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 文言虚词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15:56: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一)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文言虚词,了解虚词的使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正确使用虚词的方法并明确复习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分析重视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恰当地了解虚词含义,了解虚词的使用范围。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使用虚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点拨 教学教具:多媒体或复习用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生限时做题25分钟

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其他学生纠错,共用时15分钟

第二课时

一、展示复习目标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课标全国卷近年在此考点没有单独设题,主要在翻译中考查;但其他自主命题的省份多有直接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判断异同,一是选词填空。鉴于翻译中考查和考点轮番覆盖的可能,使用课标卷的考生对此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梳理知识系统

一、判断异同

这类题型是给出四组句子,每组句子对比一个虚词的用法,前一个语句是选文中的,后一个语句是课文中的。要求两相比较加点的虚词,判断异同。 【常见设问方式】

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典题训练

1、2015年山东卷(习题略)

2、2015年安徽卷(习题略)

3、2015年四川卷(习题略) 方法点拨

分析词性,确认意义

1.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往往不同。如2015年四川卷A项的“以”,前者为连词,后者为介词。词性不同,意义也不相同。

2.意义确认法。有些虚词,虽然词性相同,但搭配对象和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不同,意义也不同。如2015年山东卷B项、安徽卷C项、天津卷C项,都考查到虚词“为”的用法。山东卷中前者是介词,替;后者是动词,给予。而安徽卷C项、天津卷C项中,都是介词,替,给。

三、展示考纲要求 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

1 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反复强化训练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淮南子•人间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以明之 何可胜道也哉 ..B.而子独不贺,何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因以诛罪人 .D.乃罢陈之戍 .不如因善遇之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陈夏征舒弑其君B.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反还而不贺C.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今君王以陈为无道D.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五、总结布置作业:略 课后反思: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1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的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1  文言虚词教案
《1 文言虚词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