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第五单元

发布时间:2020-03-01 15:53: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五单元复习要点

一、字词、背诵(见书中)

二、文学常识。

1、《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描述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学生时的情况,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检验理论、探索新理论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课文没有按照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记叙和描写相结合。开头和结尾的场面描写,起着营造气氛的作用,表现了伽利略的求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了只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具备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3、《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一篇科学小品(说明文的一种),作者是科普作家郑文光。课文采用了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以生动准确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和宇宙的特征(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梦溪笔谈〉二则》作者是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因而得名,内容广博,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以虫治虫》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生物防治方面还有其他的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 《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5、《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论,编纂、编辑的意思。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统称“四书”。

三、古文积累——《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界:地域,范围。方:正当,正在。 为:成为。 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之:的。 害: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其:它的,指傍不肯的。 喙:本是鸟兽的嘴,此处借指虫子的嘴。 蔽地:遍地。 蔽:遮盖。 则:连词,相当于“就”。 以钳搏之:用钳子与子方虫搏斗。 之,指子方虫。 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悉:全,都。 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旬日:十天。 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 岁:年成。 以:因,因为。

大穰:庄稼大丰收。 其:这种,这样。 旧:过去,以前。 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 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 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本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那塔)晃动。

据:统治。 方:才。 级:层。 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患:嫌,担心。

1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 译: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故:所以。 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译: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于是,便 以:用。 之:代指木塔。 而:转折连词,但是。 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 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板晃动的原因。

密:暗中,秘密地。 使:派。 其:他的,指匠师的。 贻:赠给。以:用,把。 问:询问,打听。 因:原因。 之:的。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钉:动词,用钉子钉。 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喻皓)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 其:他的,指喻皓的。 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 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因为。 弥束:紧密约束。 联:连接。 履:走,踩踏。 其:那。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技艺精熟)。

伏:同“服”,佩服。 其:他,指喻皓。 精练:精熟。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写匠师和众人,是从侧面衬托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技艺高超(精湛、高明)。

《八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这则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思并重(或讲了学与思的关系)。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则讲的是学习态度。

2 译:孔于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则讲的是态度。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正确态度,第三句讲教育人的正确态度。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讲是学习态度,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注意把他人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改正自己的缺点。

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已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的方法。

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四、《专题 狼》

1、请写出有关狼的成语。

如:狼子野心 狼烟四起 如狼似虎 狼心狗肺 杯盘狼藉 鬼哭狼嚎 狼狈为奸 狼奔豕突 狼吞虎咽 引狼入室 狼狈不堪

2、请写出有关狼的谚语。

如:狼披羊皮还是狼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可怜狼的牧人,羊群不会增多 The death of wolves is the safety of the sheep.狼死羊安

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 but never his nature.狼的牙齿会掉,但是本性却改不了。 Throw sb to the wolves. 让某人做替罪羊。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3、请写出有关狼的歇后语。

如:东郭先生救狼——姑息养奸

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请狼来作客---活得不耐烦

狼崽进羊圈——没好事 老狼做生意---没有好货 引狼入室---自取灭亡

4、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代文学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传闻。

5、节选自《狼三则》中的《狼》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屠夫遇狼——屠夫惧狼——屠夫御狼——屠夫毙狼——嘲笑恶狼,赞扬屠夫。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耍弄什么花招,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他。

6、《狼和鹿》这则材料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请作解释。

答:狼和鹿一样,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不可因人类的喜好去保护一方而去猎杀狼,否则,只会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遭受到自然的惩罚。

7、与蒲松龄不一样,作家毕淑敏在《母狼的智慧》一文中称道母狼的智慧,为什么会这样?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答:文学作品是作家写出的,不同的作家对狼的态度和看法是不同的,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就会体现出作家的情感态度。 启示:我们要尽量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各种事物。

8、猎杀的理由:狼生性狡猾、残忍、贪婪,危及弱小动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安全。

保护的理由:狼是团结、聪明、勇敢、富有母性的动物,又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理应有它生存的自然价值,猎杀只会破坏生态平衡。再说,狼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当保护狼。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

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小四语文第五单元

五下语文第五单元

语文第五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语文教案

语文第五单元测试题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

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单元

六下语文第五单元资料

语文第五单元
《语文第五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第五单元语文 单元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