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23:14: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

摘要:研究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然后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于历史演进,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总结。

Research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

(*****************************

Abstract: Researc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nee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ulture,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sour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summarized.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并系统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四项基本内容。随即学术理论界多角度、多层而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遂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党的十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学者们更是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多种提炼思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同时也带来了似乎更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问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和同质性。两者都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者是对同一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四个基本内容,相互承递、有机统一,构成一套多层次、多角度的价值体系,分别从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和道德准则等不同层次上,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完整的价值参照系和建设标准。在这个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框架体系之中,既然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那么显然就应该存在把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联系、贯通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因为“从价值的本质、价值的作用到价值的创造、价值的认识、价值的实现,其中每一个部分都离不开价值观念和对一定价值观念的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包含丰富内容的价值体系,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根本的观点和最概括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灵魂。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又各有侧重,有所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最高价值、核心价值、基本价值与具体价值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升,是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共同指向,没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失去共同的目标,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炼。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大厦的观念模型和崇高理念。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先进人物或政党在白己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要凝练白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根据社会的具体状况,制定该社会的奋斗目标, 以达到凝聚社会成员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

与历史演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问题是一个理论热点,也是一个理论难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者较多,由于出发点和视角选择的不同而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有学者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提供了深层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罗文东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吴新文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获取思想灵感,必须从延续一百多年的世界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吸收丰富营养,必须从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借鉴经验教训。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既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有学者把马克思

主义实践观点作为价值观问题的本体论立场和

方法论预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逻辑框架,并为我们批判性地认识和解构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探讨现实社会中合理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原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方法。李英、盖伯琳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生产力论基础之上的。吴仲、刘新刚则从《资本论》文本的视角出发,认为马克思是“按照商品价值的辩证运动的顺序”即“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一逻辑顺序完成了“对资本物象的解蔽,揭露和批判了蕴含在资本主义物象背后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在消解资本主义社会,生成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按照相反的方向展开分析,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人认为马克思只有关于经济学领域的价值的概念,不存在自己完整的价值学说体系。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有着自己的完整价值学说体系。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亦即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消除物役、消除人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的根本途径,也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围绕这一核心逐次展开。董德刚教授认为:“价值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提出注重研究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比较薄弱,需要发掘有关思想资源;二是当代中国价值观问题十分突出,应当护以重视;三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不少问题值得研究。”袁祖社教授对学界关于邓小平价值观理论进行了综述性研究,将邓小平价值观有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和梳理,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邓小平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较为全面的学术视角。李忠杰教授则认为邓小平的思维中渗透和包含着非常深刻的价值论思想;江泽民同志不仅对价值问题给护了越来越大的关注,而且赋予了价值问题更高的理论地位、思想地位乃至政治地位,并且,江泽民同志实际上越来越多地触及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表明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正在

越来越深入地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问题紧密相连的是历史演进问题。在这方面,田海舰和邹卫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原始的丰富多样性到历史的具体性的展开,表现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进而他们从历时态角度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历史考察,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提炼与当代建构提供了学理支持和铺垫。学者李晓东从历史维度、社会现实维度、时代超越维度三个维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认为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从社会现实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从时代超越的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就是其追求和谐的理性精神,从而得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性质与基本精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自主创新”的结论。

由此可见,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和历史演进的研究有一定深度,并且都从各自研究的专长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因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出发,似乎都能找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来源,文化的相通性会让更多学者引入更多的看法和观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在笔者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的来源,一是理论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史,二是实践来源,即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以及经验教训所提供的启示。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梳理、解读和审视从经典作家到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领导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或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到胡锦涛的“一脉相承”中归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等非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比较中,在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主义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分析中,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

内涵

通过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考察,依据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任务和价值理想,基于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超越,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概括如下:

(一)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一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这就是我们的民主观。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民主是切实的、具体的,因而是真实的民主,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实质上是少数人垄断公权力、为少数人服务的民主,是形式和内容相分离、原则与实践相脱节的虚假民主。

(四)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就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公平正义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在以往一切剥削压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道义废墟中孕育生长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占据着公平正义的制高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命运,在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道义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五)团结和谐

团结和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全党的团结、党和人民的团结,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各政党、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及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局面;就是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是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 谐,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价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有力量,才能取得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党的团结统

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鲜明地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团结和谐还意味着社会大局的稳定,而稳定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倒一切的核心利益。

(六)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继承优良传统,又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既虚心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努力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唯有开放,先进和有用的东西才能进得来;唯有包容,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才能使自己充实和强大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

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

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4:18-24.[2]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

文稿,2012,02:4-7.

[3]徐艳玲.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述要[J].理论月刊,2012,07:5-10.

[4]杜飞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哈尔滨

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7-20+135.

[5]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

道德与文明,2008,02:71-74.

[6]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

思主义研究,2010,12:127-135.

[7]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

中央党校,200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