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几种有效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4 00:54: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几种有效方法

济南市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苏琳

邮编:251600

电话:13695313868 邮箱:sulin6135@163.com 投稿栏目:教学研究栏目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通过朗读,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踏入学校,正是培养其良好朗读能力和习惯的时候,这就更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有“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贫乏,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呢?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重视教师朗读的示范作用 范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亲自读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项眼、口、耳、脑并用,情感参与,操作性很强的艺术活动,是教师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朗读技巧的运用、语音标准及无声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示范朗读时教师本身要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要用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倾听当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品味你朗读时运用的语气、节奏等等,以此帮助学生学会朗读,热爱朗读。

1、课前范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生年龄小,识字比较少,认知、感悟能力比较弱,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初步接触一篇课文时很难较快地将课文读准确,一篇课文中大多是生字,学生读书时往往结结巴巴,不懂句子的连贯与停顿,经常出现断句不恰当等各种问题,读完一句后也不知所云、有口无心。

教师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可以这样做:在学习课文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标出难读的地方,标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自由朗读的时间,等学生初步预习完课文,教师再开始范读,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听,听生字词的发音,听老师朗读时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张口模仿,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读课文,和刚才相比,看看都有哪些进步。这些难点就很容易突破,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也就不再困难了。这样一来,教师语气生动、停顿恰当的范读就能帮学生读通课文,体悟朗读的要领,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弄清楚课文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后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像一年级下册中的《乌鸦喝水》一课,课文虽然短小,却写出了小乌鸦内心复杂的情绪变化,小乌鸦一开始因为口渴而感到焦急,所以到处找水喝,后来终于找到水了,心里充满着无限喜悦,但问题接踵而至,瓶子口太小,水又不多,小乌鸦喝不到水,心里是多失望。但小乌鸦没有放弃,通过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终于喝到水了,此时此刻,小乌鸦的心里是多么激动呀!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才接触这篇课文,对小乌鸦那复杂的情绪变化肯定理解不深,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声情并茂、情感丰富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到故事中,一是让学生扫清识字障碍,掌握生字的读音,初步感受老师读课文时的停顿、重音,每句话中词与词的连贯,各种句子的不同语气等。二是让学生在老师有感情地范读中,边听边体会小乌鸦的心情变化,初步把握本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良好的铺垫。

2、课中范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升华感情

低年级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低年级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而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在理解学习课文过程中需要教师范读的地方有: 课文的精华之处,表达作者感情的地方教师要范读;课文的难点之处,学生不好理解的地方教师要范读;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教学时教师在适当时机范读,能将自己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弥补这一不足。

例如在教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教师范读小柳树说的话“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要用昂扬、得意、轻蔑的语气来读,范读小枣树说的话“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则用舒缓、平和、谦虚的语气来读。以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强烈的语气和读书时表现出的情感状态,让学生体会到两种不同的态度:小柳树的骄傲、得意和小枣树的谦虚、宽容跃然纸上,学生对这句话乃至全文的理解也就更进了一步;然后再让学生尝试朗读,仔细玩味,并互相评价;这样,省去了枯燥的讲解,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变得容易多了。

再例如《乌鸦喝水》一课,第二自然段“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这一段中“可是”一词表转折,跟一年级学生难以讲清,只有通过领读,通过语感来意会。“怎么办呢?”是讲乌鸦在动脑筋想办法,要领读得轻而慢,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思考,想办法,从而体会到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小乌鸦。第四自然段“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了。”“一个一个”领读得慢一点,表达出艰难、通过努力的意思,“渐渐”一字一顿地读,让学生好象眼看着水一点一点上升。这样,把课文变成有声的言语,使文字描绘的意境在脑中浮现,从而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

二、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自悟自得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指导,而是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通过朗读,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像《王二小》一课,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王二小的勇敢和机智,感受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然后,教师顺势把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感受到课文悲愤、反抗的基调。学生带着这种感悟,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要使学生愿读、乐读,首先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朗读时,教师可以经常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配乐朗读、竞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机会,激发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也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小学生涉世不深,认知能力有限。课文中的很多场景是自己没有体验过的。这时教师就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这样对朗读过程中的情景再现是极为有利的。

例如教学《春晓》这首古诗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但是背诵时没有感情,对诗意也是一知半解。这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春天的一个早晨,诗人从熟睡中醒来,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欢快地鸣叫声,哦,原来这是昨天晚上那场春雨带来的啊!只是不知道那场春雨吹落了多少花瓣?让人感到惋惜。学生徜徉在这个春天的早晨,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在这种情景之中,再让学生来朗读古诗,不用教师再多指导什么,学生就能朗读的很好。

四、多读多练,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教师要保证每节课中学生都有充足地朗读时间。教师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背诵,以达到积累和运用地目的。另外,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如果我们能把上述四个方面紧密地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们理解课文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朗读语文的兴趣,提高朗读课文的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几种有效方法

阅读教学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

有效指导农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

如何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作文

指导朗读的方法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效朗读

优化阅读课堂结构有效指导学生朗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几种有效方法
《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几种有效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