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形势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7: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课程形势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形势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内容提要

课堂,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主要场地。思考探讨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一种“生命课堂”,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最终实现促进生命发展,我们需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

1.“用”教材教,重建生成课程;

2.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3.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焕发生命的光彩;

4.课堂教学要灵活开放,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形势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2006年秋季,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天津展开。新课程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课程改革实践的主要场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而“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①。课堂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

反思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那么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教学目标上过于强调知识要求,而能力和情感目标淡化甚至缺位。在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的目标下,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教师为了迎合历史课程对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只好在讲透、说透知识的来龙去脉上下功夫。由于学生基本上是以强记的方法来学习历史,因此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背诵、抄写这些过细的知识点上,致使历史教学落实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任务流于形式。

其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教学中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左右教学流程,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以本为本”,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课本转。教师死教、死考,学生死学、死背,历史教学死气沉沉。“以本为本”还表现为教师竭力去维护教材的权威,维护自身的权威。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对于不同见解给予否定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便无从产生。最终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

其三,教学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强调的是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和选拔功能,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甚至把考试作为学业评价的惟一形式。在评价结果上以分数为表现形式,分数的作用被夸大,“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正是对这种评价的写照。这样不但使教学评价的教育作用降低甚至丧失,也造成许多学生对考试的焦虑,压抑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如上所述的课堂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课堂,其价值取向仅仅建立在单一地传授教科书现成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的创造过程与思维方法,不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价值,其实质是不注重人的发展。在传统课堂中:“知识”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缺失了“人”;没有激情的碰撞与灵性的飞扬,缺失了“情”;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价值所形成的思想引领无从实现,缺失了“魂”。缺失了人、缺失了情感、缺失了思想灵魂的课堂是毫无生机的。

二、课堂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究竟是什么?有学者即明确指出,如果我们站在一种新的高度来重新检视课堂、反思课堂,那么就可以看到,基础教育的课堂在定向上是着力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又如,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提升和完善生命的一个场所,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 ②。因而,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因此更具人文色彩” ③。如此解读,赋予了课堂一个更具有本体意义的深层境界——即,课堂是促进人的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

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指向了促进人的生命整体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的。由此而言,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一种“生命课堂”,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

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最终实现促进生命发展,我们需要努力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

三、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策略

1.“用”教材教,重建生成课程。

建构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主体不能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构建的基本的认识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也就是说,学生不可能通过复制成人生活方式来成长,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课程与教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经历,从而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感悟。在进入历史课堂前,学生关于“历史”的认识也不是空白一片。实际情况是,学生从小就感知着“历史”,形成着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总是带着自己的背景经验、独特的个体感受走进课堂,他们往往从教师、同学身上学到比从课本更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本已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一个引子,一个案例,课堂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为此,在新课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拓展教与学素材,努力开发身边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让课堂教学更加有生命力。

2.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学生生活与教育从来是不可分离的,教育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来实现。历史教学向人展示的不仅是科学世界,还有作为根本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在学生心目中,古老而厚重的历史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这就需要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一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有生命的教学”。

如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而言,也有一定的距离感。为了针对学生已有的经历,设计了“调查自己的长辈或邻居,对比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环节,让学生用身边事印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拉近历史学习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领悟改革开放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历史,生活处处皆历史。

3.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焕发生命的光彩

历史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有的学习活动最终要内化为学生的认知,最关键的是必须通过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才能达成。在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让学生在高思维含量的氛围中去体验历史。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就需要历史教师最大限度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学科课程内容中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另一方

面也要求教师本身必须要全副身心的融入其中,努力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如:讲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时,通过制造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是否应该否定“两个凡是”进行即席辩论,学生辩论过程如下:

生1: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发生了20世纪的第二次巨变,“两个凡是”既然是坚持毛主席的决策和指示,为什么要否定呢?

生2:因为“两个凡是”在本质上是继续坚持“*”以来的“左”倾错误。 生3:坚持“两个凡是”不仅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也是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生4:毛泽东一贯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生5: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他的决策和指示正是其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否定“两个凡是”也就否定了毛泽东思想。

生6: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等于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不等于说毛泽东所作的决策和指示都正确。例如“*”的发动就是严重的失误。

生7:当时“*”刚刚结束,各项建设百废待举,国家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坚持“两个凡是”不仅维护了领袖的权威,也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反之不仅会损害领袖的形象,还会造成人民群众思想的混乱。

生8:搞个人崇拜不等于维护领袖的权威,否定“两个凡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它不会损害领袖的形象,更不会造成群众思想的混乱。

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让所有学生都成为积极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课堂也会因为有了多维的对话体系而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为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创新,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经历、探索与体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4.课堂教学要灵活开放,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历史学习不是一种对历史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性的接受,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历史”的形态,——而且还是以历史主人翁的角色“经历历史”。生命课堂尤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的行为表现。有效互动的课堂讲求平等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师生间、生生间、情境与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能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历史课堂上,开展多种方法实现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尤其是后者的互动,增进课堂生命活力。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呢?叶澜教授和肖川博士曾以追问的形式,描绘了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情景: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我能否给他们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我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我能否从学生的眼中读出愿望?

我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我能否使学生觉得我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我能否使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欣喜?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我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 我能否帮助学生达到内心澄明、视野敞亮?

这些论述对我们感悟如何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学习不只是纯粹知识的增长,学习的主要意义取决于学生的课堂体验。

参考资料:

① 钟启泉:《课堂改革:学校改革的中心一与日本佐藤学教授的对话》,《全 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3期。)

②: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③:徐洁:课程改革呼唤课堂成为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浅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本质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几点思考

反腐倡廉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反贪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新形势下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