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06:00:1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初探

榆林市第八小学 马树林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重文章,轻学生,学生缺少了自主阅读、探究发现的愉悦。这样的阅读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解文的机器”,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阅读课望而生畏,这也使得学生面对经过专家精选的美文毫无感兴趣,而更钟情于课外读物,遨游于课外读物的丰富世界之中的原因。反映在写作上则出现了新的八股文的文章,不能真正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终极阅读目标!面对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中阅读的要求和目标,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我听过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不尽如人意的课却大量存在。往往是教师根据教科书的观点进行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教师给予不同方式的提示,学生沿着限定的正确途径进行解答,并以求得与教学法用书的观点相似或相同为“最高目标”。与此同时,对于文体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写作中的教学模式也充斥于阅读教学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首先应当充分挖掘丰富的民间文化、社会文化资源,丰富我们的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课改目标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语文教科书中的“话说家乡”、“利用图书馆”等教学内容正是从这一目标出发而编排的,除了指导好这些内容的学习实践以促进阅读的教学外,我认为语文中精选的篇目都是作者在实践中思考的并化为文字的思想的结晶,而读者“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其次是要精心组织好阅读教学课,盘活教材,构筑符合新课改理念的阅读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具有现代意义的阅读观。“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教师只有树立这种现代意义的阅读理念观,在教学中才能学会与学生的生命个体共存,共享,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与学生之间建构一种倾听,对话交流,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和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阅读教学目标才能成为可能,也才能使课改中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才能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理想!

我在教学《陌上桑》时,不是首先让学生翻译,再进行主题、写法的分析,因为这样会吃力不讨好,学生不喜欢。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设置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请听:“从罗敷的服饰来看,罗敷家庭是富有的,她干吗还要劳动?”“罗敷才十几岁,为什么有一个四十岁的丈夫,是不是他的小妾呢?”“太守还挺有礼貌的,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参考资料说他荒淫无耻啊?”我惊讶了,但在惊讶中,我不由得想:这才是新课程,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阅读观,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不同的设计其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前者重结果,重阅读中写作技巧,后者重过程,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还应当设计好情境教学,促进智能的指导。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其特点。而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是其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新课程在选材上也更关注这一点。选材很多都是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情境设置中的情感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丰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识,才能提高其阅读的兴趣,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升华,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情感去感爱生活中的一切,在心灵上获得共鸣和启发,领悟,真正做到以文促学,以情促学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做到促进语文智能、技能的掌握。

最后,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重视方法总结,培养个性能力: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阅读的情感体验,在个性化的同时,有方法可循。可分阶段对某一类型的文本读法,进行总结,班级交流,共同得到提升。比如针对文体进行总结。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去探究课文来提高。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浩如烟海的书,从阅读中去感悟。正如巴金在回忆学生生涯与创作的关系时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人文的文化底蕴,自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能让他们受用终生。

浅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切入方法

榆林市第八小学 马树林

摘 要:一堂好课往往从一个好的切入开始,读通一篇文学作品的关键也往往由一个好的切入展开。阅读教学中若能从文本的留白处、矛盾处、闪光处着手,带领学生细品勤思,对整篇文章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切入方法 教学效率

着名作家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朵花上说人情”,古语云:“拈一叶而知天下秋”,都是讲以小见大、由微见着、自淡见浓的道理。“小”其实是“大”的凝聚,“微”其实是“着”的浓缩,“淡”其实是“浓”的沉淀,文学作品往往也有这些奇妙的特征。中学生在文本阅读时要走进大师所描绘的多彩艺术境界,就必须要找准阅读切入口,才能起到一叶知秋、曲径通幽的效果。下面我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几点切入法。

一、此处无物胜有物——细品文本留白处

留白,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顾名思义,就是作画时留有空白,使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达到无物胜有物的效果。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也是如此,许多作家在表达主题时有意或无意地留下空白处,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处,就能给阅读者留下纵横驰骋的无限想象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窗》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这篇小说的主旨仅是批判远窗人丑恶的灵魂吗?经过讨论,有的提出“嫉妒毁美”;有的提出“高尚未必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未必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有的就近窗人的做法和结局提出在现代人际交往中该建立怎样的沟通方式,可谓见仁见智,一篇小小说呈现出多样的主题,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说,就是留下了主题的空白,这空白使得学生文思飞扬。再如《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学生细嚼“一一”二字,明白了其包含了多少国家的、民族的、个人的兴亡盛衰、沉浮成败。

如,在阅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采用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如,范进中举后发疯那一情节:“噫!好了!我中了!”学生问:“什么好了”“为什么好了”,学生发现空白;再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我中举了,从此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青云直上,不必挨饿受冻受人骂了”;再评价空白内容,从而了解科举制度世态炎凉,使范进喜极而疯。有的作品不仅语言中留有空白,有时一个标点,经过学生的探究也能发现丰富的潜台词。又如,《窗》中,远窗人为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安,但最后某深夜,近窗人病发,文中这样描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省略号中包含了远窗人私欲膨胀、见死不救的冷漠无情和近窗人痛苦的挣扎,抓住留白仔细品味就必能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深思。

由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入手品析文本的空白,从而发现藏在水下庄严宏伟的冰山主体,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紧扣文本矛盾点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相互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这句话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和“鸟鸣”来写“静”与“幽”,看似矛盾,实则以声写静,更突出山林之幽静。不少文学作品有时就借助矛盾的对立统一来突出主旨、刻画人物,因此引导学生从“矛盾点”入手,往往能抓住文本的重点和难点。

如,鲁迅在《孔乙己》的结尾这样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不确定,而“的确”又是确凿无疑,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似乎是矛盾的,但鲁迅先生为何要把它们放在一起呢?从此问切入,让学生去阅读、思考、争辩、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鲁迅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凉薄社会的批判和控诉就是通过这两个词表现出来的。“大约”是因为“我”到现在一直未见到孔乙己,也没有关于他的确切消息;但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店时的悲惨情况,折了腿、不会营生、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在这样一个麻木凉薄的社会中又怎么可能活下去?他的死是“的确的”。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性。再如《台阶》,我从父亲矛盾的心理和行动来切入。最初“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的感叹。”最后台阶造好了,父亲坐在台阶上“第二次他再坐在台阶上就比上次低了一级,然而,低了一级他还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初三的学生抓住了父亲前后矛盾的心理,仔细推敲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得出了这处矛盾真切的反映了父亲要求改善自己的地位,但父亲这个老实巴交的本分农民,其内心的自卑并没有真正的克服,深化了主题。

矛盾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文学本身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到作品中来,往往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魅力。老师要善于引导,点燃学生心中探索的热情,那么文本阅读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于细微处见精神——发现文本闪光点

许多文学作品常常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不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表达手法方面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征。抓住让学生为之一亮的闪光点切入,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从文题切入题目是文本的眼睛,甚至是文本灵魂的再现,文本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如,教学《三颗枸杞豆》一文时,就抓住题目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对这题目的想法。学生提出为什么是三颗?为什么是枸杞豆而不是别的东西?是有怎样寓意的枸杞豆?是谁送给谁的?然后再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水到渠成地得出了三颗枸杞豆非同寻常的意义,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从中心句切入就是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或是关键性的过渡句等。《社戏》一文,最后一句是关键,我就从文章最后一句切入,让学生去文中寻找“那夜似的好豆”是怎样的豆,“那夜似的好戏”是怎样的戏,你读出一种怎样的情愫?这些问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捕捉体会那特有的美景、自由的生活、淳朴善良的大人小孩、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受“我”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向往之情。

3、从文章情感切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幽径悲剧》就是抓住“悲”字切入,去感受作者“愚氓毁美”的悲痛,去感受作者那伟大的悲悯情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紧扣“那时是我的乐园”的“乐”来找寻作者在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和纯真童趣。以心阅文,以情激情,抓住文本中情感的亮点来切入更容易与学生形成共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文学作品探究性阅读的切入方法当然还有很多,但关键是:成功的切入要能架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要能高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促进思考,启迪智能,犹如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

走出困境

走出困境作文

《走出困境》读后感

抓住机遇,走出困境

高职大学语文如何走出困境教育论文

明确己任 走出困境

走出职教招生困境

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走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初探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走出困境初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