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3 05:07: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策划创意思路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课题组

规划说明: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之时,海南省委省政府大力贯彻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海南未来,力求在体制创新上有新突破,在对外开放上有新举措,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打造“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

游目的地”。

海南省旅游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课题组”根据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高起点规划和多方面创新,着眼于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着眼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着眼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放中发展和在创新中前进,对全省旅游统一策划和布局,努力构成陆海并举、山海齐辉、东西互补、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的旅游新格局,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的策划创意思路,并通过“国际旅游岛,大家来规划”的创新形式,广泛征求省内外专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编制一个富有海南个性、高质量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

第一部分 总论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概念 市场要素全面国际化、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海岛型目的地。

(海南国际旅游岛基本概念专题研究,略)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载体,实现旅游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实现海南旅游的转型升级,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支撑海南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高海南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二)总体目标: 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

(海南国际旅游岛目标体系专题研究,略)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解读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开放战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旅游战略的重要内容。 ●贯彻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行动; ●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战略意图的

重要举措;

●中国旅游转型升级和建设旅游强国,打造世界级品牌度假旅游

产品的重要响应。

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条件

海南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 ●具备世界著名滨海、海岛旅游地“3S” 条件和其他共同特征,还有丰富的温泉、热带雨林、神奇的自然景观,丰厚的本土文化底蕴和中国文化渊源,复合型的热带海岛和海洋旅游资源在中国具有独有

性,在国际上具有稀缺性;

●开发了一批较高档次的度假旅游设施,具备相当规模的对高中

档次游客的接待能力;

●作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出入境和促进消费政策措施虽比世界著名滨海、海岛旅游地尚有差距,但已引起充分重视,有关政策正在

争取之中;

●各级领导和社会重视旅游,有利于旅游度假发展并形成个性鲜明旅游品牌的社会人文环境正在形成。 (世界著名滨海旅游地、国际旅游发达国家专题研究,略)

五、海南国际旅游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一)三个层面改革创新旅游体制

1、设立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实体性的政府组成部门,根据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海南经济主导产业和科学配置旅游资源之需,统管和协调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各市县政府相应设立旅游管理部门。

2、健全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赋予对日常化、程序化旅游事项的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旅游行会的行业协调、自律和促进等功能。

3、成立多种形式和不同体制的专业机构,从事旅游研究、整体宣传和公共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项工作。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体制改革方案,另案研究)

(二)五个方面创新旅游运行机制

1、创新旅游规划编制机制。

●对区域性旅游总体规划和重要旅游项目规划,实行“项目创意策划(概念性规划)评议-规划初审-规划终审”的程序; ●提倡规划过程对社会公开并组织各界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 ●采取旅游管理部门、有关专家、旅游业内有识之士、媒体旅游记者和规划委托单位共同参与规划评议、评审的办法; ●赋予区域性总体旅游规划作为地方法规属性,做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真正成为指导旅游科学发展的依据。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规划办法,待制定和颁布)

2、创新旅游行业管理机制。

●省级旅游管理部门主要对旅游产业进行宏观管理、综合协调、行业指导和组织公共性旅游服务,将一般性管理和服务职能下放给市县进行属地管理或委托行业组织、专业机构承担; ●采取科学化管理手段,将管理内容公开化、程序化,提高对社会、行业和公众高效旅游行政服务的功能;

●推进旅游管理国际化,遵循国际规则,实施国际标准,依照国际惯例,学习国际经验,不断探索旅游管理新模式。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行业管理改革海岸规划,另定)

3、推行国际化旅游营销机制。

●统筹安排和配置旅游宣传经费和其他资源,实现政府旅游形象宣传、机构旅游营销和企业旅游产品促销的科学分工和有机合作;

●设立专业化旅游营销组织,建立国际化旅游营销网络,形成稳

定的国际国内客源基地;

●综合运用现代化、信息化和传统营销手段,在加强旅游营销理论研究和市场分析基础上,增强旅游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整体营销专项规划,另编)

4、推行国际化的旅游培训机制。

●改革旅游教育培训机制,按照国际化要求创新旅游教育培训内

容;

●引进国际国内旅游教育培训机构,多渠道、多层次加快培养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队伍;

●改革旅游行业考试机制,采取科学手段,运用符合国际化的程序,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使旅游行业的考试成为推动旅游

业人员素质提高的动力。

5、改革旅游要素的管理机制。

统筹各部门协调管理吃住行游购娱和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旅游要素,促使旅游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旅游产品的综合水平和吸

引力。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机制创新专题研究,略)

六、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配套政策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配套政策体系,主要有三方面:

(一)国家和有关部门批准、授予的政策

主要有:

●便利国际国内游客出入境政策; ●旅客免税购物等优惠政策;

●航权开放政策; ●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 ●灵活的融资政策;

●开放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对海南旅游重点项目专项扶持政策。

(二)海南省颁布和制定的政策

通过不同层面法规体系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全面法规保障。 ●海南省人大通过地方立法权颁布推进系列的地方旅游法规; ●省委、省政府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相关规范性文

件;

●各旅游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旅游发展、旅游管理和旅游服

务的行业制度、行业标准。

(三)参照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策

●推进旅游国际化的有关促进政策; ●发展国际性度假旅游的通行规则; ●有关国际化旅游管理和服务的行业标准;

●旅游国际化的运作惯例。

(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体系专题研究,略)

七、拓展多种形式旅游合作 ●围绕南海旅游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 ●扩展和深化同香港“一程多站”旅游合作;

●开展北部湾旅游合作;

●发展琼台农业合作基础上的旅游合作;

●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开展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 ●在“岛屿观光政策论坛”基础上拓展同国际岛屿旅游地的合作; ●同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就规划开发、市场营销、行业管理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专项旅游合作;

●同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地旅游管理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型旅游企

业的合作。

(海南国际旅游岛推进国际国内旅游合作专题研究,略)

八、海南旅游资源分析、客源市场分析、SWOT和PEST分析(专

题研究,略)

第二部分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的创意思路

一、策划原则

科学发展、注重创新、市场基础、竞争导向、品牌效益。

(一)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力求所策划项目促进旅游跨越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创新。以多方面创新,策划可以挑战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可望引起强烈关注的大型区域性旅游项目、高水平度假旅游产

品和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业态;

(三)市场基础。不刻意追求游客数量快速增长,根据旅游资源合理的市场容量,有选择地争取以度假为主的高档客源市场,实现旅游发展中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衡增长。

(四)竞争导向。以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力求所策划项目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度假市场的竞争,同时吸引国内高

端市场。

(五)品牌效益。着眼“世界一流”目标,力求形成发挥综合效

益的国际性旅游品牌。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区域空间布局:一海、两市、三区

(一)一海:世界明珠 南海丝路(注)

以国际化视野,放眼于整个南中国海乃至更大区域,以有“南海明珠”誉称的海南岛为重心,开辟包括豪华邮轮、游船旅游、海岛旅游和多种海上休闲运动的海洋旅游,以现代版“南海丝路”打造在国际上知名度大、美誉度高的“南海旅游”品牌。

1、开发短期海上旅游。以海南岛为基地,以西沙群岛为主要目的地,在海南岛、西沙群岛相关岛屿和海域开展海岛观光、各类海上

休闲活动和潜水等旅游形式。

2、发展“豪华邮轮南海旅游”。联合香港、新加坡等邮轮母港和越南以及广东、广西等地,以海南岛为重要邮轮停靠港和旅游基地,巩固现有豪华邮轮航线,逐步发展环南中国海国家和地区的豪华邮轮

旅游。

3、建设中国游艇业基地。在海口、三亚建设游艇基地,在其他沿海市县建设游艇码头,以海南岛沿海为主开展游艇旅游。通过游艇俱乐部和游艇专业协会,对游艇旅游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南海丝路”专题旅游研究,略;南海旅游专项规划,另

编)

(二)两市:海口三亚 龙腾凤舞

1、海口

(1)整体定位:椰岛休闲之城

海口市是海南的省会,被国务院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富有文化韵味的各种休闲资源极为丰富。海口又称椰城,因此,将海口旅游整体定位为:椰岛休闲之城。 (2)形象定位:海韵椰城休闲港湾

挖掘“海南岛首府”、“椰文化”和“滨海休闲 ”三大特色亮

点:

以“海南岛首府”、“海韵椰城”和“热带滨海休闲城市”三个侧面打造海口市立体的旅游形象。

突出省会因素,利用海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综合资源,挖掘丰富的历史和现代的文化潜力,打造海南必到之地“海南岛首府”

的中心城市形象;

突出热带滨海区域标志性植物椰树的形象,挖掘椰文化丰富内涵,并结合海口其他文化资源,打造世界上别具一格的富有独特文化韵味的“海韵椰城”旅游形象; 突出海口高尔夫业集群优势,发掘从滨海、市区到火山区域的地热温泉资源并开发特色康乐温泉,提升多层面、多形式文化消费活动,打造独具魅力、宜游宜居的复合型“热带滨海休闲城市”形象。

2、三亚

(1)整体定位:热岛度假丽城

三亚是中国最典型的热带海岛度假城市,热带滨海环境优美而浪漫,拥有目前中国最集中、最高档的滨海度假酒店群,多次承办国际国内大型选美活动。因此,将三亚旅游整体定位为:热岛度假丽城。

(2)形象定位:美丽三亚浪漫天涯

挖掘“美丽圣地”、“浪漫海滨”和“度假天堂 ”三大特色亮

点:

通过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景区,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关美丽的系列节事活动,打造融中外美丽要素并极具地方特色的 “美丽文化”,塑造“美丽圣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发掘滨海代表性景区的爱情内涵,营造最具浪漫氛围的热带海滨,在“美丽圣地”基础上培育极具浪漫因素的“蜜月度假”和“情感假日”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三亚“浪漫海滨”的旅游形象; 高水平开发新的度假区和休闲区,拓展大型景区的度假休闲功能,推进各项旅游要素和服务标准的国际化,全面提升社会人文环境和度假城市功能,打造中国最佳“度假天堂”的城市形象。

(对海口、三亚修编旅游总体规划的建议,略)

(三)三区:三区共进,山海齐辉

打破以行政区域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根据海南岛旅游资源脉络关系,开发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性旅游产品,将海南岛的东部、中部、西部策划成特色鲜明、定位各异、和谐共进的整体性区域旅游项目,分别为:东部——中国椰树海岸;中部——海南岛国家公园;西部——海南岛西岸。

1、东部:中国椰树海岸

(1)创意理由。世界主要度假客源都钟情旅游海岸假期,在亚洲旅游海岸尚属空白。海南岛东部集中了世界一流旅游海岸应有的条件,建设以高雅时尚为特色、以度假品牌为主的旅游海岸,是扬长避短打造国际滨海度假胜地的良策。

(2)椰树海岸命名。椰树形象优美,地域性、文化性鲜明,与海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体现热带、滨海、生态的特点,还是海南岛标识性植物,因此以其命名海南岛东部旅游海岸。 (3)椰树海岸区域范围。以海南岛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四市县海滩为基准向内陆辐射1小时车程距离的滨海区域。鉴于海口、三亚是海南岛两大口岸城市,旅游主要特色同为滨海度假休闲,

因此将两市纳入椰树海岸。

椰树海岸是一个旅游概念,没有严格的行政划界,随着交通改善,可向内陆延伸。一些不属于沿海市县行政范围的度假区、旅游区也可划入椰树海岸,如定安县的南丽湖、保亭县呀诺达雨林等。 (4)椰树海岸文化定位。椰树海岸各市县一方面强调与国际滨海度假胜地相应的水文化,突出海、河、泉、湖复合性的亲水特色;另一方面,深入发掘具有鲜明海南岛地方特色的椰文化。

(5)椰树海岸有关市县旅游定位

文昌市结合航天基地建设,突出航天观光和椰乡、侨乡风情; 琼海市挖掘万泉河文化和历史渊源,结合博鳌亚洲论坛,突出国

际会议和时尚度假;

万宁市提升热带温泉产品和开发滨海度假,结合归侨习俗,渲染

东南亚风情;

陵水县突出纯厚的黎情疍俗,建设独具魅力的热带珍珠海岸。

(海南东部中国椰树海岸区域旅游规划,另编)

2、海南中部:海南岛国家公园

(1)创意理由。

用国际视野、国际标准发展海南中部旅游,向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旅游局申请设立海南岛国家公园,同东部中国椰树海岸相呼应,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山海齐辉,协调发展。

(2)国家公园释义。

“国家公园”是国际上公认的就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区域。国家公园在国际上和

所在国有重要影响。 (3)海南岛国家公园命名。

海南岛中部拥有多种类型的热带森林、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资源,以海南岛为惟一聚居地的黎族以及苗族主要在中部,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和民俗资源丰富多彩。以海南岛为其命名,既是国际惯例,也

突出岛屿特色。

(4)海南岛国家公园范围。由海南中部的五指山市和保亭、琼中、白沙、屯昌等县以及定安县南部,陵水县吊罗山,加上海南岛西部的儋州、东方、昌江、乐东等市县紧邻中部的部分森林地区,构成中国热带的国家公园,一个世界级别的旅游品牌。 (5)海南岛国家公园旅游定位。突出原生态自然环境和以黎族文化、苗族文化为主的原生态民族、民俗等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原生态旅游和多种形式的特种旅游。

(6)海南岛国家公园旅游产品

以全区域原生态为基础,整合自然保护区、主题景区和度假区、民族风情旅游小镇、文明生态旅游村、热带农业观光区和特种旅游营地,加上综合性旅游服务系统(区),开发热带特色的原生态旅游和

特种旅游。

(海南岛国家公园区域旅游规划,另编)

3、海南西部:海南岛西岸

(1)创意理由。结合环北部湾旅游开发作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内容,通过跨国、跨省区的旅游合作,联手打造国际化、复合型、世界一流的环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地,是海南西部旅游谋求高点起步

的良策。

(2)海南岛西岸命名。中国惟一的面向外国的西岸是海南岛西岸,以海南岛西岸来命名,在突出滨海旅游的同时,力求同东部的椰树海岸和北部湾旅游形成整体上的呼应,便于挖掘独有的特色。 (3)海南岛西岸区域范围。海南岛西部的儋州、东方、澄迈、临高、昌江、乐东等市县的沿海地区。

(4)海南岛西岸旅游定位。自然景观奇特,人文胜迹古朴的中国惟一西向海岸,以“海南岛神奇西部,北部湾魅力东岸” 定位。注重旅游分步推进的开发时序,首先开发高档次探奇观光游和特色工业观光,伴随北部湾旅游开发,逐步发展滨海度假。

(海南岛西岸区域旅游规划,另编)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一)整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功能定位: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通过全面提升国际化,提高海南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人民生

活水平。

打破行政区域局限,整合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建设世界一流热带海岛度假胜地、全国人民度假村和中华民族四季花园; 产业布局: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并逐步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支撑海南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时促进热带特色农业、资源性新兴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

(二)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结合海南社会经济发展,对应“一海两市三区”的旅游空间布局,确定相应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海岛度假业

以热带滨海度假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温泉度假、乡村度假等多种度假形式的海岛度假业,科学规划度假区域,高水平策划度假项目,积极培育特色度假产品,建设配套度假设施,营造适合度假的旅游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胜地。

●着重扶持特种旅游业

积极扶持高尔夫旅游、邮轮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自驾车游、自行车游和多种形式运动旅游,大力发展热带海岛康养旅游和会议奖励旅游,发展海南岛红色旅游,并就各类特种旅游建设配套设施,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面,逐步形成海南旅游产业的鲜明特色。

●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

积极推动和扶持旅游业同房地产业、热带农业、新兴工业以及交通、文化、科技、医疗、教育等相关方面结合而形成旅游新业态,发挥旅游业对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推进作用,不断创新海南

旅游业的新形式。

1、一海

功能定位:塑造中国海洋旅游品牌“南海旅游”;以现代版“南海丝路”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强同东盟以及更多国家的经济文化友好交流,实施南海发展战略,完善海南旅游产品体系和提升整体水

平。

产业布局:在海口、三亚、西沙等地建设相应的旅游码头和配套设施,以邮轮、游艇、游船旅游带动配套用品供应或生产、相关服务培训和游艇驾驶学习、游艇维护维修、游艇和船模展销、海洋旅游论坛等,形成具有特色的海洋旅游产业。

发掘南海丝路的珍贵古迹,打造南海旅游特色文化支撑,开发海陆密切相关的南海丝路旅游产品,催生和发展相关产业。

2、两市

功能定位:以国际化要求,将海南岛两大口岸和中心旅游城市海口、三亚,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个性鲜明、规模适中的“热带滨海精品旅游城市”,显示海南岛龙腾凤舞勃勃生机的两大形象城市,辐射和带动海南岛东部、中部、西部旅游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城市。

产业布局:海口发挥省会城市综合功能,旅游产业突出热带滨海休闲业、高尔夫业、会展业、温泉业、文体娱乐业等,注重打造旅游新业态,形成滨海旅游休闲业集群优势,构成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三亚大力提升滨海度假业,在“美丽圣地”、“度假天堂”基础上打造与美丽健康相关的赛事业、康疗业、创意产业和艺术性产业,打造“大

区小镇”等旅游新业态。

3、三区

功能定位:通过三个区域高起点定位,促其在发挥不同功能和显示不同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东西并举,山海齐辉。 ●椰树海岸:建设世界一流、亚洲独有的热带旅游海岸,挑战世界上最著名的法国蓝色海岸、西班牙太阳海岸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打造中国度假旅游参与国际竞争的“拳头”项目和海南引进需求、加

快发展的特色平台。

●海南岛国家公园:整合热带雨林生态资源、热带特色景观资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俗资源,通过小面积、科学的旅游开发,有效保护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弘扬特色文化,促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民生

改善。

●海南岛西岸:打造中国西岸旅游品牌,开发特色观光和逐步发展度假旅游,完善海南集约发展的新兴工业区域的产业结构,通过旅游业为城乡民众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活跃经济文化。

产业布局

●椰树海岸: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旅游企业集群,积极开发创新“大区小镇”等不同形式的旅游新业态以及其他新型产业,大力发展同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和休闲业; 文昌注重围绕航天发射发展配套的服务业,琼海结合博鳌亚洲论坛突出会议经济;万宁提升温泉文化和滨海生态发展时尚的康养业,陵水打造珍珠海岸品牌,渲染黎情疍俗,培育与三亚风格相异的风情度假。

●海南岛国家公园:以原生态旅游为底色,以五指山神奇腹地、尖峰岭雨林沟谷、七仙岭雨林温泉、呀诺达雨林文化、吊罗山雨林瀑布、霸王岭动物观赏、黎母山黎族溯源、鹦哥岭高山牧场和白沙陨石坑奇观等为基础,发展特种旅游业,带动热带特色农业,民族产业、特色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业。

●海南岛西岸:以探奇旅游和工业旅游启动相关的旅游服务业,与北部湾旅游开发同步发展度假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

四、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和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一)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

1、以国际化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贯彻《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参照国际上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对全省生态环境特别是生态核心区域有效保护; 对一些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和弱化的地方,通过积极的措施帮助恢

复和提高;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全民进行持续的生态环境教育和对游客进

行生态宣传;

制定配套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科学开发自然资源的法规,加大执行

力度。

(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专题研究,略)

2、提升社会文化环境,完善公共设施配套

建设、完善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和各类标识系统,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和多功能、综合性信息咨询和服务网络;

(海南国际旅游岛公共设施和旅游咨询系统开发专题规划,另

编)

加强公众的文明教育、旅游意识教育和包括外语在内的基本素质培训,促进社会文化环境的国际化和旅游化,打造市场要素国际化程度高、地方特色鲜明、政府服务高效、信息系统完备、人民诚信友善

的旅游环境。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发展软环境专项规划,另编)

3、提升海岛餐饮业,开发海南岛美食旅游

挖掘和开发海南特色餐饮、菜肴、小吃、饮品、果蔬等品种,促进形成海南旅游餐饮和美食品牌;扶持国内外名牌餐饮进入海南,提高海南旅游餐饮档次,丰富海南美食。

结合旅游区、度假区和休闲城镇的建设,打造以餐饮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和品牌旅游餐饮店。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餐饮业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建立与海南岛健康环境相应的绿色食品体系。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餐饮业专项规划,另编)

4、建设优质、特色的旅游酒店和其他住宿形态

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档次度假酒店群和一批风格各异、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滨海、山区、温泉等旅游酒店;

结合时尚的特种旅游建设相应的旅游营地和特色休闲客栈; 借助“大区小镇”旅游开发模式,打造一批度假公寓、青年旅馆、休闲庄园、乡镇民宿等住宿形态。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住宿业专项规划,另编)

5、完善旅游交通,开发“交通旅游”

充分考虑交通的旅游功能,尽可能将旅游交通变成有特殊体验内

容的“交通旅游”项目。

(1)空中旅游交通。利用国家给予的试点航权开放的优惠政策,积极开辟进出岛空中航线;在岛内发展旅游轻型飞机、滑翔机、动力伞等,开发空中观光体验旅游。

(2)海上旅游交通。大力拓展豪华邮轮航线,推动游艇旅游,发展海南岛东海岸游船旅游并扩展到环岛海上旅游。设立海上旅游救护中心,为各种海上旅游提供保障。

(3)铁路旅游交通。海南岛东线建设高速轻轨铁路,开通旅游列车;利用海南西线铁路,创造条件开发怀旧式的风情蒸汽火车旅游。

(4)公路旅游交通。改善现有高速公路管理,确保高等级或高质量旅游公路通达各旅游区;修建环岛沿海自驾车观光道和自行车旅游通道,促进自驾车和自行车旅游。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交通专项规划,另编)

6、建立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按照国际化标准改造和提升现有度假、观光和专项旅游产品,积极创造旅游新业态,大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建立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1)注重培育旅游新产品和旅游新业态

●南海旅游:推进西沙旅游,开通南中国海区域有关国家和地区

的豪华邮轮航线;

●常居型旅游:开展候鸟式度假、就业型度假、分时度假,推动

多种形式的旅游房地产;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房地产专项研究和产业规划,另编) ●“一程多站”:深化和扩展“香港+海南”、“商务购物+海岛度假”的“一程多站”旅游合作模式,将其运用到更多国家和地区。

●“大区小镇”:以大的度假区、景区带动旅游风情小镇,依托旅游风情小镇开发主题性度假群落,并使海南文明生态村得到旅游产业支撑成为文明生态旅游村;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大区小镇”旅游新业态开发模式; (海南国际旅游岛“大区小镇”旅游开发模式专题研究,略) ●康养旅游:利用良好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多种类型旅游资源,发展包括温泉康乐、海岛美食、富氧运动、时尚康疗、传统养生等内容的康养旅游,使海南成为高档游客健康养身基地。

(海南国际旅游岛康养旅游专项规划,另编)

(2)海南旅游产品体系图(略)

7、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开发

建立诚信经营、服务规范的旅游购物体系,建设和完善旅游购物地点,做到旅游购物免税店、旅游商业区、风情购物街、特色店和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的旅游购物店等配套齐全旅游购物场所,鼓励发展品牌统

一、连锁经营的海南旅游购物品牌; 制定和执行旅游购物相关法规,完善游客购物投诉机制;采取政策鼓励措施,积极扶持具有鲜明海南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深加工的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增加旅游购

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开发专项规划,另编)

8、开发海南特色旅游文化,打造旅游娱乐品牌

对现有各类文化设施进行旅游化改造和国际化提升,建设一批具有度假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文化设施,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文化载体;

发掘、整理和整合富有鲜明地方性的海南民族、民俗、历史、艺术和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举办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大型旅游节庆、会展和赛事,发展健康、休闲、多元化的旅游娱乐形式,开发海南岛地方特色旅游娱乐产品,创造国际化文化氛围;逐步形成具有国际标准的旅游娱乐服务体系和文化旅游产业。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系列专题研究,略) (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旅游开发专项规划,另编)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保障体系

1、旅游投入保障系统

制定旅游发展资金投入计划,明确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投入资金来源、使用原则、扶持重点和具体措施,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旅游规划、开发、宣传、管理、培训和研究等提供保障;

通过发行旅游彩票、旅游债券、旅游产业基金和旅游股票以及资本市场上的其他融资形式,建立海南旅游发展和创业基金,对海南旅游产业发展拉动效应大的旅游项目建设,以投资、配套、奖励、贴息

等方式进行相应扶持;

2、旅游管理保障系统

通过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借鉴国际上通行的旅游管理法规规章、质量管理监控流程等,建立综合、高效的政府管理、市场监督和综合服务系统,为游客、旅游投资商和运营单位提供多方面的保障;为旅游市场良好秩序提供保障。

3、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建立规划合理、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并同国际市场有效对接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一的、具有信息咨询、投诉、预订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游客到访中心;建立具有旅游咨询、预订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旅游网站和配套系统,整合网络资源,形成新型电子旅游服务业;推进网上、网下公益性旅游咨询同有偿服务有机结合和互

相配套。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我见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建议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20)

海南国际旅游岛法制环境建设建言献策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对海南的影响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思考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小编推荐]

海南十二五规划建议 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由“海南宰客事件”看国际旅游岛建设

海南具备了哪些建设国际旅游岛优势?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