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学反思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1 17:48: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反思总结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得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也活了,得到了很好的训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总体来说我们的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实施新课程当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现作如下介绍:

现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话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反思:

(一)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1、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在这热热闹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胀,个性日渐磨灭,其阅读能力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2、学生无其它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这样,由字码破解成音码,再由音码翻译为意码,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对

他们而言,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试想,这样的学生如何上网浏览,如何看书阅报,如何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

(二)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笔者认为,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即放声朗读,那么,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

结论: 这是浅表性的“选择性学习”,不排除“放任自流”之嫌。

启示:

(一)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可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学习浏览。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潜心地默读,学会快速地浏览,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余地。

(二)要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法——让学生会选择。如果学生已掌握各种阅读方式,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学会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他们知道诗词散文尤宜诵读,说明文较宜默读;初知大意需浏览,表情达意可放声朗读;在需保持安静的环境中不宜出声朗读(如其他人还在凝神思考)„„因此,笔者认为将“用你喜欢的方式”改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当。

现象二: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教师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词析句吗?“适度模糊”是在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反之,它还凭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为支撑。就像行书之与楷书,没有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哪来行云流水?何况,经常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后,要再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切切,恐怕不那么容易。要不怎会有学生怎么也想不通 “荒芜”与“荒无人烟”中的两个“wú”会不同,怎么也不理解“迫不及待”的“及”会不同于“急迫”的“急”。

结论: 这不是“模糊性理解”,而是隔靴搔痒。

启示:

(一)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二)将品词析句与

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现象三:在朗读比赛中,有一方明明不如对方,其他学生的评判也十分明了。但是,教师在总结性评判时总会说:“平分秋色”。反思:

(一)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结论: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启示:

(一)评判客观公正,才具说服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行得正,说得真,学生才会敬重你,学习你,才能在你的言传身教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唯此,教育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光明。

(二)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

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反思这些现象,我思绪万千。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的教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教育理念,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好,不加消化机械运用也好,都不是应有的态度。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

教学总结反思

教学总结反思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

总结与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学反思及总结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