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06:43: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 1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摘要--------------------------3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1.1交通枢纽作用----------------3 1.2增长极作用------------------4 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 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 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 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 4.2时间错位差异-----------------6 4.3生态位扩充差异---------------7 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 5.1发展水平---------------------8 5.2发展能力---------------------8 6.总结----------------------------8

附录:参考文献

2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摘要

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区域。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创办经济特区和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思路,珠江三角洲先走一步,成为外商投资的一块热土;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开发浦东、发展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新思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之后外商投资的又一热点。此后,两大经济区之间为争夺外资而展开的竞争成了人们关注的发展问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同样都是快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有着相当多的差异。笔者就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江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78.5平方公里。1999年,总人口为7470.5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13740亿元。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1999年总人口为2262.1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6439亿元。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又北而南的两个重要区域,他们不仅分别处于长江经济带、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位,而且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1交通枢纽作用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东海的出海口,临江濒海,海陆兼备,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去诶优势于一体,优良港址众多,上海港、宁波港和南京港与乍浦港、舟山港、镇江港、南通港等一起组成中国最大的港口群。上海港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200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箱,居世界第六位,其吞吐量已占全国沿海港口总量的近1/4。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带,地处珠江入海口,江海相通,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同香港、澳门毗邻, 3

靠近东南亚,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珠江口地区优良港址众多,基本形成了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为枢纽,其他中小港口相配合的珠江口大型综合港口群。广州港以货物吞吐量达到1.01亿吨紧随上海港之后成为第2个亿吨大港。

1.2增长极作用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领航区,又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从1979年至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市分别为13.91%、13.45%、12.6%和9.48%,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三位、第四位、第十九位,除上海外均超过全国同期10.09%的年均增长速度。从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这两个区域已经进入全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增长地区之列,并分别带动各自的经济腹地——珠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及长江沿江省市的经济发展,以市场为纽带的华南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已经初步形成。

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力量和国家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各种经济要素和生产力布局正在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集聚。从经济地位的变化来看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由1990年7.94%上升至1998年10.11%,提高了2.17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也由1990年17%上升到1999年19.5%,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这两个区域的经济急剧效应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以占全国0.43%的土地和1.8%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8%国内生产总值,长江三角洲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7.1%国内生产总值。从发展趋势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区域极化的趋势仍有可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珠江三角洲在开放之前的经济基础比长江三角洲弱。1978年,长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投资额分别为837元、1534元和82元,而珠江三角洲则分别为570元、703元和63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珠江三角洲利用政策、区位等优势,经济实现了起飞,发展水平追上了长江三角洲。据统计,199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同期长江三角洲的1.33倍和1.34倍,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也高出长江三角洲62亿美元和10亿美元。

4

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江三角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已超过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本是珠江三角洲的特点,但现在长江三角洲在这方面已超过珠江三角洲。据统计,2000年与1995年相比,长江三角洲出口额增长了141.9%,而珠江三角洲仅增长了83.8%。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都生产钢铁、石化、汽车等产品,但长江三角洲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优势等都高于珠江三角洲,上海的优质钢材和汽车产业,上海、江苏的石化产品等都远远领先于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加工工业奠定了工业基础。电子、医药、建材等行业产值均居全国之首,纺织业也居第二位,但近来开始面临成本较低的内地产品的挑战,加之工资成本也大幅度增加,在缺乏科技创新的条件下,降低了“广货”竞争力。第二,外向型经济比重很高。珠江三角洲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其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超过七成。出口导出型经济易受外部因素尤其是国际经济气候、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发展。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8.3亿美元,居全国首位,比上年增长17.2%,明显高于同期全省总出口增长2.7%的幅度。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化纤、纺织、机械、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等工业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钢产量占全国1/2,钢材总量占1/4,化纤总量占1/2,汽车产量占1/5。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第三,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到199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达到44.2%,比1990年提高了22.9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只提高6.7个百分点。

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城镇密集、经济相对发达、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大经济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和广东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龙头地区,已经具有较强的经济综合实力和非国有经济活力,积累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聚集了较多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开放竞争创新的社会观念。由于历史上广东城市建设投入长期不足,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但就单个城市而言,其城市形象、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容量等条件还不能满足其高外向度、吸引更多外资投入的需要。同时,珠江三角洲在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和市场腹地等要素方面也不具优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首位城市香港,由 5

于产业结构空心化,经济外向依存度过高,对珠江三角洲的直接辐射带动作用也在减弱。

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具有优势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其区域经济格局由传统的封闭型工业生产城市向经济型、开放型和第三产业带动型转变,城市群开始形成,出现了“沪宁杭城市群区”、“苏锡常城镇群”、“武汉-黄石地区”、“昌九地区”等经济、人口高密集区。但其城市化进程由于受到基础设施的不足的限制而落后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是导致一些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外部因素,它限制了城市的规模聚集效应的实现,也影响了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上海对周边的城市的直接经济带动辐射作用发挥不够,南京作为区域第二特大城市的区域辐射力也表现得并不明显。

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4.1空间网络差异

长江三角洲区域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杭州、苏州二市为一级节点城市,宁波、南京、绍兴、无锡四市为二级节点城市,其余八市为网络城市的旅游单核地等级圈层格局。珠江三角洲区域则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佛山、珠海、东莞、中山四市为节点城市,其余的三市委网络城市的旅游双核地等级圈层格局。具体来说,上海发挥其旅游核心城市的作用,统领旅游节点和网络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杭州、苏州、宁波、南京、绍兴和无锡起到承接核心地统领网络城市的功能,其余八个网络城市确保辐射范围能覆盖所辖范围;广州和深圳承担旅游组织、接待、集散和辐射中心的功能,以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城市扩散,推动区域旅游发展,佛山、珠海、东莞和中山发挥珠江三角洲旅游圈节点连带作用,承接核心城市和引领网络城市的功能,其余三个网络城市凭借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采取各城市间异质产品分散组合的方法,构筑多样化的产品线路,加强与核心和节点城市的合作。

4.2时间错位差异

时间错位是对于某一旅游区域,应正确选择区域旅游开发的时间序位及错开经营时间,确定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层次结构,进行时间上的梯度开发。长江三角洲时间错位主要表现在特色文化、娱乐体验等的错位上。如扬州茶馆文化和沐浴文化独特,“早上皮包水(进茶馆),晚上水包皮(泡澡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休闲文化个性;舟山推出白天“渔家风情园”,傍晚“渔家灯火乐”等一 6

批特色旅游项目,达到了昼夜时间错位的效果。珠江三角洲时间错位特点主要表现在主题公园上,同一主题公园昼夜主题形象、主题人物、主题活动的特色营造以及不同主题公园之间的昼夜时间错位。如深圳世界之窗白天世界不同风情的观光和体验,夜晚世界民族歌舞和民俗节目组成的“狂欢之夜”等艺术表演活动;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的白天营业和长隆的夜间野生动物园,各自达到昼夜时间错位的目的。

4.3生态位扩充差异

生态位理论在研究种间竞合关系、群落结构、物种的多样性及种群进化中已被广泛应用,其概念最初用来表示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最早定义: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最具有代表性是哈钦森的定义,哈钦森把生态位看作一个生物元生存条件的总体集合,将其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生态位理论在旅游中的应用最早见于黄芳(2001),她认为生态位理论可提供优化旅游系统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独特视角。

区域城市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和竞争实力,适当进行生态位扩充。在客源不足时,应能够适时而准确地发现旅游地潜在的那部分生态位,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建设,打破发展瓶颈;当客源充足时,应通过资源更新、服务完善和价值提升等方式来扩充城市旅游自身的生态位空间。长江三角洲生态位的扩充主要表现在旅游新品牌的开拓、节事活动的推陈出新;而珠江三角洲生态位扩充特点更体现在对潜在生态位的抢占。如苏州相继推出品名园名府名曲、游小桥人家的东线游,登塔览姑苏风貌,入巷赏人文景观的中线游,访名街名山名胜、探古寺古钟古诗的西线游和环城畅游天堂水,踏浪饱览太湖景的环城线等旅游新品牌,浙江1994年推出钱塘江国际观潮到1999年举办国际沙雕节等;广州和佛山抢占新八景的做法,深圳主题公园从1989年锦绣中华到1998年欢乐谷的演进,广州1997年长隆香江野生动物世界的开业到2006年长隆欢乐世界的推出等做法,都是对潜在生态位的扩充。在这个过程中,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旅游不断地引进了新的生态位,实现了城市旅游生态位的扩充。

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可持续发展大系统的各个支持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反映了某一时期各个支持子系统运行的效果。对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是可持续发展度评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7

5.1发展水平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来看,珠江三角洲略胜一筹,二者比较相当,但是其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从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由于珠江三角洲早期的经济积累,经济规模略大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国际化是珠江三角洲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加上毗邻港澳的优势,其经济外向度明显高于长江三角洲。从出口总额来看,2002年,珠江三角洲完成出口总额3152.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59.68%,比2000年少了4.1%,长江三角洲完成出口总额924.51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17.83%,比2000增加了3.7%。可见,长江三角洲虽然出口总量上远远逊于珠江三角洲,但增长速却十分强劲,明显优于珠江三角洲。

5.2发展能力

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模式总体看呈现十分典型的外向特征,外来资金技术是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外来文化、管理理念与本土的融合逐步形成的岭南商业文化则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在经济总量、社会发展水平、人文教育科技水平从全国中末位迅速跃登前列,现代化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随着外部竞争者的加入,政策优势的逐渐弱化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变化,导致珠江三角洲区域内外部发展条件与竞争环境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加上港澳地区在经历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发展活力明显不足,珠江三角洲整体发展速度相对减缓,发展动力明显不足。而长江三角洲90年代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政策、区域资源整合、协调联动推进的效应下,迅速激发原有的潜活力,呈现出发展腹地深、增速快、后劲足的经济成长趋势。2000年,珠江三角洲GDP年均增率只有5.59%,而长江三角洲的GDP增率为11.6%,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因此,在经济发展后劲方面,长江三角洲明显强于珠江三角洲,并开始显示出高速、均衡的后发优势。

6.总结

从总体上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均完成了经济起飞的早期和中期阶段的主要任务,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并在积极创造条件向信息化转型。从综合发展水平判断,两地是我国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区域,并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先行区域。

8

附录:参考文献:

1、熊艳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年第9期

2、高志刚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年第5期

3、戚怀洋 《广东发展导刊》

4、冯之浚、李瑞秋 《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5、侯景新、尹卫红 《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年

6、李维敏、孙贤国 《珠三角东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对比分析》。生态经济,第8期,15-18

7、任美锷 《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Z1)

8、任美锷 《再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第5期

9、李晓光 《长三角都市旅游圈一体化模式探讨》。特区经济,2005年第10期176-177

10、陈有华、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戴学军、丁登山、林辰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比较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

12、江清蓉、余构雄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及竞合模式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旅游学刊,2008年

13、邹仁爱、陈俊鸿等 《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人文地理,2006年

14、汤明 《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竞争力之比较》。城市规划通讯,2001年

9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教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实践报告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复习必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