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0-03-02 02:59: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美好发展愿景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准确把握未来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抓住“314”总体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两江新区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金融业突飞猛进,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四件大事”历史任务基本完成,113.8万移民搬迁任务胜利完成,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观。“五个重庆”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品质和功能同步提升,全面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任务,在西部地区率先取消二级路收费,“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建成,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市民健康素质、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两江新区起步良好,两大保税(港)区启动运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入,住房、户籍、城乡建设用地等改革强力推进,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实现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的重大转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民生十条”增添惠民新措施和发展新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13.1%;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优化发展;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城乡全覆盖。社会更趋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开展“扫黑除恶”,加强警务改革创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百姓疾苦,化解社会矛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奠定良好基础,“唱读讲传”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重庆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实现重要突破的五年;是重庆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备注:

1、2010年完成情况为预计数,以统计局最终发布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速度为不变价。

3、【】表示五年累计数。

4、移民静态补偿投资规划实施期间无统计指标,完成指标统计的实际投资量。

5、公路通车总里程原不包括行政村、乡镇公路,按照交通部要求将行政村和乡镇公路纳入。

6、高速公路因线路优化,建成线路完成规划目标。

7、铁路营运里程因线路优化,建成线路完成规划目标。

8、原规划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目标,根据国家下达给重庆的减排任务调整为排放总量。

9、城市居民收入规划目标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口径,规划执行过程中调整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二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金融危机催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物质基础日益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工作主线。未来五年,重庆面临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形成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释放效应,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将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充满信任和信心,全市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重庆未来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改革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期,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对外开放的区域竞争加剧,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圈翼”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困难较多;资源环境问题较突出,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重,三峡库区等敏感区域环境约束紧;社会民生需求大,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调节利益关系、持续增加就业、保障公共安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等任务繁重。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着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区域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提升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突出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缩小三个差距的核心任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两翼”提速发展,注重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问题,缩小区域差距。

———突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通过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制度和管理创新转变。

———突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在大开放格局中谋求跨越发展,创新和完善开放模式,走内陆开放之路。加大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力度,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

———突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314”总体部署相衔接,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新台阶,“五个重庆”、内陆开放、统筹城乡取得重大进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基本建成,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重庆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西部增长极逐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建成西部地区现代产业高地,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0亿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科教、文化、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地,对长江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三个差距”逐步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缩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区域差距缩小到2:1左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个重庆”基本建成。“宜居重庆”,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畅通重庆”,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近1000公里,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森林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绿地增量提质,林业综合效益明显。“平安重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健康重庆”, 市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继续保持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实现更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初步形成,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内陆开放高地建成。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综合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耕地保有量确保220.85万公顷。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II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11天以上。

备注: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为规划期累计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以国家下达数为准。

加快率先发展

第二章 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创新模式、集群发展”的原则,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集中打造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大重点产业集群,建成万亿级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大基地:

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加快建设西永微电园和空港新城笔记本电脑整机项目,加快发展外围设备、显示器件、电子部件、光电器件和精密模具等集聚度相对较高的配套产业。加快建设铝材、镁材、钢材、化学材料等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笔记本电脑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总部功能区,引导关键部件和模块的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发挥惠普亚太结算中心服务电脑制造的金融结算功能,积极引进其他跨国公司或国内龙头企业设立为制造业服务的区域性结算中心。实现产值6500亿元。

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完善高速大容量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吸引大宗数据处理需求企业入驻,积极承接数据外包处理服务,争取建成“国家离岸外包特许产业园”。打造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集群,积极开拓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建成国内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基础设施、平台环境、应用软件等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云计算。构建数据恢复、容灾备份、应急支援、托管服务、风险评估与咨询等高水平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实现产值1500亿元。

10大集群:

通信设备。建设视频应用工程,重点发展新型手机、打印机、服务器、互联网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及配套产业链,建成国内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设备及系统研发和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高性能集成电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驱动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产值10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从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着手,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总包企业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空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成套设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成套设备等,建成我国重要的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风电装备及系统。建设国家级风电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积极推进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成为我国风电装备产业主要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光源设备。构建硅材料、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的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构建高纯氧化铝粉体、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LED绿色光源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LED灯开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特殊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纤材料、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优势领域,建设全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基于混杂和非线性技术的新一代控制系统以及各类网络化、智能化高性能仪器仪表等,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齐全、系统成套能力最强的综合性智能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00亿元。

生物医药。大力发展超声医疗、数字医用设备、生物医用材料与人工组织器官等核心技术和系列产品,推进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和创新药物产业化,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现产值800亿元。

第二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继续实施“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战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整机+配套”,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建设中国汽车名城、世界摩托车之都、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产业构建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建成内陆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和千万吨精品钢材基地;推动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成品产业链品牌战略。发挥军工基地优势,发展公共安全装备。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以“重庆创造”提升传统制造。

专栏4 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规模

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摩托车产业链。加快发展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器、汽车制动系统、车用电池及控制器、电机及控制器、汽车传感器、电喷装置、电控油泵、仪表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建设面向全球供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客车和摩托车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汽车产量300万辆、摩托车产量1200万辆、产值4500亿元。

装备制造业。提升整机设计制造水平,夯实大型及精密铸锻件、轴承、齿轮、液压件等关键基础件制造能力,增强总包和系统集成能力。扩能上档内燃机、仪器仪表、输变电成套装备、特种船舶及船舶零部件产品、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核电配套设备、农业机械、通用机械装备等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化工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聚氨酯、聚酯、尼龙、聚甲醛等化工新材料、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天然气精细化工、合成橡胶轮胎等,择优发展煤化工项目。实现产值2500亿元。

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材、汽车船舶用钢、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绿色建材、玻璃及玻璃纤维等产业链。实现产值2500亿元。 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家具家电、农产品深加工、造纸及包装印刷、纺织服装制鞋、五金灯饰、玩具制造、人工宝石、水暖卫浴及建筑产业等。实现产值2500亿元。

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布局

打造五大万亿工业板块。按照“2020年前形成五大万亿工业板块”的思路统筹制造业布局。两江新区万亿板块,重点依托龙盛地区和两路保税港区,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西永万亿板块,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江南工业走廊万亿板块,依托长寿、涪陵、万州等地区,形成化工、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二环沿线万亿板块,依托二环沿线的南岸茶园、巴南环樵坪、九龙坡西彭、北碚、江津、璧山等地区,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铝材加工、生物医药及轻纺等制造业集群。区县万亿板块,各区县特色优势产业共同支撑万亿元工业产值规模。

构建“1+2+4+N”开发区格局。即:“1”,两江新区;“2”,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4”,4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九龙坡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向中梁山以西拓展空间,重点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南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铜锣山以东拓展空间,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装备制造等产业;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长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N”,区县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专栏5 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10000万台计算机整机,300万台高性能服务器,思科通信产品,3000万台打印机,智能天线、有源设备、微蜂窝基站设备、专网通信系统设备,1000万台(套)移动通信终端及配套零部件,6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园,高世代液晶面板,数字视频高清编码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产业集群,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项目。

汽车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长安鱼嘴整车和发动机基地,长安福特新工厂及发动机基地,长安铃木鱼洞二工厂,北汽银翔,高档车用轮胎,ZF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城市轨道车辆、高速列车及动车组西部维修中心,高档车铣数控机床,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端螺杆,智能化仪器仪表,机器人,航空制造,特高压变压器,大型精密铸锻中心等项目。

化工产业。MDI一体化,1000万吨炼油,煤化工,精细化工中间体,84万吨聚酰胺、300亿川维等项目。

材料产业。重钢环保搬迁,西彭工业园高精铝板带箔,年产30万吨航空、航天材料,军工铝材,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合金材料,年产5000万米玻纤电子布,100万吨再生铝,冷轧及特钢制品,10万吨电解铜、铜材、镁材等项目。

轻纺产业。聚酯化纤,纺织服装制鞋,卷烟结构调整,造纸及纸制品,家电,粮油、肉食、蔬菜等农产品加工,照明五金等项目。 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质检中心(重庆)基地,重庆科技检测中心,重庆标准科技馆,汽车试验场等项目。

第三章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

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提升服务经济水平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一节 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

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

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主体金融业。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中国区总部或西部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加快新设法人金融机构,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上市、增资扩股,形成明显的总部效应。稳步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发挥银行业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力争到2015年银行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1。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合理引导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提升西部企业上市路演中心影响力。加快建设保险创新试验区,引导保险资金直接投资。

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高地。稳步发展融资担保公司。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境内外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开展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结汇投资便利化试点。支持信托公司做大做强。推动金融(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壮大。积极推进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创新试点。力争2015年,创新型金融机构超过400家,资本规模超过600亿元。

完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股份转让中心,建成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重要平台。促进金融资产交易所发展,建成区域性金融资产转让平台。提升农村土地、农畜产品、药品器械、股份转让、航运船舶等交易所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规模。推进设立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到2015年,要素市场年交易量超过4000亿元,成为内陆地区相应要素的集散中心和定价中心。

加快建设金融结算中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离岸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人民币境外互换结算。积极发展要素市场交易结算和总部结算,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结算中心。到2015年形成2500亿美元的结算量。

继续深化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融资监管,加强风险监测与提示,保持良好金融生态。建设西部金融人才高地。加强金融专业院校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国际金融业务专业人才。

第二节 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提升物流枢纽集散能力,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畅通以重庆为枢纽连接欧亚大陆桥和南亚国际物流通道的现代“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增加“五定”班列(轮)和至欧美等地的国际航线。结合“内客外货”交通枢纽布局调整,建设主城“三基地四港区”、洛碛化工物流园、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等国家级物流枢纽,以及市级、地区级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多层级城市配送网络和农村配送网络,形成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城乡整体配送体系。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汽车摩托车、能源、化工、金属材料、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大力发展高端物流,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电子商务,培育壮大一批五十亿、百亿级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区域物流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

专栏6 重大物流平台

主城“三基地四港区”。(1)铁路物流基地:以电子、建材类物流为重点;(2)公路物流基地:以家具、汽摩配件、机电产品类物流为重点;(3)航空物流基地:以快递物品、高端精细物品及生物医药类物流为重点;(4)寸滩港区:以港口集装箱货物为重点;(5)果园港区:以汽车及零配件类物流为重点;(6)东港港区:以机电、医药产品类物流为重点;(7)黄磏港区:以有色金属、废旧金属、黑色金属类散货物流为重点。

洛碛化工物流园区。以危化品物流为重点。

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以大宗农产品物流为重点。 五大市级物流枢纽。万州、涪陵、长寿、江津、永川。

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黔江-秀山、合川、南川-綦江、忠县-垫江(石柱)、奉节。

第三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形象,强化整体营销,建成特色鲜明、产品多元、服务最优良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到2015年入境旅游突破300万人次。构建山水都市旅游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空间格局。重点打造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天生三硚、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将合川钓鱼城、酉阳桃花源等打造成为5A级景区。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乡村体验旅游,开发邮轮游艇等专项旅游。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百家五星级酒店和一批特色旅游酒店,引进国际顶级酒店管理品牌。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营销,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办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山水都市旅游节和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建设旅游职业学院,培育旅游人才体系,优化旅游环境。

专栏7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大项目 重点景区景点:

(1)山水都市旅游区:两江四岸滨江休闲带,半岛夜景两江游,渝中区解放碑-大礼堂观光旅游区、红岩联线、洪崖洞、湖广会馆,江北铁山坪,九龙坡九凤山、巴国城,北碚缙云山、大金刀峡、大后港,南岸南山、广阳岛,磁器口,巴南圣灯山、樵坪山、桃花岛;

(2)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寿湖,涪陵白鹤梁、大木,丰都鬼城、南天湖,忠县石宝寨,万州大瀑布群、潭獐峡,开县汉丰湖,云阳张飞庙、龙缸,奉节白帝城、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神女溪、神女峰、大昌古镇,巫溪红池坝、宁厂古镇。 (3)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石柱黄水森林公园、千野草场、西沱古镇,大仙女山,乌江画廊,彭水阿依河、郁山古镇、摩围山,黔江小南海、濯水古镇,阿蓬江,酉阳桃花源、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苍蒲盖大草原,秀山洪安边城,酉水河景区。

(4)其他重点景区: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中山古镇,合川钓鱼城、涞滩古镇,永川茶山竹海、重野·奇乐世界、松溉古镇,南川金佛山,綦江古剑山、东溪古镇,潼南“三色”旅游公园、油菜花景区,铜梁巴岳山、安居古镇,大足石刻,荣昌路孔古镇,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梁平双桂堂,城口黄安坝、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

重大旅游项目:红色经典旅游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五方十泉、一圈百泉、两翼多泉,大型主题公园。

重大旅游基础设施:三峡游艇基地,沿江旅游码头,旅游汽车营地,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安全监控系统,五星级游轮,五星级宾馆,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城市旅游标识系统,长江三峡旅游营销中心。

第四节 建设西部地区消费中心

建设西部地区的消费中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服务范围,建成西部地区产品丰富、环境优越、服务一流的消费中心。“购物之都”,打造10大百亿级商圈,建设国际品牌村、商业特色街、中心镇商业中心,推动购物消费,打造西部地区“购物天堂”。加快建设西南大市场,围绕工业品、高技术产品、农产品、小商品等领域建设18个百亿级专业市场集群。“美食之都”,完善餐饮设施,改造提升一批美食特色街,加强餐饮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知名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建设西部地区“美食乐园”。加快发展医疗、美容、健身、保健、养老、家政等社会需求大、对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作用突出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兴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支持便利店、小超市进社区、进农村。

第五节 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西部地区会展之都。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加快发展会展业,到2015年会展展出面积400万平方米,直接收入50亿元。建设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悦来会展城,调整优化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展览中心、重庆农业展览中心等会展平台功能。积极举办国际国内重要展览、会议、重大赛事等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优势资源、民族文化特色等等大力培育会展品牌。

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深化专业分工,积极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软件设计、信息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法律仲裁、会计税务、咨询评估、并购重组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建设渝中区、北部新区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专栏8 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

金融业。江北嘴金融核心区、解放碑特色金融街,两江新区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 会展业。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一批专业会展场馆。

商贸流通业。都市区8个100亿级商圈,万州、涪陵100亿级商圈,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商圈,西部进出口商品集散地,西部农贸城,西部工贸城,西部特色工业品集散地,西南生产资料集散地,西部汽摩贸易城,西部家居装饰城,重庆国际建材商贸中心,商业特色街,社区商业中心,国际品牌村,世界名车4S店集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体系建设及其网点管理,西部电子商务交易中心,重庆国际美食乐园等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建设,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高技术服务业。“110”数据同城备份、电子CA认证平台、有线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管理及应用平台等信息服务项目;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EC平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服务平台、移动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综合服务平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北岸创意设计园、星月信息技术服务园、笔记本电脑配套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平台、重大研发仪器仪表共享平台等研发设计服务项目。

第四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

优化城镇体系,科学布局城镇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提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节 优化城镇化战略格局

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差异,科学确定城镇化重点地区,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6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一小时经济圈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沿长江及渝宜高速、乌江及渝湘高速带状绵延的“一核六心、一圈双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成为全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主体区域。建设四级城镇体系架构,即主城区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25个区县城中等城市,100多个小城镇。强化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中心镇有机连接、互动并进。

第二节 全面提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同步推进主城特大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拓展,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全面实施二环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千平方公里、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内环以内优化提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城市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疏解城区人口,改善人居环境。内环与二环之间重点开发,实施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大型综合性生活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两江新区、西部片区、东部片区和南部片区,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建设一批工业园、大型聚居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加快形成一批新的城市组团。二环以外适度开发,强化生态保障,统筹规划建设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主城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文化休闲区,打造成为要素集聚、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独具魅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第三节 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建设万州、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2020年共同集聚500万城市总人口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规模,努力形成产业实力强、城市功能全、要素集聚多、内外开放度高的较大经济体,充分发挥对区县经济的示范标杆作用、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加大对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土地、项目布局、枢纽建设等的扶持力度。优化完善城市规划,科学保障城市建设必需的用地需求。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对外高速公路、国省道公路等公路骨干网,率先建成“畅通城市”。保障油、电、气等要素供给,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方面予以适度倾斜。支持改革试验、开放试点,增强创新活力。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放市级管理权限。

专栏9 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规模及发展方向

万州区。支持加快建成第二大城市,建成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特大城市和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渝东北地区及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和库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

黔江区。建设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鄂湘黔毗邻地区公共服务高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和重庆东南开放重要门户。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35万人,城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

涪陵区。充分发挥作为全市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带动作用、全市重要工业基地的核心骨干作用、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的战略后援作用,以及在“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早日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城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

江津区。积极融入主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要拓展区、辐射川南黔北重要门户,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左右,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

合川区。加快建成全市北部中心城市,中国知名旅游城市,全市重要的装备制造、轻纺、能矿产业基地和物流节点。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左右,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

永川区。加快建成全市西部中心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职业教育基地。到2015年,城区人口达到60万人,城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

第四节 加快发展区县城和小城镇

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能力强的区、县城和市级中心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区县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建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统筹城乡的主要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市级中心镇为重点,完善小城镇功能,适当扩大规模和人口容量。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打造风貌独具、特色鲜明、设施齐备、环境优美、淳朴自然、整洁美观、功能完善的风情小镇。积极推动小城镇归并整合,支持市级中心镇建成小城市。

第五节 建设宜居重庆

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多管齐下,强化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宜居城市之一。突出“山城”、“江城”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亲近自然、开阔靓丽、具有山地建筑特色和体现重庆历史文脉的城市景观,促进城市与江河、山脉、森林、绿地和谐共生,建设江河沿岸风景带、山脉走廊生态带、沿交通干线绿道、城市组团森林隔离带、城周森林屏障和城市绿化步行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与农村、生态空间协调,疏导城市空间密度,疏解旧城人口,因地制宜、大小结合建设一批中央公园、城市广场和城市公园,强化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提升城市功能水平,围绕重大交通建筑、社会文化建筑、城市商务功能建筑群及传统风貌街区,建设一批具有现代水准的重大标志性功能性建筑,集中展示城市功能形象。按照“树多、路平、街净、车畅、宜行”的要求,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城市景观改造,美化建筑立面,规范城市广告,优化城市灯饰景观。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强化和完善综合执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专栏10 宜居重庆部分重大项目

主城重大功能性建筑。机场T3a航站楼、铁路客运站项目群、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中国国际园艺博览园、爱心庄园、国泰艺术中心及国泰广场、江北嘴超高层建筑、瑞安化龙桥建筑群、日月光鼎好世纪星城、解放碑金融街、朝天门建筑群、弹子石商务区建筑群、广阳岛开发、西永商务区、协和双子塔、传统街区项目群(弹子石老街、慈云寺老街、巴渝园、重庆映像、三洞桥传统风情街区、悦来老街、十八梯传统街区、湖广会馆传统街区、洪崖洞民俗文化风貌区、金刚碑老街、鱼洞老街、寸滩老街、中梁山老街、马王场老街)。

公园绿地。九龙园区C区中央公园、西永中央公园,茶园中央公园、蔡家中央公园,市体育公园,人民公园、国际村公园改扩建,悦来会展公园,北部新区大竹林公园、张家沟公园,龙州湾公园,黄桷坪公园,北碚龙凤溪公园,两江四岸滨江生态湿地公园。每个远郊区县新建1—2个5公顷以上的综合性公园,5—10个社区公园,每个中心城镇建成1个以上公园。

第五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以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重点,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

第一节 建设畅通重庆

坚持“畅通高效、安全绿色”发展理念,提高交通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和统筹水平,加快通道和枢纽建设,建成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内陆最大的内河港,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建成“一枢纽十一干线”铁路网。新增铁路营运里程980公里,2015年达到2300公里,全面实现电气化,干线铁路

复线率达到70%,实现铁路“4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 基本建成“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骨架网络。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1000公里,2015年接近3000公里,出口通道由10个增加至18个,实现“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加快国省道提档升级,积极推进农村公路行政村畅通工程。

建成内陆最大的内河港。进一步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按照港口、物流、产业“三结合”原则,以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铁公水联运为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寸滩、果园、东港、黄石兼、新田、龙头山、朱沱、仁沱等9个大型枢纽港区,2015年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700万标箱。加强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支流航道整治。

建设内陆重要的复合型枢纽机场。推进江北机场四期扩建,新建3800米第三跑道及50万平方米东航站区,增开到欧美等地的航线,到2015年旅客吞吐能力和货邮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次和100万吨。提升万州、黔江机场设施水平,建成巫山机场,形成“一大三小”机场格局。

提速建设主城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以万州为核心的渝东北综合交通枢纽、以黔江为核心的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对外通道疏解能力。以机场、火车站、港口、公路换乘枢纽为节点,规划布局铁、公、水、空、城市轨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枢纽站场或换乘中心,实现乘客零换乘、货物零换装。

改善主城城市交通状况。建设一批跨江桥梁、穿山隧道、快速路以及解放碑地下交通环道等地下交通项目,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实现内环以内、二环至内环“半小时通达”目标。全面建设城市轨道和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通车里程达到252公里。完善组团式、网络化城市道路体系,加快“六横七纵一环多联络”城市快速路网建设,通车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强化公交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建成九大公路换乘中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现都市区公共交通全覆盖,促进城市公交、城市出租、城际客运、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场,积极疏导家庭用车出行,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停车不规范问题。

专栏11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铁路。(1)续建并建成:兰渝铁路、渝利铁路、成渝客运专线、渝万客运专线、渝黔铁路新线、遂渝铁路二线、渝怀铁路二线、南涪铁路、三万南铁路改造等项目;(2)新开工建设:郑万铁路、黔(江)张常铁路;(3)兴隆场编组站、重庆北站、重庆西站、重庆站;(4)加快推进渝昆、安张、渝黔(江)城际、主城枢纽东环线前期工作,创造条件争取开工建设;(5)加快推进渝西(安)客专铁路规划工作;(6)开展沿江铁路、一小时经济圈铁路环线、长垫梁货运铁路、渝汉货运通道铁路研究论证工作。 高速公路。(1)续建并建成:奉节-巫溪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主城-涪陵-丰都-忠县-万州段、三环高速公路万盛-南川-涪陵段、三环高速公路永川-江津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复线、万达高速公路开县-开江段、万州-(湖北)利川高速公路、黔江-(湖北)恩施高速公路;(2)新开工并建成:三环高速公路长寿-合川-铜梁-永川段、三环高速公路江津-綦江段、巫溪-(陕西)镇坪高速公路、重庆-(四川)广安高速公路、梁平-忠县高速公路、黔江-石柱高速公路、南川-(贵州)道真高速公路;(3)新开工在建:沿江高速公路支线新田-高峰段、奉节-(湖北)建始高速公路、垫江-丰都-武隆高速公路、开县-城口-(陕西)岚皋高速公路;(4)开展彭水-酉阳-(湖南)永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开展涪陵-武隆、涪陵-垫江、潼南-大足-荣昌、万忠北线、万达直线、江津-(贵州)习水等高速公路前期论证工作。

港口。新开工并建成:果园二期、万州新田一期、涪陵龙头港一期。

机场。(1)新开工并建成: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及东航站区、巫山机场;(2)万州机场改扩建;(3)推动武隆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轨道交通。(1)建成:轨道交通

1、

2、

3、6号线;(2)新开工:轨道交通环线、4号、5号、9号线。

跨江穿山通道。(1)建成:东水门、寸滩、江津中渡、江津粉房湾、长寿二桥和万州三桥等长江大桥,双碑、千厮门、红岩村等嘉陵江大桥,歇马、双碑等中梁山隧道,南山、石坪等铜锣山隧道;(2)新开工:广阳、郭家沱、白居寺等长江大桥,水土、礼嘉、宝山等嘉陵江大桥,陶家、土主等中梁山隧道,王家、燕尾山等铜锣山隧道;(3)加快推进彭水乌江五桥、大竹林嘉陵江大桥前期工作。

九大公路换乘中心。全面建成四公里、茶园、西永、西彭、两路、北碚、鱼嘴、鱼洞、白市驿公路换乘中心。

第二节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能源由基本自给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形势变化,市内资源高效开发和区域能源战略合作并举,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能源输入网络,构建清洁、安全、可靠、低碳的能源保障体系。

优化电源结构。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2015年全市电源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积极推进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建设,装机比重达到35%左右。优化燃煤发电,在周边煤炭资源丰富地区按“点对网”方式建设燃煤发电项目,利用外来煤炭输入适度建设路口燃煤发电项目。继续关停小火电机组,有序发展热电联产。加快推进核电等新能源开发,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适时启动天然气发电前期工作。 完善电网建设。建成以500千伏“目”字型网为骨干、分层分区、外部电源独立分散接入、以负荷为中心的受端电网。优化和健全外来电力输入通道,按照国家规划积极推动特高压电网建设。继续实施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新建和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有序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探索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

调整煤炭保障机制。调整和优化市内煤炭开发,年产能稳定在4000万吨左右。加强区域合作,增强市外煤炭资源调入力度,形成近期以陕西、贵州、甘肃为重点,远期以新疆为主体的“3+1”煤炭输入格局,煤炭年净输入量达3300万吨。建设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和转运中心,电煤储备能力达到300万吨。

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加快中卫至贵阳天然气管线、都市圈外环管网等工程建设,构筑天然气保障主干网络,形成150亿立方米的年供气能力。实施地下储气库项目和主城区储气调峰设施项目,提高供气调峰能力和供气可靠性。积极开采天然气,大力发展煤层气、页岩气和城市垃圾沼气等非常规气。

提高成品油供应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中缅原油管道昆明至重庆段、贵阳至重庆成品油管线建设,加强成品油储备设施建设,构建成品油保障网络,争取国家在重庆布局西南地区原油或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成品油供应能力达680万吨。

专栏12 能源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电源项目。水电:小南海、乌江银盘、白马、浩口;火电:石柱、合川双槐二期、奉节、重庆电厂环保迁建、九龙电厂环保迁建,习水二郎、陕西安康,江津油溪;核电:涪陵、丰都、中核集团项目等;抽水蓄能:綦江等一批;热电联产:长寿、涪陵、万州等化工园区;一批风电开发项目;一批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开展万州电源布局论证研究。

电网项目。500千伏“目”字型环网、220千伏及以下骨干网络、10千伏以下农村电网改造,电网智能化项目。特高压项目。

煤炭项目。煤炭储运基地、沥鼻峡煤田开发、松藻矿区煤炭基地、巴南丰盛煤矿开发、松藻小鱼沱煤矿、南桐兴隆煤矿、龙车寺主焦煤资源开发、松藻煤层气净化提纯。

石油项目。中缅原油管道、贵阳-重庆成品油管道、重庆炼厂-伏牛溪油库成品油管道。

天然气项目。都市区天然气外环管网及区域中心城市输气干线工程、中卫至贵阳天然气管线重庆段、相国寺地下储气库、铜锣峡地下储气库。 第三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解决工程性缺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重,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全面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发挥现有水源供水能力,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充分利用江河过境水,建设铜罐驿、松溉、琼江安居提引水和水厂工程。重点在渝西等水资源匮乏地区布局蓄水工程,加快建设大足玉滩水库等在建工程,新开工南川金佛山、巴南观景口2座大型水库和20座以上中型水库,建设一批小型水源工程,新增蓄引能力15亿立方米以上。实施跨区域、跨流域调水工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提高水质保障能力。加强水质监测,水质达标率95%。加快老旧水厂和管网改造,按规定配备乡镇供水水厂水质净化、消毒设施,提升城市末梢饮用水水质,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提高33%以上。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和水质监测,严格取水管理,防止乱打井、乱开矿造成水源枯竭或污染。

统筹城乡供水。统筹规划城乡供水设施,依托骨干水源工程,完善城乡供水设施,建设一批覆盖城乡、规模较大的自来水厂。实施城市向农村的管网延伸工程,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大幅提高,有条件地区实现城乡居民用水“同质、并网、共价”。

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加快建设大江大河防洪、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和重点集镇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在有条件地区实施水源、供水设施互连互通工程,建立和完善水资源调配体系和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提高防洪减灾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防洪抗旱指挥、山洪灾害、水文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暴雨、高温、干旱监测、预警和防御,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利用水平。

专栏13 水资源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大型水库。大足玉滩、南川金佛山、巴南观景口,推进綦江藻渡前期工作。 中型水库。续建21座中型水库(南岸迎龙湖、巴南丰岩、长寿范家桥、武隆接龙、梁平蓼叶、涪陵龙潭、忠县白石、永川孙家口、黔江太极、石柱万胜坝、万州大滩口、綦江鱼栏咀、彭水三江口、秀山隘口、铜梁玄天湖、丰都蒋家沟、云阳梅峰、万州三角凼、璧山三江、渝北观音洞、黔江城北),力争新开工巫山中硐桥、巴南龙岗、垫江盐井溪、开县天白、万盛青山湖二期、荣昌黄桷滩、江津鹅公、潼南大石桥等20座以上中型水库。

提引水工程。铜罐驿提水、松溉提水、琼江安居提水。 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长江、嘉陵江、乌江等干流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梁滩河、花溪河、璧北河、竺溪河、龙溪河等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有重点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治理,濑溪河、綦江等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铜梁小北海、璧山盐井河等流域控制性防洪水库建设。

城镇净水工程。主城区净水工程二期、区县城老旧供水设施改造。

新增供水工程。井口水厂、悦来水厂、白洋滩水厂、鱼嘴水厂、蔡家水厂、白市驿水厂等,城镇供水设施。

第四节 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安全,加快信息化进程,建成长江上游地区信息港。

建设宽带城市。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推进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加快信息传输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建设3G网络。升级改造广电网络,建设下一代广电网络(NGB)。建设国际重要的离岸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构建高速数据通道,积极推进宽带电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的共建共享和高层业务应用融合。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城市物联网基础平台,推进物联网应用试点。建设重庆数字媒体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智能城市。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市统一互通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内外网平台,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全国及西部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打造国家级信息资源集散地。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

专栏14 信息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智能重庆”工程。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环保。

“宽带重庆”工程。信息家园建设,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建设,宽带城市网络提升、资源集散与应用推广。

3G网络提升工程。重庆移动、电信、联通建设全市核心网及接入网,向覆盖区用户提供包括增强数据卡业务、手机电视与可视电话等3G特色业务在内的增值业务。 下一代广电网(NGB)工程。广电网络实施双向数字化改造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升级完善移动多媒体系统。

“三网融合”工程。引导广电和通信运营企业建设基于三网融合的多业务运营平台,推进分区域、分阶段、多方式的信息业务和通信网络融合试点,发展手机电视、互联网应用服务、IPTV等。

西部数据园工程。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规模化、开放式IDC建设,集聚以商务为主的各类数据中心,建成直连国家骨干核心、省网核心、城域网核心的网络宽带资源和数据存储、交换、传输、应用中心。

物联网应用试点工程。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城市物联网基础平台,推进物联网在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家居等有关领域的应用。

信息安全工程。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制度和标准建设。 统筹协调发展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粮油生产,重点发展蔬菜、柑橘、生猪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渔业、茶叶、特果、蚕桑、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产业。粮食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建设新时期“菜篮子”工程,着力打造重庆主城区、区县城和集镇三级保供蔬菜基地。打造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加快建设长江沿岸柑橘优势产业带和晚熟柑橘生产基地。提质发展生猪,大力发展草食牲畜,适度发展禽蜂,提高畜牧业总产值比重。发展生态渔业,建成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引导优势农产品集聚布局,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推广“农工商”、“产加销”等组织模式,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检疫检验体系、信息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业主体品牌,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提高地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大宗农产品区域性批发市场。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农村生活生产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实施乡村规划,科学布局农村村落,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扩大村落集聚人口规模。改造自然村落,实施农民新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建设3000个“农民新村”,新建“巴渝新居”50万户,引导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风貌的安全节能环保型住房,统筹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公用设施,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垃圾收运体系,因地制宜对垃圾进行处置处理。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面源污染。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村通畅和县乡道联网为重点,新改建农村公路3.7万公里,乡镇到县城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标准,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85%以上,逐步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网改造和小水电代燃料、电气化建设,推广秸秆气化、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发展农村户用沼气75万户。

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改造农村危旧校舍,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水平,改善农村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康保障制度、基本药品供应体系,开展“健康村”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100%乡镇卫生院、80%村卫生室达标。加快建设科技新村、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中心户及文化体育标准化设施,大力开展送电影、送图书、送戏、送展览、送故事“五下乡”活动,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

第三节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市场、保险服务,支持“两翼”农户发展林果、林下养殖、林业种植、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建立农产品价格保障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完善农业补贴办法,逐步增加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保障农民依法分享土地增值权益,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收入增长渠道。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扶贫开发示范区。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对收入水平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30%的农村人口进行动态扶贫开发。加快解决武陵山区、大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对深山峡谷和高寒山区等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和生态移民搬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市财政配套扶贫资金每年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30%。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扶持2-3个特色产业。加快整村脱贫步伐,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继续推进对口扶贫,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投入扶贫事业。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不改变用地性质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布局,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复垦良性机制。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三农”投入逐年增加。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推广农村土地承包权、农房、林权抵押融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工商企业下乡示范项目建设,建立工商企业与农民共享收益机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城市资源、要素、技术、现代理念等向农村传输。培育发展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紧密联系的农林产品交易市场。

专栏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项目

农业产业化。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工程,农业开发与土地整治示范工程,畜禽综合加工项目,柑橘种植及加工项目,薯类及玉米等杂粮深加工项目,植物油加工项目,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中药材 药源建设及中药材深加工项目,蔬菜保鲜、加工项目,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蚕桑、油茶、青花椒等产业项目,花卉苗木基地项目,三峡库区生态渔场建设,蔬菜良种繁育基地,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和综合环境整治。农村公路,农村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农村小水电,农村电力提灌站,10千伏以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巴渝新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体系建设及重庆农业职业学校建设,三峡库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终身学习培训基地,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农村敬老院,乡镇医院及村级卫生室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气象试验研究基地,特色农业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气象服务体系等。

第七章 加快三峡库区后续发展

抓住国家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重大机遇,坚持国家扶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着眼库区长远发展,突出库区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三大战略任务,努力实现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

第一节 促进三峡库区安稳致富

对接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积极推进库区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以及移民后期扶持等重点工作。扶持库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深化对口支援和招商引资,继续发挥库区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引导作用,加快移民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关联产业向功能区、产业区集中。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石油天然气及盐化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深加工和现代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旅游和商贸物流业,增强库区产业竞争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加快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健全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体系,逐步实现适龄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帮助库区群众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库周交通复建和航道恢复整治,实施半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恢复建设,完善农田灌溉保障体系和移民迁建城集镇防洪功能,全面解决库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库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库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移民后期扶持和社会保障措施,积极解决移民安置遗留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

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纲要

县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

桂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纲要

贵州十二五规划纲要

四川十二五规划纲要

四川十二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