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6: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运城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www.daodoc.com 2013年09月27日 文章来源:市统计局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以及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职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运城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剖析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近年来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运城市辖1区12个县(市),其中县域经济包括10个县、2个县级市(盐湖区作为市辖区,不在县域经济统计范围);县域土地面积为1.297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5%;2012年末总人口为450.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6.8%。近年来,运城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12年,运城市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903.3亿元,占全市的84.6%;财政总收入57.6亿元,占全市的7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4.5亿元,占全市的91.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646.7亿元,占全市的7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2亿元,占全市的67.5%;外贸进出口总额9.3亿美元,占全市的87.7%。从运城市县域经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所占比重看,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县域经济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根据2012年12个县(市)三次产业构成状况,可将县域经济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偏重性和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基本均等型三种类型,其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县(市)分别为河津市56.3%、闻喜县50.8%、永济市55.7%、垣曲县45.9%、新绛县44.5%、绛县45.2%、稷山县38.7%;农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县分别为夏县44.2%、临猗县36.5%;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基本均等型的县分别为万荣县、平陆县和芮城县。

(三)工业仍是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

从运城市12个县(市)三次产业增速看,第一产业保持了平稳增长,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稳中有升。2012年,12个县(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4%—6.6%之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20.0%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0.0%左右。与全市比较,有5个县(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6.5%的平均水平,有5个县的增速与全市持平,仅有2个县的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第二产业中,平陆、万荣等5个县(市)增速超过20%;在第三产业中,有9个县(市)增速在10.0%以上,其中临猗、芮城、夏县3个县增幅最高,分别为11.8%、11.6%和11.2%。

(四)县域“三大需求”高位运行

2012年,运城市12个县(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6.7亿元,同比增长23.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2亿元,增长14.9%;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3亿美元,增长-21.8%。2012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为78.2%;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为67.5%;县域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为87.7%。

(五)县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以两位数增长

2012年,在12个县(市)中,有11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3%;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有11个县(市)增长速度超过12%,其中临猗和万荣2个县分别达到14.2%和14%。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实力相对不强,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近年来,尽管运城市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横行比,县域经济实力仍然比较弱,发展水平滞后。2012年,运城市12个县(市)人均GDP为20096元,同期全国人均GDP为35354元,全省为33712元,运城12个县(市)人均GDP仅是全国的56.8%,全省的59.6%。同时,在12个县(市)中,仅有河津、永济和闻喜3个县(市)人均GDP超过20000元,其他9个县人均GDP均低于此水平,其中万荣、平陆和夏县人均GDP刚过万元,分别为11460元、11269元、10034元。

(二)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呈现出“一产较重,二产不强,三产滞后”的特点,且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升级缓慢,综合竞争力不强。2012年,在全市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8.7%,第二产业占比为49.4%,第三产业占比为31.9,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5.3:44.6,全省为5.8:57.8:36.4。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然高于全国,但低于全省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低于全国12.7和全省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呈扩大趋势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逐渐加剧,发展差距呈扩大趋势。2012年,我市河津、闻喜和永济3个县(市)GDP总量合计达到398.8亿元,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37.3%。人均GDP最多的河津市为46254元,永济市为26606元,闻喜县为23221元,而人均GDP最少的夏县仅为10034元,平陆县为11269元,万荣县为11460元。县域经济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河津市为8625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024元,最低的垣曲县仅为4220元,高低相差2倍多。

(四)县域财政困难问题突出,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乏力

2012年,运城市12个县(市)地方财政总收入57.6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72.9亿元,财政赤字115.3亿元,县域经济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财政资金周转,尤其是一些乡镇,财政困难问题更为突出。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运城市县域金融信贷普遍趋紧。2012年末,运城市12个县(市)金融机构贷款额为426.2亿元,仅为全市的60.1%。由于缺乏资金,县域经济中的一些重点企业该扩大生产的扩大不了,该上新项目的上不了,该搞技改的搞不成,丧失了发展的机遇。

(五)农民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运城市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收入差距仍在拉大。2005-2012年,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低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7507元扩大到2012年的11867元。分县(市)看,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的县(市)分别是临猗县7785元、稷山县6709元、新绛县6991元、芮城县6809元、永济市8082元、河津市8625元;4000-6000元的县分别是闻喜县5934元、绛县5886元、万荣县5597元、夏县4692元、平陆县4237元、垣曲县4220元。

三、推进县域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加快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聚集和带动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文化旅游,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行政村的便民连锁店三级服务体系。

(二)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务工经商的队伍中来,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发挥优势,培植强势,做大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为“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四)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近十几年来沿海发达县(市)小城镇发展很快,形成了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因此,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抓好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第

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五)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在项目建设上,政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六)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013年9月25日 ( 文章作者:王宝龙 苏 静 ) ( 责任编辑:王贵莲 )

罗田县域经济发展建议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优秀)

洛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优秀)

关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建议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优秀)
《运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