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题小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14:07: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搜集与处

理信息能力的研究”第三阶段小结

陈毅希望希望学校王金玉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成员对“使用与创造信息的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获取信息资料、掌握引用信息资料并不是学习的最根本目的。信息能力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对信息的进一步创造。这种创造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是最难的,但也是这一能力的最高层次,只有这样,信息才会从获取到的别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一步扩充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策略一: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学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获取了大量有关的信息之后,把产生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的文章。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获取信息,“感”是整合后的创造信息;“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是结果。读后感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读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正如大家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篇读后感,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小学生,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来写读后感。

以大家熟知的《将相和》为例,当上完课文后,叶老师让学生根据对秦朝历史及对这几个历史人物的了解写一篇读后感。

生一:……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无畏,为了赵国的安危高风亮节,是历史上一个英雄人物,我们要以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人格的榜样……

生二:……廉颇英勇善战,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使秦王不敢对赵国轻举妄动,又能够勇于认错并改错,是赵国的大幸啊……

生三:……说真的,在情感上我也是和老师总结的一样是站在赵国这边的,可是,我们还应该知道,秦国统一了六国,为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赵国却站在自己国家的利益上垂死挣扎,成为历史的绊脚石,这样的国家不值得同情。蔺相如和廉颇更不应该去帮助软弱无能的赵王,而应该帮助秦始皇早日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我的想法不一定对,请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教。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增进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能力,教师就应重视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使已有信息得以整合,并有所创造。

策略二:仿写课文

这一学期,我们课题组朱姝老师上了一节体现“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阅读课,课题是《黄山奇石》。她把文本的内容分为学生已知的信息和未知的信息来处理。对于学生已知的信息,则有目的地讲解,朗读感悟,不影响语文教学,让“信息能力”为语文服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更好!接下来将重点放在学生未知的信息上。比如黄山的“四绝”,文本只写了一绝奇石,还有三绝:奇松、云海、温泉,学生很感兴趣,但课文却没有介绍,那就是学生未知的信息。于是,朱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有关的资料,学生从网上、从课外书上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搜集了一沓资料,文字的、图片的都有。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把搜集到的材料与同学进行交流,然后仿照课文的样子,来自编课文,选题可以从《黄山奇松》、《黄山云海》、《黄山温泉》中任选一个。叶老师的切入点是“黄山奇松”,这部分的内容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图片和文字的相互映衬,让学生一下子就对黄山奇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处理,先从材料中选出要用的,然后定下来哪些是详细写的,哪些是简单写的,接着定下文章一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每段主要写些什么内容等。然后,在课上利用十分钟的时间,作者自己来介绍一棵奇松,实实在在地写下来。最后,众人集思广益,添首加尾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也就是说,最后创造出了新的信息——一篇介绍黄山奇松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把获取到的信息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进一步扩充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强化。最后设计让学生从“黄山奇松”、“黄山云海”、“黄山温泉”中任取一个题目来自己编写一篇课文,把范围放得更广! 策略三:改写课文

随着学生大量地占有资料,必然会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一些思考。通过分析、比较,再加以合理组合,形成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中,一篇文章学习完之后,学生会产生一些与原文不同思路、不同表达的文章来。改写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相对于其他表现形式(扩写、缩写、续写)来说,在写法和表现形式上是比较自由的。可以对作品的体裁、结构、人称、描述方法、

语言等方面进行改写。这是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占有信息所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成果。

新编《小马过河》

……

他刚走了一半的路,就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这可把小马急坏了,正当小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他看见老牛在草地上吃草,就急忙跑到老牛身旁问:“牛伯伯,这水很浅吗?”老牛说:“水很浅,才没小腿。”小马听了,正要下河,一只松鼠从树上跳下来大叫:“小马,不要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昨天,我的伙伴就是在这条河里淹死的。”老牛跟松鼠争论起来了,老牛说:“你凭什么说水很深?我刚才从那边过来才没小腿。”你有什么理由说水浅?”小松鼠也说了自己的理由,就这样,他们俩你一句,我一句,吵得不可开交。小马说:“你们别吵了,我自己下水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吗?”说着,小马就小心翼翼地下了河,开始小马还有些担心被河水淹没,走着,走着,水已经碰到小马的肚子了。可小马仍旧继续往前走,见没什么问题,就一口气趟过河。老牛说:“小马真勇敢!”松鼠松了一口气,说:“唉!小马可真了不起,看起来它很小,可它早已长大了。” ……

〖教师点评〗 改写后的文章要给读者带来乐趣,写出新意尤为重要。本文的小作者能够在读熟、读透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较成功地改写了《小马过河》,写得很有意思。

策略四: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信息习得的过程。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信息,获得体验和感悟。学生要从传统教学中服从、被动的地位提升到自主、自动的地位。课堂争论更是信息多方位、多层次的、高频率交流的最佳时机,各种思路的汇合,不同观点的撞击,或在争鸣中各抒已见,或在商榷中求同存异,或在辩论中针锋相对。通过讨论,摆脱习惯、权威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发现一些独特的见解。通过讨论,学生也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再次创造。

在教《景阳冈》一课时,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而是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环保教育”,提出“现在提倡保护野生动物,还要鼓励我们学武松打虎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师生达成了共识:过去人类不能主宰自然,作为自卫,武松只能打虎。今天,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必须保

护老虎,我们学习《景阳冈》,不是学武松去打虎,而是学他勇敢无畏的精神,学习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等。整堂课,老师说的话不多,但是孩子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并在课堂唇枪舌剑的辩论中,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技能,掌握了过程与方法,而且还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关于引发课堂争论的“点”的寻找,只要我们真正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及相关内容,体察学生的心态与心理,无论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或文字表达、层次结构等都可以找到。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去思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的理解也会更深、更透,对信息就会进行再创造,形成个性化的见解。由于电脑的普及及网络的运用, 本阶段的研究进行得顺利、成功,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将取长补短,再接再厉,将课题进行到底。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阶段性小结

课题小结
《课题小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