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心理学归纳总结 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

发布时间:2020-03-02 00:07: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编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二)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感觉的分类(多选):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

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分类(多选);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 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单)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治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治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吧知觉的对象优先从北京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治尽管客观事物具有各种不同属性,有各种不同部分组成,单我们总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

3.知觉的理解性(治我们在知觉任何事物是,总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或者经验解释他,并用语言 词吧它标志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影响任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客观有;第一,对象和北京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第四章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有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阶段) 记忆的分类: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出来的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

3.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人的记忆形式:记忆表象和语词

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记忆表象和知觉形象有本质不同:一是直观性。知觉形象和记忆表象都具有直观性,但是知觉形象是在客观事物直接刺激下产生的,二记忆表象是受有关事物影响而间接引起的。

二是概括性。由于记忆表象所包括的事物形象概括非本质的属性,概括水并不高,因此,与思维有本质不同。

记忆过程:

(一)识记:是通过反复赶至二十别急著某种事物,并在脑中留下映像的过程

(二)保持与遗忘

(三)再认与回忆

保持过程有三种信息储存系统:1.瞬时储存系统(保持的时间很短 一般只有一秒钟左右)

2.短时储存系统(保持的时间约一分钟)

3.长时储存系统(保持时间长 从一分钟到几年甚至终身)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回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第一个研究遗忘规律的 德国人)

(二)适当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有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三)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

(四)正确组织复习

为减少前者以至于后摄抑制的干扰可采取以下措施:1.先让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相似度。

如何正确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

2.复习要多样化。

3.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回忆时利用的联想有四种:1.接近联想。2.相似联想。3.对比联想。4.关系联想 影响与制约回忆及其效果的基本因素: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2.利用联想 3.运用推理

4.运用记忆的技术和方法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思维的个重要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功能:1.理性认识功能

2.学习功能 3.创造功能 4.调控功能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1.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思维是与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预言师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与外部世界则是标志与被标识的关系;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有全人类性。)

思维的分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对外思维和对内思维

思维的品质:

(一)思维的广阔性欲深刻性

(二) 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三)思维的逻辑型

(四)思维的独立性欲批判性

求异思维的特点:流畅性 变通性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

(一)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二)知觉情境的影响

(三)思维定势的影响

(四)功能固着影响

(五)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六)已有知识的影响

(七)人格的影响

(八)灵感的影响

(九)启发的影响

高创造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过加工建立新的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毛利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第六章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

(三)调节和控制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残生适应性运动

(二)无关动作被抑制(三呼吸的变化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1.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是注意合理分配。

2.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成都等。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 刺激物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主体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 情绪状态 知识经验 期待的作用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充分运用无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 2.新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4.培养学生的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态度和健康的体魄

(二)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三)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编 人的行为的产生和调控 第七章 动机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动机的功能:

(一)启动功能

(二)定向功能

(三)强化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于爱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意志行动的特征:

(一)有自觉的行动目的

(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三)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

(四)克服困难

人的意志行动的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 执行决定阶段

动机冲突按冲突的方式可分三种类型:1.双趋式冲突(就是当一个人追求两个目的,但又不

能同时实现,只能选择其一的心理矛盾状态)

2.双避式冲突(就是一个人面对两个威胁性的目的并且必须接受其一的心理矛盾状态)

3.趋避式冲突(就是当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包邮取向和退避两种不同动而进行选择时的心理矛盾状态) 意志品质主要有:自觉性 果断性 顽强性 自制性

第八章 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1.信号功能

2.适应功能

3.动机功能

4.组织功能

基本的情绪分类:快乐 愤怒 悲哀 恐惧 挫折 控制激情的措施:1.自我意识调控

2.理智调控 3.合理释放 4.艺术升华 5.适当转移

感情分类: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

第四编 人的心理特征 第九章 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也就是说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况和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治理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言语——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身体——动觉智能

音乐——节奏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

自知自省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

能力差异的表现: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能力类型的差异

第十章 人格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 感情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

(二)人格的独特性

(三)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

(四)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气质(是人的典型的 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气质类型的特征与因材施教P174

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1.理智型 情绪性和意志型

2.外向型和内向型 3.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五编 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 第十一章 学习与学习策略的学习人类学习的特点:

(一)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

(二)掌握社会历史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三)以语言为中介的

(四)自觉地 有目的 有计划的

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二)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滴指导下进行的

(三)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学习的作用:第一,学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第二,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第三,学习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手段 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主动性 有效性 过程性 程序性 学习策略一般可分为: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控制包括三个方面:计划 件事 调节 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1.特定性原则

2.生成性原则 3.有效控制原则

4.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 5.注意个体的年龄差异

第十一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三方面功能(或影响);辨别功能 与其功能 调节功能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或剑术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理论):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生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形式训练说(德国 沃尔夫)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概括化理论(贾德) 关系说(苛勒)

影响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有哪些?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4.指导的作用 5.定势作用

6.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7.认知结构的特点 8.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促进迁移的教学原则P241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的心理结构的构成因素:四因素说(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的形成:到的知识的掌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信念的确立 影响品的发展的因素: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品的发展的影响

二.学校对学生品的发展的作用 三.个性对学生品的发展的影响

第六编 心理发展与教师心理

第十四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二)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四)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一方面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又依赖于教育 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 遗传决定论:创始人是 英国 高尔顿 的(遗传的天才)。第一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霍尔 也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有遗传决定

二因素论:代表人物 德国 斯腾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和二因素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的作用:

首先,遗传素质和心理成熟时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其次,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再次,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教师的认识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二)教师要有分配的注意力

(三)教师要有巩固的记忆力

(四)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无)教师要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

(六)教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心和事业心)

2.教师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表现) 教师良好的意志品只要表现再:教师要有坚定性 教师要有果断性 教师要有自制力 态度的核心:态度是有人知 感性 一项三种成分构成的。 教师心理健康是如何维护的:

(一)正确地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二)面对现实 适应环境

(三)广交朋友 与人为善

(四)努力工作 学会休闲

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

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

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

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

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

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

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

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

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

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

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

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

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

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

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请在下列答案中选择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1876 B、1877 C、1878 D、1879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

) 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3、(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魏特海墨 B、费希纳 C、冯特 D、韦伯

4、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 A、心理的发生、发展 B、社会对心理制约 C、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D、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

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

)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说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 A、活动 B、客观现实 C、主观能动性 D、意志的努力

6、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7、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是(

) A、心理过程和意志过程 B、人格和认识过程 C、心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

8、电影中活动的画面主要是利用了人的(

) A、知觉 B、感觉 C、对比 D、后像

9、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1、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2、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来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某种意义的特性被称为(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3、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4、保持时间为0.25-2秒钟即消失的记忆为(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无意识记忆

15、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16、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提出短时记忆容量为(

)个组块 A、5-9 B、7-9 C、5-7 D、9-11

17、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理解的思维过程称之为(

A、概念 B、问题解决 C、具体思维 D、抽象思维

18、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是(

) A、后像 B、表象 C、想象 D、复述

19、(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思维的形式 A、概括 B、概念 C、推理 D、抽象

20、学生解题能够“一题多解”,说明他的(

)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7、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8、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9、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0、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1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1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4、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15、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17、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18、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19、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20、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一、选择题

1-10 DBCDBBDDAD 11-20 DBDABADBBD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错

2、错

3、错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错

14、错

15、错

16、错

17、错

18、对

19、对

20、错

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西藏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考试试卷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整理

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材料)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总结(适用于教师资格证考试)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总结

心理学归纳总结 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归纳总结 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