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赤壁赋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1:28: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赤壁赋》教案

陈莹莹 考生编号:2378

一、课题名称

赤壁赋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用法

②形成“知人论世”来阅读欣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③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自行解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障碍;②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老师教授,学会体会古诗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③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老师教授,能结合作者经历探讨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②激发学生鉴赏古诗文的兴趣,养成诵读古诗文的习惯 ③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字词的翻译及特殊句式

2.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苏轼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利用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着重了解被贬赤壁这段经历及与之有关的材料,了解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简单知识等。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籍解决字词问题,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2、教师准备:(1)收集资料,准备课文录音、情景图片,制作好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好相关的巩固练习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料

六、教学方法

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设疑法

讲述法 谈话法 演示法 启发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5分钟)

投影出上学期学过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隐去词牌词题和作者),询问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处著名景点?(答赤壁。) 又问同学们这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答苏轼。)再问 1

同学们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答苏轼在赤壁游玩,回想起当年三国人物驰骋风云的丰功伟绩,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表达了豁达豪迈的人生态度。)

投影以下内容: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

请同学起来回忆上学期了解过的苏轼人生经历及成就简介,老师后作补充。 (苏轼——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这段经历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创作达到了巅峰。)

(二)讲授新课(共40分钟)

(1)展示本节课学习的课文题目——《赤壁赋》。这篇文章同样写的是赤壁,但它的体裁与之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不同呢?

老师简介“赋”:

(投影,讲述)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而“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5分钟)

(2)检查预习效果:

(按照四个自然组,各组间比赛,采用计分法,激发学生积极性;对错误的回答及时纠正)

词语认读并解释:

壬戌 既望 兴 属 窈窕 桂棹 和之 袅袅 幽壑 嫠妇 愀然 缪 舳舻 酾酒 横槊 扁舟 匏樽 蜉蝣 消长 尽藏 肴核 枕藉

通假辨别,并解释:

1.举酒属客: 2.冯虚御风: 等

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1.余音袅袅: 2.遗世独立: 3.正襟危坐: 4.羽化登仙: 5.杯盘狼藉: 6.不绝如缕: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等

指出下列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并解释:

1.舞幽壑之潜蛟: 2.泣孤舟之嫠妇: 3.渔樵于江渚之上: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渺沧海之一粟: 等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等

(15分钟)

(3)整体把握文章 A.学习第一段。

⑴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师:作者在这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现在我们要给这幅图卷命名,应该叫什么? 生:(讨论);泛舟赤壁图、月夜江水图、秋江风月图等 师:(总结选用 秋江风月图——板书)

⑵本段以写景为主,请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⑶四人小组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请一个学生描述。

⑷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朗读出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乐)。

师生讨论:

那这幅图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清风、江水、月

(师板书) 问: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们知道评析心情应先找景物,文中是怎样用景物写出作者的心情的?

生讨论,师总结: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B.全班齐读第二段。

这段作者描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的箫声。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师生讨论)

师:我们先来理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作者从乐字引出歌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指《诗经·陈风·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为什么苏轼在船中诵读“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 3

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

由乐到悲的第二层心境是通过什么来写呢?

生:客人的洞箫声。

师:如何写箫声?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 也要流泪。

师: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圆转,不露一丝圭角,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的对话。

(20分钟)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理解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帮助。梳理了重点字词和句法;还学习了课文的前两段,体会到作者从乐转悲的感情。

八、课后作业布置;

1、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

2、预习课文后三段,思考令“客”感伤的是哪几件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哪篇课文?(答《赤壁赋》)(投影出《赤壁赋》的标题。) 我们之前讲了第一二自然段,在这两段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怎么样的变化?(答由喜转悲)

(二)讲授新课

A.分析文中第

三、

四、五段。 让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面对美景,客却借箫声奏出了不和谐的音响,并使“苏子愀然”。那么客人因何而悲呢?这是上节课布置的问题。

(生讨论,发表见解)

师明确: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一说是苏轼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师:其实这个客,一说是确指与苏轼同游的友人,还有一说法,客其实就是苏轼自己的内心消极一面的自我独白。无论以哪种方式理解都能自圆其说。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

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惟有羡长江之无穷,哀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注意思想。

通过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谕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在由他们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二人。更见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师总结过渡:作者因景而乐,因情伤悲,那么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转喜?

生讨论,师点拨:作者从眼前的自然景物出发,得出了自己观于天地人生的认识。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

板书:

逝者如斯

盈虚如彼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师总结:悲和喜其实只是一念之间的情感,关键在于对问题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须臾而羡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乐上来了。

B.质疑设问,延伸思考讨论 (1)、对苏子的这种认识作出评价。 生:苏轼的观点很具辩证色彩,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身处逆境而心胸坦荡旷达,难能可贵。

生:苏轼的观点无非就是要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看不出来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师:(对这两位同学的看法,不作出评价,而是继续设疑激趣:) 有人认为,“客”的观点实际上是苏轼思想的委婉流露,你们怎么看? (设置这一疑问,目的是要学生加深苏轼被贬后矛盾思想的理解,并照应前面辞赋文体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的讲解。)

生: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巧妙地流露了自己被贬黄州后郁闷愁苦而又乐观旷达,意欲实现个人抱负的思想感情,比起直接坦陈个人心迹,真是巧妙。

师: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政治失意或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往往会陷入苦闷、迷惘之中,苏轼也不例外,但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并不消极沉沦、萎靡不振,而是以自己豪放乐观的胸襟去拥抱生活。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能用简单的“积极”或“消极”来概括,但他那种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不应给我们很多启示吗?——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活着。

学生围绕世界观、人生观的话题充分发表看法。

(2)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生讨论: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 5

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3)、在同学们的讨论中,从现实出发来思考,对这一段还可还有许多问题:

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对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很多东西却是应该争取的。但我们应该学习苏轼这种豁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4)、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其它见解。

声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也是不对的。

C.(放伴奏)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语音语调、读出感情变化。

(三)课堂小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箫吹奏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认识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任务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中,满腔悲愤寄寓旷达的风貌之下。

八、

作业设计:

1.分析本文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异同。 2.背诵全文,感受作者情感

九、课后总结

“以人为本”是《赤壁赋》课例分析的灵魂和精华。而通过审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做鉴赏活动的主体”是文学鉴赏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学者绝不能采取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去寻求、去发现。我尝试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观念和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地位,力求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创造性思维)得到展现,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

教学中,教师围绕鉴赏主题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鉴赏、审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联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家庭作业的设置更体现了这一目的。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