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AB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6: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00级本、2002级专升本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一、选择填空

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2分,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答案:1A2B3C4D5B6B7A8B9A10B11B12B

13C14C15D

二、分析应用题(20分)

1.说明下面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每小题1分,共10分):

①[p] 不送气,[p‘]送气。②[g]浊音,[k]是清音。

③[m]是双唇鼻音,[n]是舌尖前鼻音。

④[p]是双唇音,[k]是舌面后音。

⑤[s]是清(檫)音,[z]是浊(檫)音。

⑥[u]是高元音,[o]是半高元音。 ⑦[ts]是不送气音,[ts‘]是送气音。

⑧[y]是圆唇元音,9[a]是低元音,[e]是半高元音 ○10[t]是清音,[d]是浊音 [i]是不圆唇元音。○2.分析下面的短语的结构层次(每一步骤分析1分,共10分) A

B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语流音变?举例说明。

语流音变是指音位和音位组合时,由于相互影响或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2分),语流音变主要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情况(2分)。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轻声,就是一种典型的语流音变,如“花”是阴平调,在棉花中变成了一种轻而短的调子,这是弱化;无论是同化、异化还是弱化、脱落,都是因为前后音位的影响造成的,这就是语流音变(2分)。

2.举例说明词汇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第二,词语的替换;第三,词义的演变。(每个要点各1分,举例每种情况各1分)。

3.举例说明词义引申的两种主要途径。

1 词义的引申大体上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2分)。 (1)隐喻:例如,汉语“入门”的原义是“进门”(而未登堂入室),从这个意义引申出“学习的初步阶段”(还不是深造阶段)的意义,这是因为“读书学习”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这和进入家居的行进阶段有相似的地方。(2分)

(2)换喻:如用“华盛顿”代替“美政府”或用“剑”代替“军事力量”。(2分) 4.目前汉字能否改为拼音文字?

汉字目前还不能改革成为拼音文字,这是因为:(1)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2分);(2)汉语语素数量比音节数要多,汉字能区别同音语素(2分);(3)目前普通话还不普及,汉字能起到沟通各方言地区交际的重要作用(2分)。 5.什么是语言的语法类型分类,按照这种分类方法,世界上的语言主要分哪几类? 根据语言的语法结构特点对语言进行分类,就是语法类型分类(2分)。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4分)。

四、论述题(20分)

试论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这种属性决定了语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2分)。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要有新的词汇来反映这些新出现的事物和概念,这就促进了词汇的发展。(2分)

其次,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细致复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而,语法格式也不断丰富,语言结构日趋严密。例如,在甲骨文中,人称代词还不完备;数词还没有基数词和序数词之分,介词和连词非常少,句子一般是单句,复句很少,且一般都是并列复句,主从复句很少。(2分)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和接触不断增加,语言必定会受到种种影响(2分)。

(二)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外部条件,但是,语言如何发展,那是由语言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2分)

(三)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言的发展呈现出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2分)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语言的发展不是突变的、革命式的,而是一个逐渐变化、潜移默化的过程。(2分)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语言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不同;(2分)二是各个组成部分的诸要素之间的变化速度也不同(2分);三是,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 (2分)

总之,语言发展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两个特点,它们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2 2000级本、2002级专升本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选一项,错选、多选不得分。 ⒈A⒉B⒊D⒋C⒌C⒍B⒎A⒏D⒐C⒑C11B12D13C14B15B

二、分析应用题(20分)

1.① 舌面后浊塞音

② 唇齿浊檫音

③ 舌面后清檫音

④ 双唇送气清塞音

⑤ 双唇清檫音

⑥ 舌尖前送气清塞檫音

⑦ 双唇浊鼻音

⑧ 双唇浊塞音○9舌尖前边音10舌面后送气清塞音 ○2.分析下面的短语的结构层次(每一步骤分析1分,共10分) 职代会已经批准了改进装配线的方案 主 谓 偏 正 述 宾 偏 正 述 宾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二者有怎样的关系?

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是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2分)。一般地说,音位是在音素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没有音素,也就谈不上音位了(2分)。音位是一般的,音素是个别的,一般总是通过个别来表现。一个音位,在具体的音节中总是表现为具体的一个音素(2分)。 2.简述词根、词缀、词尾的区别。

词根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又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2分)。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 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叫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叫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叫中缀(2分)。词尾是加在词的末尾,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语素(2分)。 3.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按照这种方法,可以把世界上的语言大致上分为哪些语系? 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2分)。按照亲属关系,一

3 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分为九大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pi)荼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和南亚语系(4分,每错两个扣1分)。

4.什么是文字,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上代表语言的书写符号。(2分)文字最主要的作用是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扩大了有声语言的使用范围(2分。在文字产生以前,由于有声语言出口即逝,不能传于异地,更不能留于异时,人类的交际只能面对面地进行,局限在一个很小的时空范围内,这样就限制了人类的认识范围的发展,而文字把有声语言凝固于书面,不受时空限制,彻底克服了语言的局限性,把语言的使用范围扩展到一个非常广阔的范围。(2分) 5.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这是由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决定的(1分)。运用中的活的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1分)。第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自然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也愈来愈细致缜密,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2分)。第二,社会的分化、统

一、互相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这也必然要推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2分)

四、论述题(20分)

试说明语言的层级体系和运转原理

语言符号系统是分层级的体系(2分)。这个体系的底层是一套音位(2分)。语言层级体系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2分)。这一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和声音在这里结合为最小的语言符号;第二级是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2分)。音位=>语素→词→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层级体系。(2分)在这个层级体系里,低一层级的单位比高一层级的单位要少得多。高一层级的单位都是低一层级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2分)。从音位到语素,这是语言分层装置里最关键的接合部,因为音位只能构成符号的形式,语素才是形式和意义结合的符号,因而我们说,从音位到语素有性质上的飞跃(2分)。语言里的音位只有几十个,语素的数目则有几千。语素还不能直接用来交际,需要把它们组合成词,结果是产生了数以万计的词,一个词可以有几个意义,这无形中又把符号的数目扩大了几倍。(2分)词仅是说话的材料,把词和词组合成句子才能进行交际,句子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组织起来的,语言提供了成万个词和多种灵活的造句规则,自然可以让人们造出无限的句子来。(2分)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就是这个层级装置所提供的效能。这个效能是通过组合与替换而获得的,语言中每个符号或语言单位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而替换的材料又是由聚合关系提供的,正是由于语言符号中存在着组合和聚合这两种根本的关系,语言这个层级体系才能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级翻番增量,从几十扩大到无穷,使说话的人可以纵意驰聘,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2分)

4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语言学概论答案

语言学概论答案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AB答案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AB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