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智慧与见证

发布时间:2020-03-02 21:38: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智慧与见证

追求真理的人,往往在寻求一种确定性,即使是怀疑论者,也在寻求。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死亡是人生在世唯一能确定的东西。快乐、悲伤、兴奋、失落、饥饿、疾病„„都终有结束的一刻。肉体和精神的界限使得人不能超越地来看待这个世界,又因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导致个人欲望的受限,总之,人是有限的。一个人正为死去的爱人悲伤,但当他饥饿的时候不得不停止哭泣而去吃饭;一个人想要享受飞翔的快乐,却苦于没有一双坚实的翅膀;一个人见到别人美貌的妻子,想要尝试出轨的刺激,却因为良心而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欲望„„人都有一种内在的永恒追求,渴望永恒,渴望被爱。但是追求长生的人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也有许多的人因为品尝不到爱的芬芳而孤独终老。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而生既是充满不确定的,其永恒性也必不可能。我却以为,未知死,焉知生。 现代人向科学求助,要真理,要自由,要幸福的人生。然而这终究是一场梦,可叹的是还有许多的人沉浸在这场梦里,不肯醒来。纳粹的铁蹄和斯大林的暴政唤不醒这些沉睡的人,除非他们意识到痛苦是有出路的。痛苦并不是真理,出路才是真理。信仰曾经是社会性、团体性的,人们尝试用其信仰来构建所生存的社会,或者逃离这个社会,以信仰来构建所生存的团体。欧陆启蒙运动以来,信仰已经逐渐变成个人性的,信仰成了隐私,人们不再公开涉及这个终极性的话题。这是自由主义泛滥带来的结果,以为将信仰赶进角落就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自由与宽容,谁曾想自由也成了政治正确的口号。没有信仰,自由的边界便是模糊的,宽容因此成为了不宽容。虽然如此,这种个人性的信仰也有其宝贵的价值,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里保守人们不致迷失自己的人生。

真理具有永恒性,这就是人们一直寻找的,在永恒里有真善美。宗教是科学主义幻梦之外寻找真理的重要方向。对死亡的思考可以带来对人生意义的确认,这是我的信念。人皆是靠其信念而活,即使是没有宗教信仰,这一点也是确定的,正所谓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

宗教智慧与世俗智慧的区别就在于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若是人的终结,这就是世俗智慧;死亡若是另一个开始,这就是宗教智慧。儒家是典型的世俗智慧,而从整个世界时间和空间范围来看,宗教智慧却往往征服了大多数人。不同的对

待死亡的态度也带来不同的宗教之间巨大的分歧。佛教徒和基督徒都要死亡,这是确定的。那么死亡对于佛教徒和基督徒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探索死亡的意味可以明白佛教徒和基督徒活着是为了什么,即人生的意义。

佛教的《阿含经》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释迦牟尼有两个弟子。一个以苦行为第一的叫迦叶,另一个以智慧为第一的叫舍利弗。有人跑来问他们一个问题。他问:“请问尊者舍利弗,你师父死后还存在吗?”舍利弗说:“我们师父不谈这问题。”他继续问:“那么你师父死了之后就不存在了?”舍利弗不语。他继续问:“你师父死后也许在,也许不在?你师父没有死后存不存在的问题?”舍利弗一概回答:“我师父一概不谈论这个问题。”那人就非常失望。他觉得他已经问遍各种可能性了,而以智慧第一的弟子都只用一句“师父不谈论这个问题”来回答。无法说明、不曾辩解,真是像婴孩一样没有智性。这人便离去了。这人走后,迦叶就把为何舍利弗这样回答的原因作个说明。他说:“师父死后存不存在是形体问题,是认知问题。但是师父已经超脱这种形体与认知的束缚,所以被尊称为如来。”

“缘起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缘起说意思就是任何事情或现象都依一定的因(根本,内在作用)和缘(辅助,外在条件)的集合而起变化与消灭。即任何事情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暂时集合。而整个缘起说是在时间轴的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在时间轴上如果不能摆脱六道轮回,是不能脱离苦海的。以脱离苦海为动力,按照八正道的要求去修炼,最终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即所言的释迦牟尼“超脱形体与认知的束缚”的境界。涅槃的意义远大于生死,在那里,无因缘、无生死、无时间、无天堂、无物质、无日月、无运动,是苦的终结,却不是幸福的开端。如此看来,死亡不过是这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而已,正如降生到这个世界的瞬间一样,并不意味着失去什么,也不意味着得到什么。

而在基督徒看来,死亡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圣经·创世纪》里记载了下面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元祖,本来享有一切的自由,可以随意吃伊甸园中一切的果子,唯独不能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吃的那日便会死。那时,分辨善恶树就是人类自由的边界。那时,人性并没有恶,为何要分辨善恶?一天,蛇(魔鬼)用谎言诱惑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分辨善恶树的果子,并且夏娃将这果子给了她的丈夫亚当吃了。违背上帝的话便是罪的开始,罪的刑罚乃是死亡。死

亡在基督徒的眼中有两层含义:一是肉体上的死亡;二是灵魂上的死亡。肉体上的死亡是暂时的,而灵魂上的死亡意味着与上帝永世的隔绝,要在地狱中承受永无盼望的刑罚,连死亡(彻底消失)的盼望都没有。若没有上帝降尊为卑、道成肉身,亲自体味人类所能承受的一切苦难,白白舍命承受罗马人谈之色变的十字架酷刑,并从死里复活战胜死亡的咒诅,不论是肉体还是灵魂的死亡都将是毫无盼望的。而道成肉身本身就是上帝的恩典,既是上帝的恩典,就给人以复活的盼望,连死亡都成了盼望。

在佛教徒的眼中,死亡是时间流上的一瞬间,是因果链上的一环。在基督徒的眼中,死亡则是悖逆上帝的结果,但因着对上帝拯救的信心却成为脱离黑暗进入光明的必经之路。死亡在真正的佛教徒和基督徒眼中都不是可怕的东西,这也促成了佛教徒和基督徒能够坚定地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奔跑甚至不惜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勇气这个层面上评价佛教与基督教孰高孰低毫无意义,即使是无神论者,也有为了理想英勇献身的热情。在基督徒眼中,拜佛是偶像崇拜,是大罪;在佛教徒眼中,拜上帝是愚蠢的表现,是没有认识无量智慧的表现。这种分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够被证明孰对孰错的,但从这种分歧中我看到共同的东西,就是对上帝的拯救或者对佛陀的教导的信心。既是认识了死亡本身以及死亡对于自己的意义,各人便可以依据自己的信心指向而选择人生道路的走向。

我发现,将两者走向的结局放在一起比较显得非常有意思。佛教徒的人生是认识无量智慧的人生,这智慧最终将他们带往涅槃的境界,无因果、无天堂。而基督徒的人生则是见证的人生,见证上帝在自己身上的恩典并盼望有更多的灵魂得到拯救。佛教徒要努力去摆脱规律的束缚,不论这规律是什么,天堂不过是在因果律下的一个虚构神话。而基督徒则是要借着信心去认识规律并顺服在上帝所设的规律之下,涅槃的结果只能是进入一个地方,那就是地狱,只有那里什么都没有,与之相反的是天堂,那里有无比丰盛而圣洁的生命。

有一个故事可以印证两者智慧和见证的人生轨迹的迥异。

一位去青海玉树救灾的基督徒志愿者在玉树这样一个藏传佛教占统治地位的地方,遇到了一位*仁波切,产生下面的对话。

基督徒:“如果一个藏传佛教徒有一天成为一个基督徒,你们会怎么看?” 仁波切:“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怜,因为他原本拥有认识无上智慧的机会,却

放弃了。那么一个基督徒有一天成为一个佛教徒,你们会怎么看?”

基督徒:“我们会觉得很可惜,因为会失去天国的救恩,不过我们还是会爱他,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永远有机会。”

我不知道佛教徒是怎样认识信心这个词的,但是几乎可以肯定,信心在佛教这种靠着行为去达到脱离苦海的目的的宗教中几乎没有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不是信仰,是哲学;但是从佛教的宗教实践来看,涅槃的盼望又是那么重要,已经超越了世俗哲学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佛教不是哲学,是信仰。从一个新教徒的角度来看,信心却是信仰的核心,信心的来源是永不改变的上帝,倘若离了对上帝的信心,就等于是离了上帝。基督徒的人生,首先是承认靠着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其次是看到靠着上帝凡事都能做。

谈到佛教徒的智慧人生,仍要谈信心。求佛不如求己,这大概能描述众多佛教徒的心态,慧能自度是极好的例子,净土宗却除外。虽有八正道等方法论作为支撑,然而在人生苦难的重压之下,不知道对于那些悟性缺乏的人来说,这种凭借个人的智慧达到解脱的心态何以维系?因果律没有生命,它只能被观察,在经验上予以某种程度的肯定。而生活中又有一些情况让我们怀疑因果报应理论在经验上的正确性。在缺乏生命互动的条件下,这种对于因果律的信心如何保证不是浮萍一片?相比较因果律,轮回说则更是让人质疑其信心的来源。若是不相信轮回,释迦牟尼又如何悟道?虽然佛教并不承认一个造物主的存在,但因果学说似乎有点接近自然神观(倘若不谈造物主的话),即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物质及规律之后,便放手任其发展,人只能认识规律,却不能认识造物主,因为造物主是抽离在宇宙之外与人没有关系的存在。在上面的对话中,若那个基督徒多问一句“你如何确证他成为基督徒之后认识的不是更大的智慧”,我却不能想象仁波切该如何回答。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世俗无神论者的面前,当基督徒说有神的时候,无神论者必须对此命题做出回应,如果避而不谈就落入了偏见的陷阱。世俗无神论者有着自己的智慧体系,然而在上帝面前,这个体系却面临着道德困境,因为完全否认上帝(包括其他一切超越性的价值或存在)的存在就会导致完全否认道德的存在,这种道德虚无主义即使能够给无神论者提供一个整全的世界,也断然不能征服许多人,因为它没有坚固的信仰基石。剔除了超越性,人便于动物无异,在佛教中更彻底,众生平等。而道德属于超验价值,否认了超越性并认可

超验价值,这便是无神论的困境。无神论的信仰来自经验,而经验的可靠性却是受到质疑的。所以,那些坚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人倘若能够认真自省,会发现自己的世界观是割裂的,除非他们拥有非凡的信心,对上帝避而不谈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无神论体系。一切的问题都是信仰的问题,是信心指向的问题。一个针尖上能容几个天使跳舞,这是灵性的大问题,而不是理性的现代人所嘲笑的中世纪怪胎的奇谈怪论。若剥离了信心,悟性哲学也成了玄学,更遑论人生。

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上帝并不是一个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而是一个实存的生命体。他不仅拥有生命,更是生命的源头。上帝的存在没有原因,他的存在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在人神生命的互动中,人的生命在圣洁的上帝面前得到净化,逐渐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种互动做在上帝面前就是蒙恩,做在人的面前就是见证,这见证是人与神共同做的。还是在上面那个对话中,当仁波切问“如果一个基督徒成为一个佛教徒,你们会怎样看他”的时候,基督徒回答“会依然爱他,盼望他能够悔改”,因为“得救只在今生有指望”。“依然爱他”就是见证,在爱别人的时候就是有上帝同在的时候,就是人神互动的时候,是人神相遇的时候。凭着对神的信心,我曾说过一句话:“面对一切的境地,当你决定要爱人如己的时候,很难想象耶稣会不站在你的身边。”在我看来,基督徒的一生除了感恩就是见证。吃饭喝水是感恩,爱人如己是见证。感恩做在上帝的面前就是一个人与上帝的相遇,做在别人的面前就是见证,只是这样的见证要谨防堕入骄傲的陷阱中。马丁·路德·金说过:“倘若我们藐视耶稣基督的主要教导——兄弟之爱以及金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基督徒。”金的一生就是见证的一生,脱离自由主义神学进入真正的信仰空间。爱那些受苦的黑人的灵魂以致付出生命的代价,他所见证的不是自己的人格有多么的伟大,而是在行事的时候,见证神恩典的同在。他承认了自己是何等的卑微与软弱,只有如此,他才见证了神的恩典是何等的伟大。见证的目的不是借别人的不义显示自己的义,不是宣扬自己的荣耀,而是宣扬上帝的荣耀,是为要拯救堕落的灵魂,因为灵魂的堕落在上帝眼中是何等的令他心痛。上帝为堕落的灵魂哭泣。人品尝自己的眼泪是苦涩的,而品尝上帝的眼泪却是甘甜无比的。凭着信心行,这是基督徒行事为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同样谈到信心,德国人有一首赞美诗——《上帝是我们的堡垒》,这信心是建立在永不改变的上帝之上,既是永不改变,便是最坚固的堡垒。

马丁·路德·金在他的一篇学业论文中说过:“宗教向我们确保一切高尚、有价值的将会存留。”跳出从小接受到的无神论教育,是直面宗教的先决条件,否则,人和宗教之间将始终有一层面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楚。无神论并不意味着更客观,而且很有可能是最大的偏见。是否选择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载体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载体,关乎个人的价值判断,关乎真理,更关乎每个人生命的归宿。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义务。信仰生活可以是团契性的,也可以是个体性的,但信仰本身却是个人性的。智慧还是见证,这样的问题只能每个人独自去面对,而答案总有揭晓的那一天,彼时一切都明了了。

公证与律师见证区别

亚太直销界年度盛会见证亚洲智慧大典

智慧与财富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

宽容与智慧

哲学与智慧

勇气与智慧

智慧与传承

智慧与见证
《智慧与见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见证智慧 见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