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14:04: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相当重要,它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美妙,从而陶冶美的情操。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源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 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时期家长就教会他们背诵了。但诗意是什么?学生一知半解。我就引导学生先读课文(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是一种思乡情。经过诗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气氛的渲染,使学生理解作者一个人在外孤独冷清的场面。 读完古诗,有几个学生说自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样较难理解的古诗意境,经过老师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 二 联系生活实际,读出真情实感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换位思考,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青蛙看海》一课,课文是按青蛙想看海—努力登山—看到海的顺序写的。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青蛙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青蛙的心情。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了“如果你特别想看到大海,可是前面有一座高山挡着你的去路,你的心里感觉怎样”

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青蛙看海》一课是急切→高兴→失望→希望→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

三 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中,不乏如翘大拇指、夸“你真棒”、“大家拍手表扬他(她)”,还有夹杂英文的表扬方式等等外在的评价方式,而深入文本、结合对文本感悟进行的切实评价不多,两者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月亮湾》一课中写河岸上桃花多而美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的看见了朝霞般的桃花!”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月亮湾》一课时,很多孩子喜欢写河里的小鱼和倒影的句子,孩子读不好时,你可以先夸奖他的优点,再说:“就是有点可惜,小鱼好像有点不开心了,谁能让小鱼开心呢?”学生自然会扣住“一群群”和“游来游去”。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当学生读到青蛙说的“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话时,教师边点评边引导:“你这只可爱的小青蛙过冬,不用飞很远的路,只要钻进泥土睡觉,你有什么感觉呀?”这位朗读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青蛙的了:“我觉得很得意,很满足。”“那能把你的得意满足给大家表演一下吗?”学生自然会抓住“饱饱的”“好好睡上一大觉”来读,同时加以动作表示“饱饱的”,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形为,由

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如果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学校 匡青海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培养 学生 作文 能力

作文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呢?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态度和习惯。作文能力属于智能因素,要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不定期必须重视非智能因素的影响。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和坚持。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十分迫切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提高对写作的认识。兴趣的产生基于需要,写作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在现代社会中,写作水平的高低已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深刻认识到写作是文明人类不可缺少的需要,能培养和加深对写作的感情。同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成功可以与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成功激增兴趣,兴趣导致成功;越是成功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会成功。赞扬学生的好作文和写作中的进步,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批改作文中发现好作文和有进步的,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以用榜样来诱导学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的“三苏”,在家庭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才能方面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我所担任的

两个班,听到“作文”两字就头痛,叫他们写作文更不用说了。作文有“怕”字这拦路虎,怎样写也没多大变化。针对这情况,进行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如:知识竞赛、背诵比赛等等。在本学期学习第一单元时,有两课是要求背诵的,于是就开展朗诵比赛。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们比以前认真多了,都想在比赛中大显身手。在比赛中有些同学朗读很有感情,态度大方自然;有的胆子很小,一到讲台就钻到讲台下躲起来,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比赛后,就布置了这周的周记:记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过两天我收来看,大部分写的比以前进步了,能把这次活动的经过写清楚,且体现“有趣”,有位同学在结尾处这样写:“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60位同学朗读,虽然我朗读得不好,但我知道要是自己下苦功常练,我肯定能朗诵得不错。这次朗诵比赛真有意义,使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更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活动后写的作文内容充实多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作文的兴趣会被激发的,有了兴趣,学写作文的动机就油然而生。同时要纠正学生把作文看作任务或者是负担的态度。有了兴趣,有了正确的态度,就要培养学生常作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平常有什么触动心灵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文章了,因而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

其次,教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无论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来自生活,观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功。通过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观察在文章写作中,尤其是在记叙文写作和文学创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且要善于观察生活,会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如:在班中有些同学成绩差,读了两三个星期又想读了,有的成绩好的,也想出去打工赚钱,且说:“读书无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同学说法写一则短评。从这里向学生讲明,虽然是很平常随口而出的话,都可以捕捉来议论分析,纠正其错误。留心观察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觉得胸中无物可写了。因而,观察是学习写作、准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又扎实又宽阔的途径。

再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作文来教学。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从写作心理看,阅读能提供兴趣和意识;从写作内容看,阅读能提供观点和材料;从写作技能看,阅读能提供语言和

技巧;从学习写作的途径看,阅读是写作的“老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王充写《论衡》,阅读了《汉书》“艺文志”列举的1300卷书。即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巨大作用。我针对现阶段的学生现状,尤其引导学生对范文的阅读。这个学期重点学习议论文,对于新接触的文体学生总是摸不着头绪。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马南屯的《从三到万》时,教会学生抓住这篇议论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从一个故事引京广线点的写法。我讲这内容时,我就先讲了富翁的儿子刚学会

一、

二、三,就以为看书什么都学会了,飘飘然了,就辞退了教师,有一次他父亲叫他写请帖,有个朋友姓万,他写一个早上,一个“万”字也没写好,只写了五百画。于是我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们认为富翁的儿子怎样呢?”学生答:“骄傲自满。”又问:“换一种说法又是怎样呢?”学生答:“不够谦虚”。再问:“那么你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怎样才能学到本领呢?”有些答:“谦虚谨慎。”有些说:“不要忽视老师的作用。”于是我把这两种答案综合归纳,就是讲故事后引出的论点了。我说:“你们在写议论文时就可以学习本文的写法——从故事引出论点。先说一个故事,再结合你所写的故事表明你的看法,即论点。”课后,写这单元的作文时,有部分学生已学会从故事引出论点和写法。如:有位同学在文章的开头就叙述了父子扛驴的故事,然后提出:“一个人做事要有主见,否则,就任凭别人左摆右摆,什么事也没有干成。”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作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此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注重作文的批改、评讲等必要的环节。在批改、评讲时要指出他们作文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如学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好的表现在:能结合材料提出论点,并围绕着的提出的论点摆事实,讲道理,并联系实际深化论点来结束全文。不足的地方恰恰与之相反。通过批改、对比评讲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总之,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写作能力的素质就包含了思想素质、语文素质、创造能力的素质等。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

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我认为,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命题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以致学生提起笔来感到无从下笔。鉴于这种情况,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拟定文章题目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作文素材,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一、回忆生活,打开记忆仓库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把题目公布出来,如《起床之后》、《上学路上》、《第一次洗衣》、《拔河比赛》、《扫树叶》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时间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感受最深、记得最牢的人和事。这样一来,学生记忆的仓库打开了,素材丰富了,灵感也有了。有一位学生在《扫树叶》一文中这样写道: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一吹,树叶一片片、一阵阵飘落下来。有的随风直打旋,像飞舞着的蝴蝶一样好看。校园里落叶积满了地,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

我和小兰挥动扫帚,使劲地扫,树叶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会,我身上便汗津津的,胳膊也酸溜溜的,不听使唤了。我把身子靠在树上埋怨说:“妈妈平时只知道让俺读书、写字,就是不让俺参加劳动。”一边说一边弯下腰去拣了几片最大的树叶,当作扇子摇着。小兰看见了,打趣地说:“华姐姐,要是给那树叶加个长把儿,你不就是铁扇公主了吗?”我白了她一眼,赶忙回击她:“我要是铁扇公主,那你不就是随从的小妖精了吗!”

这篇习作,写得形象生动,亲切感人,逼真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

二、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留心与不留心的差别很大,比如,教学楼,学生一天总要上下几次,比较熟悉吧,可要问从一楼到三楼楼梯共有几级台阶,却很少有人说得准确,而口袋里的钱,虽不能时时数着,大都知道有多少。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次,我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山羊和绵羊的外形。观察后,一位学生在《山羊和绵羊》一文中用对比的方法写道:山羊的角比较直,角尖向后竖着,绵羊的角比较弯,多向下盘在脖子两侧。公山羊有胡须,公绵羊没有胡须。山羊的尾巴又短又直,爱摇动,绵羊的尾巴又肥又长,老是耷拉着。山羊的毛又短又直又松散,绵羊的毛又长又密又卷曲。这篇作文,写得具体、详细。我把这位学生请到办公室,一边批改作文,一边问他:“你写公山羊有胡须,母山羊有胡须没有?”“有!”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又问他:“你知道绵羊的尾巴老是耷拉着是因为什么吗?”他想了一会说:“可能是因为太大了,摇不动。”我认为这位学生在观察时是留心了,动脑筋了,要不准会在我这突然袭击下吃败仗。

留心生活,不仅能发现事物的表象特征,也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以至引发文思,从而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

三、基于生活,展开丰富想象写作是一种艰辛的劳动,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剪裁、谋篇,才能写出有内容、有感情的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要从原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想象。当然,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作者对现实题材把握得越多,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够展开。如《灯光下的校园》这个题目,一位学生通过想象,写得就颇具特色:“校园里一片寂静,天空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像是偷看着这校园中的情景。落叶时节,微风载着凉意,有意无意地吹了进来。灯光下的老师办公室,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人类的良知和文明,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文中将教师的办公室比作灯塔,贴切、得体,虚实结合,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既入情入理,又生动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

体验生活:作文材料情趣化

现在一些学生怕作文,一到作文课,老师布置完作文题目,下面就唧唧喳喳好一阵。他们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敷衍成篇,草草了事。语言枯燥,内容单薄,味同嚼蜡。就这样左一次地写,又一次地写,一个学期下来,把他们的作文都拿来比较比较,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收效甚微。老师批改的心血以及学生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付之东流。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怕作文。“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正如一本好书会使人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百读不厌。例如新版教材都在选文、内容、配图、装帧上良苦用心,以唤起学生对教材产生直接兴趣。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情境,美好的人物、心灵,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对美的期待和向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应该从作文材料入手,引导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 趣,从写作中体验到生活的情趣。

1.生活寻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引导学生在作文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比如春天来了,我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回到家后,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

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作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这样的指导,小学生的习作是写自己的生活,写心里的话,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快乐的事,快乐地写,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去做„„

2.实践凝趣。生活是作文的矿藏。情感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情感是作文的源泉,喷涌面出,择地而流。“经历即文章”让学生去开采生活这一矿藏,让学生去寻觅情感这一源泉,是激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人有两件宝,动手又动脑”;实践练习作,效果快又好。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又如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习作实践活动,如指导小学生当小记者,编辑手抄报;组织学生举行优秀作文讨论会,集体评价作文;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画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据我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作文。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我觉得可以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

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 的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关爱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由于校园生活也是教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课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

此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2、引导学生关爱家庭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可布置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今天我当家,上菜场买菜,烧饭、烧菜,洗碗;给爸爸妈妈献上一杯茶;在\"三八\"给妈妈制作贺卡;在父母不在家时当一回小主人,有礼貌地接待客人;随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外出旅游......在家庭生活中,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参加的家务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进行评价,从中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

3、引导学生关爱社会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去公园或其他公共场地打扫卫生;调查采访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参观书画展......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当商店营业员、公交车售票员等。如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找人签名,每人需签满20人以上。为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与许多人交往,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克服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各种体验,这些都为孩子们创造了写作的源泉。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存在于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社会生活和人的个性生活的美,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宝藏\"。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注意辨丑识真,揭恶以扬善,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再以美的形式来表达,即实现由\"物\"而\"美\"的转化。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总结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