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一年级学生朗读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1-21 06:00:5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一年级段朗读段落

1、《柳树醒了》 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洗着洗着,

小柳枝哟,软了。

春风给柳树梳头了,

梳着梳着,

小柳梢啊,绿了。

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

藏着藏着,

小柳絮呀,飞了。

2、《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在柳树上,柳枝也绿了。”

麻雀说:“不对,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

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6、《胖乎乎的小手》

爸爸说:“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姥姥从厨房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画上红润润的小手,说:“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兰兰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她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

7、《棉鞋里的阳光》

吃过午饭,奶奶要睡午觉,妈妈收了棉被铺到床上。奶奶脱下棉鞋,躺进被窝,说:“这被子真暖和。”她舒服地合上了眼睛。

奶奶睡着了。小峰想:奶奶的棉鞋里也有棉花„„于是,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

奶奶醒了,小峰把棉鞋放回床前。奶奶起床了,把脚伸进棉鞋里,奇怪地问:“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

10、《松鼠和松果》

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走进大森林,摘了一个又一个。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

11、《美丽的小路》

鸭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兔姑娘轻轻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鹿先生慢慢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

14、《荷叶圆圆》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15、《夏夜多美》

夏夜,公园里静悄悄的。

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挣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睡莲问:“小蚂蚁,你怎么啦?”

小蚂蚁说:“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快上来吧!”睡莲弯弯腰,让他爬了上来。

18、《四个太阳》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19、《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24.《画家乡》

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了鱼和虾。那个在海滩上赤着脚捡贝壳的孩子,就是涛涛。

山山的家乡在山里。他画的山那么高,水那么清。房前屋后都是又高又大的树。画上的山山,提着小竹篮,正要到树林里去采蘑菇呢。

25.《快乐的节日》

小鸟在前面带路, 风儿吹着我们。 我们像春天一样, 来到花园里, 来到草地上。 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像朵朵花儿开放。

花儿向我们点头,

小溪欢快地流淌。 它们向我们祝贺, 为我们歌唱。 它们好像在说, 这个世界上,

有我们就更加美丽, 有我们就充满希望。 26《小白兔和小灰兔》

小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他不干活了,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 过了些日子,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

这时候,他看见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了。小灰兔很奇怪,问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小白兔说:“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27、《两只小狮子》 小树说:“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呢?”

懒狮子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

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对懒狮子说:“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30、《棉花姑娘》 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燕子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燕子说:“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啄木鸟飞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啄木鸟说:“对不起,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31、《地球爷爷的手》

小猴觉得很奇怪:“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小兔也说:“是呀,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呢?他又没有手。” 地球爷爷说话了:“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推荐第2篇:学生朗读串词

使至塞上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唐代诗人从戎,既为忠君报国、立功扬名,更是一种心灵的渴望:他们要从壮丽的边疆,从沙场的较量中感受澎湃的诗意,获得创造的激情。唐代的边塞诗就是战火中开放的一朵奇葩。

这是历史悲壮的画卷,这是诗人浪漫的歌唱,这是盛唐的强音,我们一再捧读,总觉得奇思满怀,意趣无穷!千载之后,犹可感受到诗人们那极度的洒脱,苍凉的诗意,漫天的豪情!

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欣赏边塞诗的代表作《使至塞上》,。

两小儿辩日

男:知识是无止境的,在我国古代两个小孩看到天空的太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即使孔子也无法断决。

男:中华古诗文像海,她蕴积深厚而波澜壮阔。

女:中华古诗文像山,她深邃凝重而意境深远。

男:那一部部闪烁着智慧的经典,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

女:那一篇篇散发着馥郁的篇章,让我们的人格得到历练。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感受经典。做一个儒雅、睿智的少年!

下面请听八年级三班的古文朗诵《两小儿辩日》

登岳阳楼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来。”岳阳楼景象瑰丽、壮观,迁客骚人,常汇与此,览物之情,又有几人同?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去感受诗圣杜甫登临岳阳楼的情怀。

过雪山草地

男: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看到有这样一支队伍,高擎着红旗在南昌城头用枪声刺破了乌云压顶的黑暗,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女:掠去历史的硝烟,我们看到有这样一支队伍,行进在赣江湘水之畔,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

女:回眸艰难曲折的征程,我们看到有这样一支队伍,穿着草鞋爬雪山过草地,创造了两万五千里的奇迹。

合:这就是我们光荣的红军队伍,他们披荆斩棘,百战百胜,用鲜血和智慧为我们创造出闪亮的新世界!

请听八年级四班的诗朗诵《过雪山草地》

推荐第3篇:怎样提高学生朗读

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朗读”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大量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有益的朗读更能够充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职业中学,90%的同学进入初中才学英语,由于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尤其是对英语朗读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内外不敢大声的朗读英语。其主要原因:①由于考试不直接考朗读,学生缺乏朗读兴趣。②发音不准,读错而使别人嘲笑,③不敢大声朗读没掌握词与词间的发音联系,致使学生假性错读。④没有把朗读与课堂及生活相结合,轻视了朗读的重要性。所以致使学生根本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其次,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师生的英语教学活动是围绕考试体系和评价体系来开展的。目前的评价体系注重关键性的考试,如年度考试、中考和高考等。如果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而淡化终结性评价,教学的双方就不会那样拼命地追求高分而舍弃追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在中学教学中。每次的考试都不直接考到朗读,中学生便错以为朗读不重要,便轻易地放弃了,而中学的英语教师(尤其是基层的)负荷很重,面对大班的常规教学,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来,教学中忽视了朗读的教学。 其实,英语朗读在英语教学总体水平的提高中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改变这种读书难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和一些同事探讨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缺少系统研究和具体的操作步骤,特提出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使学生不再害怕开口读英语,无论课内课外敢于大声朗读,乐于大声朗读。

2、通过课题的研究,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

4、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6、通过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最终达到能熟练地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文化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英语朗读,不仅语音、语调要准,而且要有节奏。听起来流畅、自然的英语容易让人理解;如果没有按节奏朗读,听起来就吃力,难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在其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如初一可以将英语朗读较准确较大胆的同学树为“小老师”, 在早读或课外时间让其领读;为英语朗读做得好的同学发奖状、戴红花,给英语朗读有进步的同学插红旗等等;如高二则可以采用排演活剧的形式来增强英语朗读的兴趣等等;这样久而久之,必定会由英语朗读带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英语教学。

2、注重教师带读

教师的领读是朗读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所以它要求领读教师具有良好的基本功,能成为学生朗读的典范,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语调正确,掌握好意群停顿,不读破句,连读正确自然要富有感情,朗读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

3、利用录音跟读

利用录音跟读是学生纠正发音的良好机会。在录音跟读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能毫无目的。首先让学生看着课文,跟着录音机一句一句轻轻地跟着读,然后让学生不看课文,跟着录音机轻轻地读,最后让学生放声地跟读。教师要求学生在跟读时要全心投入,要抛弃害羞,尽量模仿录音机的发音标准,并有意识地用铅笔标出所读句子的轻重读、连读、升降调。以便课后模仿。教师在放录音时要注意控制好录音机,可以放一句,停顿一下。倘若遇到长句或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重新倒放,直到学生能顺利跟读为止。整段文章读完后,可以让学生不跟录音再齐读一遍,看看学生是否能模仿朗读,籍此去提高学生的朗读质量。

4、提倡集体朗读

集体朗读是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过程。是提高学生胆量和朗读水平的良好机会。集体朗读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朗读机会,鼓励胆小怕羞的学生主动朗读。学生朗读时,教师也应该巡视于课桌间注意倾听学生朗读的声音,如果发现朗读的声音嘈杂不齐,这表明学生在朗读上遇上了拦路虎,或者是在朗读上有困难,这时教师应该适时穿插讲解和领读,然后重新开始朗读。教师还需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朗读表情,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及时进行个别朗读

个别朗读易于发现学生的朗读难点,便于检查和督促,但活动面小,可以和集体朗读交替进行。此外,对于朗读好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请他们为其它学生范读和早、晚读让他们带读的方法来及时给这些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而对于朗读比较差的学生,我们也可以给予帮助和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帮助。千万不要给予简单和粗暴的训斥,要以引导和督促为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伴随设计情景的朗读

借助图片、投影、简笔画、实物等教具设备,教师边呈现情景边领读,学生跟读。这种朗读便于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7、背诵并复述 背诵是英语朗读教学的较高要求,它有利于熟记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有利于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教学实践证明,背诵下来的语句往往是在听、说、读、写方面运用得最熟练的语句。

8、制定朗读的评价

效果要检查,应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如果只进行朗读的任务而不检查效果,个别自学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偷懒心理,说闲话,或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睡觉甚至滋事生非。虽然班委会或学习小组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从客观上讲学生还是畏惧严师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对朗读效果的检查和抽查。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时间可选在朗读中间或最后,并根据学生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

2)检查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采取“自评”,“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形式。其中“互评”可包括同位间,小组成员间,或者是小组之间。

3)没有完成所要求的朗读的任务怎么办?择期限“达标”下次朗读再检查。绝不姑息迁就,只说不兑现,否则检查只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南郭先生”式的投机取巧心理,并养成对学习、工作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坏毛病。

4)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把朗读、说话等口语作业录进磁带。教师采用各种检查形式不受时间限制地进行检查,反复查听,捕捉每个细小的错误,作下记录。这样无疑使听说作业变得具体、实在,节省了师生面对面的抽读时间。学生为追求最佳的录音效果,反复听说、模仿,使有声作业尽善尽美,并把自己的录音与原声磁带对比,自我反馈、自我鉴别,自己找差距,不断纠正,反复琢磨,可谓一举三得。以上的评价可以和平时的成绩,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相联系。在老师和小组长手中要留有记录

9、组织好早读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与晨”,这话是有道理的。早晨的空气较好,学生在清晨又没有任何作业,精神饱满,是读书的好时期。但如果学生只读不思就不知所云,只读不记就一无所获,默读不能提高语感,声嘶力竭既消弱记忆又容易疲惫。所以要做到眼看词句,口读音调,而听读音,脑思语义。

四、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朗读评比活动,邀请老师指导,提高朗读的水平。

2、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4、效果对比法

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5.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师课例,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1.2011年9月前:做好前期调查工作,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制定好研究方案。

2.2011年9月~2011年10月: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积累过程性资料,并请老师指导。

3.2011年11月: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形成成果研究报告。2.典型案例集及有关论文。

3.科任老师和学生评价表集、课堂学习中朗读的照片,实验前后变化对比照片,活动资料。

4.通过研究调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最终达到能熟练地用英语和别人交流,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文化素养。

七、研究人员”

此课题为微型课题,由平昌县西兴职业中学中级教师岳玲主持研究。平昌县西兴职中中学高级教师丁济海为协从研究。

八、研究对象

平昌县西兴职业中学高二一班全体学生,共3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推荐第4篇:一年级朗读背诵评价细则

一年级朗读、背诵评价细则

朗读:(10分)

朗读内容:一年级下册1-34课中抽取一段

(去除第1课,第4课,第5课,第9课,第13课,第25课)

朗读评价:

优:8-10分普通话标准,朗读流利通顺,富有感情,声音洪亮,错误控制在两处内。

良:6-7 分朗读比较流利通顺,有感情,不唱读,错误控制在四处以内。 及:6-5分能把句子读完整,但感情不够充分,错误较多。

不及:4分以下读破句,读错处超过10处,回读、唱读非常严重。

背诵:(10分)

背诵内容:

1、柳树醒了

2、两只鸟蛋

3、古诗两首

4、荷叶圆圆

5、四个太阳

6、乌鸦喝水

7、司马光

8、快乐的节日

请学生抽取其中一张纸条背诵。

背诵评价:

优:8-10分背诵流畅,语句通顺,错误(提醒)控制在三处以内。 良:6-7 分背诵较为流畅,错误(提醒)控制在五处以内。

及:6-5分背诵不够流利,错误(提醒)较多,高于五处,但低于8处。不及:4分以下背诵非常不流利,错误很多,经过提醒仍然不能背诵。

推荐第5篇:哈族学生朗读课题

《培养哈族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哈族学生朗读能力》专题实施方案

三个庄子中心学校 董风花

一、专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 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加我班哈族同学较多,在语言表达及朗读课文方面上的困难,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朗读课文能力,最终确定就以《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作为小专题进行研究.

二、专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朗读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天性胆小、懦弱,平时讲话都有些胆怯,声音很低,好像蚊子哼,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少数民族同学在语言表达上的困难,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读书水平"见不得人",于 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其他同学也要变讽刺、嘲笑、批评为安慰、欣赏、表扬。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读,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读熟后再读给大家听。

三.专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培养哈族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2、如何消除哈族学生的顾虑,让学生由不敢读到敢读。由“要我读”“我要读”。

3、如何给哈族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乐于去朗读。

4、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动作用,为哈族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榜样。

5、如何对哈族学生进行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指导他们进行规范朗读。享受朗读愉悦,激发朗读欲望。

四、专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研究法

“理论是先导”。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来指引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使之更富有实效性,更具有创造性。开展专题理论学习,自学相关资料,是专题研究必不可的方法。

2、课堂才能展示法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摸索和研究,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每学期上好2—3次的公开课,选择充满趣味性的朗读材料在课堂上指导哈族学生进行朗读才能展示。让其余的教师以听课、评课的方式来指导让我不断的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案例研究法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专题根据自己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专题研究的效率。

4、经验总结法

每学期进行一次小专题研究总结,并进行关于小专题研究及时总结积累好的做法和经验,找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下一阶段更有效地研究打下基础。

五、专题研究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激活教师研究兴趣,拓宽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寻找课堂的支点,构建完美的课堂,拓宽育人渠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专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组织调查,分析阅读现状:

A、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的阅读情况;

B、开展问卷、座谈等调查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阅读状况以及对该研究课题内容的认识; (2)收集资料,组织学生朗读练习: A、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 B、学习关于阅读方面的知识;

C、学习专题研究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 (3)制定研究方案,并完善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组织哈族学生学习各类与本专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制定具体的行动策略。

(2按照实施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探索性研究,初步概括、提炼出有效的策略,作好记录和小结。

(3)制定评价与检测的方法,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查找问题。邀请骨干教师指导、概括、提炼出共性策略和个性策略。作好记录和总结。

(4)进一步实施、完善策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反馈阅读教学实施的成效,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

3、第三阶段:研究的深化总结

(1)利用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反馈阅读教学实施的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

(2)实验学生对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优劣进行讨论、分析,形成专题成果; (3)写好专题论文

七、专题研究理论支持:

1、语文课程标准。

2、相关的教育教学课本、课外读物。

八、专题研究的对象:

四年级的全体学生

九、专题研究组织机构: 教师:四年级语文老师 成员:四年级的全体学生

推荐第6篇: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教学

【摘要】低年级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朗读方式教学

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抱怨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如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フ攵砸陨锨榭觯?如何改变这种\"无效朗读\"?个人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3.2 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可以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3 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3.3.1 少齐读,多自主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的速度应由读者自己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则可以读得慢些;有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齐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横队向前齐步走时,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学生在齐读时是如此心态,哪能顾得上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尤其是自学性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ピ谄绞苯萄е形颐欠⑾郑阂桓霭嗉独铮?朗读水平很高、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是极少的,大部分学生的朗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读多,或读少,或读错,或读倒了;或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没有起伏。这就必须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学生没有事先自主性参与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做朗读展现,使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师在读前先设定一些\"挑战性\"的目标,如\"谁能把这段话读通顺,谁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等,这样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唤醒了他们心底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令学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调动起了朗读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朗读中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3.3.2 少讲解,多示范读

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

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长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或读不出应有的语气。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放录音的办法或让朗读好的学生来范读。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抓住启蒙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可谓功莫大矣!

?プ苤?,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同时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既具科学性又须艺术性。所以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加鲜艳,阅读教学必将更具诱人的魅力。

?げ慰嘉南转?

[1] 李浩;;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12期??

[2] 邓建玲;胡鹏飞;;浅议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2007年24期??

推荐第7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教学个人见解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中的无限乐趣。切实抓好一年级朗读教学,从小培养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语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朗读时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小组比赛读等进行教学,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般来说,朗读的方式因文而异。因为一年级的课文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把动物或植物拟作人来写,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流畅,所以,可分角色读,描写景物或为了易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宜轻声读,情节生动的宜表演式地读,容易混淆的则可用对比读的方式等。如《雨点儿》这一课,比较生动,富有情趣,我采用了对比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时抓住大雨点和小雨点对话的情景,抓住你要到哪里去?你呢等问句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让学生边品析边轻声读,通过多读来理解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去等句子的意思。在各自的朗读体会与进步的喜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收到的效果比老师多讲好得多。

二、打好朗读基本功。

1.一年级学生好动活泼,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因此在教学时可用轮流读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自己去吧》这课时,因为对话较多,情节比较生动,我在教学时采用分角色朗读教学,并在朗读训练中加上一些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边谈边演,使其全神投入角色,通过多读,学生对部分词语加深了了解,收到的效果也比较好。因此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进入角色,表演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断明白了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了美的陶冶。

3.一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读好重音,准确地理解句义,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青蛙同乌龟的对话,它包含着乌龟同青蛙的不同之处。此处,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就会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文中的句子是这样的: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在这句话中,你们、大、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以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 。只要老师做出范读,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读好重音。

三、注重评读和朗读评价。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我让学生听我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的朗读,到了第二学期,我让学生学学老师的样子去评评别的同学。现在,班里许多学生都能评价别人的朗读,并且评得还是蛮有道理的。这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如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总之,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在朗读教学中,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生与女生比赛、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出轻声、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推荐第8篇:一年级作文:我学会了朗读

一年级作文:我学会了朗读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本领?你愿意把自己的本领向大家展示吗?我的本领是朗读。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学习朗读了。每天放学后,我都会找一篇古诗来朗读。先是一个字一个字读标准,然后一句一句连起来,最后整篇读一遍,一段时间下来,我的朗读水平提高了不少,我可高兴了。妈妈也经常鼓励我:“既然你选择了朗读,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去学,不能三心二意。”听了他*的话,我更加努力练习,朗读水平又提高了许多。

现在,班里每次班队课,老师都很放心地交给我主持。同学们,如果你们也象我一样,一心一意地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就会成功。如果三心二意,那么,你就永远离不开起跑点。

推荐第9篇:石化三小一年级语文朗读测评

石化三小一年级语文朗读测评

亲爱的家长:

您好!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石化三小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目前这学期已经到了期中阶段,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朗读是重点,是规范学生口语的途径,是增强学生语感的方法,是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体现。您的孩子朗读能力如何?学校决定在低年级进行此次期中朗读检测,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请您认真完成如下测评:

1、一年级朗读测试内容

语文读本6-7页《4.春天》

2、测试要求

(1)请家长以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倾听计时并正确打分。

(2)一旦测试开始,家长不要提问、打断孩子的阅读,严肃慎重地完成此次测试。

3、计分标准及得分(每有一小项不合要求,扣1分。

①坐姿规范,声音响亮。(2分)您的孩子得__分。

②发音准确,吐字清晰。(2分)得__分。

③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3分)得__分。

④不顿读,不唱读,不指读。(3分)得__分。

4、学生___此次朗读用时_分钟,共计得分__,等次__。(9-10分为优;7-8分为良;6分为合格;6分以下为不合格)

家长签名___

感谢您的参与!愿孩子一路伴着朗读快乐成长!

推荐第10篇:一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心得

二年级朗读教学的几点心得

京山小学 李卉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对阅读教学提出“要重视朗读”的明确要求。面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好朗读,发挥朗读的最大作用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兴趣

现代的教育观,要求教师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变得敢于读书,乐于读书。所以,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句(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或读错字时,不批评,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如教材《识字1》“百鸟争鸣”中“争”(zheng)这个字不容易读准,朗读时,有的学生把“争”读成“zeng”,有的读成“zen ”,还有的读成“zhen”。面对读错音的学生,我不斥责,而是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一遍又一便地纠正,学生呢,则一个个大胆地读,直到读正确为止。

另外,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读书的伙伴,和学生一起读书。这样,学生置身于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合作的读书环境中,才会喜欢读书,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愉悦。

二、交给学生读书的权力,激发学生“我会读”的内在愿望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我让学生轮流承担朗读第一遍课文的任务,调动班上每一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相信“我会读”。读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像教材第二课《春雨的色彩》,上课前,我就布置由第二组的学生负责在课堂上朗读第一遍课文。学生为了顺利地完成朗读任务,就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读,结果在课堂上,我听到了第二组学生最好的一次朗读。在评读中,大家都认为描写春雨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读得最好。因为学生用轻缓的语速朗读,让人好象真的听到了春雨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当我好奇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这样读呢?学生回答说,“春雨不是轻轻地落到地上吗?所以我们就用轻轻的语气读。”此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当老师把学生定位为读书的小主人时,不待老师教,学生以读导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读中见悟的目的。

三、变换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导读等,但最能引起学生朗读兴趣,感受朗读乐趣的有以下几种朗读形式:

1、分角色朗读

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春雨的色彩》一课,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此时,学生已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

2、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两种:(1)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路》、《夏夜多美》等生动有趣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2)动作表演式朗读。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第三自然段,用连续的动词“挖”“挑选”“移 ”“填”“扶”把邓爷爷植树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为了加深对这一段的理解,特别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多的“挖”和“填”这两个动作的理解,在朗读这一段时,我安排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做做读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3、竞赛式朗读

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谁是最佳朗读员”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朗读教学中。竞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4、想象式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边朗读边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如学生朗读《村居》这首诗时,我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结果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一群小孩在青草地上放风筝;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春天来了,小草绿了,黄莺飞,燕子舞;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好像看到四海公园池塘边柳树那长长的柳枝在飘来飘去……想象式朗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想像能力。

5、配乐朗读

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种种途径,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从而最终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第11篇: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朗读从小抓起,因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确的语感有助于小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学习兴趣。具体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读准字音。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第二,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二、注意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现在,有些学生点读或唱读的现象严重,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第二,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三、读出语调。

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操作方法如下:

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

2、注意找准朗读的重音。如《书包里的秘密》一课,课题中的“秘密”一词,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是重音。又如《春晓》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用下面读法,读好重音、停顿和速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如《狼和小羊》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读出狼那种恶狠狠、蛮不讲理、凶残的语气。

四、品味词语

品味词语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些准确、传神、生动的词语,让学生主动品味其语言的内涵,有助于学生领悟文章情感,理解课文内涵。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品味,朗读句子的时候,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一年下册《春天的手》中有这样几个与动作有关的词语:抚摸、掠过、拂过、拍着、拉着等,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现帮助理解词义,有助于他们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从而用恰当的语气来表达感悟。 感受和技巧在朗读中都不能忽视,感受得越深,语言技巧就发挥得越充分;语言技巧运用好了,又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朗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新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怎么读才能提高朗读水平呢?教师可以通过几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恰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读,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喜欢朗读,投入更多的感情读,发自内心的读,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一、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1.注重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老师“读”的真情可以感染学生,也可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在教学中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审美情趣的氛围,通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达到激发“读”的兴趣的目的。

3.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

4.丰富朗读形式,调动积极性。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

5.优化评价语言,增强情趣。用激励性的评语,激发朗读兴趣和信心,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你真是一个小播音员,可以上电视台了。”“你这儿读得真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在重些就更了不起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语言,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领读。教师或学生均可领着学生朗读,也可小组内小组长领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

(4)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课文,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三、适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小学生善于模仿,在他们的眼里,老师是神圣的,他们常常爱模仿老师的动作、表情甚至说话的语气。教师的范读,可以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带着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想学习的兴趣。另外,老师范读,学生就能对全文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方便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同时也降低了学生读准字音的难度(低年级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感觉比较困难,如生字很多,有些句子较长,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就可将范读作为一种引导手段,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范读的过程中,不仅浓缩着教师对教材的深刻领悟,伴随着音韵的魅力,而且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荷花》一课,老师范读以后,孩子们好像都陶醉了。有的说:“课文写得美,老师读得更美!”有的说:“听着您读,我好像自己也真的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气、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所感染了。不知不觉中,老师的范读,为学生学习朗读树立了榜样。

四、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经过观察,我发现,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孩子却读得干干巴巴。尤其是一些认字慢,学前教育不充分或者家里没有相应学习环境的孩子。怎么能让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发展呢?我想,只要从这些孩子的角度出发,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就是成功。所以在朗读能力的培养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每个孩子的发展。这一观点,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孩子读每篇课文后,家长们都会很认真地签字,但签的不仅仅是姓名,而是关于孩子读这篇课文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每天打开孩子们的课本,我都能了解到他们在家读书的情况:“小宇前两遍读得没感情,但越读越好。特别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希望你能读得更好二’“瑶瑶读得很流利,就是有几个字音不准确:称、兴、艘。”“鹤鹤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表情也不错。”“亮亮读了课文,可以得五颗星。”“今天读得不够认真,还要努力。”……

2.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的看见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要下雨了》一课时,一位学生在读燕子告诉兔子的话时很轻很轻,教师就这样说:“说得很明白,可惜有点轻,小白兔可听不清,你能再大声地告诉小白兔吗?”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3.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姥姥说的话“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时,教师边点评边引导:“这位姥姥,你刚才脸上笑眯眯的,外孙女帮你挠痒痒,你有什么感觉呀?”这位朗读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奶奶了:“我觉得很舒服,很幸福。”“有这么个懂事的外孙女,奶奶你真是好福气呀!还有哪位幸福的奶奶愿意夸夸你懂事的外孙女?”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除此之外,课堂上,对于有进步的孩子,我一定要把他的成功告诉大家,让同学们夸夸他。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让暂时有困难的孩子充满了继续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读得不认真和退步的孩子,不指出也不行。我常常说,“老师一直相信你能够读得更好”“你完全可以读好”“只是再用心一点就更好了”之类的话。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的成功也会使你感到惊喜。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人的朗读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见解。所谓殊途同归,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第12篇: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相当重要,它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美妙,从而陶冶美的情操。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源地”。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 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如在朗读《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学生们在幼儿时期家长就教会他们背诵了。但诗意是什么?学生一知半解。我就引导学生先读课文(边读边听凄凉的古筝音乐),了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时值中秋佳节之际,天上月圆,人间团聚,而诗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头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是一种思乡情。经过诗文对照,学生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朗读面部表情就比较严肃了。并通过语气的变换,朗读时气氛的渲染,使学生理解作者一个人在外孤独冷清的场面。 读完古诗,有几个学生说自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样较难理解的古诗意境,经过老师对当时情境的渲染,在学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有了这样的感觉,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就能通过学生的朗读把课文的意境展现出来。 二 联系生活实际,读出真情实感

朗读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他们的情绪,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并加以换位思考,接着让他们自读课文,进一步揣摩感情,多读几遍“其义自见”,学生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来。如讲读《青蛙看海》一课,课文是按青蛙想看海—努力登山—看到海的顺序写的。全文的朗读语气也随青蛙的心情变化而改变,所以先要着重体会青蛙的心情。教学时,笔者先提出了“如果你特别想看到大海,可是前面有一座高山挡着你的去路,你的心里感觉怎样”

等类似问题,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心情来体会课文内容,再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后大家一起评论,语气对不对,教师可这样鼓励“读得不错,谁能比他读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以锻炼的机会。最后,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青蛙看海》一课是急切→高兴→失望→希望→又高兴又轻松的语气特点,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够绘声绘色的朗读课文了。

三 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评价至关重要。恰当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中,不乏如翘大拇指、夸“你真棒”、“大家拍手表扬他(她)”,还有夹杂英文的表扬方式等等外在的评价方式,而深入文本、结合对文本感悟进行的切实评价不多,两者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月亮湾》一课中写河岸上桃花多而美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的看见了朝霞般的桃花!”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在上《月亮湾》一课时,很多孩子喜欢写河里的小鱼和倒影的句子,孩子读不好时,你可以先夸奖他的优点,再说:“就是有点可惜,小鱼好像有点不开心了,谁能让小鱼开心呢?”学生自然会扣住“一群群”和“游来游去”。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朗读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角色移位。根据学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参与朗读。如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当学生读到青蛙说的“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 话时,教师边点评边引导:“你这只可爱的小青蛙过冬,不用飞很远的路,只要钻进泥土睡觉,你有什么感觉呀?”这位朗读的同学马上意识到自己就是青蛙的了:“我觉得很得意,很满足。”“那能把你的得意满足给大家表演一下吗?”学生自然会抓住“饱饱的”“好好睡上一大觉”来读,同时加以动作表示“饱饱的”,角色移位后的朗读更具真情,更有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形为,由

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如果我们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时,学生们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学校 匡青海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培养 学生 作文 能力

作文教学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呢?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兴趣、态度和习惯。作文能力属于智能因素,要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不定期必须重视非智能因素的影响。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和坚持。因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十分迫切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培养:提高对写作的认识。兴趣的产生基于需要,写作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在现代社会中,写作水平的高低已影响到一个人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深刻认识到写作是文明人类不可缺少的需要,能培养和加深对写作的感情。同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成功可以与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成功激增兴趣,兴趣导致成功;越是成功越有兴趣,越有兴趣越会成功。赞扬学生的好作文和写作中的进步,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特别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批改作文中发现好作文和有进步的,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也可以用榜样来诱导学生。唐宋古文八大家中的“三苏”,在家庭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才能方面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我所担任的

两个班,听到“作文”两字就头痛,叫他们写作文更不用说了。作文有“怕”字这拦路虎,怎样写也没多大变化。针对这情况,进行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如:知识竞赛、背诵比赛等等。在本学期学习第一单元时,有两课是要求背诵的,于是就开展朗诵比赛。在准备过程中可以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们比以前认真多了,都想在比赛中大显身手。在比赛中有些同学朗读很有感情,态度大方自然;有的胆子很小,一到讲台就钻到讲台下躲起来,引得同学哄堂大笑。比赛后,就布置了这周的周记:记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过两天我收来看,大部分写的比以前进步了,能把这次活动的经过写清楚,且体现“有趣”,有位同学在结尾处这样写:“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60位同学朗读,虽然我朗读得不好,但我知道要是自己下苦功常练,我肯定能朗诵得不错。这次朗诵比赛真有意义,使我看到了别人的优点,更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活动后写的作文内容充实多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培养对语文的兴趣,作文的兴趣会被激发的,有了兴趣,学写作文的动机就油然而生。同时要纠正学生把作文看作任务或者是负担的态度。有了兴趣,有了正确的态度,就要培养学生常作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平常有什么触动心灵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一篇文章了,因而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

其次,教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无论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来自生活,观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功。通过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观察在文章写作中,尤其是在记叙文写作和文学创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认为观察是“基本要项”;老舍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且要善于观察生活,会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如:在班中有些同学成绩差,读了两三个星期又想读了,有的成绩好的,也想出去打工赚钱,且说:“读书无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同学说法写一则短评。从这里向学生讲明,虽然是很平常随口而出的话,都可以捕捉来议论分析,纠正其错误。留心观察生活,无论大事、小事都把它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觉得胸中无物可写了。因而,观察是学习写作、准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又扎实又宽阔的途径。

再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作文来教学。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从写作心理看,阅读能提供兴趣和意识;从写作内容看,阅读能提供观点和材料;从写作技能看,阅读能提供语言和

技巧;从学习写作的途径看,阅读是写作的“老师”。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王充写《论衡》,阅读了《汉书》“艺文志”列举的1300卷书。即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巨大作用。我针对现阶段的学生现状,尤其引导学生对范文的阅读。这个学期重点学习议论文,对于新接触的文体学生总是摸不着头绪。如:在指导学生阅读马南屯的《从三到万》时,教会学生抓住这篇议论文的学习重点:学习从一个故事引京广线点的写法。我讲这内容时,我就先讲了富翁的儿子刚学会

一、

二、三,就以为看书什么都学会了,飘飘然了,就辞退了教师,有一次他父亲叫他写请帖,有个朋友姓万,他写一个早上,一个“万”字也没写好,只写了五百画。于是我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们认为富翁的儿子怎样呢?”学生答:“骄傲自满。”又问:“换一种说法又是怎样呢?”学生答:“不够谦虚”。再问:“那么你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怎样才能学到本领呢?”有些答:“谦虚谨慎。”有些说:“不要忽视老师的作用。”于是我把这两种答案综合归纳,就是讲故事后引出的论点了。我说:“你们在写议论文时就可以学习本文的写法——从故事引出论点。先说一个故事,再结合你所写的故事表明你的看法,即论点。”课后,写这单元的作文时,有部分学生已学会从故事引出论点和写法。如:有位同学在文章的开头就叙述了父子扛驴的故事,然后提出:“一个人做事要有主见,否则,就任凭别人左摆右摆,什么事也没有干成。”可见,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作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此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注重作文的批改、评讲等必要的环节。在批改、评讲时要指出他们作文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如学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好的表现在:能结合材料提出论点,并围绕着的提出的论点摆事实,讲道理,并联系实际深化论点来结束全文。不足的地方恰恰与之相反。通过批改、对比评讲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总之,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写作能力的素质就包含了思想素质、语文素质、创造能力的素质等。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指导小学生作文三法

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每逢看到题目,便愁眉苦脸,迟迟不能下笔。我认为,造成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命题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以致学生提起笔来感到无从下笔。鉴于这种情况,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拟定文章题目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作文素材,学生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一、回忆生活,打开记忆仓库每次作文,我都事先把题目公布出来,如《起床之后》、《上学路上》、《第一次洗衣》、《拔河比赛》、《扫树叶》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有时间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感受最深、记得最牢的人和事。这样一来,学生记忆的仓库打开了,素材丰富了,灵感也有了。有一位学生在《扫树叶》一文中这样写道:

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风一吹,树叶一片片、一阵阵飘落下来。有的随风直打旋,像飞舞着的蝴蝶一样好看。校园里落叶积满了地,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喇叭,还有的像粽子。

我和小兰挥动扫帚,使劲地扫,树叶很快堆成一座小山。不一会,我身上便汗津津的,胳膊也酸溜溜的,不听使唤了。我把身子靠在树上埋怨说:“妈妈平时只知道让俺读书、写字,就是不让俺参加劳动。”一边说一边弯下腰去拣了几片最大的树叶,当作扇子摇着。小兰看见了,打趣地说:“华姐姐,要是给那树叶加个长把儿,你不就是铁扇公主了吗?”我白了她一眼,赶忙回击她:“我要是铁扇公主,那你不就是随从的小妖精了吗!”

这篇习作,写得形象生动,亲切感人,逼真地反映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

二、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生活中,有许多能令人动情的场面,却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留心这动情的瞬间,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留心生活,及时收集作文素材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留心与不留心的差别很大,比如,教学楼,学生一天总要上下几次,比较熟悉吧,可要问从一楼到三楼楼梯共有几级台阶,却很少有人说得准确,而口袋里的钱,虽不能时时数着,大都知道有多少。这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次,我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山羊和绵羊的外形。观察后,一位学生在《山羊和绵羊》一文中用对比的方法写道:山羊的角比较直,角尖向后竖着,绵羊的角比较弯,多向下盘在脖子两侧。公山羊有胡须,公绵羊没有胡须。山羊的尾巴又短又直,爱摇动,绵羊的尾巴又肥又长,老是耷拉着。山羊的毛又短又直又松散,绵羊的毛又长又密又卷曲。这篇作文,写得具体、详细。我把这位学生请到办公室,一边批改作文,一边问他:“你写公山羊有胡须,母山羊有胡须没有?”“有!”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又问他:“你知道绵羊的尾巴老是耷拉着是因为什么吗?”他想了一会说:“可能是因为太大了,摇不动。”我认为这位学生在观察时是留心了,动脑筋了,要不准会在我这突然袭击下吃败仗。

留心生活,不仅能发现事物的表象特征,也能发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以至引发文思,从而达到胸有所积不吐不快、下笔左右逢源的状态。

三、基于生活,展开丰富想象写作是一种艰辛的劳动,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剪裁、谋篇,才能写出有内容、有感情的文章。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要从原材料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科学的、符合规律的想象。当然,想象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常识的基础上。作者对现实题材把握得越多,想象的翅膀就越能够展开。如《灯光下的校园》这个题目,一位学生通过想象,写得就颇具特色:“校园里一片寂静,天空没有月亮,只有几颗星星眨巴着眼睛,像是偷看着这校园中的情景。落叶时节,微风载着凉意,有意无意地吹了进来。灯光下的老师办公室,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人类的良知和文明,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文中将教师的办公室比作灯塔,贴切、得体,虚实结合,给人以清新隽永之感。这种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想象,既入情入理,又生动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力量。

体验生活:作文材料情趣化

现在一些学生怕作文,一到作文课,老师布置完作文题目,下面就唧唧喳喳好一阵。他们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敷衍成篇,草草了事。语言枯燥,内容单薄,味同嚼蜡。就这样左一次地写,又一次地写,一个学期下来,把他们的作文都拿来比较比较,基本上还是原地踏步,收效甚微。老师批改的心血以及学生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付之东流。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怕作文。“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正如一本好书会使人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百读不厌。例如新版教材都在选文、内容、配图、装帧上良苦用心,以唤起学生对教材产生直接兴趣。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情境,美好的人物、心灵,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对美的期待和向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应该从作文材料入手,引导学生能从生活中体验到写作的乐 趣,从写作中体验到生活的情趣。

1.生活寻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引导学生在作文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鼓励学生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是作文教学的坦途大道。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比如春天来了,我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回到家后,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

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作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这样的指导,小学生的习作是写自己的生活,写心里的话,写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快乐的事,快乐地写,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去想、去做„„

2.实践凝趣。生活是作文的矿藏。情感是作文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矿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情感是作文的源泉,喷涌面出,择地而流。“经历即文章”让学生去开采生活这一矿藏,让学生去寻觅情感这一源泉,是激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人有两件宝,动手又动脑”;实践练习作,效果快又好。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体会到,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信心的好方法。比如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鬼当家”、“买一次东西砍一次价”、“让妈妈(爸爸)感动一次”等生活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又如在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习作实践活动,如指导小学生当小记者,编辑手抄报;组织学生举行优秀作文讨论会,集体评价作文;指导学生给自己的作文画插图等等,让学生把习作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既动手又动脑、动心、动情,极大地凝聚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据我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作文。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的震撼。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与交流,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呢?我觉得可以在体验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

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有多少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然而,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 的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关爱校园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由于校园生活也是教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课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

此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2、引导学生关爱家庭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可布置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今天我当家,上菜场买菜,烧饭、烧菜,洗碗;给爸爸妈妈献上一杯茶;在\"三八\"给妈妈制作贺卡;在父母不在家时当一回小主人,有礼貌地接待客人;随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外出旅游......在家庭生活中,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参加的家务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进行评价,从中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

3、引导学生关爱社会

社会生活五彩缤纷,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可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去公园或其他公共场地打扫卫生;调查采访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参观书画展......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当商店营业员、公交车售票员等。如一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找人签名,每人需签满20人以上。为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与许多人交往,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克服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各种体验,这些都为孩子们创造了写作的源泉。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指出:\"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存在于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社会生活和人的个性生活的美,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宝藏\"。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时,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注意辨丑识真,揭恶以扬善,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审美情趣得以提高,再以美的形式来表达,即实现由\"物\"而\"美\"的转化。

第13篇: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初探

【内容提要】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但无论哪种评价方式,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这样,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关键词】教师学生评价方式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既有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也有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细微之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就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评价方式作些探索。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课堂上教师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全面、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实施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空间。

就拿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来说吧!首先,老师要扬起情感的风帆,专注地聆听学生的朗读,敏锐地捕捉朗读的精彩之处,及时作出饱含激情而又恰当贴切的评价,让师生进行以文本为中介的人文对话。请看孙建锋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一男生朗读《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的一段话,浑厚有力,声情并茂,神色庄重。读毕,孙老师立即作出评价:“大家都听到这位同学把苏格拉底的话读得如洪钟般,能震撼人的灵魂,可却没有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朗读,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一段极富个性的评价,不仅指出了该生的朗读好在哪里:震撼人的灵魂,而且点明了为什么好:神情专注,并提醒所有同学“再一次聆听”,形成了真正的全方位的师生互动。而当那个男生又一次读完之后,孙老师又是一次语出惊人的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的苏格拉底。”不说读得怎样好,而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说明从其朗读的话语中感悟到了苏格拉底充满睿智的哲学思想。既是对本文的深刻阐释,又是对学生朗读效果的最佳赞赏,胜过了许多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赞语。至此,孙老师仍兴味盎然,又请一位女生再读此段。女生读完,孙老师以轻盈的语气点评:“可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的朗读如春雨般滋润人的心田,我想,你一定是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语毕,全教室掌声响起,笑语盈盈,把课堂教学推向了又一个高潮。三次朗读,三次评价,语语中的,层层推进,尽显个性化阅读的神韵和风采。

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读得那样可圈可点,精彩纷呈。在大部分情况下,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得不是感情不到位,就是语音语调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保护学生朗读热情,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巧妙点拨,以起到提醒和纠正的作用。如于永正老师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一位同学朗读时,把课文中描写杂草的“有气无力”一词读得很重,很响。而文中写杂草被除草剂喷射后“快完了”时显得“有气无力”,应该读得轻些。于老师没有马上指出应该怎么读,而是巧妙地进行启发:“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重读一遍,仍未读好。于老师风趣地说:“你没有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 他还做了个喷洒药水的动作。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终于读出了应有的语调。于老师评价道:“听了他的朗读,让人感到杂草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于老师幽默的语言终于让学生领悟到语言的内涵。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准确而得体的朗读评价,以达到及时矫正的效果,如贾志敏老师上课,让学生朗读后,常常有这样一些评价语:“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吗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表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真是绣口琴心,褒贬相宜,抑扬有度!

不可否认,学生个体认知程度的差异,决定了接受能力的高低,这在朗读上亦有明显的表现和巨大的差距,有的缺少当众朗读的勇气,有的难以纠正习惯性的错误。这部分学生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即使有,也往往以失败和难堪而告终,而富有责任心的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关顾这些“弱势群体”,较多地给他们以机会和鼓励,如于永正老师在一次教学中就举行了一次特殊的朗读比赛。每组挑选朗读水平最低的学生进行比赛,小组集体帮助强化训练,结果都读出了新的水平,让同学们集体评价,评出了四个第一。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评价,怎能不扬起学生前进的风帆呢?又如贾志敏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指导一学生朗读,那个同学因为连续六次都没能纠正自己的读音,伤心得快要哭出来了,贾老师仍充满信任地让他再读一遍。此时的贾老师是那么慈祥、和蔼,目光中满含着信任和期待。当这个学生终于在第七次读成功时,贾老师激动地把他抱了起来,这是贾老师对他的最好评价,对他的最真诚的赏识。贾老师的耐心和他那情不自禁的举动,感动了每一个师生,整个听课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热情、恰当、富于个性的朗读评价语是随机的,即兴的,常会带来瞬间的精彩,但她又深深扎根于教者丰厚的教学功底、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给予学生的不仅是一种能力和技巧,更是信心和力量,是让生命之舟在沧海中鼓起神奇风帆。所以, 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 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评价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发现对方的优点,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由此可见,相互评价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既让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去评价别人,发动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但是,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教师的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对于学生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应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能把同学作为学习的第三者(旁观者),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有所表示(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先肯定,再提不足,有建议更好)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王明同学,你读得不错,读出了柳树的美!林宇,你就差一点,你和老树感情不够深,声音有点哑。\"……慢慢的,我觉得学生由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地向客观的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原先的评价只是重视单向的评价,而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则突出双向性,也就是说,通过评价对方的优点,从中反省自己的缺点,又通过对方的缺点来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优点被别人承认时,内心会产生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眼光是非常犀利的,一点点的不足也不放过。例如:同学之间在互相看老师听写的生字时,对方有一点点的毛病也不放过,当对方问为什么时,他会说出原因,让对方听了之后,哑口无言,只好下决心下次把这个字写好。在寻找同学身上的优点时,他们会说:“小明的字写得比以前工整了”等等这些,不难看出学生在互相评价时是多么的认真。学生的互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有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的互评更全面,更客观,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学生互评的关键是发现对方的优点。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就会注意发现同学的言语、行为和作品的优点,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学生互评,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轻松、愉悦、平等的师

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 , 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 , 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 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在教学小语第三册《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教师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读出柳树的美,小枣说的话要用温和的语气读”……师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说我不会结枣子吧 \'我就没有听清楚。\"教师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教师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又如:音乐老师在歌曲范唱完后,诚恳地问学生:“老师唱得怎么样?”同学们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一个愉悦、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懂得了怎样更好地来学习音乐。这样的评价体系是立体的,交互的,开放的。

师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确实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以自身作为评价主体而对自我进行评价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利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评价,学生可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因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已的鞭策。自我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由学生自学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自学的欲望和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教师改善教学也能提供有益的信息。学生自我评价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己,获得成就感。

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后,都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注意以下的问题:自我评价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设定的方式:一是由教师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然后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由教师给出的几个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学生从中进行选择,然后进行自我评价;三是完全由学生自己设定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进行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这三种方式既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不同的评价主体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茄子和西红柿的异同,分工合作完成观察记录的活动中,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组活动开展的特别顺利,观察记录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就请这个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他想了一想,说\"我们小组,有的负责说,有的负责写,还有的专门帮助查字典,分工合作,很快完成了任务。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方法特别好。\"另一个组员补充道:\"你看我们组的同学,现在都在欣赏我们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很高兴!可是其他小组的同学每次都自己顾自己,谁也不听谁的,这样根本就合作不好。\"听了他们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老师及时地给予了鼓励,并号召其他组的同学向他们学习。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评价,如“现在我敢站在讲台上演讲了,我新学会了一篇课文,背了一首诗歌,学会了几个英语单词”等等都可以。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记录自己的优点,也要把自己的缺点记录下来,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评价自己,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提高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在自赏和自责中敢于肯定自己,提升自我,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

总之,评价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得法。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

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要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让他们都能茁壮的成长,让鲜花和小草都能得到阳光雨露,让学生人人都能成才。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叶澜等《新课程发展性教师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2、李志宏 王晓文主编《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新华出版社2004年8月

3、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教育部《新课程与评价改革》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教育部《新课程与学生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第14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朗读初探

朗读是集眼、耳、口、心于一体的复杂的心智活动,是阅读教学中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训练,良好的朗读行为作为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不仅仅是一种阅读形式,还是一种能使学生在阅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上有所突破和发展的行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能独立的、自主的进行阅读,形成具有自身优越性的朗读行为,就成为教师课前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做法。

一、尊重学生朗读行为和体会出的感受,让学生拥有朗读信心和发展空间。

过去,许多教师总是拿自己所认为“好”的朗读方式去框套学生的朗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从而影响朗读效果,甚至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课程标准》中阐述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由于学生心理特征、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一,加之生活经历的不同,致使他们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便会有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对学生的这一差异给予高度重视。教师不仅在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读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朗读习惯和自身所作出的表现,鼓励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朗读,充分肯定其朗读后的感受,使他们拥有朗读的信心,从而使其在朗读行为上拥有拓展的空间。

如:《父亲和鸟》中有这样的句子“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有位老师是这样引领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很爱鸟,他说话的声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生:父亲发现鸟很高兴。

生:父亲很喜欢鸟,因为当时没有风,树叶轻轻动一下,他就知道里面有鸟,说明他很注意观察鸟。

生:父亲能闻到鸟味,我们都闻不到,我也觉得父亲很爱鸟。

师:是啊,就在这样一片幽静、朦胧的树林里,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到,父亲却能发现鸟的存在。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父亲是多么地爱鸟、了解鸟啊!谁能把这些感受读出来呢?

学生站起来读得很轻,特别是读“嗯”时,还点了点头。

二、注重学生的有情感朗读,在朗读中实现情感体验。

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上,加以情感,这就使得学生在朗读上有了很大难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读后自身的感悟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色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实把握每一个环节不同情感的体现,进一步让学生通过课文进行情感体验之后进行朗读就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听着鸟儿快乐的叫声,你们快乐吗?那就快快乐乐地把这几句再读读,看谁能听懂画眉鸟在叫什么?

生1:画眉鸟在说:“欢迎光临,鸟的天堂欢迎小朋友们的到来。”

生2:人类朋友,看到了吗?我们生活得多快乐呀!这里是我们的天堂。

生3:小朋友们,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衷心地希望得到大家的保护,让这树更绿,让我的伙伴儿更多,好让更多的人能来做客,谢谢!

师:呵,能听懂鸟语,可真不简单!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看,这个例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领学生填补作者给读者留下的空白,与作者思想沟通,产生情感共鸣,那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叹。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挖掘文本潜在的意义,调动自己的思维、生活与知识积累、情感等,创造性地去填充这“空白”。这样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增强朗读兴趣和信心。

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在朗读时产生兴趣,还能使朗读效果从整体到个别的体现出来,更加全面的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更有效地得到情感体验。

1、范读。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因而范读便于模仿,更容易让学生深入课文情感境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等的范读,直接从他读中掌握字、词、句的含义,抓住朗读时所体现出来的语气,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因而,范读在学生的习得能力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齐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朗读机会,这种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注意停顿,便于集体纠正。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自我纠正,同时加深印象,避免错误。

3、指读。让不同朗读层次的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互相促进,提高水平。而学生也会在这一形式中将朗读中存在的不足暴露出来,这就有利于教师对其进行指导。

4、分角色读。让学生自主合作,分配角色,读前充分揣摩所扮角色的内心,读出与之相应的语气。这样的形式既使朗读充满情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帮读。由于学生朗读水平不同,许多学生有害怕教师的心理,那就可以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帮助水平较低的学生,这既能促进个体之间的发展,又能使整体得以提高,更激励了学生加强朗读训练。

6、小组合作读。以四到五人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朗读,既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实现“育人”的目的。通过实践,原来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这样的互动活动中变得自尊自爱了,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增强。同时,各小组之间可以开展赛读的形式,这不仅使组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还使朗读水平较低的学生,不断转变自我,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四、注重朗读评价方式,避免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失去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最忌讳使用对学生发展有不利因素的语言,例如“你朗读得不好。” “不行,读得太没有感情了。” 等等。这样的语言不仅有害课堂氛围,还使学生失去朗读的信心,抑制了朗读能力的发展。《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水平不同的学生,采用激励性、情趣化的语言,如“你这里读得真不错。”“你真像电视里的播音员。”“你真了不起,这多难读呀,你读得可真好。”教师只有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评判,才能使学生拥有爱朗读,会朗读,朗读好的能力。

这几点,看似简单,好像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小学生来讲,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做好这几点,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总而言之,文本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只有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多向人家学习,取长补短,就一定能掌握许多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方法,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第15篇: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材料]

怎样让学生朗读声情并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65-01

朗读是语文课上常用的教学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语文教材多数课文课后思考与练习的第一个作业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堂小学语文课,如果学生不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那就谈不上体会意思、品悟感情。教学研究者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一篇课文可以不讲,但决不能不读;可以少讲,但决不能少读;你可以讲不好,决不能读不好。我始终觉得这种观点非常正确,并且自觉地付诸行动之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句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下面谈一谈我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扎扎实实落实朗读教学的:

1.正确的姿势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

正确的朗读姿势很重要,因为它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的发育,也可以使学生朗读过程中的发声吐气准确、顺畅。在朗读中,我要求学生要坐姿端正:头身直、肩平、足平,两手将书捧起呈45度角。要把腰板挺起,以饱满的精神,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朗读。另外要注意发音正确,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注意表情,有情有韵。朗读就像说话、应轻轻松松、自自然然。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语文课上我注重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把时间留给他们,把机会留给他们,共同学习讨论。如: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读,分角色朗读,设情景读,评选朗读能手等,只要能激发学生有读的愿望和兴趣的?k法我都乐意去试一试。

3.有目的的指导朗读

读很重要,但不能盲目的读。每教一篇课文,对每次朗读的安排,我都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初读时,要求学生应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获得文章的整体感知;研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画面,使学生入情入境,在心灵上与文中的人物沟通;品读时,应读出语气、语调,抓住重点的词、句读出人物个性来,把自己的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每次朗读都是读前有要求。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指导学生抓住\"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北京的春节》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闹。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4.读后进行适当的朗读评价

学生朗读完后,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在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课堂上,我不是笼统的评价。如:\"很好,不错,你读出了感情\"这样的评价,并不能真切地让学生知道到底好在哪儿?而是具体地指出\"你读出了他当时高兴的心情?\"\"你还没有把你的决心读出来,能不能更坚定一点儿!\"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怎么读就能达到效果?总之,在朗读后,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及时给予肯定,学生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自信心就油然而生。

5.朗读形式多样化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形式:带读: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读;学生自由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范读;开火车读:按课文一节一节地开火车读。分角色朗读:先指导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研究语调和语气,在分别练习的基础上,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下去;还有齐读、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领读……多样化的读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愿读、乐读的氛围在班内传扬开来。例如《搭石》一课,我根据学生自愿原则,选择喜欢的段落、或认为优美的语段、或觉得自己读的好的语段在小组朗读,学生读得多而不腻烦,印象深而非机械重复,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评读、赛读……学生在读中相互碰撞、相互触发,每一个学生都变得想读、能读、爱读,且读出了美、读出了情趣、读出了感情。不少学生还指出了对方的优点与不足,正是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学生的读书兴趣被调动了起来。

讲授《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了模仿,通过这种模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每读一次时,我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提醒学生不能为读而读,使每一遍的读都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和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朗朗书声的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堂。朗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感悟课文。古人云:\"授之学生于鱼,莫如授之以渔\"。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有计划的培养,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也会从此喜欢上朗读的。

第16篇: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总结

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总结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极强,而且善于表演。为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现在课文讲究的是图文结合,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来说,最吸引学生眼球的是文本中的插图,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插图,然后自己描述插图,教师做相关的指导,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样学生就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感悟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这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字读准即可,读完一遍文本后,再次要求他们把课文读流利,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直到把课文读流利为主,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模仿能力强这一特点,教师做示范读,也可以找相关的录音示范读,充分调动学生读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说明原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阅读方法。再次让学生试着复述课文,在复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加入自己的语言,加入自己的语气,对课文进入深刻的理解,俗话说“熟能生巧”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感悟的情感进行表演,每个学生的表演欲望都是很强的,都想表现自己,这样他们就会认真的领会课文的内容,同时他也会根据其他表演者的表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语言,大家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除此之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对开展一句话或者一段话表心情的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去说话,让其他的学生去体会他的心情,这样不但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说话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学生一次性没有说成功,教师或者学生帮助他把语言修改到成功为止,让他重新去说,这样一点一点的他的感情就容易的表达出来了。语气也就掌握了,阅读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总之 朗读教学教师应该总是变换形式,常读常新

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可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可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可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以上是我的一个小结,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以后我会继续完善的。

第17篇: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古城中心小学

于艳丽

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下面我就针对重音、停顿、语调等几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重音。重音是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重音的表达是丰富多彩的,但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一字一顿法。就是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作短暂停顿,使所发出的声音迸出,铿锵有力。通常用来表现坚定的态度、强烈的情感。

(二)、拖长音节法即把要强调的字词的读音拉长,调值读得夸张些,借增加音节的长度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常用来表达较深沉的感情或耐人寻味的语意。比如: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爬天都峰》)“那么”二字之间采用拉长音节的方法,念到“么”时,又好似后面的气不足,有助于表达作者当时看到天都峰高和陡的程度,以及要爬上天都峰的困难,若只是一般地加大音量重读就不能表达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作者担心爬不上天都峰顶了。

(三)、重音读轻法。也就是控制音量,使气大于声,把要突出的词语轻柔而缓慢地读出。常用来表达怀念、悲伤、慈爱、缠绵等情感。比如: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了”前作短暂停顿,再轻轻读出,饱含对小女孩之死的同情和痛惜,可以表现出作者沉重的心情。 二.停顿。

(一)关键词停顿。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重音要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

(二) 标点符号停顿。在让学生读句的同时,还要教学生会读标点符号。根据标点符号不同的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句子”要读得平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如“下雪啦!下雪拉!”第二个“下”字读得稍重,强调下雪时高兴的心情,读出喜悦的语调。

3 抓住句子结构停顿。要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还必须注重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把长句子从课文中找出来,自己试读,接着互相读,指名读,然后大家评析,从而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明白这句话写了什么或谁怎么样了等等,再根据句子前后表示的意思来停顿,可用“/”画出停顿并正确朗读,如“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这一句就可以根据所画的停顿来朗读,

(三)、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

(四)、把握语速与语调。语速,就是朗读时声音语流快慢的变化。语调则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烘托环境气氛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语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平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常用平直调,表示庄重、悲痛、冷淡等感情。

(二) 升调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节或结构稍稍上扬。疑问句、感叹句常用上升调,表示疑问、反诘、号召、惊讶等感情。

(三) 降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或结构读得低弱而短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祝愿、感叹、恳求等感情。

(四) 曲调全句语调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表现为:有的句子,开头和结尾的语调都比较低,中间声音比较高;有的句子,则呈现出“低、高、低、高”式的变化。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反语、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直接影响着感情的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

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实际朗读时具体怎么读应结合课文来体会。

第18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阶段性总结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语文也被当作了一门知识性和纯理性的学科来教,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课题实施以来,我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针对课题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实践性的工作,使课题研究顺利推进,达到了课题初预定的目标。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1.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我始终认为,搞课题研究,扎扎实实进行实践固然重要,但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做法,不断充实调整研究思路则更为关键。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学习,具体分析在平时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2.大胆实践,优化朗读教学。(1)保证读书时间,培养良好习惯。

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留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2)、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我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的朗读进行比赛等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3)、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用范读指导;有时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用引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用齐读。

二、存在的问题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只重表层的技巧,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或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本阶段,虽然取得了点滴的成绩,但是要想彻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地创新实践,不断地努力。

第19篇: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层次性

指导小学生朗读要注意层次性

钟祥市磷矿镇陈安小学夏德刚

关键词:朗读层次读通读懂读好多读

今日,笔者听一位年轻教师的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先是齐读,然后点名读,又是齐读,连续三五遍。几遍比较,只是读多之后,较之原来通顺。后来引导学生给诗文划分节奏,又是三五遍的朗读。此时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教师又是讲解诗文意思,又是分析感情。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一首诗还没上完。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首先教师要对自己安排的教学环节了如指掌。以上教师一堂课没有上完一首诗,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我们每一个环节应该达成哪一个目标,到哪一个程度合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认为:指导朗读要注意层次性,教师要对每一个环节应达成的目标心中有数。一般的讲读课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一、读通课文,夯实基础。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是学生感悟课文的前提。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下,应充分保证时间,让学生在自读中解决文字的障碍,在读中感悟词句的连贯性。学生不但要读准生字词,还要能合理地进行词语组合,形成语流,要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现象。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认读,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②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错读、不读破句;③大致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读懂课文,突出个性。

语感训练的意义在于“教是为了不教”,在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形成。学生可通过语文的实践训练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阅读中首先要不断地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才能不断地加强语感。学生具有独立人格,是感悟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产生他们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在读中做到边读边想,提出问题;边读边体会,感知课文;边读边品,品味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有两位教师教《一去二三里》,其中有一位教师先看图,再学习古诗。笔者认为书上的插图只是画家个人读了这首诗后浮现在他眼前的画面,只是他个人的体会。先看图就是把别人的阅读感受强加给了学生,学生充其量只不过是直观地感受了一幅美丽的画,根本没有从诗中去感受那令诗人有感而发的美丽风光。第二位教师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读通古诗;再听古诗,并在听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好像看见了什么。然后,把自己脑中的图画与教师出示的图画作一比较,看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把古诗的画面浮现在脑中,在读中感知课文。这样,在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给了学生一个阅读要有自己独特感受的意识,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读中还应注意语义的疏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配注意力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合理调动多感官的参与,边读、边听、边想,做到目视、口诵、耳闻、心动。一边读一边调动已有的知识,联系上下文,

对课文进行意义的疏通和整合。教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好课文,整体把握。

读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以感促读,读中感悟。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是学生增强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

1.加强示范。现代教育手段、同学的示范、教师的范读,都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和模仿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技法,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2.读好课文,以读代讲。语感具有直觉性,它是对语言的本能反映。因而必须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能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讲”“问”往往流于形式,过于繁琐,有时会破坏课文的整体性。所以,应让位于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第一场雪》时给学生安排了三遍读:第一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理解内容;第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根据自己在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抠语言文字。支老师要求学生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把山村冬夜“读得很静很静”,把雪景“读得很美很美”。

四、广泛阅读,加强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书要苦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言语美。”这其中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言语美”就是语感训练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大凡爱读书的人,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文字的把握准确。积累语言是形成语言敏锐感受力的重要前提,而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多背。

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学生喜欢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高年级学生可推荐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一篇带多篇,用一段带全书。如学习了《景阳冈》后,引导学生读《水浒》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给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要选书中的精彩片段讲给学生听,设悬念吸引学生去读。

第20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总结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总结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

有感情地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所体现的意境美、所反映的情感美、所营造的和谐美、所表现的音乐美、所富有的变化美,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根据本次教研活动,我总结如下:

一、适当地进行教师范读

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尽管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学习,但并不等于不要教师教了。相反,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你可能“读得不好”,但你可以“读得很认真、很动情”,这样一来,学生在你的影响下也会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的,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就更近了。

二、适当地介绍写作背景

我觉得有感情朗读应以学生的感悟为基础,使学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达成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可我们现在的小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离实际生活还是挺远的,我们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如果对这些文章不作必要的背景介绍,想必学生是难以读出感情的。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尽管许多课堂上初读、引读、领读、对读、轮读、接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读声琅琅,可是就是感觉没有读出语文课的味道。这样一味、单调地读书,学生究竟获取了多少语文素养?因此给学生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学生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再多读、细读,慢慢去咀嚼、品尝。我觉得适当地将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一下介绍,要创设适时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用自己的朗读自然地传达出文本所要表达的感受,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提倡个性化的朗读

为了达成“有感情朗读”,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请把xx感情读出来”。这种要求显然是“千人一面”,是老师将自身的感受强加给学生的。同一句话、同一篇课文要求学生读出相同的感觉,显然是不符合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使更多同学的朗读达到老师满意,老师们便在语速、语调、轻重等朗读技巧上下功夫,课堂上这样的话不绝于耳:“你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读得快一点就好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当然地装腔作势,甚至拿腔拿调。过分强调朗读技巧的做法根本是本末倒置,不可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也如此,可能不同经历的学生读出来的感情也就不一样。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只要是真心地读、真情地读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胜于教师精讲细讲。

一年级学生朗读范文
《一年级学生朗读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