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心理效应

发布时间:2020-03-04 06:14: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心理效应

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庞其坤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它是指人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等内心活动在社会上及人们心理中所引起的客观反映和效果,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体现的是一种心理学的效应和规律。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来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并在理解、模仿和反复实践中不断创新,将会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包括“情境相似性效应”、“半途效应”、“登门槛效应”、“南风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角色效应”、“鲶鱼效应”、“霍桑效应”、“蝴蝶效应”、“增减效应”和“晕轮效应”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的培养目标主要侧重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长与发展。如何才能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想我们只要把握好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效应,并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我们在活动开展中充满智慧,就会让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虎添翼,更好地彰显它的培养目标和价值,并推动课程向良态发展。

一、在情境创设中,应用心理效应。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境创设中,我们应用“情境相似性”心理效应,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所谓的“情境相似性”是利用相似的情

境来更容易启动与新情境相联系的相关经验。

利用“情境相似性”创设情境,来激兴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把“情境相似性”应用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情境的引导去思考和实践,调动起与情境相联系的已有的相关经验,并进行研究性学习,会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来源于生活和社会,与学生息息相关。

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饮食与健康》一课,在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明在超市买了水果,不洗就吃;小华到有许多苍蝇围绕的地摊买烤羊肉串吃;小强踢完球,满头大汗,接着吃冷饮;小丽在冰箱里取出已过期的火腿吃;小美吃海鲜时把内脏和排泄物也吃了等;结果,他们都肚子疼的厉害,有的甚至呕吐恶心,最后入住医院。创设这样的情境是因为这些是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有可能是学生曾有过的生活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二、在主题研究中,应用心理效应

在主题的研究中,我们要好好把握“半途效应” 和“登门槛效应”。这样会让我们学生的主题研究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所谓的“半途效应”,就是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这样就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分析产生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制订的目标不够合理。目标制订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二是执行这个目标的人意志薄弱。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依据“半途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中,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多注意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磨练。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实行“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从易到难,不断深入。例如初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中期要达到什么目标,终期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不同的“小步子”来实现最终的大目标。同时要注意激励学生,让学生收获情感的满足,乐趣的体验,意志的锻炼,对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防止学生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所谓的“登门槛效应”,就是一种得寸进尺的积极运用。先提一个小的可以接受的要求,在慢慢渐渐提出有些可以接受的,直到最后提出先前不能接受的要求,都可以被接受了。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所以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在教师指导中,应用心理效应

在研究活动中,指导老师要好好把握“标签效应”、“罗森塔尔效

应”、“南风效应”和“蝴蝶效应”。这样会让老师的指导取得良好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帖上某种标签 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标签”,贴到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上,让他们的能力得到不同的鼓励与提升,继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其实这种标签反而是其他学科课堂所不能给的,原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大,可以给孩子们的标签是很多的。这个心理效应要好好利用。

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中,大多数学生都曾遇到过失败和挫折,这些经历对学生的自信心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几次失败后,有的同学就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以后再遇到挫折,他们就会认为失败是理所当然的;即使遇到了成功,他们也很难借此机会来提高自信心。我们指导老师该如何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实施积极的自我暗示训练,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可分解的学习目标和可操作的学习计划。

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罗森塔尔教授对两群老鼠随机地分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个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

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所以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理出来。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为给予每位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我们要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让学生对自己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满希望。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态度方法对待你所有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这样,你的学生就会越来越聪明的。同时还要注意:凡是学生能自己办到的事,坚决不替代;课堂上能少讲的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那么,你还给学生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南风效应来源于一则寓言故事:讲北风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活动中,指导老师一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采取符合学生实际和需要的管理方式,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二是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要人性化。指导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在情感上尊重人、关心人。在行为上激励人、焕发人,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指导老师是权力和威信的有机结合,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教师作为教育的灵魂人物,其教育水平的高低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为此我们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而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彰显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或一个人变化的先兆。因此老师对孩子细小事情的观察、关注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根本。因为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的复杂变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因为教育无小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四、在学生分组合作中,应用心理效应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组合作中,我们要注意应用好“角色效应”和“鲶鱼效应”。

所谓的“角色效应”,来源于一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主要是他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就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

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

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组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在组中所充当的角色会影响他们的性格。例如在经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分组合作的一段时间后,诸如学生的自尊心、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特征都有所变化。从全班的统计来看,原来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孤独、孤僻儿童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个班级的活动气氛、团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都有所改变。

既然学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响的。那么,怎样在分组合作过程中来发挥角色的良好效应呢?第一,教师可以运用伙伴选择法(即社会测量法),描成人际关系图和人际矩形图,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如哪些是“人缘儿”,哪些是“嫌弃儿”,哪些是中间型的。然后采取措施,用充当角色的方式促使“嫌弃儿”发生变化,例如发挥“嫌弃儿”的优势,充当其他一些必定要与同学们发生交往的角色。第二,组长、纪律委员等组内角色最好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当。

所谓的“鲶鱼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不少渔民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渔民误将一条鲶鱼掉进了装沙丁鱼的鱼舱里。当他回到岸边打开船舱时,惊奇的发现以前都会死的沙丁鱼竟然都活蹦乱跳地活着。渔夫马上发现,这是先前掉进去的鲶鱼的功劳。原来鲶鱼进入鱼舱后由于环境陌生,自然

会四处游动,到处挑起摩擦。把整舱鱼扰得上下浮动,也使水面不断波动,从而氧气充分,如此这般,就保证了沙丁鱼被活蹦乱跳地运进了渔港。后来,渔夫受到启发,每次都会在沙丁鱼的鱼舱中放几条鲶鱼,这样每次都能把鱼鲜活地运回海岸。“鲶鱼效应”指的是一种适度竞争效应。

在分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在每一研究小组中都可以放一条善于创新的“鲶鱼”引起头脑风暴,引起良性竞争,促进主题研究活动高效、圆满、创新地完成。

五、在汇报交流中,应用心理效应

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们可以应用“霍桑效应”和“成败效应”。 所谓的“霍桑效应”来源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仍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学生在研究活动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这时,在汇报交流的环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出来。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尽情地说,说出自己活动、研究中的困惑和不满。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自己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果他们的困惑得到解除,所有的问题老师和家长能帮助解决,提出的建议老师和家长都

能得到采纳,他们在研究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自信,这就是“霍桑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应用。

“成败效应”是指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和失败效应,是格维尔茨在研究中发现的。他的研究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解决了一类中一个问题之后,便不愿意再解决另一个相似的问题,而挑较为复杂的艰难的问题,藉以探索新的解决方法,而感到兴趣更浓。这就是显示学生的兴趣,不仅是来自容易的工作获得成功,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成功的境地,才会感到内心的愉快与愿望的满足。这就是努力后的成功效应。在另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因此,在阶段性汇报交流环节,教师应帮助能力强的学生将目标逐渐提高,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将目标适当放低,以便适合其能力和经验的不同,最后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六、在展示评价中,应用心理效应

在展示评价环节中,我们要合理应用“增减效应”和“晕轮效应”。 “增减效应”来源于心理学家们做的一系列的实验。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

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

为此在展示评价的环节,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你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当然在评价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当然我们还要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采取“增减效应”,以便更好地实施评价。

所谓“晕轮效应”指的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如果我们已经获得关于这个人的某些方面的好的信息,就更容易认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都不错,从而对这个人形成良好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又称晕轮效应,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因此在展示评价环节,我们不要受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要能够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争取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再综合进行评价,

有效防止“晕轮效应”的发生。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同学。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观察、记录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第六、要建立全面、科学的活动评价体系,特别是对涉及到学生活动的“评价指标”要慎重考虑。在评价学生时,按照指标进行就可减低误差程度。

七、在创新拓展中,应用心理效应

在创新拓展环节,我们要积极应用“头脑风暴效应”,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拓展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头脑风暴效应” 的表现:在我国也叫“诸葛亮会”、“头脑激荡法”、“开窍反应”,它将不同专业与背景的人集中到一起,让他们互相设想,互相撞击,以求得到新创造、新的构思方法。

在创新拓展环节中,我们要为学生的“头脑风暴效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头脑风暴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必须是能引发学生

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发散思维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要注意

一、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

二、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

三、是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现。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好地应用心理效应,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带来很多好处,它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管理与开展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教育时效,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好地发展,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总之,一句话,积极、合理地应用心理效应,将有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并推动该课程更快、更好、更高地向前发展!

【参考资料】《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作者::刘儒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暗示效应)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管理学中如何应用心理效应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人际交往心理效应知识在提升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效应在学生激励管理机制中的应用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心理效应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用心理效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