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1对1 教案模板(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08 08:35:59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对鲜花》教案1

《对鲜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演唱几首不同风格、演唱形式的歌曲,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欢乐情趣和生活气息。

2、能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演唱北京民歌《对花》,并能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进行表演,唱出民歌特有的风味。

3、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更好的了解演唱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音乐修养,获得音乐审美愉悦。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民间小调的不同风格特点,能够用问答的表演形式表现歌曲《对花》活泼诙谐的情趣。

2、准确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准确的演唱,更好的掌握歌曲《对花》。

3、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更好的了解演唱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音乐修养,获得音乐审美愉悦。

三、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录音机、磁带等

四、教学环节

(一)导入

(1)播放歌曲《茉莉花》,让学生踏着音乐走进课堂。

(2)教师:“有哪位有心的同学注意到了刚刚老师播放的歌曲用了哪些演唱形式?”,引入独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3)教师:“下面呢,老师再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不一样的演唱形式的歌曲《对花》。”以此引入本节课欣赏歌曲部分。

(二)欣赏歌曲

(1)播放黄梅戏版《对花》,让学生感受戏曲中对唱形式的特点,增强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播放陕西版本的《对花》,并请同学们说一说二者的异同之处,感受戏曲和民间小调的特点,加强学生对对唱的了解。

(三)学唱歌曲 (1)教师:“同学们,欣赏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对唱歌曲《对花》,那你们想不想跟老师来试一试呀?”老师采用简单的数学加减法的形式进行问答,如问:“一加二等于几?”答:“一加二等于三。”或问:“几加几等于五?”答:“二加三等于五。”为学习歌曲做铺垫。 (2)教师:“在学习歌曲之前呢,老师想出几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什么开花在水里?什么开花像木耳?什么开花红满山?什么开花满干刺?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欣赏歌曲《对鲜花》”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主旋律和演唱特点。

(3)教师:“真是‘花开各有色’,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由老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学唱歌曲,正确掌握歌曲中所出现的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以及对唱这种演唱形式。熟练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对鲜花》。

(四)汇报表演

(1)将学生按照序号分为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生按照对唱的形式进行表演唱。 (2)每小组按照顺序进行汇报表演,大家一起比一比、看一看哪一组唱的、表演的最好,评出“最佳团队奖”,激励同学们继续努力。

(五)师生再见

师生再见,整节课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度过,师生配合默契,能够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1、欣赏歌曲的名字:《茉莉花》、《对花》。

2、演唱歌曲的名字:《对鲜花》。

推荐第2篇:《对花》教案1

四年级《对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快乐的气氛中演唱河北民歌《对花》,初步体会河北民歌的特色;

2、能了解对唱的演唱形式,能掌握上滑音、倚音的演唱方法;

3、了解民歌最基本的创作方法,能在《对花》的基础上进行歌词创作。教学重点:

学会用富有河北民歌特色的音调演唱《对花》 教学难点:

1、《对花》的歌词创作

2、河北秧歌动作的学习

教具准备:鼓、锣、手绢、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音乐课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河北民间,那里的人们每逢过节或遇喜庆的事情大伙儿就聚集起来,载歌载舞,非常热闹。这不,那里又在过节呢?大家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舞蹈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热闹喜庆的气氛吧?(教师跳一段秧歌舞、拿着手绢,《对花》为伴奏音乐)

师:大家感受到了喜庆的气氛了吗?大家觉得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喜庆的气氛呢?

生:红手绢、动作、歌曲。

对:今天,老师也带领大家到他们的庆祝活动中来,学习一首河北民间歌曲《对花》。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找出这首歌曲中最有意思的一句,然后学习) 多媒体出示歌谱,或让大家看书

师:大家学得最有特色的一句是那句啊? 生:七拨弄东采咚采(打鼓),得儿色(敲锣)

师:这句歌词跟其它的歌词不一样,没有特定的意义,有没有觉得在模仿什么声音呢?

生:模仿鼓的声音。

师:那让我们来学习下这句好吗?找一个同学打鼓为我们伴奏…..

2、复听歌曲(找出歌曲的演唱形式,对唱,学习第一句) 师:大家说说这首歌曲是怎样的演唱形式呢? 生:对唱

师:对了什么呢? 生:对花

师:对花是中国传统民歌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小调,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方式嬉戏娱乐、歌曲的演唱形式也很多样,有的用乐器伴奏,甚至伴以锣、鼓边舞边歌。

3、学习歌曲(解决难点) 教师范唱一遍

师:下面跟老师一起唱一下乐谱吧…… 生:…….师:跟老师一起演唱歌词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小记号啊? 生:上滑音、倚音

师:那大家听老师演唱对比一下,这些小记号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

师:有了这些记号啊,更能表达演唱者或劳动人民欢快、美滋滋的心情。我们试着模仿一下吧。

(跟钢琴伴奏齐唱一遍,不好的地方停下来练。然后跟音响来演唱一次) 师:下面,我想跟同学们来对唱,我问大家来答好吗?(唱一遍) 同学们分两组对唱,跟伴奏,老师指挥。

三、创编与表演

师:同学们,一年中四季花开,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绚丽多彩,你们知道春季还有什么花儿开吗? 生:……

师:夏季还有什么花儿?秋季还有什么花儿?冬季有什么花儿?好,我们分组比赛创编歌词,看谁编的最好。

(分秋季组、冬季组两个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上台表演)

春:桃花、杏花、丁香花、夏:荷花、秋:桂花、月季花、冬:梅花 师生互评

四、评价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河北民歌对花,大家都表现得不错,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戴上属于自己的四季花。

推荐第3篇:有序数对教案1

有序数对教案1 学习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可以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会用有序数对确定平面内的点。注意强调数对的\"有序\",即(a,b)和(b,a)是不同的有序数对。

问题引入:一位新教师用他的眼神与手指指向你,请你回答问题,你能领悟她是请你吗?新教师该怎样做才能使你们领悟她是请哪位学生起立回答问题? 请确定以下的位置: (2,4),(4,2),(3,3),(5,6)。

(2,4)和(4,2)在同一位置吗? 由以上活动,你得到哪些收获,请谈谈。

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请再列举一些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生活实例。

练习巩固:

1、有序数对a,b正确的表示方法为

2.用1,2,3可以组成有序数对______对

3.课间操时,小华、小军、小刚的位置如图,小华对小刚说:\"如果我的位置用(0,0)表示,小军的位置用(2,1)表示,那么你的位置可以表示成( )\" A、(5,4) B、(4,5) C、(3,4) D、(4,3) 4.在电影票上,将\"7排6号\"简记为(7,6),则6排7号可表示为 。

(8,6)表示的意义是 。

5.如图的棋盘中,若\"帅\"位于点(1,-2)上,\"相\"位于点(3,-1)上,则\"炮\"位于点__________. 6.某阶梯教室共有12排座位,第一排有16个座位,后面每排都比前一排多1个座位,若每排座位数为m,排数为n. (1)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 (2)根据上表写出每一组有序数对(n,m). (3)用含有n的代数式表示m:___________. 7.某人在车间里工作的时间t与工作总量y组成有序数对(t,y),若他的工作效率是不变的,其中两组数对分别为(4,80),(7,y),则y=________. 8 .我们规定:沿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θ角前进a个单位,记作(θ,a),则分别作出下列有序数对所表示的图形:(1)(45o,6) (2)(120o,8) 9 .在数轴上,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平移,若(2,1)得到的数为1,(1,-2)得到的数为,则(3,5)是将表示数_____的点向_____平移__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的数为_____ 课堂小测: 1 .如果一类有序数对(x,y)满足方程x+y=5,则下列数对不属于这类的是______. (A)(3,2) (B)(2,3) (C)(5,1) (D)(-1,6) 2.七年级(6)班有35名学生参加广播操比赛,队伍共7排5列,如果把第一排从左到右第4个同学的位置用(1,4)表示,那么站在队伍最中间的小明的位置应该怎么表示?(6,5)表示什么位置? 3.我们规定向东和向北方向为正,如向东走4米,再向北走6米,记作(4,6),则向西走5米,再向北走3米,记作___________;数对(-2,-6)表示________.

推荐第4篇:对换节大班教案1

对换节大班教案

一、讨论交流,理解书名 封面:(PPT1)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新图书(出示大图书)你认识上面的字吗?图书名称就叫《对换节》。

你听说过对换节吗?你觉得对换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

2、对换节是一个节日,在这一天,大人和孩子要对换一下,爸爸妈妈上幼儿园,小朋友去上班,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对换节”了吗,对换节里谁和谁对换啊?是怎么换的呢?

爸爸妈妈和孩子对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快去看看吧。

二、欣赏理解,感受变化

(一)、讲述故事,对换节的早上

1、当当当,早晨六点,对换节正式开始了!平时爱睡懒觉的孩子都早早起了床,因为他们已经变成“大人”了。爸爸妈妈,不,今天他们是“娃娃”,还睡在被窝里,得给他们冲牛奶,煮鸡蛋,穿衣服。一个叫乔利的男孩,还打了爸爸的屁股,因为爸爸太调皮,乔利费了好大的劲才给他穿上衣服。把爸爸妈妈全都送进幼儿园以后,小朋友就去上班了。哈,公公汽车上真热闹,小朋友们都在说早上碰到的事儿。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幼儿相互猜一猜)

3、“对换节”的早上谁很忙?为什么呢?(孩子们很忙,因为变成“孩子”的大人不听话)

4、故事里的孩子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大人们听话吗?(让孩子们讨论,表达意见)

(二)继续故事:大人上幼儿园。

1、对换节早晨发生的事真有意思,那么接下来,爸爸妈妈上幼儿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先请幼儿说说)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在幼儿园里,爸爸妈妈们真是快活极了。瞧,他们正拿着小碗小勺吃点心呢。坐在天蓝色的小椅子上听“阿姨”讲故事真开心。“阿姨”就是幼儿园的小女孩。爸爸妈妈们又到院子里去滑滑梯,骑木马,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3、幼儿园里大人们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平时这些事情都是谁做的呢?谁玩的呢?除了这些事,爸爸妈妈还做了什么事?

(在幼儿园里大人们做着平时只有孩子做的事情:听故事,玩游戏,交朋友,他们生活得很开心!)

出示图片11,这幅图告诉你们什么了?

(三)续编故事:做大人的愿望

1、续编故事,

今天是对换节,大人们在幼儿园玩的很开心。那么,小孩变成了大人,也有许多事情去做呢?“对换节”里你最想做什么事情呢?(幼儿续编故事)

2、制作心愿卡

请你把最想做的事情记录在“心愿卡”上面,挂在“心愿树”上,你的愿望可能就会实现。

3、讨论结果

你们的愿望今天真的实现了,看看我们的城市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整个城市都乱套了,几万辆汽车挤在一起,人们一步路也不能走。餐厅里炒糊了八百多盘菜。邮局的十万封信送错了人家。一艘准备发射到月亮上去的飞船被按错电钮,飞到太阳上去了。)

城市怎么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原来孩子们本领还不够大,根本不会大人的事情,小孩做大人的事情只会给城市带来危险和混乱。小朋友们才知道爸爸妈妈真了不起,真辛苦。)

三、活动延伸,升华情感

当当当当当当,晚上的钟声响了,对换节结束了,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呢? 出示最后一副图片。

(乔利回到家,对爸爸说:“我真不该打你屁股,还疼吗?”爸爸一把抱起乔利:“爸爸以后再也不打你了。”)

现在你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什么?做什么?

每年都有属于爸爸妈妈自己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时我们也送上这份祝福好不好。

推荐第5篇:教案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1

教案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作为公民应从小就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主动服务社会,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学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等手段,掌握和互相检测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难点: 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教学方法】活动化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德国人的责任感

在德国莱茵河畔,三个小孩在钓鱼,一位先生走上前对其中的一个小孩问道:“你为什么拿两棵钓竿?”(德国规定一个人只准拿一棵钓竿)“我朋友上厕所了。”说着就见另一个小孩回来了。“你们有执照吗?”“有!有!”几个小孩分别拿出了执照。“你们有尺子吗?”(德国规定钓的鱼超过三英寸可以带回家,三英寸以下放生)“有!有!”他们每人拿出了一把尺。这些小孩既不是这位先生的孩子也不是他朋友的孩子,他根本不认识这些孩子。当他被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在德国,每个小孩都是我的子女,我有义务和权利教育他们。”

问: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先生最后说的这句话的?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公民,我们都应该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 讲授新课:

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8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怎样?

2、如何才能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3、我们青少年应如何承担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

4、为什么要参加公益活动?

5、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你的体会是什么? 活动一:请你来参加

1、出租车司机小李向全市发出“文明在的士,美化新城市”的倡议;

2、一位市民向环保部门举报某化工厂在夜间偷偷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

3、九年级某班的部分同学利用双休日在市民广场举办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公益宣传活动;„„

交流:

1、请你写出三种你已经参加过或想参加的类似的活动。

2、并说说以上这些活动是应该做的吗?这样做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教师引导:情景中的三位主人公完全可以不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们这样做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不这样做,又会有什么影响?生活中有哪些人从哪些方面在为“我”服务?“我”应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师:社会是大家的社会,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活动二:他们辞职为哪般?材料见书P23 交流:

1、

2、

3、见书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除此之外,作为中国公民,我们对国家还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1)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2)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铸造中华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活动三:情景分析

材料:P24——P25小石和一位老人两段材料

交流:

1、他们做的是一项什么活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2、他们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3、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你的体会是什么?我们还可以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 材料连接:如: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公民拿出黄金首饰和外汇积蓄捐给政府;

“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国公民自发赶到遇袭击地点救人,或到医院排着长队献血; 98年我国抗洪救灾和2003年抗非典中,亿万中国公民顽强拼搏,众志成城,都体现出国家公民的社会责任以及面对危机的信念和意志。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归纳: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相互关爱的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重要意义是:

1)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2)我们的一次公益行动,将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我们的一个倡议,将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

3)有助于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美好社会。 公民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课堂小结: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补充材料:捡硬币活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的中学自1990年以来,在学生中开展“捡硬币”活动,借此教育学生珍惜每一分钱。有一所中学四年来共拾得100万枚1分硬币,由学校统一存入银行,加上利息,共创造11114美元的财富。银行为鼓励孩子们将这件有意义的活动继续进行下去,专门派车装上100万硬币拉到学校展出。校方决定将这笔钱作为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据报载,全美建立了中学生社会服务网,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具体服务内容,如为穷人募捐,在贫民收容所帮厨,为低能儿当家教,到社区或学校自助餐厅无偿服务,帮助无家可归者,自愿教跑步、游泳、体操等。全美现有自愿服务人员6000万,中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教育机构认为,引导中学生尽力而为地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才能,干力所能及的无偿服务工作,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公共社区的责任感。一个人年轻时就做好事,往往会一辈子都做好事。

推荐第6篇: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案1

课题:《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懂得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维护国家的尊严,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渡难关。培养学生具有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和有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懂得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情怀。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教学重点:公民必须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教学难点: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教学方法:讨论式、情景式、体验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学会承担责任,首先要学会承担集体的责任。当然,仅仅学会承担集体的责任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学会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尤其是在国家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渡难关。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二、尝试学习

(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多媒体展示名言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师: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从这些革命前辈身上学习什么?

师归纳明确:向革命前辈学习,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对生我养我的国家怀着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所以爱国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国家需要每个人的贡献,只有国家兴旺了、强盛了,个人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国家兴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

情境设置一:李文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深切地感受到出租车是城市流动的风景,于是他向全市的出租车司机发出“文明在的士,美化新城市”的倡议。

一位市民向环保部门举报某化工厂在夜间偷偷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

八年级(4)班的部分同学利用双休日在市民广场举办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公益宣传活动。

这些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吗?为什么?

他们的做法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过渡:作为公民,不仅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同时要时刻维护国家的尊严。 活动二:情景设置二:见书91页材料

(1)作为外企员工,他们遇到了什么考验?

(2)作为外企员工,他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外企员工遇到了是否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考验。这几名外企员工经受住了考验,他们果断做出愤然提交辞呈的选择,是因为他们知道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教师提问:从这个事例中,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对民族和国家负责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多媒体出示资料: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赴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一位中学教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用生命保护了身下的4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226小时„„幸存者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每一个生命的奇迹都令十三亿中国人感动。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 思考问题:

(1)什么时候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

(2)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为国家分忧,承担社会责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国家处在困难时刻,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主动为国分忧、承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作为中学生,应该有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怀,从小就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但是,是不是要做出以上的壮举才能算是一个尽责的人呢?其实在校园里、教室里,主动捡起纸屑、饮料盒等;记住离开时关掉教室里的灯、风扇;关好别的同学忘关的水龙头,等等,这都是为国家尽责的表现。

过渡: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需要我们拥有热爱公益,服务社会的情怀。

(二)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活动三:多媒体出示资料:小石做志愿者的材料,见书92页。 (1)小石所从事的志愿者工作并不轻松,但他为什么不觉得苦呢? (2)小石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小石在从事志愿者工作的过程中,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小石付出了许多休息时间,但是他收获了知识、自信、能力以及他人的尊重等等。 多媒体出示资料:见书上92——93页材料。

这位老人说:“‘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这里的“给”意味着付出,“得”指的是获得物质报酬。老人说“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反映出她热心公益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2)通过“给”表现了自己的生命力,是因为我们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意志得到了检验,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价值,体验尽职尽责后的幸福感、成就感。 教师:我们可以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

学生可能回答:参加义务植树、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看望敬老院的老人、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

教师: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体会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归纳:参加公益活动,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们的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会带动更多的人与我们同行,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

四、课堂小结:我们作为阳光的一代,从小就应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有关爱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怀。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反思:

推荐第7篇:《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1

第二节 根对水分的吸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和部位;

②得出根吸失水的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探究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②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分析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3.情感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②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吸失水的原因。2.教学难点: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设计思路】

围绕重点与难点,通过身边事引入课题并找出探究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并设计实验,认同设计实验的科学性。

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准备的演示实验: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还是茎叶,得出根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然后观察培养皿中的小麦苗,推断出根尖吸收水分的区域是成熟区,通过土豆的吸失水实验,得出细胞吸失水的原理。

教师出示挂图,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分析烧苗的原因,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课前准备】

①土豆、食盐 ②小麦苗、烧杯 ③根尖吸收水分的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盆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但浇水后不久就能恢复原状,菜市场上萎蔫的蔬菜被喷水后,茎叶就会变得光亮鲜嫩,植物为什么能吸收水分?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1 / 2

探究一:

(一)学生根据上述“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的问题设计一个实验,分小组讨论并发言(参考课本P20),培养学生认同实验的科学性。

教师演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取两只盛有清水的烧杯,分别将10株大小相同的麦苗放入其中,一组根接触水,一组叶接触水。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二)观察小麦苗的根尖四部分结构及图3-2-5玉米幼苗的根分析根吸水的主要部位:

小组根据根尖结构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 探究二:

将课前准备的两个土豆(其上打孔洞,一个土豆洞内放清水,另一个土豆洞内放浓盐水)让学生观察其变化(手捏土豆的软硬,液面的高低);

参考课本P21—22,分析其现象的原因,展示图片:植物细胞的结构,分析哪个细胞周围浓度大;

得出结论: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探究三:

联系生活实际:播放视频展示农业上灌溉,施肥等过程。 学生探讨施肥时的注意事项,如烧苗;

学生自学课本P24开眼界,了解节水灌溉,教师播放相应视频。 【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及学生有效的参与,比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有些实验所需的周期比较长,不能在课上有限的时间内完整的展现,这就使实验有了间断性,土豆细胞吸失水的定性实验,较之课本的定量实验效果要好,另外土豆要找个儿大些的,要能在其上面打出30立方厘米的洞,倒入的液体量为15毫升为好。

2 / 2

推荐第8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教案)1

全国家长学校优秀教案征集评选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教学目的:

1、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建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3、通过交流教育方法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家长们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

教学内容:

各位家长,大家好!

今天在座的都是学生的家长,据我了解,大家目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最担心的是孩子受挫能力的问题,今天我就重点给大家谈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大潮流下的新生代

伴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子女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甚至已形成了共识。因而,一个令人困惑的头痛事也接踵而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旧社会,一家十几个子女那真不是什么新闻,也正是因为孩子多的原因,父母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之严格。故而也就有了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佳话被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子孝父慈、女敬母疼更是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实施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现今,原始的家庭教育的那种效应已不复存在,随之而替代的是现代的家庭教育模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是一种与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相悖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宠儿,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产生与发展使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成为历史、成为古董,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本末倒置的变化———孩子往往左右着父母的教育,使父母不得不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倒腾。

正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使得孩子的地位也随即被提高,被重视了起来。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简直成了小皇帝,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围绕着他(她)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他(她)的需求为宗旨,真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打了”之状。

对孩子过于溺爱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共同通病。我总觉得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儿时所接受的教育有天壤之别。我们那时父母虽也疼爱,但还是有分寸的。在生活上的照顾、关心那真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在教育的原则上是毫不含糊的,该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而现在的家长毫无原则可言,今天一套明天一套,从没有一个标准。这样一来,孩子总觉得他(她)做的都是对的,于是就疯长了他们那无底洞似的欲望深沟,最终致使他(她)的骄傲、蛮横、霸道的个性。

如果你走进现代孩子的房间,你就会看到各色玩具、零食应有尽有,满目琳琅。真可以看出父母为了孩子都是何等的慷慨、大方,让你不得不为这孩子有如此照顾周到的父母而庆幸,他们是何其地用心,唯恐有一点照顾不周的地方。其实,父母这样有必要吗?没有。孩子就是要让他(她)在逆境、挫折的磨砾中成长,不能让什么都由父母为他(她)准备、置办妥帖。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会的少爷。一旦等到父母百年之后,他(她)自己又是否能自食其力、独自生活呢?

记得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某一重点小学每到周五学校大扫除时,成群结队的家长都扛着笤帚来到学校为各自的孩子打扫卫生,他们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心疼孩子应该做的。看完这则新闻,我的心似有股冷风掠过,寒彻的冰凉袭遍全身,深深地为这些孩子担心,为愚蠢的父母痛心,难道他们这样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吗?如果是真正的爱孩子,倒不如书也替孩子念了,免得孩子受那念书的寒苦。

在这种“爱”下成长的孩子能真正融入社会?成为祖国栋梁的又能有几个?我想那是微乎其微、少之又少了。首先是这些孩子没有经过自己动手的锻炼,对什么事都不会做,也因为以前的养尊处优而什么都不会干。其次是这些孩子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你想想以前什么事都是父母、大人帮着操办,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大人都会在最短的时间满足。一旦他们遇到一丁点儿挫折、失败,他们就会一蹶不振,思想上不能够承受,于是就开始自暴自弃,以至于最后破罐子破摔,什么事也干不成。另外,因为缺少实践,再加上一两件事的失败,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对任何事都不敢干,总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都不会。这样,他们就会惧怕社会,思想上的落差使得他们变得沮丧、颓废。开始整天抱怨命运不公、老天爷不长眼,最终性格内向、自闭,不敢与社会人接触。

二、新生代的脆弱

对孩子的不正当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

幼时儿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言行举止、嬉笑怒骂都会对孩子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甚至伴随其终身。

“子不教,父之过”。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应以怎样的方式及思想去教育孩子这是每个父母的困惑。他们甚至感觉到面对孩子时感到茫然、怅惘,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又怎样去解决这个难题呢?

有这么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小的时候第一次偷了邻居家的一个鸡蛋拿回家,母亲不但不教育、阻止,反而连连称赞孩子有用。于是这个孩子就经常去偷别人的东西,他发现每次都让母亲很高兴。于是他就这样长此以往偷下去,直到最后被警察逮捕,就在他判处死刑处决之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要求回家看看母亲。等到他回到家,母子异常悲伤,抱头痛哭,于是孩子就对母亲说:“反正我也快要被处死,在我死之前想吃一口母亲您的奶。”母亲听了非常痛心,当她将奶头送进儿子嘴里的那一瞬间,孩子狠下心咬掉了母亲的奶头。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故事,但它具有的重要的警示作用,值得我们深思、反省。正是由于母亲的贪婪,不正当的教育最终造成了儿子丧命的悲惨结局。反过来我们又想,如果那个母亲在儿子第一次偷邻居东西时加以制止、深刻教育的话,儿子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孩子还小,他们没有认知是非、判断对错的能力,父母的教育、引导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是植树,你开始就没有将树苗栽正,你想它会长成茁壮挺拔的的参天大树吗?不会,绝对不会的。这个道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实在简单不过了,但要从中吸取教训成为自己前车之鉴却成了现代家庭教育的一大课题。

作为父母要想教育出合格、优秀的子女,就首先要自己在事事、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楷模,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接人待物。以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去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处理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标准、判断对错的观念。有一句古语“上梁不正下梁歪”,它就是在告诉我们:父母、家庭教育及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从根上的,我现在用它来解释许多现代家庭教育再合适不过了。

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疼爱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又一弊端。作为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极其疼爱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现代社会中,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而造成了爷爷奶奶只有一个孙子或孙女了,那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更加关爱备至了。这种关爱往往束缚了教育的正常进行,因而也就造成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实际困难,爷爷奶奶成了孩子的避风港湾,父母的教育效果在这里也就大打折扣了。

我亲眼见到这样的事:一个父亲正在教育犯错的儿子,这时爷爷很生气地走过来把孙子抱走,嘴里还不停地责骂自己的儿子不该这样。他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一些就好了,现在没有必要因为犯了一点点的小错而大打出手。而这时孩子的父亲要求自己的父亲不要阻止,而这位爷爷就冲到自己的儿子跟前要儿子也将自己打死算了。父亲这时也显得无可奈何,就此不了了之。这是我们现在经常见到、屡屡发生的事实和频频存在的现象。爷爷奶奶阻止儿子教育自己的子女完全出于他们的私心、偏爱,这我们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应当要有个度、有个原则,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阻止的。如果爷爷奶奶这样做了,就会助长了孩子的威风,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原有的那份威严一下子消失殆尽。孩子总会认为无论犯了什么过错,只要有爷爷奶奶在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的。于是孩子就失去了一切的顾忌、肆无忌惮起来,最终会从小的错误到犯下弥天大祸。

遇到这种情况,作为父母的就要跟孩子的爷爷奶奶讲道理,让他们明白自己教育孩子其实是为了孩子好,从最开始就要让他们明白过于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在害孩子,摆明后果的严重性。他们应该达成一致,父亲在教育孩子时,爷爷奶奶应不要过多地干预,教育之后再由爷爷奶奶去安慰并适时给他(她)讲父亲的教育是对的,再从旁侧击地告诉他(她)以后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不然爸爸妈妈又要打骂你,他们这么做其实是爱你的,要让孩子以后多加注意,不要再犯错,要听话之类的话语。这样的教育效果绝对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孩子以后犯错误的机率也就会相应地减少了。

在纸醉金迷、人心叵测的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是孩子能否适应社会,不被潮流所淘汰,更是孩子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航标。

各位家长,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你的儿子或女儿是独一无二的,成功的教育必须依靠自己的揣摩和付出,这的确不容易,可是谁让我们是父母呢!

姓名:王晓水

单位:杏坪镇中心校 职务:语文教研组长 手机:13629146428 邮箱:cangyingmingxue@163.com 地址:杏坪镇中心校 邮政编码:711404 选送单位:杏坪镇中心校

推荐第9篇:《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教案1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掌握左手定则,并能熟练地用左手定则判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仑兹力的方向。

2.理解安培力是洛仑兹力的宏观表现。

3.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电流强度的知识推导洛仑兹力的公式f=Bqv,并掌握该公式的适用条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洛仑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左手定则和洛仑兹力大小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因电荷有正、负两种,在用左手定则判断不同的电荷受到的洛仑兹力方向时,要强调四指所指方向应是正电荷的运动方向或负电荷运动的反方向。

三、教具

(学生电源或蓄电池)、阴极射线管,蹄形永久磁铁、导线若干。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设问:我们已经掌握了磁场对电流存在力的作用、安培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那么磁场对运动电荷是否也有力的作用呢?

2.实验:

改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洛仑兹力(板书)

2.洛仑兹力产生的条件(板书)

q≠0,电荷运动速度v≠0,磁场相对运动电荷速度的垂直分量B⊥≠0,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在这里教师进一步强调,当运动电荷垂直进入磁场时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最大,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这种情况。

3.洛仑兹力方向的判断:(板书) 学找出一种判断方法。也可联系安培力方向的判断推理确定洛仑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左手定则。

4.显象管的工作原理 应用左手定则判断

(三)小结

q以速度v垂直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它受到的洛仑兹力f=Bqv。洛仑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来判断。

推荐第10篇:教案1

历史教案

西汉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社科系08级 4班

陈超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西汉初年经济得以恢复与发 展的措施与原因,掌握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及西汉初年统治者为稳定封建秩序陆续采取的一些重要措施、掌握文景之治 与黄老无为两个专有名词,认识并了解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状 况,探究与讨论:秦朝速亡给予了汉初统治者哪些启示?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 通过对秦亡教训的的分析与探讨,培养学生从以往教训、失败中 学会总结经验的能力。

教学分析

重点 :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黄老无为思想内容

文景之治局面形成原因

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难点 :

秦亡教训与汉初修养生息政策的内在联系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原因

地位分析:

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与黄老政治的采用巩固了西汉的封建政治,奠定了汉朝长时期的繁荣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应用 相关历史图片、历史资料,采用PPT授课 的方式;教学中采取讲述法、讲解法、提 问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情境设计、课堂 思考讨论。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学习第七章第一节——西汉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西汉初年,是西汉王朝的巩和发展时期。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西汉初年的的统治者们是怎样来巩固新生政权的,我们看本的主要内容,我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第二,黄老无为与文景之治;第三,则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我们先看一段历史资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自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下面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说说从这段历史资料中,你看到了什么历史信息?好、从这段历史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天下刚刚统一平定,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甚至贵族们都很窘迫,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原因呢?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以致出现了这样惨败的景象。在这种残破的社会经济下,自高祖刘邦开始,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的恢复经济的措施有哪些?第一点,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就十分重视农业,一度免田租,景帝的时候,确立了汉朝三十税一的田赋制度;第二点,提倡节俭,统治者以身作则;文景二帝都是以身作则,生平很是节俭;第三点,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惠帝时期,刑法很少使用。正是这一系列措施的的推行,封建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也使汉初政权稳固下来。

好,接下来我们看黄老无为思想与文景之治,黄老思想,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思想作为汉初的统治政策,文帝即位后,即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的思想根源是汉初以来风行于世的黄老思想。黄老无为政策的推行,也使得西汉封建统治终于巩固下来。下面我们来看文景之治这个专有名词,文景之治,即文景时期,社会安定,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我们看下面两张图片,左边的是汉文帝,右边的是汉景帝,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两位皇帝一看起来,就觉得是非常和善之人。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还是先看一段历史资料,这也是《汉书•食货志》里面的一段文字:“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还有《资治通鉴》里面的一句话:“海内安宁,家给人足”。从上述两则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恢复发展,呈现出一种繁荣富庶、国库充足的景象。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我们看左边这幅壁画《赵氏孤儿图》,他不仅显示了西汉绘画的风格,同时也折射出西汉绘画风格的高超。我们看西汉的钱币,五铢钱,这也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右边这幅画,我就更能看出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了。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来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西汉社会安定、民生富足的另一面,又掩盖着哪些新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好了,谢谢大家。

上课进程和时间分配

利用一堂课的时间(40分钟),讲完这一节的内容,本节的三个内容分别安排在每个10分钟左右,剩余的时间,给同学们一些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布置作业。

第11篇:教案1

《祝福》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三、检查预习: 1.字词。

2.了解小说的常识。

四、分析课文。

1.把握情节的情节结构: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2.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②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

第二课时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开端部分: 祥林嫂初到鲁镇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明确: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 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第34段)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第36段)(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36段) 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①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②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

明确:

1、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2、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

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66段)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明确: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在鲁四老爷家。

小结: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

A.鲁四老爷的态度:不让她干祭祀的活(7

1、7

3、7

5、108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C.人们的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77 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 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D.柳妈说鬼: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明确: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二、讨论:对“祥林嫂的死”的看法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 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第三课时

一、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观原因: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对生活丧失信心。

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二、分析鲁四老爷和“我”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简略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三、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 “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肖像描写:祥林嫂三次到鲁镇肖像以及三次变化:第一次“脸色青黄”是生活艰辛的烙印,红润的脸颊显示了她青春的活力,因为她毕竟才二十几岁。第二次“顺着眼”,是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突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空虚,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无奈,从那“消失了血色两颊”、“眼角上的泪痕”、“没有精神的眼光”的描写,不难体会到祥在遭受夫死子亡的打击后极度痛苦的心情。第三次这形象,多么令人毛骨悚然!她也曾有过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而现在,她的精神已完全崩溃了。

3.倒叙手法的作用: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小结。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还为何以《祝福》为题?(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 (2) “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

(3)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

五、作业。

课余问题讨论: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老人与海》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关于《老人与海》 3.课文情节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鲭鲨,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三、讨论探究

(一)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二)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

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四、难点探究 1.【提问】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明确】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2.【提问】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布置作业

五、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

二、三。

第12篇:教案1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斗、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情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2.使学生从白求恩大夫坚守岗位、救死扶伤的事迹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2.什么是“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是谁的阵地?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通过预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对白求恩的了解,师可补充介绍:

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员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

三、四月间到达延安,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毛主席曾写《纪念白求恩》一文。

3.指名接读课文,找出文中最使人感动的句子,注意以下词语读音:

气焰嚣张 当头一棒 几发炮弹 淹没 仍然 敏捷 迅速 争分夺秒

注意以下多音字:斗 挨 大 血 发 弹 空 没

4.自己再读课文,找出使人感动的句子和同桌交流,说说为什么?

三、细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标出句子,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2.交流读懂了什么?查字典理解“嚣张”,联系上下文理解“当头一棒”。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看自己能读懂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

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战斗非常激烈?白求恩所处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白求恩是怎样做的?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到了白求恩什么精神?

(3)互相谈谈感受,小结:

白求恩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忘我地工作。

2.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交流读懂了什么?

情况万分危急,白求恩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3)重点理解白求恩说的话,思考、讨论:

说了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的?

怎样理解“不是你们的客人”?

(4)指导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3.自学第4自然段,小组交流。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讨论:“三天三夜”与工作了“69个小时”,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整合全文,巩固提高

1.分组朗读描写“环境”和白求恩“表现”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谈谈你的体会和感想。

五、积累和运用

找出课文中带有“陆续、继续、连续”的句子,想想三个词语能不能调换,再用这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六、课外拓展

引导学生课外收集周围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模仿课文,以“——就是阵地”为主题交流并进行练笔。 板书设计: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 况:危急 → 更危急

十分危急

白求恩:镇定 → 坚守阵地 → 争分夺秒

对工作认真 对同志热忱 国际主义精神

第13篇:教案1

19 海滨小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炼主要问题。 3.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通过质疑提炼主要问题。给课文分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放海浪的录音)同学们,你们听出这是什么声音了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咱们现在就去广东的一个海滨小城看看,那里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齐读课题:《海滨小城》

二、在预习中,哪一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你就读那一段。自由读后,指名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

老师出示所有生字,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字是形声字。 2.义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沿海)

喧闹:喧哗,热闹。

寂寞:不答理,没有人理睬。

每逢:每次遇到。

3.还有一些词语是经过查字典理解的,向同学们汇报。

四、读熟课文。

1.自由读生字新词所在的句子。

2.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五、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是同一个意思,关系最密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海滨的美丽。 第二部分(4—6):写小城的美景。

第三部分(7):总结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

六、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出来。

七、小组讨论,互相解答问题,归纳出解答不出的问题。

八、小组代表发言,提出不懂的问题同学帮助解答。

九、老师与同学一起,归纳出2-3个重点问题。

1.海滨是沿海地带,书上应该只描写海滩,而不应该描写大海。

2.为什么说贝壳是寂寞地躺在那里。为什么用寂寞这个词? 3.为什么说凤凰树开花是“热闹”?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方的景色写具体。2.学习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并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

3.使学生从对海滨小城的介绍与描绘中,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导入课文(如果问题都解决了,可由第一段开始学习。

二、深入理解课文并有语气地朗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理解海滨的美丽,并有语气地朗读。 1.默读第一部分,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 2.把书扣过去,说说这一部分描写了哪些景物。

(天、海、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渔民、战士、贝壳、鱼、虾、蟹、海螺) 3.帮助学生理清顺序,体会课文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地描写,先描写海面,再描写海滩。

4.再默读第一部分,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波浪线画出。 5.填空。(出示投影)

)的天

)的海

)的机帆船

)的海鸥

)的云朵 6.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7.指名读,评读。(老师可以适当范读) 8.再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9.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读,再评读,体会到早晨海面景色迷人。再自由读。 10.填空。(出示投影)

)的贝壳

)的鱼

)的虾和蟹

)的海螺

11.结合句子通过对比,理解“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海滩很热闹。有语气地朗读。

(二)学习第二部分(4—6自然段),理解小城的美丽,有语气地朗读。

1.默读第二部分,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这一段描写的景物美在哪里? 2.庭院:

①树的数量、种类多。——形象美

桉树叶味道香、浓。——味道美

凤凰花多、红。——颜色美

②重点理解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体会“热闹”、“笼罩”在句中的意思。

③边想象边有语气地朗读。总结特点:树多 3.花园:

①重点体会“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茂盛的枝叶长得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这句话描写了榕树数多而形美。

②边想象边有语气地朗读。特点:榕树多而美 4.街道:

①重点体会街道独特而洁净。

②想象有语气地朗读。特点:洁净

(三)齐读最后一部分(第7自然段),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概括出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特点。

三、小节写法

通过板书理解前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海面、海滩的景色,都是描写海滨这一个方面,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和街道,都是描写小城这一个方面。课文先写了海滨这一方面,后写了小城这一方面,这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今后我们写文章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把文章写清楚、具体。

四、拓展作业

学习第一部分的写法,练习写一段话。

1.回忆第一部分的结构,先写了海面,再写了早晨海面景色迷人,最后写了海滩的景色。 2.板书景物,体会作者是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所描写的景物很有特点。 3.老师举例,学生先想,师生再共同说这个地方有哪些景物。要有顺序。

4.再回忆,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写具体的。用上了颜色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5.学生先自己想,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师生共同说具体。 6.按这个方法,自己再找内容,试这说具体。 7.同桌互说互改。 8.指名说,全班帮助修改。 9.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 10.落笔。 板书设计:

海滨

大海

白 灰 金黄

(1—3) 沙滩

贝壳

寂寞

19 海滨小城

船队

喧闹

赞美

小城

庭院

树多

(4—6) 花园

树茂热爱

街道

干净

第14篇:教案1

一、

预读——怦然心动

1、读封面,感受基调

猜猜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上什么课?上一堂读书课,说到读书,你们读过哪些书?今天要给大家读一本图画书,请你说说书名——《爱心树》。再看一看,封面上还有它的英文名字是——The Giving Tree 。谁来读读,“Giving”的中文意思是什么?(给予)你能从封面上读出“Giving”所表达的意思吗?

(插画上是一棵大树,正微微弯曲着身子,碧绿、柔软的枝条犹如一只温软的手,正给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一只红红的苹果。)瞧,同学们多聪明,我们还从图画中读出比文字更多的东西,这就是图画书的魅力,图画书与其他书不一样,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它的文字,我们还要从简简单单的图画中读出更多的内涵。

我们继续来看封面,你还能从封面中读出其他信息吗?(图、文都是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傅惟慈翻译)

2、读腰封,感受价值

说说你对这本书的第一反应,看到这本书很多同学是不是偷偷地想:老师要带我们读图画书,是不是有点小儿科了?这本书可不简单。

再读读这条黄色的封面,猜猜它会叫什么?

在封面的腰部——腰封。(出示腰封)读读各界对这本书的评价

——2005年度十佳童书

美国教育部评选的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

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

在美国有童书的地方就有谢尔“在美国有童书的地方就有谢尔。”谢尔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请你介绍一下作家谢尔。生读作者简介。

真是个与众不同的作家,现在你们最想做的就是——马上读书!

二、

朗读——温暖心灵

读本书时,老师将书展示给学生,边读边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插图。边读边做以下引导:

第一面:“从前有一棵大树„„”瞧,画家还没有画完整呢!请我们班上的同学来说说,如果你画这棵大树,你还会添上些什么呢?(生想象说)

第二面:这样的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儿。”这一页我们能找到男孩的吗?(小脚丫)看着这个顽皮的小脚丫,猜猜它是个什么样的男孩儿呢?(生说)

第三面:瞧,男孩儿来了,教师读故事,我们读文字,更要读插图,大家仔细观察大树的枝条,你能懂些什么呢?

第四——十面:和学生一起读大树给孩子带来的快乐。

第十一面:悄悄地,小男孩儿爱上这棵大树了,

第十二面:猜猜看,如果你是小男孩,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对大树的爱? 所以大树很快乐。

第十三——十五:但是时光流逝,就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在大树下玩耍了吗?吃苹果了吗?捉迷藏了吗?荡秋千吗?

树荫下有什么不同呢?猜猜它会是谁?树干上有什么不同?刻着的另一颗心,也是男孩给大树的吗?

第十六面:但是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了„„教师读。

第十七——二十面: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教师读。突出读“大树很快乐。”瞧现在这是棵怎么样的大树呢?但是大树还是很快乐。为什么只剩树干了还是很快乐呢?学生说。

第二十一——二十二面:师读故事,只留下了孤零零的树墩了。

第二十三面:但是大树还是很快乐,为什么只剩树墩了大树还是很快乐呢?学生说。 但是大树墩的心坎里却有些„„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呢?大树墩心坎里却怎么样?学生说。

第二十四——二十六面:师读故事。

三、交流——叩问心扉

故事我们读完了,我发现同学们听故事时表情在变化着,由开心变成低头不语,你们的心里一定波澜起伏,能说说你的心情吗?

四、倾吐——流泻心声

读了《爱心树》,有没有想到,在我们的生命中,大树是谁?男孩又是谁? 读读童年的男孩,想想童年的你,读读少年的男孩,想想现在的你,读读青年、中年、老年的男孩,想想将来的你?读了故事,你心中是否有千言万语想说呢?你想说些什么呢?想大声地对谁说呢?请你把心中的话写下来?

五、

拓展——丰实心田

1、读完这本书,说说你对这本简简单单的书有了新的认识? 再读读各界对谢尔的评价:

一种大智若愚的简单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阐释。--《纽约时报》

“他的富有魅力的作品再次证明了,在艺术上,越简单的东西表达的往往越多,而真理往往用简单的话语便能加以表达。” --《时代》

2、师:《爱心树》图画虽然简洁,但给人留出广阔的想象空间,文字虽然平白,但足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冲击,情感虽然忧伤,但却填充了人们心中那份微微的缺憾。心有多重,人生就有多重,爱有多深,人生就有多深。让我们记住撼动我们心灵之树的大师——谢尔·希尔弗斯坦。他还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人行道的尽头》。

在我们读着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同时,不妨也读一读这些美好的图画书,让童书温暖我们的心灵。

板书:

爱心树

谢尔·希尔弗斯坦

全部的爱

————→ 大树

男孩 ←————

一、读作者,感受魅力

师生对话交流后展示莎士比亚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 【设计意图】只有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才能让他们主动阅读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聆听故事多媒体课件播放《爱心树》全文教师朗读。

三、交流感受 1.整体感知

故事听完了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吗 感动、伤感、难过、生气、温馨、快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的能力。无论学生理解文本深浅如何收获多少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而不急于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只有教师放手了学生才敢开口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1.引导读文

“同学们读书是需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的下面就请你们沉下心来再次默读这则故事看看你的这种感受来自哪里用笔把让你特别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 ” 2.学生交流 课堂实录片段一感动生大树说的话让我感动。师请读一读大树说的话。生 “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吧孩子把它们拿到城里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 ” 师从大树说的话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为了这个男孩大树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师这么说来大家是被大树感动了被大树怎样的精神感动了呢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说得好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就是“The Giving Tree”给予树的意思。在这种不断给予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大树对男孩深沉浓烈的爱因此我们的译者给它取了一个中文名字“爱心树”。学到这你想对大树说点什么吗 生大树你真了不起

3.引导看图这本书和我们以前读的书有些不同不仅有文字还有画面刚才有同学说故事也让他感受到了伤感、难过那么哪些画面令你有这样的感受呢下面请你再次静下心来看看这些画面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4.课堂实录片段二

5.伤感、难过课件播放砍树干的画面或者老树墩的画面师为什么这个画面让你伤感生我看到孩子把树干都砍走了大树只剩下一个树墩了我觉得很难过。6.师是啊那棵树曾经那样茂盛、那样美丽可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真令人伤感生我看到男孩抱着树干就走看也不看大树一眼我觉得很难过。

7.师看来大树的无私奉献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激令人伤感。

8.生我看到地上有一把斧子我能想象男孩用斧子砍树的情景大树被砍断时一定非常非常痛苦所以我觉得很伤感。

9.师现在你们就是大树我就是那个男孩为了能有一艘船航行到远方我举起斧子狠狠地砍你们当我砍下去时请你喊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10.配乐生啊真痛生啊痛死我了 11.师告诉我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

12.生是撕心裂肺的痛生是钻心的痛生是痛彻心扉的痛师这样的情景怎不令人伤感、难过啊 13.

四、评价故事

14.在这个故事里大树为男孩奉献了一切直到自己一无所有却还希望能给孩子点什么 15.那么你赞成大树的这种做法吗

16.对于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男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15篇:教案1

第5课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泉州七中 曾小红

一、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简历。

2、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3、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4、了解并掌握批判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5、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2、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性。

2、通过学习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

3、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四、教学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教师巧妙设置情境与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你是古代的人,你敢挑战孔孟权威吗?甚至敢把九五至尊的皇帝批得狗血淋头吗?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 思想界又一次十分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具有民主色彩的反传 统的批判思想,中国面临着一次重要的社会转型机遇。 这些批判思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批判思想体现在哪里?为何没有实现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型?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与链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历史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根源)

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家及其批判思想:

1、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1)生平(2)主要思想主张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李贽的思想是什么?其思想之“异” 异在何初?我们如何开待其思想?

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二: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续焚书》

分析:否认孔孟学说的地位、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①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评价: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否定孔孟权威和动摇程朱理学地位,是思想解放的基本条件。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在社会下引起强烈的反响,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材料三:“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分析: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肯定拜金逐利,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②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

评价:李贽肯定合理的“欲”、“情”,提倡人格的自主和独立,反对礼教和理学教条对人的禁锢,启发人们从正统文化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其历史贡献与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家相近似。

材料四: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分析: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③肯定男女平等,主张个性解放

材料五: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自“三纲五常”的天理。

分析: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

④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

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李贽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他们组织人手与李贽进行笔战,肆意诽谤和诋毁,还千方百计地迫害李贽,使他受尽磨难,最终死于狱中。

(3)评价:

在封建势力异常强大有情况下,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迂腐的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民主思想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及其主张 (1) 三大思想家:

幻灯片展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2) 主要主张:

①思想上:经世致用,求真务实 A、含义:

幻灯片展示:何谓“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思想反映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B、影响:

a、实事求是,强调切实考察,反对空谈,博学考据开考证学术之风。 b、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幻灯片展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本,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

二、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矿产;在东南 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

材料

三、大贾富民也,国之司命也。-----王夫之《黄书》

请回答:以上材料的共同主张是什么?这种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社会的哪些发展因素有关?

②经济上:“工商皆本”

A、出现条件: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B、影响:“工商皆本”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材料一:“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 -唐甄《潜书》

材料二: “ 有亡国,有亡天下。„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顾炎武

材料四:黄宗羲提出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是非决于学校”,国家最高权力是内阁,另设监督和咨询机关(即“学校”),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

分析:批判君主专制

a、君主专制是诸多弊端根源,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

b、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限制君主: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起 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影响:A、君主专制的统治造成强烈冲击;B、思想启蒙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 【课堂探究】 明清之际,黄宗羲曾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后人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这一思想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那么,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呢?并阐明理由。

第16篇:教案[1]

国 外 学 前 特 殊 教 育 法 规 与 政 策

学号:20100221 姓名:侯丽娟 国外学前特殊教育法规与政策

一、日本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政策:

目前日本颁布施行的特别支援教育相关法令中,纳入特别支援教育相关规范的法令共有38部,如((日本国宪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施行规则》、《特别支援学校就学奖励相关法律》、《各级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的班级编制及教职员人数之标准相关法律》规定了班级与教师编制,《各级义务教育学校之教科用图书无偿措施相关法律》及《身心障碍儿童及学生之教科用特定图书之普及促进相关法律》作出教科书免费提供与推广的规定,《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及《国库负担之各级义务教育学校之设施费等相关法律》制定教育经费规范,等等。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特别支援学校的教育目的为:“实施相当于幼稚园、小学、中学、以及高中的基本教育,为了弥补其各方面的缺欠,授以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又规定,由监督厅根据小学、中学、高中及幼稚园的基准,制定教育内容。

二、韩国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政策:

学前特殊教育众所周知 ,残疾儿童如果能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 、早期教育会大大提高教育效率 ,也容易补偿儿童的缺陷 ,因此在韩国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也备受关注 。1977 年 12 月 31 日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中规定 : 中小学为义务教育阶段 ,而幼儿园和高中实施免费教育 ,大约有 3 %的残疾儿童可以享受免费教育服务 。到 2001 年韩国特殊幼儿园有 267 个班级 ,有 65个设在普通幼儿园的特殊班 ,共有 1765 名 (包括 16 名普通班就读的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在特殊幼儿园或在普通幼儿园就读 。虽然人们意识到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但对 3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工作 ,发展还十分缓慢 。韩国只有 500 名 3 岁以内的残疾儿童在福祉馆或特殊教育机构接受早期教育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残疾儿童提供早期教育的机构太少 ,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标签作用 ,家长不愿意把残疾儿童送到特殊教育机构 。

三、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政策:

美国是世界上学前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美国立法中 ,关于在公立学校中向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有关规定由来已久 。但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法规从无到有 ,经历了从忽略到关注再到重视的一个演变过程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 ,美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联邦法规 : 包括早期教育计划(1966 年 修 正) 、障 碍 儿 童 早 期 教 育 援 助 法 ( 1968年) 、障碍儿童早期教育计划 (1969 年) 等 。美国残疾儿童教育状况大为改观得益于两项重要的立法 。一项立法是 1973 年通过的《康复法案》(即 PL93 —112 法 ,第 504 部分) 。《康复法案》有助于唤起公众对数以百万计的残疾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注意 。另一项立法是 1975 年 11 月颁布的《向所有的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法案》(即 PL94 —142法 ,以下简称“教育法案”) ,这是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最重要的的一部法案 。该法案规定 ,必须向 3 岁到 21 岁残疾儿童提供恰当的 、免费的教育及有关的特殊服务 。该法案还规定 ,学校必须按照法律条例实施特殊教 育 才 能 得 到 联 邦 政 府 的 相 关 教 育 拨款[3] 。教育法案所规定的向残疾儿童提供的服务是各州必须提供的最低限度的服务的法律依据 ,这使得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得到法律保障 。美国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了残疾儿童的权利 ,并就此制定了特殊教育基本原则 。

《教育法案》被称为残疾人的人权法案 ,该法案的要点是保证所有残疾儿童及其家长在以下七个方面享有权利 :受教育权 、受免费教育权、受最恰当的教育的权利 、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的权利 、家长充分参与的权利 、残疾儿童隐私受保护的权利、在评估过程中不受歧视的权利 。

受教育权:《教育法案》规定学校必须为 3~21 岁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并规定了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标准 、提供教育服务的种类 、注意事项等 。地方当局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拒绝 ,这保障了所有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这也是保障学龄前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依据 。

受免费教育权:《教育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有义务向所有儿童 ,不论是正常还是残疾的提供财政资助 ,以使他们得到免费的教育 。法案还特别规定 ,向残疾儿童提供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是免费的 ,不管其费用多么巨大 ,都不应该向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免费的项目有 :个别教学费用 、学费 、交通费 ,为残疾儿童所进行的各种疗法 (工疗 、理疗 、言语矫正等费用) ,膳食费等 ,还包括儿童的教育或康复所必需的设备和器材费用 。

受最恰当的教育的权利:《教育法案》认为 ,有了恰当的教育课程计划 ,所有儿童都能从教育中受益 ,所有儿童都是可教的 。残疾儿童所接受的教育不应是形式上的教育 ,必须是符合其身心特点的 、是残疾儿童所需又是其能接受的教育 。法案规定 ,必须为每个残疾儿童制定一项“个别化的教育课程计划”。

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的权利: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是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重要概念。法案认为,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意味着向残疾儿童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伴随“最少受限制的环境”的提出,回归主流教育(Mainstream2ing)、普通教育主动性运动(TheRegularEducationIni2tiative)、全纳教育(Inclusion)等教育改革运动随之而生,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残疾儿童教育发展。

家长充分参与的权利:法案保障了残疾儿童家长充分参与其子女的诊断、制定个别化的教学课程计划及评估过程的权利。法案规定:学校为残疾学生所采取的任何措施,家长有权事先得到书面通知,并有权要求学校解释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家长有权对学校的决定提出异议;家长有权查阅对儿童的评估测试记录,对评估测试结果做出评价,并有权要求学校解释这些结果;家长有权对学校为其子女制定的教育课程计划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当家长与学校意见不一致时,家长有权要求一名不偏袒的官员来主持意见听证会对家长与学校进行仲裁;假如意见听证会仍然不能使家长和学校之间达成一致意见的话,则由法院做出裁决 。所有的交流都必须以家长的母语进行 ,如果家长不会讲英语的话 ,必须向家长提供翻译 。法律保障家长充分参与的权利 ,使家长理直气壮 。如果没有明确的理由和家长的参与 ,学校不能单方面改变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 , 也不能开除他们 。只有在家长签字之后 ,学校对残疾儿童所做的教育决定才能生效 。

残疾儿童隐私受保护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 ,对残疾儿童的记录 ,包括评估结果 、教育安置意见和日常的教育 、康复活动记录等都属于儿童及其家长的隐私 ,没有家长或儿童的法定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任何无关的人不能阅读这些材料 。

在评估过程中不受歧视的权利:法案明确规定对非白人儿童 ,不能因为其不同的文化 、种族 、语言或交流方式而在评估过程中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测试除了必须由训练有素的 、有资格的专业人员来实施以外 ,主试必须讲被试的母语 ,或者配备一名翻译。

四、英国特殊教育法规政策:

多 年 来 , 英 国 社 会 一 直 关 注 特 殊 儿 童 的 教育。自1978 年沃诺克报告( Warnock R eport) 提出以来, 英国整个特殊教育政策开始向融合教育发展。 英国在其早期教育原则中明确指出: “幼儿不能因种族、文化或宗教、母语、家庭背景、特殊的教育需要、缺陷、性别或能力不足而遭到排斥或被置于不利地位”。

英国的教育政策重视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获得, 重视对特殊儿童的全方位教育和保育, 也考虑到家长参与以及家长与专业人员合作的重要性 ,这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 世纪 70 年代, 英国政府提出要关注学前儿童的早期健康和发展, 对儿童早期发展存在的困难进行鉴别, 还要关注儿童家长及专家参与的重要性, 强调训练者应从儿童的利益出发,与儿童家长合作, 同时从其他专家处寻求帮助及引导。

1978 年沃诺克报 告的提出使 融合教育成 为英国特殊教育的核心政策。在这个报告中, 融合教育按层次由低到高被分为: 场所融合, 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服务, 但特殊儿童不属于普通班级成员; 社会融合, 即特殊儿童在普通班学习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 功能融合, 即特殊儿童 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 教师全力帮助特殊儿童,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

1997 年, 英国政府颁发了特殊教育绿皮书, 要求所有学前儿童均要在普通学校注册, 同时建议优先考虑对存在感官障碍、肢体障碍或中度学习困难儿童的融合教育。2001 年, 英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教育实施章程, 提出要在学前教育环境中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 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该章程规定, 一旦儿童被鉴别出存在特殊教育需要 , 教育者应及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该章程同时赋予儿童家长更多知情权, 也强调要成立有效的多学科工作小组, 为特殊儿童提供融合教育服务。

五、德国在不来梅州学前融合教育:

德国在不来梅州学前融合教育具 有重要的法律 支撑。其中,联邦社会救 助法( Bunderozia-lhilfegesetz)和儿童与青年救助法( Kinder- und Ju-gendhilfegesetz) 两个法案基本确定了主要的法 依据。对于身体、精神障碍患者以及高危患者, 联邦社会救助法第39条规定: 处于身体、智力或精神障碍的个体, 应给予适应性帮助 ( Eingliederung-shilfe)。

该法案的第40条规定了对幼儿进行适应性帮助的方式:为了保证所有的儿童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应对未达到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采取特殊教育措施。就这些措施而言, 社会救助的承担者应该承担所有费用, 父母为此只需要支付幼儿相应的餐费。

六、瑞士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政策:

从瑞士联邦层面而言,《联邦宪法》《民法典》和《伤残人保险法》都有明确规定,确保每个儿童享受学前教育的权利,每个州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条件的保障、经费的承担、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和组织机构的落实等。从各个城邦层面而言,有的专门颁布相关条例,有的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条例中重申每个儿童的权利,家长的义务和责任,有的学校法中规定儿童的目标,即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和认识掌握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能力。

州范围内实施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的途径有:专门的服务中心和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幼儿学校

尽管机构不一,但主要体现三大任务:特殊教育的早期诊断、特殊教育的早期促进、特殊教育的早期咨询等。

七、中国台湾学前特殊教育政策法规:

台湾地区对特殊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政府出台了《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特殊教育教师师资职前教育课程》、《特殊教育教师(学前教育阶段)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中等学校、国民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台湾地区教师的职前培养、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及课程设置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中等学校、国民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教师师资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使得台湾地区高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有法可依。

八、亚太地区学前特殊教育近五年发展:

一些国家开始重视学前特殊教育亚太地区有些国家, 如日本、韩国、斯里兰卡、新西兰、中国等, 已经认识到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对学前特殊儿童的重要意义,并组织卫生、福利、教育、康复等部门对特殊婴幼儿进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韩国 1994 年特殊教育促进法规定, 对学前残疾儿童进行免费教育, 而对普通学前儿童只进行部分免费教育, 因此韩国对学前特殊童采取了优先发展的策略。斯里兰卡从 1992 年开始对听力障碍儿童学前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促进社会服务机构开设听力障碍儿童学前班, 目的是为这些儿童回归普通教育作准备。

至 1994 年, 全国已建立 9 个听力障碍儿童学前学校。在日本, 当婴儿出生 3 个月、18 个月和三年的时候, 每个城市、城镇或乡村的健康和福利部门都要对婴幼儿进行健康评估和普查。如有必要, 将转介到医务或早期干预部门进行医学诊断或尽早地提供指导和服务。此外, 医院、医疗中心和儿童咨询部门将随时提供早期咨询。如果需要, 父母可利用学前残疾童日托中心, 干预和治疗中心或托儿所进行早期干预, 或在教育部门的指导和咨询下选择适当的教育环境。特殊学校幼儿部也可以在健康、福利、医疗、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儿童提供言语、语言、听力等方面的服务。

第17篇:教案1

财务管理 第一章 财务管理总论

授课教师:杨晓峰 授课时间: 课时:6

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个概括的认识,并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掌握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及其计量问题。

教学重点: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教学难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计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模式: 授——受教学模式(启发式诱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财商”为切入点,强调理财能力是影响人一生的能力,从而说明学习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有人说:“50年代的‘财富’是激情,金钱是一种多余的羁绊;70年代的‘财富’是斗争,金钱是一种锻炼觉悟的战场,80年代的‘财富’是变革,金钱挤进了发展的硬道理;90年代的‘财富’是组合,金钱是组合品的标志之一;今天的‘财富’是选择,金钱变得更丰富多彩、虚实纷飞;明天的财富将是一种认同、是一种人性。”当然,你可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金钱”,使我不得开心颜,但你却不能否认金钱的重要。„„理财是对自己的打理与磨练。

◆ 教学内容:

该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财务活动概念财务关系筹资管理Ⅰ.财务管理“是什么”—— 内容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及其分配管理Ⅱ.“为什么”管理 ——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性、比例、优化原则 系统、平衡、弹Ⅲ.“怎样”管理 ——

算、控制、分析方法 预测、决策、预

一、财务管理的内容

(一)财务管理的概念

1 1.财务活动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物资的不断购进和售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金的支出和收回,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进行,也就不断产生资金的收支。企业资金的收支,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

2.财务关系 由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称为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3.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二)财务活动所体现的财务关系

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即资金的筹集、资金的应用及收益分配等必然要与国家、企业所有者、债权人、债务人和职工发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即为财务关系。

1.企业同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体现所有权的性质,反映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关系。

2.企业同其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关系 体现债权与债务的关系。 3.企业同其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

体现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4.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 体现企业内部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5.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企业向其职工支付劳动报酬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现按劳分配的关系。

6.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财务关系 体现依法纳税和依法征税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财务管理的内容

筹资管理投资管理主要内容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及分配管理济条件下,按照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引起的财务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管理的目标 具有相对稳定性、多元性和层次性。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搞好财务工作的前提。

1.以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 不符合财务管理的规律

2 暴露的问题: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重生产,不抓销售;只重投入,不重挖潜,

2.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优点:讲求经济核算,加强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缺点:(1)没有考虑利润的实现时间,把不同时间实现的利润看作是无差别的量。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2)没有考虑利润的实现和投入资本额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3)没有考虑风险问题,这可能会使财务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盲目追求利润的最大化。(4)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化的倾向,即只顾实现眼前的最大利润,而不顾企业长远的发展。

3.以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该目标把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投入的资本或普通股股数进行对比,可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对所有者(股东)的回报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比较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创收能力,从量的角度来讲是个较好的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都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片面强调所有者(股东)的利益,忽视了与企业相关团体的利益,不利于培养长期稳定的所有者(股东),易导致企业决策行为的短期化。

(二)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1.企业价值最大化 反映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不反映当前获利能力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的合理运作,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2.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原因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现代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应该兼顾企业多个利益集团,从多赢的角度上考虑,着重指出其优点。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计量 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最大的问题是其计量问题。从实践来看,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企业价值的大小,从理论上讲,企业价值可以用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来计量。(新知识,通过具体案例来强化学生的对该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EVA也即经济利润,是衡量经济组织价值和创造财富的标准。从算术角度讲,EVA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即

EVA=投入资本总额×(销售净利率×资本周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EVA反映了一个公司在经济意义而非会计意义上是否盈利,它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调整和分析得来,反映出公司营运的真实情况及企业价值的创造和毁损程度。

EVA最大的优点的是,它开发了企业四个方向的潜能来为企业创造出更

3 大的财富:

1.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节省赋税,使利润增加。 2.提高资本运营管理的能力,通过对资本重组提高利用效率。

3.追求健康的、有经济利润的增长。只有企业开发的新项目、新产业或扩大规模,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比机会成本更高的回报率时才予以鼓励,同时授予基层经理们更大的灵活机动权和更大的责任压力,使之在管理上更科学。

4.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只有企业加权的的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时才能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

衡量一项投资真正创造了多少价值,并不在于它销售收益的多寡,关键是看减去所有资本成本之后的最终盈余。

三、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一)系统原则

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系统原则,其核心问题是要体现系统的基本特征:即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

(二)平衡原则 在财务管理中,要力求使资金的收支在数量上和时间上达到动态的协调平衡,这就是财务管理的平衡原则。

(三)弹性原则

在财务管理中,必须在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留有合理的伸缩余地,这就是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

在财务管理中贯彻弹性原则最关键的问题是防止弹性过大或过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面临太大的风险。

(四)比例原则

财务管理中的大量指标都表现为一定的比例关系。离开了一定的比例关系,就很难对财务问题做出正确地评价,也就失去了判别标准。

(五)优化原则

财务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实现最优的过程,这就是财务管理的优化原则。财务管理过程就是优化过程,离开了优化的原则,财务管理就失去了意义。

四、财务管理的方法即财务管理的工作步骤和一般程序。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根据企业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作出预计和测算,财务预测是财务决策的依据,是编制财务计划的前提,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

围确定目标,规定预测范分类整理收集、分析预测资料,基本程序

进行预测选择方法,建立模型,检查、修正预测结果,分析误差原因,确保目标实现快 科学性、可靠性差定性预测法 预测速度移动平均法时间序列预测法2.主要方法 指数平滑法定量预测法回归分析法因果预测法

(二)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题根据预测信息,提出问案确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1.基本程序

分析、评价、比较方案选择最优方案确定型决策比较分析法 适用于有线性联系的问题线性规划法 研究具2.主要方法数学微分法 研究具 有曲线联系的极值问题概率决策法 适用于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损益决策法 适用于

(三)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是控制财务活动的依据。

算指标根据决策要求,确定预基本步骤协调各项指标,实现综合平衡

调整预算指标,编制财务预算

(四)财务控制 对财务活动进行计算和审核

的控制活动,具体表现为制度、标准等。事前控制 财务活动前主要方法事中控制 财务活动中按照计划和制度的要求进行审核、控制

事后控制 计划实行后的控制以消除偏差、调整计划

(五)财务分析 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项工作。

掌握信息明确目标,占有资料,揭露矛盾选择方法,分析问题,步骤

任,抓关键环节分析问题原因,明确责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财务管理发展◆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这是财务管理的总体框架,在此框架下我们对财务管理作进一步的认识和讲解。

◆本章作业:1.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什么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2.什么是经济利润,什么是会计利润,二者有何区别?你如何看待经济利润?

◆作业点评: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1.抓不住关键点,条理性差 2.太随意,自己随心所欲乱答 3.不规范,不知先答什么,后答什么。

◆学生意见反馈:1.理解了“金钱是仆人,理财是常识”的理念,认为学习理财知识很有必要,表示有兴趣学习。2.对决定企业价值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报酬和风险不能完全理解。

第18篇:教案1

教材背景

本教材是七年级下册有理数的运算和代数式中整式的加减的基础上通过同底数幂的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建立整式的乘除法运算,依据新课标,乘法公式要求有所降低,故不再单独设章,一同在本章学习,突显整体性和特殊与一般的统一。整式乘除是整式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基础知识。

教学课题

1.3

同底数幂的乘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进一步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相乘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会进行同底数审查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

探索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运用实例

导入新课

引例

一个长方形鱼池的长比宽多2米,如果鱼池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那么这个鱼池的面积将增加39平方米,问这个鱼池原来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然后提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同学们在什么地方有问题?

要解方程(x+3)(x+5)=x(x+2)+39必须将(x+3)(x+5)、x(x+2)展开,然后才能通过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整理,这里需要用到整式的乘法.(写出课题:第七章

整式的乘除)

二、复习提问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

(1)34;(2)a3;(3)(a+b)2;(4)(-2)3;(5)-23.

其中,(-2)3与-23的含义是否相同?结果是否相等?(-2)4与-24呢?

三、讲授新课

1.利用乘方的意义,提问学生,引出法则 计算103×102.

解:103×102=(10×10×10)×(10×10)(幂的意义)

=10×10×10×10×10 (乘法的结合律) =105.

2.引导学生建立幂的运算法则 将上题中的底数改为a,则有

a3·a2=(aaa)·(aa)

=aaaaa =a5,

即a3·a2=a5=a3+2.

用字母m,n表示正整数,则有

即am·an=am+n.

3.引导学生剖析法则

(1)等号左边是什么运算?(2)等号两边的底数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叙述这个法则,并强调幂的底数必须相同,相乘时指数才能相加.

四、应用举例 变式练习例

1计算:

(1)107×104; (2)x2·x5.

解:(1)107×104=107+4=1011; (2)x2·x5=x2+5=x7.

提问学生是否是同底数幂的乘法,要求学生计算时重复法则的语言叙述. 例2 计算:(1)-a2·a6;

(2)(-x)·(-x)3

; 解:(1)-a2·a6=-(a2·a6)=-a2+6=-a8; (2)(-x)·(-x)3=(-x)1+3=(-x)4=x4;

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演,并提醒学生注意:(1)中-a2与(-a)2的差别;(3)中的指数有字母,计算方法与数字相同,计算后指数要合并同类项.(2)中(-x)4=x4学生如不理解,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理数的乘方. 课堂练习

计算:(1)105·106; (2)a7·a3; (3)y3·y2;(4)b5·b;

对于第(2)小题,要指出y的指数是1,不能忽略. 计算:(1)y12·y6; (2)x10·x; (3)x3·x9; (4)10·102·104;

五、小结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对这个法则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变、相加”这八个字. 2.解题时要注意a的指数是1.

3.-a2的底数a,不是-a.计算-a2·a2的结果是-(a2·a2)=-a4,而不是(-a)2+2=a4. 教学反思

1、时不要生硬地提出问题,应力求顺乎自然、水到渠成.讲课要注意联系过去尚不甚巩固的知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节课就是以此为宗旨引入新课的。

2、师生互动方面,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推导中来。

3、由于时间问题,学生练习时间较少,下次应多注意。

第19篇:1教案

1、认识新同学

教学目标:

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和同学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先了解自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照过镜子吗?说说你照镜子看到你自己是怎么样的?

二、新课

1、观察自己的特点,想一想,我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哪些方面?

2、教师示范一个比较好的小朋友的自我介绍,让学生参考。

3、介绍自己。

在小组里介绍

4、各组代表上台介绍。4.认识更多的同学。

三、延伸活动

活动一

我们来打电话。

1、会打电话吗?谁来试试看?

2、和老师打电话。

(1)“铃――”,老师的电话来了。 (2)“铃――”,给老师打电话。

3、说说接听电话时怎么介绍自己。

4、说说给别人打电话时怎么介绍自己。

5、我们来做打电话的游戏(分小组活动)。活动二

我们来演节目。

1、第一个节目:我也想玩。

(1)三人表演玩游戏,再请另一人表演想跟他们一起玩。 (2)大家想一想,他跑过去怎么说好? (3)谁来试试?

(4)一个一个地尝试,边试边评议。

2、第二个节目:两个不认识名字的同学。

(1)请两个人表演两个想互相认识姓名的同学。 (2)大家猜一猜,他们跑过去会怎么说? (3)谁想来表演一次?

(4) 一个一个地尝试,边试边评议。

3、第三个节目: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

(1)路上碰到一位老师,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我们怎么回答? (2)我们来选择:

①我不认识这位老师,不敢回答。 ②我很快跑掉,不回答。

③我停下来,看着老师回答。 (3)谁来试试?

四、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做游戏

教学目标

石头剪刀布活动的目标是在游戏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亲近与了解,并在活动中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思维灵敏性。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友谊。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寻找其他游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游戏? 玩过什么游戏?

二、新课

1.玩游戏有很多好处,我们来玩游戏吧。

我先一一出示各姿势,询问学生这些都表示什么意思?(石头剪子、布) 石头胜过剪子,剪子胜过布,布胜过石头。

我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师进行3次游戏,决定胜负,然后让学生玩。 2.点将

首先公布游戏规则。

教师选拔一人进行游戏:我俩是点将人。用“石头、剪子、布”选出先后。 各自选择自己的兵。

让学生分小组自由点将。

3.踢脚绊伴

教师首先教学生念儿歌。(首先准备用温州话,如果孩子跟不上,就变成普通话。) 1)公布游戏规则:找根竹条,几个人一起玩。 石头、剪子、布,谁赢谁当点金人。 2)踢脚绊绊游戏规则

踢脚绊绊:四五人坐于一排,各伸双脚。推一人边数同伴脚尖,边念儿歌。歌曰:“踢脚绊绊,绊过南山,南山北斗,鲤鱼开口。新伴上任,旧伴请进。”凡数至“进”字,被数者即将脚伸进。谁双脚最早伸进为胜,反之为负。 3).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按游戏规则玩。 4)指名几个学生尝试玩,然后大家玩.

三、延伸

除了刚才的游戏外,你还会玩什么游戏?指名学生详细介绍,也可找伙伴试玩。

四、小结

这节课中,你最喜欢什么游戏?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玩游戏时候的乐趣。

3、玩小棒

教学目标:

玩小棒是一个有较强的竞争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仔细观察判断,静心才能进行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手的小肌肉群。另外,对游戏结果的小棒计数与计分则具有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激发兴趣

教学准备:先给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小棒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小朋友,你们玩过什么游戏啊?

师:在老师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小棒。 二介绍游戏

活动一

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

1、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请几位学生上来介绍。

2、教师介绍撒小棒的方法和规定

(1)小棒握在手中,一端立在桌面,松开手,让小棒自己散开倒在桌上。 (2)如果撒的时候小棒掉在地上,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 (3)可以几个人商量自己作出新的规定。

3、捡小棒的方法和规定

(1)手捡散在桌上的小棒,也可以用一根小棒去拨开或挑开小棒后捡。 (2)棒时,如果移动了其他的小棒,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 活动二

我们都来尝试一次“撒小棒”和“捡小棒”。

每人一小把小棒,试玩几次。 活动三

分成二人小组玩。

1、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玩。

2、捡完小棒后数每人捡的小棒,取棒多的为胜。活动四

根据不同颜色记分的比赛

1、我们四人一起来玩不同颜色计分的游戏。

2、先看看每种颜色的不同得分。

3、我们来算算得分。

三、延伸

你还可以给小朋友介绍什么游戏?怎么样玩?课后时间可以指导小朋友一起游戏。

4、跳房子

教师活动:

1把学生分成几组,围在跳房子,即跳方格的场地四周。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请预先会跳方格的学生示范怎样玩跳方格的游戏。或者教师自己先跳。跳之前,先在地上用粉笔画出连在一起的方格。

3、请几位学生试试踢石子的游戏,指出其优点和缺点。

4、分小组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5、教师小结,选出优胜者。

3 跳房子游戏需要一块平坦的场地。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在你地面玩这个游戏比在水泥地面更适合,因为泥土地面能够保护学生的关节。

5、挑花线

[学习目标] 挑花线也是一个传统活动。几个人一起挑花线,既是合作,又是交流。在熟练掌握基本的挑花线方法后,活动还会进入创新、尝试的层次。所以,这也是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发展的活动。 [活动建议]

一、在玩挑花线的游戏前,为每一个孩子准备,或要求每一个孩子准备一条粗线或细带。老师自己准备一条较粗的布带,使自己的演示能让全班学生看清楚。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我们来挑花线。

1、导入:会玩“挑花线”的游戏吗?

2、一位会挑花线的学生挑给大家看。

3、老师示范一次挑花线。

活动二

在手上挑一个简单的花线。

1、线或细带接成圈,套在两只手上。

2、着老师做挑花线的动作。

3、自己在手上挑一个简单的花线 活动三

两人合作挑花线。

1、

2、

3、

4、

请一位学生用粗带在手上挑一个刚才挑的花线。 老师演示从别人手上挑出新花样的花线的过程。 请两个学生模仿着做一次。

分成两人小组,做两人合作挑花线的游戏。

活动四

学习更多的挑花线的花样。

1、

两人合作学习新的挑花线的花样

2、

三、四人合作学习新的挑花线的花样

6、踢毽子

[学习目标] 踢毽子也是一个传统活动,既是游戏,又是运动。踢毽子的活动目标就是教会并组织学生参加踢毽子的游戏性活动。

[活动建议]

一、做一个简单的牵线的毽子并不复杂,可以准备好制作的材料,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制作。当然,如果是鸡毛毽子,无论是制作的要求,还是踢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高的,不必作为活动的重点进行。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我们来做一个带牵线的毽子。

1、老师出示一个带牵线的毽子。自己表演踢几下毽子。请一位学生上来表演踢毽子。

2、我们来做一个这样的毽子。(1)检查一下准备的材料。

(2)老师讲解制作的方法,并作演示。

4 (3)学生制作毽子。

活动二

我们来踢毽子。

1、请几位学生表演牵着线踢毽子。

2、每人自己练习踢毽子。

3、表演剪掉牵线后怎么踢毽子。活动三

踢鸡毛毽子

1、看漂亮的鸡毛毽子。

2、表演踢鸡毛毽子。

3、我们来试试踢鸡毛毽子。

7.我们一样吗?

教学目标

在观察认识我们的身体的活动中,孩子们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相同的。本课的活动目标在于发现其实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发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这是一节发现差异、发现自我的课。 教学重难点:发现其每个人有许多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观察自己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教师请2个学生上台,让孩子们比较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引出题目:我们一样吗?

二、活动

活动一

我的手和你的手一样吗?

1、我们的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我们的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我们来比较手的大小。 ①手掌和手掌贴着比较。

②把自己的手描在纸上,与同学描下的手比较。 (2)我们来猜猜哪只手是哪个同学的。

①看看小组里其他三个同学的手,猜猜是谁的手? ②摸摸小组里其他三个同学的手,猜猜是谁的手?

3、说说我们的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活动二

我们的头发一样吗? 活动三

我们说话的声音一样吗?

1、我们来听听四个同学说话的声音。

2、他们说话的声音一样吗?

3、我们来做游戏:猜猜这是谁的说话声音? 活动四

说说两个人不同的地方。

1、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大家一起找找两个人不同的地方。

2、我们两人一组,找找自己和同学不同的地方。活动小结:

5 今天你快乐吗?你知道了什么?

8、男孩和女孩

教学目标

这是一节认识性别的课。自己是个男孩还是女孩,一年级小学生是知道的。但对性别的认识还停留在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水平上。本课的活动目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性的教学,通过观察了解男孩与女孩的不同,包括可以观察到的上的厕所也是不同的等。 教学重难点:了解男孩和女孩的区别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将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

一、分组

这是一节认识男孩、女孩的课。在分组活动的时候,每个组都要有男孩与女孩。有的活动还可以考虑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合作进行。当然,在“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的活动中,还可以男孩坐一边,女孩坐另一边进行活动。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我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1、说说我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2、我是怎么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

3、我们来一起说:我们是女孩!我们来一起说:我们是男孩! 活动二

数数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

1、数数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

2、男孩在一起,我们来数一数。女孩在一起,我们来数一数。 活动三

我们来画一个男孩。

1、我们来画一个男孩。

2、画的是男孩吗?

3、男孩是怎样的呢?

活动四

我来画一个女孩。

1、我们来画一个女孩。

2、画的是女孩吗?

3、女孩是怎样的呢?

活动五

男孩、女孩的更多的不同的地方。

1、出示男、女厕所的标志。问:这是什么标志?

2、男孩、女孩还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9、怎样洗手更干净

[学习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洗手的方法,初步学会洗手,并且向着经常洗手,讲究卫生的习惯养 6 成发展。

[背景知识] 看看自己的手是否脏了,手脏了,就需要洗了。看看自己的手,看似不脏,但看看洗过手的水就知道了,看似干净的手其实并不干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活动中,我们的手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手是很容易弄脏的。所以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

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正确的洗手方法的主要内容是用肥皂仔细地洗,用流动的水洗,把肥皂也洗干净三个方面。教材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围绕着认识、学习洗手的方法,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进行的。 [活动建议]

一、本课的教学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活动展开的。让每个孩子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是本课教学取得成果的前提。要求课前能为每个小组准备洗手的水盆和水、肥皂等物品,擦手的毛巾以及最后用流动的水洗手的场地。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

1、看看自己的手。我的手脏吗?

2、看看同学的手。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的手干净,谁的手脏了? 活动二

我们来洗手。

1、给每个小组一盆清水。我们一起来洗手。

2、看看洗过手的水,看看洗过的手。

3、我的手洗干净了吗?

活动三

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1、给每小组一块肥皂。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2、先把手浸湿,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在肥皂盒里,两只手互相仔细地搓擦着洗手指,洗手掌,洗手背。

3、再在清水里洗去肥皂。

4、仔细地看看洗过的手,仔细地看看洗过手的水。(1)问:手变干净一点了吗?

——手变干净了。 (2)问:水变怎样了?

——水变脏了。

5、讨论。

(1)手上沾着的水干净吗?

手上沾着的水是盆里的水吗?

盆里的水脏了,手上留下的水也是脏的。 (2)我的手洗干净了吗? 我们的手还没有洗干净。 怎么才能把手洗干净呢?

活动四

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

1、我们可以用流动的水来洗。(1)用自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洗手。 (2)或者用舀一杯水冲的方法洗手。

2、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 (1)先用清水洗一洗。 (2)再擦上肥皂仔细洗。 (3)把肥皂冲洗干净。 (4)最后把手洗干净。

7 活动五

我学会洗手了吗?

1、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洗手?

2、我学会洗手了吗?

3、我们来把洗手的过程说一遍。

10、垃圾箱在哪里

[学习目标] 懂得垃圾应扔到垃圾箱内,初步了解垃圾与环境卫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步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 [背景知识]

一、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污染水体。将固体废弃物直接倒入水体后,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城市水体往往担当着城市饮用水源的角色,国家对水源保护地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中的矿渣、粉煤灰、干污泥和垃圾中的尘粒会随风而起,迷人眼睛,呛人喉咙,甚至传播疾病。例如,夏季瓜果盛销,垃圾量会比平时多数十倍,如处置不及时,这些垃圾就会腐烂变质,严重影响环境。

污染土壤。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液中有许多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长期沉积在土壤中,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严重的还会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伤害。

传播疾病。固体废弃物中往往含有病人排泄物、呕吐物等,如不善处理,任其随着垃圾进入空间,其所含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就会四处扩散,危害他人的身体健康。

二、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

科学家认为,废弃物只是相对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并非在一切过程或一切方面都没有使用价值,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很可能是那一过程的原料。因此,废气物又有“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之称。如,矾矿的矾渣堆积成灾,如今人们用它来造钾肥;钢厂的钢渣也成了水泥厂的好原料。其他如废纸可以造纸,废塑料可以炼汽油,就连建筑装饰材料也可用垃圾制成。

固体废弃物中蕴藏着极大的财富。有人粗粗估算后认为,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中有250亿元的可利用价值。因此,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是一条积极处置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广阔道路。但是目前人们对废弃物、尤其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还远远不够,更远远没有达到消除其对人类危害的程度。在这一方面,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活动建议]

一、此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垃圾箱,关心周围身边卫生设施的状况。以导入本课的学习。

教师提出以下的问题:

1、“我们有了垃圾怎么办?”

2、“我们教室、走廊、校园里的垃圾箱在哪里?”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有关插图:随意将果壳丢在地上;在地面上丢满了甘蔗等场景。

1、他们是找不到垃圾箱吗?

2、你还可以看到哪里乱扔垃圾的现象?

3、我们应该怎么办?

8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懂得乱丢垃圾是一种不爱清洁卫生、不文明的行为。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讲讲乱扔垃圾的危害;可以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正面表扬那些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人好事,同时指出那些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

活动二

制作一个《放垃圾的小盒》

材料准备:废旧的硬纸、笔、尺、小剪刀、胶水等。

制作指导:教师自己利用废旧的硬纸,事先制作几个放垃圾的小盒,供学生制作时模仿。也可以教师统一在废旧的硬纸上画好图,供学生制作时使用。在具体指导制作时要提醒学生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制作完后可以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比。要充分发挥这个“放垃圾的小盒”的作用,它可以存放刨铅笔后的碎屑、擦橡皮后的碎末等,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从小养成不乱扔垃圾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11让教室更整洁

[学习目标]

1、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

2、初步感受创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卫生习惯。[背景知识] 教室环境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师生的身心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室整洁漂亮的程度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整洁漂亮环境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会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同时,教室环境是学生接触周围环境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创设整洁漂亮的教室环境,对培养学生保持整洁的良好卫生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审美心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活动建议]

一、引导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让学生将现在的教室与原来幼儿园作对比,通过对比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在教室的一些情况。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整洁、漂亮的教室应该是怎么样的?

2、我们的教室整洁漂亮吗?为什么?

3、怎样使教室更整洁漂亮?我们可以做写什么?

以上的讨论和交流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关心自己的学习教室环境,提出我们可以具体地做些什么,例如认真做好每天的值日生等一些力所能及的清洁卫生打扫工作。

活动二

带领学生去参观本校那些整洁漂亮的教室等场所(如图书阅览

室、大队部、实验室等)。

通过此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整洁漂亮的学习环境的向往,增强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室环境的自信心。 活动三

分组讨论。

1、“保护环境整洁,我能做到哪些?

可以两人组或四人组讨论,对照课文插图中八幅小的示意图,说说自己哪些做到了,就在书上给自己画个“☆”。

2、还没有做到的,我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懂得,要创设一个既整洁又漂亮的教室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要从我现在做 9 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第12 课

管好我的物品

[学习目标] 1.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哪些,能进行整理和存放,带齐每天的学习用具。

2.学会保管书本、铅笔、钥匙、小黄帽、胸卡等自己的学习用具。

3.培养学生自己收拾书包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解决整理、存放学习用具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 [背景知识] 学习用品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虽然,学生在幼儿园学习时曾对学习用品有所接触,但小学学习的学习用品比幼儿园时丰富多了,除了每天课程表要求带的学习用品外,有时还要带一些与自己生活和学校组织活动有关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这需要学生费心管理。因此,当孩子步入学习生活后,迫切需要得到这方面的指导,使他们一开始就较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课文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用品,知道它们的名称、用途,从而带齐学习用品。其次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对学习用品进行整理、存放的方法。

课文从我有许多学习用品引入,插图展示了一般小学生所有的学习用品。教学的内容为认识自己的各种学习用品,知道它们的用途,从而让学生记住上学要带的学习用品。 在学习用品的整理和存放中,课文又以三幅插图作了对学生作了指导。并以书本的整理存放作为重点展开。要点为按下面大、上面小的顺序叠放书本;书背朝里装进书包。一本书的大小,有长、宽、厚三个维度,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一些书的大小比较也会产生难度。背景图画的就是给学生于启示“看看我的书包,我的学习用品是这样放的。”

第二部分:为能在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知道自己还应带的物品及其存放的方法。 课文插图中的物品都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或玩的一些物品,有上学要戴的小黄帽、小手帕、胸卡、家里的钥匙、喝开水用的塑料瓶和玩具等,其余的插图都是以学生对这些物品的存放的介绍和提问呈现的。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还带了哪些物品,并选择

一、二件学生常带的物品,讨论如何存放比较好?

第三部分:物品的管理方法。

1.一样的物品的管理方法。在学生带的物品中有许多同学之间是一样的,如教材中列举的铅笔,还课本、校服、小黄帽等,用什么办法认出自己的物品呢?可让学生动一番脑筋,想出一些办法来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要转变角色,做一个参与者,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获得较好的方法。

2.课前准备的物品怎么放。课前准备的物品如放得不好,同学活动时易碰到地上损坏或丢失。二幅背景图二种不同的放法,第一种的放法物品放在离过道远的双人课桌的中间,这样不易碰倒地上而损坏;另一种是物品放在双人课桌靠过道一侧,同学课间活动时易碰撞而损坏。教学时,可让学生自己讨论,该怎么放?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已有自己的经验,让他们在交流中总结,这是最好的回答。

3.橡皮保洁的方法。课文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橡皮最易脏而提出了“橡皮脏了怎么办”这一问题,强调要养成保持橡皮洁净的习惯,书中介绍了两种清洁橡皮的方法:用别的物体擦拭或用水洗。教学时,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有机进行擦橡皮的方法指导。 [活动建议]

一、教师了解“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具一般有哪些”,“他们整理和存放的方法”,“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解决”等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用品,存放好学习用品,到带齐和管好学习用品。本课可采用活动——讨论——交流——活动的顺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整理和存放自己的学习用具,在讨论与交流中了解管好这些物品的好方法,从而达成每天带齐、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具。

二、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带齐学习用品,管好学习用品,而且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

认识自己的学习用品。

4.说说自己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有什么用途? 5.整理铅笔盒。

把自己的铅笔、橡皮、小刀、尺子等整齐地放入铅笔盒,比一比,谁整理得快、看上去最整齐?(不同的铅笔盒,整理的要求不一样。) 6.把书本叠放整齐。

把自己的课本、练习簿整齐地叠放在桌子上,比一比谁叠得快、叠得整齐?怎样叠,看上去最整齐?(小的在上、大的在下;书背朝向一致。)

7.往书包里装书。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往书包里装书。看一看他们的装书方法,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8.整理书包比赛。

活动二

指导学生带好其他的物品。

1.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我们除了带学习用品,我们还带着哪些物品呢? 2.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呢?

3.这些物品你是怎样存放的?(小组讨论存放的方法,并让学生代表小组交流演示,特别是对本班学生中所带的具有普遍性的一些物品,应作为重点进行展开,切实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

活动三

指导学生管好这些物品。

1.对于一样的学习用具,怎么辨认出是自己的? 同学在一起学习,我们的铅笔是一样的,用什么办法认出自己的铅笔呢?(小组讨论,交流。) 2.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用具,课桌上怎么放好?

3.橡皮的清洁。

字写错了怎么办?——用橡皮擦。看看自己的橡皮,引出橡皮脏了怎么办?(小组讨论清洁橡皮的方法,介绍用水冲洗橡皮的方法,同时让学生试一试。) 小结本课。

第13课

怎么办

[学习目标]

1、说出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

2、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背景知识] 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学生会碰一些困难与问题,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学习的小学生来说,如何指导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教给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

11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碰到过的问题。这部分教学内容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教材中的四幅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问题。第二层次是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过哪些困难与问题。教材中的五幅图,主要反映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本班学生在生活上有哪些问题,在学习上有哪些困难,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难与问题说出来,以达到指导解决的目的。

第二部分:我有办法。有了问题怎么办?学生在一段学校学习生活中他们也已积累一定的经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讨论、交流。教材插图提示的方法有:对常忘了带学习用品的,可每天根据课程表整理学习用品;对同学之间的游戏出现的争执,可采用制定游戏规则或方法解决;身体不适的、学习困难、同学间矛盾等问题,可告诉老师帮助解决,还可以跟爸爸、妈妈说。教学时,教师不要局限这一些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方法,从中讨论哪种方法相对比较好,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活动建议]

一、老师让同学们看教材中插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了哪些问题来导入活动,再让学生在小组、全班说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过哪些问题,同时思考,碰到问题怎么办?从而获得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及碰到问题后自己的想法与做法,而且在交流、研讨过程中习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尝试去解决有关问题。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在学校里有时候也会碰到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朋友们在学习生活碰到了哪些问题?也可利用自己班上某某同学碰到过的问题或通过一则小故事的形式来导入。引导学生讨论碰到问题怎么办? 活动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包括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选择学生中碰到过的问题进行板书。 活动三我有了办法。

同学碰到过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让同学把自己的经验或想法说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形成比较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

14 下课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 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

我学马儿跑跑,

我学鱼儿游游,

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

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第15课

走路的安全

[学习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

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 [活动建议]

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

活动二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活动三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

(1)

过街天桥的图片。

(2)

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1)

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

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1)

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

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 (3)

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活动四

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

第20篇:1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像。这种幻像与饥寒交迫的现实形成对比。通过这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通过小女孩五次点燃火柴时产生的幻想与现实残酷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与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历史背景。从情感体验中掌握情景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表达手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读为本,通过读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本课设计从整体入手,采用自主、合作、多项互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个性化理解课文,并着力为学生发展和展示阅读能力提供广阔空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因为本课是第二课时,在有了对第一课时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背景、环境渲染、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了解,为本课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我采用第一次点燃火柴的部分,由师生共学。而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自学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两句含义深刻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1、听写:擦然 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2、用上这5个词语和课题连起来说一段话。

3、导入新课,揭示任务。

师: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一节课我们着重来学习讨论小女孩在饥饿和寒冷下看到的种种幻景。板书(美丽幻景)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寒冷、饥饿、孤独、痛苦)

1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意在于把学生的情绪带到小女孩悲惨的境遇里。为深入学习下文作好铺垫。

二、品读感悟,理解重点

引: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这样的美丽,是这样可怜,命运是这样的悲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进小女孩的心灵世界。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描写小女孩幻象的段落。想一想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五次)

师:五次的幻象内容都不相同,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那让我们先来齐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读后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生1:“她的一双小手„„好处的!”(理解:她多么希望得到温暖)

师评价: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女孩多么需要暖和一下呀,能把她的强烈渴望读出来吗? 预设生2:“她敢„„她终于„„”(理解: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看不出来,可还是经过挣扎才点燃一根;她还害怕爸爸的责备,因为她们是以卖火柴为生)

师评价:那你能把她内心挣扎的样子读出来吗?她是鼓足勇气才点燃的,语气能再强烈一点吗?

预设生3:“哧!„„火光„„舒服啊!”(很温暖、很满足)

师评价:在幻想中此时的她是多么温暖多么幸福啊!你能读出她幸福的样子吗? 预设生4:“哎„„火柴梗” (理解:现实的寒冷)

师评价:可是她终究是要回到现实中的,她又回到了寒冷中,你能读出她的可怜吗? 师:幻想中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可怜的小女孩!点燃一根火柴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一根火柴的微弱光芒都能给她带来幸福的遐想。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道:难道小女孩连生存的基本需求都是一种奢望吗?请同学们带着对小女孩子同情之心来齐读这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师生共同学习第五自然段,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由老师帮助梳理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方法,为自学6-11段埋下伏笔。

6.总结学习方法。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学习第5自然段的?

2 老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学习的步骤: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擦---燃-----灭) (现实----幻景----现实)

三、学生自学6-10自然段

师:对于一个饱受饥寒折磨的小女孩来说,火炉的温暖已不能让她就此满足,请同学来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自学第6到第10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女孩后几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2)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2.分小组自学,完成表格,老师巡视。

(六)汇报自学成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认真很热烈,接下来汇报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

3、.讲读6-9自然段。

烤鹅——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只肥肥嫩嫩的烤鹅;

这喷香的烤鹅,真让人垂涎欲滴。这对于一个饥饿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最美妙的,能读出美好的感觉吗?你们看到烤鹅向小女孩走来,你觉得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高兴、兴奋、急切、迫不及待„)你能读出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吗?

圣诞树——师评价:她为什么会在此时想到圣诞树吗?(生介绍圣诞节的资料)释:圣诞树,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过春节,西文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三十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即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感到快活极了。而像小女孩这样穷的人家是不会有这漂亮的圣诞树的,所以她只能是在想象里看到。还不能直接看到,只能是透过玻璃门远远地看着。

大大的圣诞树上点点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挂着许多美丽的卡片,我们仿佛看见了小姑娘围在圣诞树下欢快的唱着圣诞歌呢!你替她高兴吗?能把她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

4、讲读9自然段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 3.指名读。

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 “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四、第10自然段。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第10自然段。。 2.自学,做记号。

3、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理解句子的含义: (1)比较读: 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饥饿、痛苦的地方去。

(2)(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为什么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用“因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师述:(多了一个没有,就多了一层的渴望;多了一个没有,也就多了一份憧憬;多了一个没有就,就多了一份追求。)

4、.指点:结合朗读指导,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五、学习第三部分。

引:是啊,温暖、食物、欢乐、疼爱,这对我们的同学来说是那么的习以为常,有些同学甚至对衣服、饭菜挑三拣四,可对于可怜的小女孩只能是对着美好的幻景微笑,现实生活能实现她的愿望吗?你能体会她临死前的心情吗?(无助 痛苦 绝望 心酸)

5、文中出现了两个“幸福”他们的意思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出示句子)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六、总结全文

小结:火柴灭了,小女孩回到了现实中去了,这次她没能再点燃火柴,因为她和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向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孤独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一边说一边指着板书)板书:(悲惨结局)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说些什么?做写什么?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幻景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小女孩的世界,让这个凄美的故事震憾学生的心灵呢?我觉得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第二、因为本课是第二课时,在有了对第一课时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背景、环境渲染、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了解,为本课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我采用第一次点燃火柴的部分,由师生共学。而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第五次点燃火柴自学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第三、学然后知不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5 课堂作业: 班别: 姓名:

1、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裂缝(féng

fèng)

把手(bǎ

bà)

喷香(pèn

pēn) ...

划破(huá

huà)

薄纱(bó

báo)

暖和(hé

huo) ..

几乎(jī

jǐ) 曾经(céng

zēng) 挣到(zhèng

zhēng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 词

( )的火炉 ( )的烤鹅 ( ) 的小女孩 ( )的生活 ( )的奶奶 ( )的圣诞树

3、选出理解不确切的一项,在括号内打上“√”。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1)这只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 )

(2)这地方的确存在于地球的某一角落,只不过人们不易发现。( )

( 3 )小女孩就是怀着这美好的幻想,被寒冷、饥饿和痛苦折磨死了。 ( )

4、仿照例句造句: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

——————————————————————————

1对1  教案模板
《1对1 教案模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