放前夕的济南,却被国内外反动派糟践得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文学艺术更是衰败不堪。不少进步青年纷纷跑往解放区。当时的文学甚至连30年代的济南文坛都不如。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刚刚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国许多著名作家、诗人云集济南。他们中有臧克家、骆宾基、于寄愚、王希坚、哈华、刘知侠、臧云远等。1949年春,张凌青、陶钝分别出任新成立的济南文联主任和秘书长。济南文坛呈现欣欣向荣景象。但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许多著名作家先后去京、沪等地。当时本系省级文艺团体的济南文联,1951年4月组建为山东省文联。从此,济南文艺界分成了省直和市属两部分。尽管如此,济南文学却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并历经风雨,一步步走向繁荣与发展。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济南的文学队伍日益壮大,事业兴旺发达。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济南文学更加朝气蓬勃地前进。有的作家已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产生了广泛影响。

建国后17年的济南文学,是在党的文艺方针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发展前进的。那时,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上是对的,文学鼓舞广大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显著成绩,功不可没。

回忆建国之初,为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勤奋写作,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积极性。当时,除部分写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外,写工、农业战线劳动模范的纪实文学特别活跃。从济南首批工业劳动模范刘庆祥、骆淑芳,直到60年代中期的著名劳模的事迹,几乎没有不被写成报告特写在省内外发表。如1950年写第二机床劳模刘庆祥的《对板精磨机诞生在新中国》,就曾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发表。任远的《骆淑芳和丁长久的故事》、初清津的《萧福利》、陈淮、王之本的《牛发和》等报告特写,还相继由出版社正式出版。就连“文化大革命”前市里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铁伞记》,也是济南铁路分局的作者根据该局工人创制自动焊轮机的事迹所创作。

当然,写真人真事不是文学最主要的任务,文学应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建国初,省内较有影响的工农小说《李二嫂改嫁》,是雇工出身的王安友所写。当时,他任历城县卧龙区区委书记。历城在此之前和之后不久都一直属于济南,所以讲小说《李二嫂改嫁》(后省里改为吕剧)为济南之作并不为过。那时,济南写小说的还有从解放区进城的邵建明。他在《大众日报》发表的短篇小说曾被外地所转载。本市原有报人韩笑天,1950年也曾在《山东文学》发表小说。随后,郭震、马青山曾写公安题材的小说。济南从“文化大革命”前坚持至今从事小说创作,并取得相当成就的是郭震、王欣、赵梦庭等。

郭震从1956年在《前哨》发表第一个短篇《七十二小时》后,不断深入生活,开阔视野,到60年代前半期,相继发表了《除夕之夜》(《山东文学》)、《买牛记》(《上海文学》)、《财务委员》(《光明日报》)等,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亦有新的提高。如1961年4月发表的《除夕之夜》,写柳庄73岁的单身老人长庚爷,苦了一辈子,老来请他进敬老院也不同意,还坚持给队里当饲养组长,工作极端负责。除夕之夜,公社书记一直挂心着长庚爷,深怕队里对他照顾不周,于茫茫寒夜中赶到柳庄看望老人。作品感情真挚,人物生动,至今读来有滋有味,如身临其境,不失为写干群关系与人间真情的感人之作。

在同一时期,王欣也发表了不少小说。1956年他写了《枫叶飘飘》。1959年相继出版了《谁挑的水》(中国少儿出版社)、《爸爸没有死》(山东人民出版社)。他的强项是儿童文学创作,作品有相当影响。此时,写工业题材小说的有李成财,曾在《人民文学》发表《夜行80里》。写农村题材的有王安亮,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鬼算盘》和《交易》。可惜他的创作未能继续下来。

建国初期的济南诗歌,使工农群众的创作首先活跃起来。且不说大跃进中全民性的写诗活动。早在1952年,在省文艺界领导、老作家王统照和冯毅之的倡导下,济南市总工会曾组织专人下厂采风,在此基础上编印了一本《济南工人诗歌》,这在山东怕也是第一部。随后,从工厂、农村、机关和学校等涌现了一批批诗歌作者。其中,比较优秀而有影响的当数山青与郭廓。山青在济南上大学时就开始写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著名作家丁玲在人代会讨论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大会发言中,就曾热情朗诵山青写赞颂宪法的诗篇《赞歌——一个孩子告诉我下面的话》。60年代他在济南一中教书,曾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发表过多首优秀诗歌。青工出身的郭廓,大跃进中开始写民歌体诗,诗风很快有变,并在当地报刊发表作品。1963年7月,他在著名的《诗刊》发表组诗《岱顶放歌》,写出了工人的胸怀与豪情,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为他后期在诗歌创作中的攀登奠定了基础。

其他如散文、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成绩。除如前所讲写劳模的报告特写外,省里当时编印的几部报告特写集,也都选有济南的作品。文学评论方面,徐北文的《怎样写作》在上海出版后,曾被日本翻译出版。

十年浩劫,济南的文学界像全国一样,被林彪、“四人帮”强加给种种罪名,横遭摧残。1966年6月,在山东动员“文化大革命”有线广播大会上,济南一中诗人山青成为全省首批被点名批判的人员之一。接着,张坦夫等同志在报上连遭批判。从此,如漫漫长夜,批斗、隔离、下放、关牛棚,除批不完的所谓毒草,哪还有什么文学可谈。报纸上有点文艺稿件,也多是概念化歌颂与应景之作。“文化大革命”后期,诗作稍多。当时较有成就的诗人是红路、辛戈等。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相继逝世,人们于悲痛中写了不少诗篇。除省里所编诗集选有多篇济南之作,1977年济南也出版了诗集《泉城激浪》,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尚未清除。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第四届全国文代大会祝词中讲:“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拨乱反正,不仅彻底批判了林彪、“四人帮”对建国后文艺工作的诬蔑,并给予那段历史以科学论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济南文坛迎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得到新生。诗人山青首先唱出了他“再生的歌”。他创作旺盛,相继写出了《春天的故事》、《我的期待》和《寻找翅膀的诗》。同当时全国的伤痕文学等相呼应,既有对那场浩劫的深刻批判,更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此后,被迫沉默多年的李根红(塞风)也重返诗坛,以高涨的激情,接连发表了他写黄河等一系列诗篇。他连出几个诗集,形成其一生创作中的高潮。诗人郭廓不仅写工业诗、风景诗,而是在更广阔的创作之路上进行新的探索,有的诗被选入全国重要诗选集。此时,较年轻的一代诗人孙国章、商叔航、祁放等崛起于济南诗坛。特别是孙国章,开始的诗歌虽然很有诗意,但也较为传统。他努力求索,先后出诗集《颤音》、《诗神与爱神》、《无鱼之河》,从思想到艺术,一本比一本更深邃、精美,更有新意,成为齐鲁大地上一名纯情纯美的诗人。

新时期的济南小说,老作家焕发青春,新作家大量涌现。值得注意的是起初多是政治题材的作品,中长篇尤为如此。如郭震的《飞天和野鸽子》,李中杰的《女亚军之死》,严民的《一个死囚的忏悔》,李传信的《泰山疑案》等接连出版,这也许与此类作品读者面较广,出版社较愿意接受有关。此后,王欣、赵和琪、张振声、丛耸、王金年、张法贵等,从多方面反映生活,拿出了自己的长篇。张开镰、陈杰、宋日信、李良森、于艾香、罗珠、艾平、尹艺茂、李小萍、赵远智、颜廷之、范广均等,一批批以写中短篇小说为主之青年的涌现,不论是写农村,写城市,写改革,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人生之路等方面,都开始呈现时代的异彩。如于艾香的小说在开掘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不仅在省内发表,有的也发表于外地重要期刊。在改革开放历经10年之际,济南作者在北京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一是刘玉民的《骚动之秋》,一是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前者写风起云涌的中国农村改革,在进入、到大办乡镇企业时的矛盾与斗争。作者描写了老中青三代人的不同经历与情怀,而重点塑造了岳鹏程。主人翁既是改革的闯将与功臣,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很有典型意义。该书被评论家誉为“是用审美判断来统率历史和道德判断”的现实主义成功之作,这在文学界是深有影响的作品。《轮椅上的梦》是作者深怀无限激情,以“*”中的城乡为背景,塑造了主人翁方舟及其伙伴,在10年浩劫的艰苦岁月中,历经坎坷与磨难,顽强成长的感人历程。这是作者怀一颗童心,用优美的散文笔法,所谱出的一首高亢的生命进行曲。在北京召开的该书座谈会上,文学前辈陈荒煤老人满含热泪称赞《轮椅上的梦》写出了“历经磨练的一代,敢于胜利的一代”。两书是作者文学才华的展示,更是他们艰苦努力的心血结晶。须知,前者历经了3年,5易其稿;后者更历时5年,9易其稿。功夫不负苦心人,两人都获得了很高荣誉。前者获文学方面国内最高的茅盾文学奖,后者也荣获有广泛影响的庄重文学奖。张海迪这一作品被译为日、韩等文字出版,她应邀访问题了韩国与日本。

在这一时期,散文、报告文学和文学研究等也有相当成就。如郭慎娟的报告文学《知识的罪与罚》,在中国作协评奖中获奖。徐北文的《先秦文学史》出版后,博得钱钟书大师等的肯定与好评。

进入9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与各项改革的深化,长时期内以理性为主、主题较为单一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步走向个性化与多元化。济南文坛也出现了不少令人关注的崭新成果。

一向朴实无华、敦厚持重的济南散文创作,继张海迪那激情洋溢地写理想、写人生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的出版,并荣获全国图书精品奖之后,侯林的杂文《近之惑》,在1997年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中荣获金奖。这都展示了济南散文新的进取与收获。

在小说方面,杨剑鸣写大西北的小说《绿色殖民地》,在日本被选入《亚洲中短篇小说选》。他的另一作品《逆风发射》,为美国好莱坞所关注。杨剑鸣应邀访问了日、美。罗珠(刘化民)是土生土长的济南青年作家,其作品开始也比较传统。新时期以来,他阅读了大量中外作品,相继出版了《黑箱》、《巫河》、《与盲女同行》等多部长篇小说与诗集,大都具有现代味,虽然有的很畅销,但社会评价不一。罗珠是有生活积累与创作才华的。当他重操现实主义而又吸取某些新的营养后,在黄河沧桑巨变的大背景下,写他酝酿已久的这一重大题材时,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惊心动魄、波涛汹涌的黄河历史,刻画了黄河边4个家庭四五代人生生不息的斗争,渗透了某种诗史品格。这部作品虽尚有不足,但不论其恢宏气势,还是众多感人的历史场景,在济南文坛都是前所少有的。

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于艾香等继续保持旺盛创作势头的同时,刘玉栋、戎辙、路也、刘照如等更为年轻的作者,日益为人所注目。他们不迷恋各种传统手法,而着意于当代人心态的开掘和社会复杂性的描写。这批现代青年的作品尚不定型,他们仍在探索与追求之中。

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人。特别是青年女诗人路也,其诗真诚、坦荡、清新而优美,有种冲击世俗的力量。她的诗集《风生来就没有家》,被选入全国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在山东诗坛引人注目。

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方面,李永祥等日益成为中坚力量。崔苇迅速成长,他的论文很有见地。高校文科的部分青年教师和报刊文学编辑,也都很有潜力。

济南半个世纪的文学发展中,党领导的各文化宣传阵地,热心育苗护花,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从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长时期内济南只有《济南日报》(一度改为《济南晚报》)文艺副刊这一文学园地。所以,这犹如市里一文学摇篮,许多业余作者大都由此起步,而逐步走向省和全国。在五六十年代,《济南日报》副刊团结和组成了一支以机关工作人员为主的杂文队伍。王砚耕(半农)、宋鲁昆、刘熙正、高景尧、张多彦(文彦)、孙梅生、贾福广、刘世海等,都是这支杂文队伍的主要作者。60年代初,《济南日报》文化组还编辑出版了一本精短小说选《下第一场春雨的时候》,推动了文学创作。该报副刊在60年代省文教群英会和全国新闻期刊上分别介绍了经验。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1979年3月济南市文联正式成立(“文化大革命”前市文联一直是筹委会)。当年7月,市文联所办《济南文艺》双月刊正式向全国发行,后改为《泉城文艺》月刊,影响日益扩大。但因同当时的许多文艺刊物大体一种模式,难以扩大发行。1985年元月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省、市委宣传部批准,将《泉城文艺》改为《当代小说》月刊及《诗与散文》季刊(后改为《当代散文》双月刊),发行迅速增长。由月发行万份左右,很快提高到13万份。刊物质量也有所提高,一年有10多篇作品被全国报刊转载。刊物先后在京、沪等地展出,并发行美、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刊还被评为山东省和华东地区的优秀期刊。目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刊物又有些新的问题与困难有待解决,但总的基础和倾向还是好的。其他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社科和高校等部门,在济南文学事业发展中也都做了不少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作为济南的一名老新闻、文学工作者,仅就自己的记忆写出全市文学工作方面的一些片断,以飨读者,不当与遗漏之处肯定难免,深望指正。至于今后济南文学的发展,定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不断走向辉煌,为社会主义祖国增光添彩。(作者:任 远)

《走向辉煌》有感

走向辉煌 读后感

走向辉煌读后感

企业走向更辉煌

走向复兴 共创辉煌

由平凡走向辉煌

走向辉煌作文700字

(案例)追求卓越、走向辉煌

济南中考政策将走向何方?

学习观看《走向辉煌》体会2

走向辉煌的济南文学
《走向辉煌的济南文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