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二节 名家引领

发布时间:2020-03-01 19:47: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节 名家引领 班主任工作艺术

专家简介:米裕庆

我国著名德育专家、资深家庭教育专家。国家教育部讲师团主讲专家,中央教科所家庭教育顾问,全国模范班主任。曾先后参与多项国家级德育、家庭教育课题的研究。米老师在《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中提到:“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面对新形势,班主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尤其是提高当代青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素养已成为当今环境下刻不容缓的话题„„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多元华文化背景下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讲 在潜移默化中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建设班级文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认同心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班集体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会成为引导他们追求理想和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因此培养同学对班级的认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班主任要善于把班级取得的业绩、领导对班级的良好评价、家长的充分肯定以及科任老师的良好印象及时告诉大家,培养大家对班级的认同度,让他们产生自豪感,让同学们感到在这个班里学习,是非常荣幸和骄傲的。绚丽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实现更好地引导人、陶冶人的。可以根据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文化心理要求,开展征文比赛、演讲赛、手抄报比赛、教室布置设计大赛,互相“夸一夸”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班级学生美好的精神风貌,培育和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激发从众心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的心理,在归属动机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同辈团体所倡导的观念相协同。一般来说,各方面处在中间状态的同学居多,这些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在日常学习中是积极还是消极,取决于班主任如何引导。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巧用从众心理,充分发挥班刊与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的、向上的文化和精神,促成大家在行动、信仰、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可以利用每周的班务日志,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目光审视周围世界,通过学生的语言去鞭挞、批评发生在班级内部的不文明的言行,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于有损班级荣誉与文化建设的人和事及时曝光。同学们在看、评、比、想中,把榜样的业绩与自己的行为相联系,使平凡中的伟大,点滴中的真情化作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自觉行动。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宣传栏、黑板报等传播媒体,让好人好事上墙、上报,久而久之,少部分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就逐渐被主流价值观念所取代,从而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是无形的,但力量却是强大的,进而实现了班级文化建设所必需的良性循环。

三、利用模仿心理,发挥榜样的力量。

小学生最具有模仿心理,激发模仿心理,效果更为直接。利用学生模仿力强的特点,从各个角度树立榜样,靠榜样的力量,积极拓展班级文化空间。除班主任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外,还要密切注意学生动向,发现好风气的带头者,大力给予培养、教育、引导并不断提高其认识,增强其行为的稳定性,使之成为班集体的骨干和榜样。如定期开展 “评选全班之最 ”活动:“作业最整洁的人”、“上课发言最积极的人”、“课外知识最丰富的人”、“最多才多艺的人”、“劳动最积极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等等,这些方方面面的“之最”象一面面旗帜为同学们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四、运用心理强化,加强正作用。

强化理论认为,如果个人某项行为得到上级的肯定或奖酬,他就会再努力工作,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嘉奖,他就可能会放弃努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对于直接、间接做出贡献和成绩的学生,对积极优秀的班级文化产生正作用的人和事,都给予肯定和奖励,如果不这样,就等于宣布这样的行为没有价值,其积极性就会消失。因此,作为班主任,及时表扬或激励与班级文化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批评或惩罚与班级文化相背离的行为,使奖励与处罚成为班级文化的载体。

潜移默化的熏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会促使师生思想行为趋于同一目标,同化为统一的步调,凝聚成强有力的团队,从而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班集体。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在人类文化宝库中撷取思想精华,通过教室的设计、活动的开展、制度的建设、舆论的引导,以及人际关系的优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全面发展。

(一)、创建优美环境,发挥班级文化的熏陶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的教室,激人奋进的名言警句,生动活泼的板报,充满童趣的书画作品,富有创意的特长展示栏,内容丰富的“图书角”,反映了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这些文化景观,构成一种美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及生活方式。比如,每次拿到“文明班队”奖状时,我都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为这张奖状付出的努力,然后,让班长在全班学生面前,郑重地把它张贴在教室前面的墙壁上,最后鼓励他们要继续为班级争光。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教室文化建设的功能完全地呈现出来。

在创建优美班级环境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带领全班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并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二)、开展文化活动,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人格和个性的人才。相对而言,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使学生更充分地施展才华、发展个性。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能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

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限制、禁锢少年儿童的兴趣爱好,就不能让他们在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中摒弃糟粕、吸取精华。如果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枯燥,那么,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呢?

首先,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力求来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可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实际、重大节日和国内外大事,相应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画画比赛、歌咏比赛、校运会、体操比赛、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科技小制作、“假日农庄”劳动等。比如“三八”妇女节,举行“只要妈妈露笑脸”的小制作比赛、“五一劳动节”举行“今天你休息”的队会活动、“十一”国庆节举行“我爱你,祖国妈妈”诗歌朗诵会、电脑小报设计比赛等。

其次,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中,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让学生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班主任扮演着导演者、倡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彻底抛弃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了班级的精神环境,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发展了个性,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有序制度,发挥班级文化的约束功能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以班规、班纪为内容,班级师生共同制定、认同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每个学生时时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此外,班级制度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应根据校纪校规及班级实际情况,经全体学生讨论通过后实施,主要包括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项内容,并辅之以品德考核即纪律量化标准,使学生日常行为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

制度的制定对全班师生的言行举止起到调节、指导、教育的作用。但是制度制定后,并不是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要在制度的宣传和落实方面“做足”文章。在执行班级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到:

1、要将“硬制度”和“软管理”相结合。制度是硬性的,但制度的实施不应简单的执行,而应通过耐心、细致地说服工作和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认

识到制定制度的原因和意义,从而使学生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2、教师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应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躬身实践,方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今后对学生的教育。此外,教师唯有通过实践,才会发现制度中有待改善的方面,从而促使制度进一步完善。

(四)、培养正确舆论,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因此,要注意培养正确的班级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规范》、《守则》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晨会、班会、队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加强“爱班级”教育,培养集体意识。如学校公布“三无”(无买零食、无吃零食、无乱花钱)情况时,我都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耐心教育犯错的同学,指出错误无论大小都会影响集体荣誉,使犯错误的同学有一种对集体的愧疚感,这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使同学们懂得集体的荣誉来之不易,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集体荣誉,共同维护,不能因一时松懈、放松要求而损害集体荣誉。有了这种良好的集体意识,同学们就会自发地互相监督、提醒、帮助,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确定共同奋斗目标。根据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及班级实际情况、特点,提出班训和奋斗目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当“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先进集体”等,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形成一股比、学、赶、超的热潮。

第四、进行社会热点讨论。针对社会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如“小学生上网好吗?”“变调的生日歌”等,开展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五、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黑板报、图书角、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班级充满正确的舆论气氛,促进优良班风的形成。

(五)、优化人际关系,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与科任老师、家长关系等。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班级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调查表明,“师长+父母 +朋友”型的教师角色,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只要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出发,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相信班级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每一

个生命将在班级建设中闪光。

名家推荐

名家——窦桂梅

走近名家

名家进校园

感悟名家

名家寄语

名家名著

名家高考作文

名家名篇

名家进校园

第二节  名家引领
《第二节 名家引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