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5: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第一章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

第一节农村生态概述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教学难点: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课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

二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概括地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4 个时期: (1)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6 世纪以前)

(2)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

(3)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50 年代) (4) 现代生态学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理论生态学根据生物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层次;根据生物类群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可进一步分为哺乳动物生态学、鸟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依据生物栖息地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则包括: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古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四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内容,特点,应用。

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农产品的过程,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这种生态关系从农业生产开始之时就已被重视,在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的各种农书均有记载。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实用性。(2)交叉综合性。(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问题,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农业生态学已广泛应用于农业评价、农业区划、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系统设计、农业发展研究、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而且正随着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拓宽。 1.2环境保护概述 自学目标: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及内容,世界环境纪念日的相关内容。 自学重点: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内容。 课时数:4课时 自学内容:

一 环境保护的含义

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三 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可划分四个时期: 四 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 五 世界环境纪念日 第 2 章 农业生态系统

2.1系统

教学目标:了解系统的概念、性质和调控类型; 教学重点: 系统的性质,系统的调控,系统的类型 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

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特定的功能。

二系统的性质

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表现为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个方面.

2系统的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空间位置排列关系。

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是指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又称系统的整合效应。

三系统的调控

系统的调控是指调节组成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的条件和功能,以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整个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从低效向高效发展的模式,它存在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在系统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和完善运行体制的调节作用

系统调控的基础是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系统的调控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特征:

1联系性特征。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其中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2.动态性特征.系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因此发挥其资源优化与调节功能。

3.客观性特征.系统调控只能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发挥作用,若无这种条件,其作用就不能发挥。

四系统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机械系统与生命系统

机械系统是指系统中的所有组分都是无生命的成分,又称物理系统。机械系统内不存

在生物组分,或不具备生命现象。如一座大楼就是一个机械系统。

生命系统是指系统中存在生命活动或具有生物组分。生命系统往往是由生物与环境两大部分构成的。

2.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是指系统内外存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的交流,即存在外界输入和对外输出的系统。封闭系统是指不存在外界输入和对外输出的系统。实际上绝对的封闭系统是不存在的,在封闭系统中,输出的部分作为输入返回系统,被称为反馈。 2.2生 态 系 统

教学目标: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结构及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结构及功能。 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综合体。简言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

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非生物组分是指生命以外的环境部分,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水、土壤及一些有机物质;生物组分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按功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部分。

1. 非生物组分(环境组分)

(1)太阳辐射。是指来自太阳的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能源。

(2)大气。空气是最重要的气体,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密切,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

(3)水。环境中的水可能以湖泊、溪流、海洋、地下水和降水等显而易见的形式存在。

(4)土壤。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特殊环境组分,不仅是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储藏库,同时也是支持陆生植物最重要的基质和众多微生物、动物的栖息地。

(5)有机物质。主要是来源于生物残体、排泄物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它们是连接生物与非生物部分的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 2.生物组分

(1)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等。

(2)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食物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3)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生态系统中的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它们之间通过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复杂关系和执行一定功能的系统 三 生态系统的类型

1.以环境的性质划分 (1)陆地生态系统。 (2)淡水生态系统。 (3)海洋生态系统。

2.以受人类干预程度划分 (1)自然生态系统、(2)半自然生态系统 (3)人工生态系统。 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 (2)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调节作用,能量和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推动或调节物质运动,三者不可分割,成为生态系统的核心。 2.3农业生态系统

自学目标: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自学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课时数:4课时 自学内容: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1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循环的类型,物质循环的特点 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类型,物质循环的特点 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物质循环的类型 1.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1)地质大循环 (2)生物小循环。

2.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1)气相型循环 (2)沉积型循环。 二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库与流

(1)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称为库。 (2)流。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称为流。 2.生物量与现存量 3.周转率与周转期 4.循环效率

三物质循环的特点

1.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3.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5.物质循环中生物的作用

6.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3.2 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了解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 教学重点:了解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 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碳循环 1. 碳循环的途径碳循环的途径有三条。

途径之一是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途径之二是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 途径之三是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2.碳循环的现状

3.与碳循环有关的环境问题 二水循环 1.水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以液态(咸水或淡水)、固态(冰)和气态形式分布于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几个贮藏库中。 2.全球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在太阳能、气象因素、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不断进行大规模的交换,使自然界的水形成了一个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动态系统,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就称为水分循环。 三氮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氮素循环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 四磷循环

3.3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

自学目标:了解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 自学重点: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 课时数:4课时 自学内容:

一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二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三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途径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4.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

了解生物的生态效应,

掌握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 生物圈

地球表面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三圈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称为生物圈。 二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环境就是生物周围的一切。生态学中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前者是指土壤、温度、水、光、空气、火等生态因子;后者主要指人工影响环境和人工建造环境。

三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 1.最小因子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也称李比希定律,是由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即每种植物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这种营养物质处于少量状态,植物的生长量就最小。后来人们把这种观点称为“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2.耐受性定律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认为:一种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该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四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特定性状的一种表现。生物对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最终表现出趋同和趋异的生态适应。 1.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1)气候生态型(2)土壤生态型(3)生物生态型 2. 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五生物的生态效应

生物既接受着环境的各种影响,同时也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称之为生态效应。 1.森林的生态效应

森林是生物圈内数量最大的初级生产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强大的生态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也具有久远、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2.水水域生物的生态效应

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中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的各种矿质养分,保持水体一定的洁净程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变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形成水域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3. 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效应

草原、草山上的主要生物是各种天然牧草和人工牧草,以及放牧的草食牲畜。此外,还有多种野生动物、植物和土壤微生物。 4. 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1)肥力的影响(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4)对净化环境的作用

4.2生物种群生态

教学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

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与增长规律, 掌握种群数量波动与调节方式。

教学重点:掌握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与增长规律,

掌握种群数量波动与调节方式。

课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元

1.种群的空间特性(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

2. 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3. 种群的遗传特征 4. 邻接效应

二 种群的增长规律

种群增长一般有三种类型:种群级数增长、种群指数型增长和种群阻滞增长。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

1.种群的数量波动(1)非周期性波动(2)周期性波动(3)种群爆发或大发生(4)种群平衡(5)种群的衰退与灭绝(6)生态入侵 2种群的调节(1)密度调节① 种间调节② 食物调节

(2)非密度调节① 行为调节② 生理调节③ 遗传调节教学目标 4.3生物群落生态 自学

自学目标:了解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演替 自学重点: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课时数:2课时 自学内容:

一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 三生物群落的演替 4.4生物多样性 自学

自学目标: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与价值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课时数:2课时 自学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与价值 二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

5.1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教学目标;了解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 课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复杂工程,它不仅受生物学规律和环境科学规律的支配,还受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规律的制约。

1.系统整体效应原理

2.生物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平衡原理 3.生态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4.限制因素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制 1.反馈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多种正负反馈机制,能在不同的层次结构上行使功能控制。 2.多元重复补偿

多元重复补偿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

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途径可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 1.直接调控

(1)生境调控。生境调控就是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态环境,达到调控目的。

(2)输入输出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包括肥料、饲料、农药、种子、机械、燃料、电力等农业生产资料;输出包括各种农业产品。输入调控包括输入的辅助能和物质的种类、数量和投能结构的比例。

(3)农业生物调控。农业生物调控是在个体、种群和群落各水平上通过对生物种群遗传特性、栽培技术和饲养方法的改良,增强生物种群对环境资源的转化效率,达到调控目的。

(4)系统结构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调控是利用综合技术与管理措施,协调农业内部各产业生产间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农、林、牧、渔比例和配置,用不同种群合理组装,建成新的复合群体,使系统各组成成分间的结构与机能更加协调,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更趋合理。 2.间接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间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包括财贸金融、工交通讯、科学文化、政法管理等,通过经营者对生态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有关社会机制。具体包括:

(1)财贸金融系统的间接调控。财贸金融系统通过影响经营者资金来源、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向,实施间接调控。

(2)工交通讯系统的间接调控。工交通讯系统通过影响经营者的农业生产资料和信息,实行间接调控。

(3)科技文教系统的间接调控。科技文教系统通过影响经营者的素质及其使用的农业技术,实施间接调控。 (4)政法管理系统的间接调控。政法管理系统通过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行为规范,实施间接调控。 5.2生态平衡

自学目标: 生态平衡的定义,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 自学重点: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 课时数:4课时 自学内容:

一生态平衡的定义 二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 三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 四生态平衡失调

五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

第六章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6.1农业 资 源

教学目标:掌握农业资源的类型,特点、现状 教学重点:掌握农业资源的特点、现状 课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农业资源的类型

农业资源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依据资源的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可进一步区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两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人工资源。 可更新资源是指自我更新周期短,可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利用的一类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是指不能连续不断地或周期性地被产生、补充或更新,或者其更新周期相对于人类的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 二 农业资源的特性

1.农业资源的整体性 2.农业资源的区域性 3.农业资源的多用性 4.农业资源的有限性 5.农业资源的可变性 6.农业资源潜力的无限性 三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气候资源(1)光资源(2)热量资源(3)降水资源 3.水资源

4.生物资源(1)我国农、林、牧、渔业的品种资源丰富。(2)森林资源。(3)草场资源。(4)水产资源。 5.矿产资源

6.我国农业的主要社会资源状况

(1)人口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2)农业市场化较差或农业市场发展不健全。 (3)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4)农业现代装备水平中等。 (5)农用能源供应不足。

自学6.2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自学目标: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自学重点: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则,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课时数:4课时 自学内容:

一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1.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 2.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相结合 3.资源利用与资源节约相结合 4.综合开发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二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2.因地制宜利用土地

3.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

4.加强土地综合利用和立体开发 三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草场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渔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加强水利基本建设 2.节约用水

3.水资源的区域调节 4.加强废水利用 5.适度开采地下水 6.综合利用水资源

化素质低。 6.3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七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7.1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 7.2大气污染的危害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 教学重点: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 课时数:3课时

大气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环境条件,大气质量的优劣,对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 大气污染源与污染物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了有害水平,以致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

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1. 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来源于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

(1)燃料燃烧。(2)工业污染源。(3)交通污染源。(4)农业活动排放。

2.主要大气污染物

(1)颗粒物质(2)硫化物(3)碳氧化物(4)氮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氟化物 (7)光化学烟雾 二 大气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2.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危害 3.酸雨及其危害

(1)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酸雨对森林有严重危害。 (3)酸雨使土壤酸化。 (4)其他危害。

4.大气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除能直接危及人体健康,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食品和植物外,还对气候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1)温室效应。 (2)阳伞效应。 (3)臭氧层破坏。

7.3大气污染的防治 自学 自学目标: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策略 自学重点:大气污染的防治策略 课时数:3课时

自学内容:大气污染的防治策略

第八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8.1水污染源与污染物 8.2水体污染的危害 教学目标:了解水体污染的现状 教学重点:了解水体污染的现状 课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 水体污染是指由污染源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理化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或破坏了水体的使用价值,使水体丧失原有功能的现象。

水体污染可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方面。

自然污染是指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所产生的含天然有害离子的水、山洪暴发、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水污染;人为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水体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主要是指人为污染。

一 水污染源与污染物 1.水污染源

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中含有各种污染物,引起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物按其特性可分为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

(1)工业污水。工业污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2)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厨房、洗涤室、浴室等排放的污水和厕所排出的含粪便的污水等。 (3)农业退水。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并且是非重复用水。

2.水体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性质及其所产生的污染效应,水体污染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1)耗氧有机物。 (2)难降解有机物。 (3)植物营养物。

(4)重金属离子。主要是指汞、镉、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

(5)石油类污染物。

(6)酸碱类污染物。污染水体的酸主要来自矿山的排水及许多工业污水。

(7)热污染。热电厂和各种工业过程的冷却水是热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 水体污染的危害

水体被污染后,水的质量恶化,不仅降低甚至丧失使用功能,加剧水资源紧缺, 1.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2)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3)产生致癌作用。

2.水体污染对农业的危害

这里重点介绍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 (1)有机污染物。 (2)重金属。

(3)石油类污染物。 3.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8.3水体污染的防治 自学

自学目标: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策略 自学重点:水体污染的防治策略 课时数:3课时

第九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9.1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9.2土壤污染的危害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污染的现状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污染的现状 课时数:3课时

一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 1.土壤污染源

(1)工业和城市的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2)农药和化肥。 (3)牲畜排泄物。 (4)大气沉降物。 2.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物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正常作用的物质,即会改变土壤的成分、降低农作物的数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按污染物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有机污染物。 (2)重金属污染物。 (3)化学肥料。 二 土壤污染的危害 1.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2.无机污染物的危害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重金属是土壤环境中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积累初期不易发现,而一旦毒害作用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就难以消除。

(2)营养物质污染的危害。农田大量施用的化肥不可能被植物全部吸收利用,未被利用的化肥则会随土壤中水的运动而向下渗透,造成对环境以至对地下水的污染。

(3)无机盐类化合物的危害。硫酸盐过多,会引起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结构,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3.固体废弃物和垃圾污染的危害 4.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9.3土壤污染的防治 自学

自学目标:了解土壤污染的防治策略 自学重点:土壤污染的防治策略 课时数:3课时

自学内容:土壤污染的防治策略 第十章农业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农药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化肥污染及其防治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农药污染化肥污染防治方法

教学重点:农药污染化肥污染防治方法 课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农药污染的危害 (1)作物药害。

急性药害是在 10 天之内所表现的症状,多呈斑点、失绿、落花落果等;慢性药害往往在施药数十年后才能觉察,出现黄化、畸形、不孕、小果、劣果等。轻度药害损失较小;中度药害阻碍作物正常生长,如管理得当可减少损失;重度药害可造成作物枯死绝收。 (2)农药的污染和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受农药污染后在动植物体内残存的微量农药化合物或农药助剂,通常以占作物体重的百万分比浓度表示。水果蔬菜使用高残留剧毒农药可直接危及人畜安全。农药对粮食和饲料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引起畜产品污染。

二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1)加强农药管理。 (2)适时适量用药。 (3)采取避毒措施。

(4)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和少污染农药。 (5)改进使用方法。 (6)进行综合防治。

(7)通过农产品加工排除或减少农药残留。 三.化肥污染的危害

化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很大,但要施用得当,即要合理地控制施用量,注意施用方式与时间,否则不仅对农业生产不利,而且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氮肥的大量使用,会引起土壤、农作物和饲料中的硝酸盐的累积。

磷肥中常伴有许多放射性物质和稀土元素(如铀等),经常施用磷肥的土壤就会使这些放射性元素不断积累,它们会通过磷肥→土壤→农作物→动物,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此外,磷肥中含镉1~100 mg/kg、合铅 5~10 mg/kg,大量施用磷肥后会增加镉对农业的危害。磷肥中还含有比较多的氟,磷肥施用过多也会使土壤和农作物受到氟污染,使粮食、蔬菜和瓜果中氟的残留量增加。

大量施用化肥还会使过多的营养元素随农田排出的雨水进入江河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的生存和水体的自净。

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土壤胶体中和土壤微团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离子量增加,并置换Ca2+和 Mg2+等,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4.化肥污染的防治措施

(1)合理、适时施用化肥。料利用率的技术措施。 (2)因地制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3)开发化肥新品种,使用硝化抑制剂。 (4)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

(5)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6)加强管理,提高化肥质量。 自学

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白色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节农业小型企业污染及其防治

自学目标: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农业小型企业污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 白色污染农业小型企业污染防治方法

自学重点:了解固体废弃物污染 白色污染农业小型企业污染防治方法 课时数:3课时

自学内容:

一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二 白色污染及其防治

三 农业小型企业污染及其防治

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

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 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生态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教案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教案

浅谈河口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