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7: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

一、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梧桐

在古诗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长信秋词》) 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杜鹃)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寒蝉

寒蝉经过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水

因水的绵软不绝,诗人常以水喻愁。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芭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羌笛、胡茄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丁香

常指愁思的情结。如: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二、思念类意象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是常用的笔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柳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南浦、长亭 ——离别之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浮云

用漂移不定的流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三、爱情类意象

所谓“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 梅子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四、节操类意象

所谓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如:

“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红楼梦》林黛玉《问菊》)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如: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第二、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

一、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áng ,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 “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 “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三、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闻雁》韦应物)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寒塘》赵嘏)

(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 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万里悲秋常作客,多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四、日暮(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

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答题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明媚,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景)。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

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

(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主题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整理)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菊花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水意象[优秀]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常用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