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00:11: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

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2、“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的,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 “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3、“干预生活”小说:是50年代中期一度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的产物。尤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则直接催生了“干预生活”的创作潮流。“干预生活”作为一个文学主张和理论口号,最初出现在中国作家关于几部苏联文学作品(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奥维奇金的《区里的日常生活》)的讨论中。

4、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

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发展。

5、“三突出”:是“*”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6、“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7、新辞赋体:郭小川所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诗的句子较长,组织得相当严密而又整齐,行与行、段与段之间也大体对称。抒情方式上常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方法,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人们把郭小川的这种诗体成为“新辞赋体”,认为它是诗人在继承我国古代楚辞、汉赋基础上的一大创造;这种诗体比较适宜于表现郭小川个性及其诗作绚烂奔放、恣肆汪洋的情思。

8、**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在首都**广场爆发的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诗歌作者大都是不知名群众,内容大都是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与热爱,对四人帮的愤怒和憎恶。**诗歌运动首先是政治运动,然后才是文学运动。

一、童怀周等编的《**诗抄》:

1、当代小说的潜在写作,张扬:《第二次握手》

2、61年被称为“散文年”。

3、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县人,致力于艺术散文的写作,结集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二、杨朔散文的特征:1选材上,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2立意上,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模式(局限):

1、颂歌体的艺术格调和生造的意境。

2、刀刻斧凿的痕迹明显,给人雕饰甚至别扭的感觉。

3、物——人——理的三段式结构,总是开头设悬念,再卒章显志。产生模式的主要原因

1、时代的产物

2、作家自身的局限。杨朔散文“诗化”的反思:1这一时期的“诗化” 是一种浅层次的诗化。2散文的诗意与现实严重对立,导致散文自身价值的失落。3杨朔在中国散文领域“文坛盟主”的地位使诗化散文成了排他性的文学观念,导致散文创作呈现千人一面的局面。

三、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北杨南秦” 秦牧散文特点: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四、刘白羽(1916-2005): 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与杨朔、秦牧共称“当代散文三大家”。 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3.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散文的局限: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不够洗练与清通。

五、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1)选材: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2)构思: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3)语言: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4)抒情:杨朔——一座园林,刘白羽——一团烈火,秦牧——一座花城

六、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七、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冰心《樱花赞》峻青《秋色赋》等。(2)报告文学的新发展:由偏重记事发展为以写人为主,具有时代感和新闻性。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3)尖锐泼辣的杂文: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札记》有感而发,大胆泼辣。

抒情散文的两次高潮:

1、1956年及次年的前一段时间:题材较为开阔;思想文笔相当洒脱;探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

2、1961延续到1962上半年: 散文文体意识有所增强;艺术水准有明显提高;开始了散文理论建设。

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主要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八、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歌时代的开始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颂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2 热烈明朗的调子与绚丽多彩的着色相统一3 直抒胸怀与触物生情式的艺术方法之定型。由于歌颂光明和描绘生活的需要,基本上采用了直抒胸怀与直摹生活的抒情状物手法。

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十、郭小川(1919—1976)少数作品收在解放后出版的《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战斗》等诗集。他成为著名诗人是自他1955年创作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的。

早期创作(1940—1954) 主要的诗作有:《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毛泽东之歌》等作品。

成熟时期:政治抒情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望星空》等(《望星空》是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写的颂歌

郭小川最具价值的诗歌是叙事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无论是题材和主题思想的探索上,无论是对诗人还是当时整个诗坛,都是一个重大突破。 贺敬之与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异同:

同:他们都热衷于处理“重大题材”,表现一种宏伟的抒情姿态,和在政治抒情诗上表现方式的某些相似。异:贺敬之专取重大题材,与政治中心贴得很近,郭小川的题材呈多元趋向,政治大事一般置于背景景位置,有含蓄的艺术处理。贺敬之惯抒群体豪情,难以发现不协调的因素,郭小川则试图建立个人视角,尝试在人的复杂心态上建立自己的抒情基点。风格上,贺敬之追求恢弘奔放,郭小川则致力于雄浑、绮丽的统一。

十一、《茶馆》的主题:《茶馆》以一个茶馆的五十年兴衰为线索,揭露了三个时代(戊戌政变后的清末、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后的国统时期)的腐朽与黑暗,描绘了三个时代在茶馆中活动的各种人物的面貌和命运,从而表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我采用了四个办法:1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2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3每个角色都说他自己的事。4无关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茶馆》艺术特色:

一、艺术构思方面

1、《茶馆》使用了“反描法”正面描写三个时代的反动与黑暗,让读者去意会这样的时代是不该存在下去了;或者说“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不正面说,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

2、《茶馆》使用了“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或者说,他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写茶馆里各色人物生活的变迁,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消息”,透露了时代的罪恶与更迭。

二、结构方面

1、《茶馆》使用了“人像展览式”这是老舍对中外戏剧传统的又一个突破。(众多的人物) 第

一、传统戏剧一般都采用“一人一事”的方法,老舍抛弃了这种纵向结构的老框框,而采用了“横断面”的方法。

二、这种结构不是用一人一事贯穿全剧,而是用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反映复杂的社会与人生。

2、“坐标式”结构《茶馆》采用了“坐标式” 的结构。纵线为清末到解放前夕,横线为三个时代(三个横断面),在“史”与“面”的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艺术结构的特点和好处在于, 能够使“史”与“象”结合,“虚”与“实”结合,广度与深度相结合。

三、人物刻画方面《茶馆》刻画的人物众多,而且个性鲜明。出场人物多达70余人,有名有姓的就有50多人。这在话剧史上都罕见。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老舍刻画人物的艺术功力。 老舍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1、“单纯个性化语言” 抓住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简笔勾勒,“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即让他们“开口就响”。

2、在人物冲突碰撞中刻画人物 第一幕秦仲义与庞太监言语顶撞,让观众看出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与性格特点。

3、精心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特点的事情来刻画人物,而不作整体介绍。如 秦仲义 王利发

四、语言特色方面

1、浓郁的民族色彩老舍非常熟悉北方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他的作品中的语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加工锤炼而成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知识分子腔,俗白、凝练、生动、纯净,的确是“宛转如珠,流畅似水”,活泼有趣。雅俗共赏。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2、极具个性化的语言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3、悲、喜剧揉合的幽默风格 老舍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幽默风格。人们在大笑一场之后,品尝到黑暗年代人世间的苦涩辛酸,在含泪的笑声中送别那可诅咒的旧社会。

4、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的变化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第二幕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 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人物命运和时代状况。

五、艺术效果方面《茶馆》是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即一出悲剧,舞台演出却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老舍使用的手段主要是让人物自嘲,或者运用相声“抖包袱”的技巧。

茶 馆:是一曲含泪带笑的旧时代的哀歌,是一个亦庄亦谐的社会的葬礼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秦二爷形象分析:年少气盛时以天下为己任,不惜变卖家产亦要办厂救国,且与封建顽固势力针锋相对。搞了四十多年的实业救国,最终却被国家划为逆产,何等荒谬!秦二爷实业破产的结局也明确地显示出在半封建本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本家没有出路。救亡图存不能仅靠社会精英的力量。

《茶馆》的结构特点:

(一)《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以三幕戏写三个时代。

(二)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三)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十

二、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十三、文学批判运动:1951年开展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萧也牧小说创作倾向的批判;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波及面更广的批判运;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几场文学论争:

1、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较为集中和激烈的冲突有三次:建国初期胡风有关“写真实”的主张;1957年前后秦兆阳关于“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的见解;60年代初期邵荃麟提出的“现实主义深化”论。

2、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论争:巴人《论人情》 王淑明《论人情与人性》 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3.关于人物塑造的论争:《文汇报》组织了“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专题讨论。秦兆阳:不论是写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把这些人当做普通人看待”。 邵荃麟 “中间状态人物”

三次重要会议:新侨会议 1961年6月1日至28日 周恩来作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广州会议 1962年3月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 ; 大连会议 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十

四、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人物形象:

刘世吾: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有一定的革命资历(学生领袖),工作中有智慧,才能,魄力,也有是非感,能够看到生活中的弊病和缺陷。 另一方面,他的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缺乏理想,热情,朝气,对周围一切事物抱冷漠、容忍的态度,对生活和事业取冷眼旁观的态度,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林震: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有斗争精神的青年。面对复杂的现实也曾有过迷惘,但仍能继续奋斗。他热情、单纯,有理想,有朝气,有斗争性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李双双:人物刻画:性格泼辣、能干,但又不失女人的温顺、贤良。有着勤劳、质朴、无私和乐于奉献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颠覆意义:同样是积极要求参与社会劳动,但女人成了男人的引路人,让丈夫在自己无私、无畏精神的感召下发生思想上的蜕变,取得两性关系的良性发展。 隐形结构:二人转模式。

十五、《锻炼锻炼》“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典型意义:“小腿疼”和“吃不饱”是我国农村合作化时期落后妇女的典型形象,是以偷懒取巧为性格核心的落后农村妇女的典型,她们有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的共同性格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如“小腿疼”的倚老卖老,敢于撒泼;“吃不饱”的工于心计,善于撺掇。 十

六、《创业史》人物形象分析:

梁生宝: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作为共产党员,把党的事业放在首位,心甘情愿吃苦,节省每一分钱,团结每一个可以团结的人共创社会主义大业;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苦大仇深,思想保守,狭隘自私,但又勤劳善良,热爱土地,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像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创业史》把农民在告别封建私有制时思想和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展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是改造的对象。(外善内奸 贪婪狡黠)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是专政的对象。(阴险狠毒 诡计多端)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是争取的对象。(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

十七、当代文学概念的历史特征:

一、政治性:具有政治性的文化形态:文艺为政治服务——“五个一过程”

二、组织化:组织化文化体制的确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三、统一性:文学艺术精神高度统一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 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