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青年志愿者培训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7: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 本 概 念·

一、志愿者的概念: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国际上给真正的志愿精神作出定义,一必须是志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宗旨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二、志愿者标志含义: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语“青年”(YOUTH)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面向世界、奔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

三、志愿服务的概念: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四、志愿服务的主要价值意义:志愿者服务活动,倡导 “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在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在讲求竞争、效率、利益的时期,我们同样要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需要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的支撑,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需要人与社会的协调。志愿者服务活动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树立了时代新风正气,成为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载体,发挥着改进社会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它对于社会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志愿者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活、环保、交通、治安等问题,从点滴入手,从身边做起,做了大量看起来很平凡却很有意义的事情,让广大群众因志愿者的出现而减少忧虑,让全社会因志愿者的辛劳付出而充满温馨,让祖国大家庭因志愿者的无偿奉献而更加富有凝聚力。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志愿者也传播了文明,传播了追求、责任和理想,传播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精神。这种“爱心”和“文明”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2、建立和谐的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人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在强烈的物质欲望中迷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互不信任、互不关心的冷漠习惯,人际关系越来越趋向于“沙漠化”。志愿者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互相帮助、互相关怀、关心的社交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让人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团结、互助的精神,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3、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造出超过十二亿倍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呼唤着大批既有专业学识和专业能力,又有高尚品德和有“为人民服务,造福社会”思想的未来谛造者。志愿者行动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行列中来,让其从中获得或加强已掌握的学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

1 使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培养形成一种奉献精神,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从而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适当的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服务对象是志愿服务的直接受惠者及价值体现者,因而对于服务对象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特别需要的服务,创造解决困难的机会

志愿者行动,在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同时,注入大量人类的真、善、美的元素,更能根据服务对象的个人实际需要,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专业化、全面化及实效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活动能够真真正正地解决实际困难,获得切实的受益。同时,更可以通过成功的服务范例,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去认识及接受志愿者服务活动,从而可以更大程度地为社会分担一定的负担,进一步促进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2、有助于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

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广风韵,扩展其对自然、社会等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对他人、对生活、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甚至消除对他人、对社会的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有效地帮助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使其更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家庭,增强其归属感。

志愿者活动对于服务对象的价值意义主要通过服务活动来实现。在志愿者组织中,应注意服务对于服务对象的正负面影响,尽可能发挥正面的影响,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使服务活动朝正确而有目的方向发展。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包括地方和国家范围内的志愿者行为,也包括跨越国境的双边的和国际的志愿者项目。志愿服务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福利的提高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是各国和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突出地表现在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工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许多社会运动,比如在消除文盲,免疫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帮助。

五、应急基础知识:

(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分级分类: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⑴特别重大(Ⅰ级)——自然灾害: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生物等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⑵重大(Ⅱ级)——事故灾难:企业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烟花爆竹燃放、核与辐射、特种设备、基础设施与公用设施等方面事故,建筑火灾、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

⑶较大(Ⅲ级)——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品药品安全、群体性中毒与不明原因疾病、职业中毒、动物疫情。

⑷一般(Ⅳ级)——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等。

(二)广西公共安全概况:广西常见突发公共事件:

2 ⑴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台风、雷电、冰雹、滑坡、崩塌、森林火灾等灾害较为严重;地震、低温冻害、龙卷风时有发生。

⑵事故灾难:矿山生产事故、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烟花爆竹燃放事故、建筑火灾、环境污染与破坏事件。

⑶公共卫生事件:霍乱、乙脑等重大传染病,炭疽、猪链球菌病、狂犬病等人畜(禽)共患病,河豚、毒蘑菇、酵米面等食物中毒。

⑷社会安全事件:土地山林水事纠纷,盗窃、抢劫、绑架等犯罪活动。

(三)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应急责任: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突发公共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采取保障、控制等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轻危害。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报告所知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不编造、传播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虚假信息,服从政府及所在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政府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第一课

第一部分 对自身健康情况的认知

志愿者在服务时必须拥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状态,这样才可以在志愿服务中顺利完成志愿服务。 什么叫健康?长期以来,单纯从生物医学模式出发,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而对心理或精神的健康却是了解较少;但人既然是组成社会的个体,人的活动就离不开社会,除生理活动之外,还有心理活动,因而提出了“健康不仅仅是机体没有病,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健康提出以下定义:“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具体地说,健康包括躯体、器官等生理方面的正常发育,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与人格特征以及社会适应等心理方面的正常发展。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健康。”

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和社会学上的健康,由于志愿者的社会角色、身份各不相同,而因其社会学上的健康标准各不相同,所以在此主要谈到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

(1)生理学上的健康

从外表看应是体重适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头发有光泽,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病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肌肉、皮肤富于弹性;身体各器官没有发现疾病。

(2) 心理学上的健康 正常青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如下:

3 ① 智力正常。智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和基本心理条件。是人们与周围环境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保证。心理学家普遍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表示智力发展高低,一般而言,正常智商为90-110。② 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胸襟开阔,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善于生活,一方面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另一方面也能战胜自己的疲倦、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能承受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达到心理的平衡。③ 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就是要有自尊心,有自知之明和良好的自我意识。缺乏自尊心的参与者,则忧郁颓废。而且还要尊重别人,讲究文明礼貌,要知彼知己,谦虚谨慎,看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尊重别人,并非盲从,而是正常心理适应。 ④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须与各种各样、形形式式的人交往,结成不同的关系,并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保持和睦相处。⑤ 要有适应的年龄心理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与之相适应的年龄特点。一个人的举止、言行符合其年龄特点者,是健康的表现,反之,严重地偏离了自己的年龄特点者,为不健康的表现。⑥ 有高尚的追求目标。有理想、有信心、坚韧不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雄心、立壮志,勤奋好学,自强不息。⑦ 基本稳定的情绪。遇事冷静思考,谨慎处理,在顺境中,不会不可一世,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也不会自怨自艾,多愁善感,抑郁沮丧,消极悲观,心境上常常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然,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所需要的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但并不是以上的全部,主要是身体的健康状况能够承担起不同种类的志愿活动,如户外的活动,需要志愿者至少能够承受得起户外阳光的曝晒,不会发生中暑或不适昏倒而退出服务活动。而心理方面的要求,则应有除⑤、⑥点外的几点标准。对于想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士,应该要以此来比对自己的情况,从而考虑能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其次,对于志愿者的心理方面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

1、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因为面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不少志愿者可能会触景生情,或者在听完服务对象的不幸经历之后,可能会跌入一个心理“黑洞”。

2.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意见,志愿者必须有一种坚持的心理,排除各种的不良心理!例如,做志愿者好蠢啊!志愿者是个免费劳力!等等。

志愿者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对于下面的志愿者的心理调控也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什么? 因为志愿者的不良心理对于其自身的参与积极性有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一次大型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虽然活动最终能完成,但是对于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却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觉得原来搞活动是这么差,或者他们可能怀疑上层志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此时,管理人员应该及时举行有关的会议,对于志愿者提出的一些疑问作一定的解释,对于产生问题的责任人应该做些一定处理,一方面可以解决志愿者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更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第二部分 对自身不良行为的认知

由于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面对面,手拉手的服务来完成的,所以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说如果志愿者本身存在着能对服务对象产

4 生负面影响的不良行为,则会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并对服务对象起到较坏的作用,这样的服务只会是适得其反。那么什么叫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指不能适合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举止行为,包括言语和动作,这里包含一部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而另一部分则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利于服务对象的进步和改善,严重者会使服务对象学会这些不良行为,加重他们的不利因素,如一位志愿者是商场的售货员,因工作原因而养成给予顾客以带有欺骗的赞美,以增加自己售卖成绩的习惯,但在服务过程中,这种行为习惯则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服务对象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他们有机会学习这种欺骗的行为,甚至会活学活用,结果服务导致了不良的后果。

由此可见,志愿者的行为对于志愿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前,应该对自身的不良行为有正确的认知,如果自身的行为比较良好,就能够适合志愿服务的需要。如果自身的确存在着不良行为,的确不适合开展某一类服务对象时,你可以更换服务对象,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甚至消除自身的不良行为,使自己能够胜任志愿服务。

此外,由于一些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志愿者之间或志愿者与机构之间关系的维系,例如某些人总是喜欢滔滔不绝地说话,这样在团队中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此人在团队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团队的团结。所以不仅在服务时要注意,在整个志愿工作中都要注意。

第三部分 对自身空闲时间的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服务活动,志愿者的空闲时间对于志愿服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空闲时间而想参加志愿服务的热心人士,慎重考虑自身的空闲时间,在处理完工作时间、个人学习进修时间、社交时间之后,确实在空余的时间用来做志愿者时,才去志愿者机构报名,但应该提出的是,这种空暇时间应该相对固定,如每周

六、周日,或者是周一至周五的某个下午或晚上时间,这样方能使服务可以固定下来,方便志愿者机构去安排志愿服务,有利于机构服务的稳定长期开展。

想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朋友们,应该在以上方面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条件可以更好的符合志愿服务活动的要求,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自己的特长可以在适合的场合得到运用。

第二课

第一部分 对自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自我性格的认知

能力是指圆满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并直接影响服务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必定是和人所完成的活动紧密联系的。我们所指的能力就是指可以用于志愿服务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力、知觉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意志力等等,而急躁、冷静、沉着、活动等心理特征就不是完成某种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在志愿服务中,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作,才能够成为一系列能力的综合,才可以形成俗称的“才能”,不同能力的结合则形成不同的才能。想参加志

5 愿服务的人士应该对自己的能力作一个正确的全面的总结,同时注意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优势能力与非优势能力的区别以及联系。

一般能力也称基本能力,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普遍性,即普通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一般能力越发展,特殊能力越能得到提高,在发展特殊能力的过程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一般能力;两者之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特殊能力则反映顺利完成特殊活动所要求的心理特征(条件),也可称专业能力,或称为“特长”,特殊能力是特定活动所要求的多种基本能力的有机结合。而在志愿服务中,对于特殊能力的要求就较高,较广泛。

在志愿服务中还需要志愿者的优势能力,优势能力是在个人的工作实践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能力,可使个人有突出的表现和非凡的成就。

专业知识是志愿者所拥有的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知识,往往与志愿者的基本能力一起构成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源泉,可以在志愿服务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志愿者团队的服务开展和综合质素的提高,专业知识可为服务对象带来实实在在的得益,同时也是志愿者在团队活动中体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标志,所以志愿者本身应注意加以重视。

专业知识和能力、特长都会在志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加入团队的志愿者不能够马上体会得到这些道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志愿活动之后,就可以体现出来。而志愿者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地去发掘有一定专业特长和技能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人力资源,不应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志愿者对于自身特长或专业技能的运作并不太在意的,他们也愿意参加一些无需太多技能的活动,对于这些志愿者,志愿团体的志愿者管理人员应根据志愿团体自身的情况加以一定的引导,使之更能适合志愿团体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 对自我性格的认知

很多人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志愿者的性格应该没有多大严格的要求,觉得“只要他有一份心就可以啦,还要求这么多干吗?”但是,他们的确忽视了性格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要影响,例如,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是一位盲童,盲童需要的是志愿者和他多说话多沟通,而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如果是相当内向的,在服务时很拘谨,发言很少或者是一言不发,结果服务对象有需求,志愿者却因自身的性格而不能给予满足,这样的志愿服务一定是失败的。可见,志愿者的性格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志愿者自身对于自己的性格,应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有一个具体、准确的认知,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加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或者在通过志愿者团队组织的一些辅导后,改善自己某些能力结构的不足,使自己更能胜任志愿服务活动。

由于性格关系到志愿者与其他志愿者、服务对象、志愿者机构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关系到团队或组织的运作,所以对于想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士来说,必须充分正确认知自己的性格,如果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志愿服务,那就可以比较轻易地融入到志愿服务中,与服务对象、其他志愿者的关系也会处理的很好;相反,就会比较难融入志愿服务之中,与服务对象、其他志愿者之间 6 的关系也会较差,不利于自身在志愿者机构中的存在。所以,这一类朋友就要做出较大的改变,在能够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之后,再参加志愿服务比较好,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作为志愿者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自己、他人、服务对象的性格,以利于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一、对现实的态度:包括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己的态度。如:是否关心志愿者团队,有无同情心,为人诚实、正直还是虚伪,勤劳还是懒惰,谦虚还是自负,是否能与人友好相处,自信还是有自卑感等等。

第二、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目标的明确程度、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面临困难的意志表现、自我做出的决定能否贯彻到底等,如目的性或冲动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纪律性与放纵性,主动性与自制力,勇敢与怯懦、有恒心、坚韧性、偏执、顽固等。

第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如情绪对他人的感染力、情绪的起伏与波动程度,情绪对身体、工作、生活产生影响的时间长短。一个人是经常处于精神饱满、欢乐愉快之中,还是经常郁郁寡欢,或经常处于宁静安乐的心境之中等。

第四、性格的理智特征:包括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之中的特征。如观察的持久性、细致程度;喜欢独立思考还是循规蹈矩、是否有大胆的想象力、记忆的策略如何等。

作为要求成为志愿者的朋友,在对于自身性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不能强行参加一些不合适的服务,避免问题的发生,或者可以在服务时对自己的性格表现进行一些的控制或适当改变,以适应服务的需要。志愿者团队的志愿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及时进行指导工作,有利于志愿者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性格的相冲,存在于志愿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与普通志愿者之间、普通志愿者之间与普通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社会服务对象管理机构人员与志愿者之间、甚至外界社会人士与志愿者之间;因此,性格对于志愿者在志愿者团队的存在起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切不可忽视,请朋友们注意。

第三课

认识自我也就是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形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包括了对自己的动机、意图的验证与评价。

为了更好地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对自己的体魄、欲求、动机、意图、思想、感情、智力、个性特点有所认知。但要提醒的是自己本人更容易受到自身的认知框架的影响和制约,正如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应该询问一下自己身边的朋友,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一、关于对自身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的认知

7 参与心理是社会人士要求成为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维系志愿者在机构中参与志愿活动的思想支柱,所以志愿者自己必须对参与心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归纳起来,对志愿工作的参与心理有以下几种:

1、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

2、参与改善社会问题;

3、尽公民的责任,回报社会;

4、希望发挥自己所长;

5、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6、学习新的技能;

7、善用业余空闲时间;

8、扩宽社交圈子;

9、取得他人的认知和赞许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

10、丰富经验,自我成长;

11、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

12、寻求新刺激及扩宽生活体验;

13、为未来工作做准备;

14、感觉志愿工作有意义;

15、赶潮流,追时尚;

16、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好奇心;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研究得知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有以上数种,其统计来源结果可能与本地的志愿者参与动机多少有些出入,不过,这并不重要,它只是一个借鉴而已!

研究者们对于普通人为何参与志愿活动进行了研究,同时也对于某些朋友为何不参与志愿活动作了一定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结果:

1、没有空余时间参与;

2、以自我中心,对其他的人和事情不感兴趣去关注;

3、对无报酬的工作不感兴趣;

4、认为做志愿者的意义不大;

5、不知道怎样参与志愿工作;

6、对志愿工作概念模糊,不了解其性质;

7、认为志愿工作是青年人的活动;

8、认为志愿工作是消闲玩意;

9、没有信心去应对志愿工作及服务;

10、志愿服务种类及性质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11、认为志愿者是为人作廉价劳动力,地位不被重视,怕别人讲闲话;

12、怕志愿工作太投入会影响学业、功课或家庭生活;

13、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甚至有很多人反对;

14、怕接触到一些让自己悲伤或困难苦恼的人和事情。

当有了一定的志愿参与动机后,这种动机会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它会使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取向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

1、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这类朋友喜欢参与帮助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而对于其它的活动,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例如交流活动、培训活动、宣传活动等,这类志愿者大多喜欢默默地开展工作。

2、参与改善社会问题——这类朋友积极面对和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不断的关注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社会问题有很多的意见,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容易产生受挫折的心理;

3、尽公民责任,回报社会——这类朋友认为自己既然是社会中的一员,那就应该尽一个公民的责任,对于志愿工作的要求就不会高,而是积极参于,努力完成;

4、希望发挥一己所长——这类朋友多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一般要求参与能发挥自己专项所长的志愿服务,而对于不对应的服务一般不感兴趣;

5、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这类朋友要求在志愿者服务或志愿者活动中可以体现出自身价值,希望能够得到大家或社会得认同;

6、学习新技能——这类朋友对于一些培训活动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到一些新的技能;

7、善用业余空闲时间——这类朋友对于时间的利用观点比较重视,活动中对于一些如迟到等浪费时间的现象特别反感;

8、扩宽社交圈子——这类朋友只要是有能见到新面孔机会的活动都感兴趣,有时注意力不在志愿服务上,而可能转向了志愿者或其他人身上,志愿活动后会积极保持与人联系;

9、取得他人的认知和赞许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这类朋友希望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得到他人得认知称赞等,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来争得到领导者的角色;

10、丰富经验,自我成长——这类朋友比较重视体现活动的趣味经历,容易对一些人或事情产生留恋或回味情绪,对于失败挫折难以放开;

11、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这类朋友对机构管理活动的兴趣较浓,对于培训课程兴趣也较大;

12、寻求新刺激及扩宽生活体验——这类朋友对于有难度的活动都会积极参与,但经常忽视某些重要问题;

13、为未来工作准备——这类朋友可能注重有利于自身工作的人事关系的建立;

14、感觉义务工作有意义——这类朋友比较重视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某些意义较小的志愿工作就有可能不愿参加;

15、赶潮流,追时尚——这类朋友喜欢新潮事物,盲目跟随,见到有同学朋友或其他人去做志愿服务,自己也赶去凑热闹玩新鲜;

16、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好奇——这类朋友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有机会看服务对象是怎样的,如智力落后儿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等等,或者觉得这一项服务内容较有新意,希望自己有机会去体验一下。

以上所述,是作为志愿者参与或不参与服务时所考虑的因素。如果能弄清楚自己的真正动机,经过细心思考而做出决定的话,这才是明智及有意义的行为。 再者,这样也可对任用志愿者起到一定帮助,协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先了解自己的期望及需要,以免有所失望。作为志愿者组织机构必须对众多的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及可能有的表现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挑选志愿者时应多加注意和重视和培养,否则,会为组织机构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影响自身的发展。

价值观引导着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这千差万别的价值观或回报源于每个人对价值的主观评判不一样。同样,每位志愿者成员的内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着他们去做很多对社会、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其实是其价值观一个侧面的反映,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现实问题,于是他选择通过做志愿者来尝试解决一下;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人和事需要帮助,于是他选择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他认为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一点帮助。

但是有某些时候,志愿者团体中的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参与动机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控,不然,团体中的各位志愿者会意见不一,影响团体的运作和团结。解决的方式是什么?培训课程就是其中一种,也算是比较好的一种。

培训是调控各个志愿者参与动机的方法之一,希望可以做到使某些志愿者可以转变自己不完善得动机,配合整个团体的运作!

所以作为志愿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应该在新会员入会后,组织好一个适应自身团体的基础(入门)培训,如果没有这样的培训的团体,新参与的成员应该考虑一下这个团体的运作情况以及是否

9 应该留下来。强调志愿者组织的目的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有组织性的志愿者团队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去体现他们平常的目标、成就、共同意见和行为。当一个队伍没有他们一致的价值观,那么这个队伍将会变得难以领导;会因为意见分歧而难以开展工作。因此,组织者将必须花更多精力来管理这支队伍,除非她或他想仔细地调理各个志愿者之间在协调的价值观以及整个团队的凌乱的价值取向。 所以,在志愿服务中提出和推广这些价值是组织者和志愿者组织的首要责任。

第四课

急救常识

一、心肺复苏:对呼吸、心中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作的抢救治疗叫做心肺复苏,主要包括要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地于抢救猝死、溺水、触电、窒息、中毒、失血过多等造成的心跳停止至关重要。

操作要点:

●施救前必须先拨打120急救电话。

●施救前,施救者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确定病人呼吸、脉搏确实停止,然后再施行救助。 ●让病人仰面平卧于硬板床或平坦坚实的地面,然后施救者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于病人肩与腰之间的一侧。

●人工呼吸法:先清除病人口中的异物,开放气道,再以一只手按住病人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将其下颏托起,使其头部后仰;按压前额那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紧病人鼻翼,吸足一口气后,用口唇严密地包住病人的口唇,以中等力量将气吹入病人口内,不要漏气;看到病人的廓扩张时停止吹气,离开病人的口唇,松开捏紧病人鼻翼的拇指和食指,同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再施二次吹气。每次吹气时间:成人为2秒钟,儿童为1-1.15秒钟。

●胸外心脏按压法:施救者以靠近病人的下肢手(定位手)的中指沿病人的肋缘自下而上移动至肋缘交会处(剑突),伸出食指与中指并排,另一手掌根置于此两指旁,再以定位手叠放于这只手的手背上,手指相扣,贴腕跷指,手指跷起勿压胸肋,以髋关节为轴用力,肘关节伸直向下压(垂直用力),手掌下压深度为3.5-4.5厘米,每分钟约做100次。

●胸外心脏按压法与人工呼吸法应交替进行,单人进行复苏施救比例为30:2,也就是说,心脏按压30次,吹气2次,反复做;双人进行复苏施救比例为30:2,也就是说,一人做30次心脏按压,另一人吹气2次,反复做。

二、埋压自救:如果因地震、地质灾害被废墟埋压,要保持冷静,树立生存信心,设法自救。 应急办法:

●用湿毛巾、衣物捂住口鼻,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尽量清除头部和压在身上的物体,扩大活动空间,保证足够的空气;如果受伤,设法简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过多。

10 ●保存体力,耐心等待救援,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听到人声,再敲击墙壁、铁管等发出求救信号。

●尽量寻找食物和水,并节约使用,必要时可喝尿解渴。

三、骨折: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骨组织的病变,导致骨头折断、变成碎块或发生裂纹。骨折会伤及周围的血管、神经、内脏及肌肉,导致肿胀、出血。

应急办法:

●用双手稳定及承托受伤部位,限制骨折处活动,并放置软垫,用绷带、夹板或者替代品妥善固定伤肢。如上肢受伤,则将伤肢固定于躯干;如下肢受伤,则将伤肢固定于另一健肢。

●垫高伤肢,减轻肿胀。如包扎后伤肢出现麻痹或者脉搏消失等情况,应立即松解绷带。 ●如伤口中已有脏物或者异物,不要用水冲洗,不要使用药物,不要拔除,也不要试图将裸露在伤口外的断骨复位。应在伤口上覆盖灭菌纱布,然后适度包扎固定。

四、中暑:中暑常有先兆。如果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当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慌、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时,则应考虑可能已中暑。

应急办法:

●出现中暑先兆时,应立即停止工作,自行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喝淡盐水、冷饮等补充水分,降低体温。

●迅速将患者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休息;让患者仰卧,解开其衣扣,脱去或者松开衣服,垫高双脚,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用开电扇或者空调地、湿毛巾冷敷等方式,设法降低患者体温。

●对体温特别高、出现昏迷的患者,立即掐其人中、合谷等穴位。对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的患者,可在其痉挛部位稍加按摩,同时尽快送医院治疗。

五、烫伤和烧伤:烫伤和烧伤事故如能及时采取措施,可有效减缓伤害的程度。 应急办法:

●烫伤后,应首先冷却伤处,第一时间用清水冲洗伤口10分钟以上。如烫伤较轻无伤口,可用花生油、烫伤药膏或者牙膏涂在患处。如用芦荟叶汁涂抹伤处,效果更佳。

●烧伤后,在隔断热源后,小心除去伤者创面及周围的衣物、皮带、手表、项链、戒指、鞋等。对粘在创面的衣物等,应先用冷水降温后,再慢慢地除去。

●对严重烫伤和烧伤病人,应用敷料(如清洁的布料等)遮盖其伤处,立即送医院救治。

志愿者英文培训资料

学雷锋志愿者培训资料

志愿者岗前培训资料

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

青年志愿者培训资料
《青年志愿者培训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