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与才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0: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德是指品德,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责任心的一种表现。才是指才能,是指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手段。对一个人而言,德是灵魂,是向导;才是能力,是工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德与才,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

第一种情况:有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具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才华。这是一种最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收益最大,成本最小。

第二种情况:有德无才。一个人有高尚的品德,但才能平庸。这时,虽然一个人有为社会办好事的愿望,但因能力有限,所以对社会也产生不了什么大收益,但至少不会产生什么大坏处。其可能产生的不利情况是:好心办不了好事。第三种情况:无德无才。这时虽然一个人想做坏事,但才能有限,做坏事手段不高明。在这种情况下,其做坏事被社会发现的可能性就较高,从而也就降低了其做坏事成功的可能性。所以这种情况虽然无德者想做坏事,但做成的概率较小,从而也就间接降低了其对社会的破坏度。

第四种情况:无德有才。这时,一个人既想干坏事又具有干坏事的能力。由于手段高明,其干了坏事也不容易被人发现。这种情况对社会的危害是最大的。针对上面四种情况,根据其对社会造成的收益从大到小和危害程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结果是: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无德无才,无德有才。所以,宁可用无德无才之人,也不可用无德有才之人。

下面举一例子来说明:

例如,有一少女,在一个2米高的围墙内正被几个坏人围住。假设:德表示救少女的表现;才表示具有跳过2米高围墙及高超武功的本领。这时,路过一个人:

(1)有德有才,他会成功救下少女免遭坏人欺负;(2)有德无才,他想救少女,但自己无能为力,不过,这时他会想办法找别人来救;(3)无德无才,他也想眺进围墙干坏事,但由于能力有限,跳不进圈子,只能干着急,不过,这时他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从而为别人救少女提供间接条件;(4)无德有才,他本人也是干坏事的,而且有能力跳进圈子和几个坏人一同干坏事。四种情况中,第四种情况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最大。

从上面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唯才是举是不正确的,品德应是最根本的,其次才是才能。目前,我们选拔干部,最好是德才兼备,在二者不可兼锝的情况下,更应看重品德。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上述四中关于德与才绝对有无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个人要么表现为德多才少,要么表现为德少才多,或者德才俱佳,或者德少才也少。在这种情况下,建议用人仍应以品德为重。也就是说我们应当真正重用那些一心想着为群众办事的人,而不是那些“身怀利器”,随时准备“杀人”的人。

德与才的辩证关系

在我国历史上,用人标准一直是按照德与才两个大的方面来考虑的,

这就很自然地要牵涉到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刘邦打天下时,是把才能放在第一位的,陈平\"盗嫂受金\"照旧得到重用。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选拔人才主要看才能。唐太宗曾就用人问题与魏征交谈,魏征很明确地说:\"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备,始可任用。\" 意思是说,在乱世争雄的时候,用人往往顾不了许多,只求其有才能,对打天下有用就行;但在治理国家时,就必须是德才兼备才能用。到了宋朝,《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德才关系有了更精确的论述,他说\"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这是对德才关系的极好概括,既说清了二者有主次的关系,又明确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在人才价值构成中,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器,真正做功的力是才,德则是控制力的方向的 \"指示器\"。

世间最为推崇的是德才兼备之人,古代甚至谓之为\"圣人\"。但是我们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地拥有德才双全之人,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除圣人外,德与才的组合还会出现几种类型:德胜于才者,可以称为善人;才胜于德者,只能称为能人;德才皆显不足者,人皆视之为愚人。所以现代人不必都贤取一则可。所谓\"贤\",实际上就是指某人超出一般的工作能力。

实际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各有所短,一个人往往长处突出。

如果求全责备挑剔缺点,就难识别人才。对于德才兼备,我们不要绝对化,要做到看主流,在选拔人才时如果能见其所长、避其所短,就能正确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尤其要特别注意,发现那些虽有缺点,但有才能的人。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互相彰昭的。有时,甚至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可能越引人注目。例如一个人进取心强敢冒险、敢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难免有处理事情不周不细的毛病;一个人有魄力、有才干,不怕闲言碎语不怯习惯势力,难免有时显得过于自信和骄傲;一个有毅力、有掘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难免有时主观、武断。对这些人,如果我们求全责备弃而不用,那么,就会失去一大批精明能干勇于开拓的人。克雷洛夫有一篇寓言,说一个人因为怕剃刀快而弃之不用,改用很钝的镰刀刮胡子,结果不仅胡子没有刮干净,还刮得满脸是血。克雷洛夫最后写道:\"我看好多人也是用这种眼光来衡量人才的,他们不敢使用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光搜集一帮无用的糊涂虫。\"我们要从这个寓言中得到启示:所谓\"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并非那种毫无缺点的人,而是那些能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的人才--这种人才能够胜任其职,成绩显著。但是如果脱离这种人才自身素质的特点,随意任用,往往是对其才能与专长的破坏,结果适得其反,事半功倍。 对有才能的下属来说,不必一切方面皆是出类拔萃的,重要的是在某一方面要有突出的工作观念和方法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可见德与才是不能偏废的。

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大家是不欢迎的。其实这种才不过是获取私利的手段罢了,不能算作真正的才。

有德无才的人呢?我们认为也是不存在的。为什么呢?

首先,衡量好坏的标准绝不是人中的老好人。因为老好人肯定不是一个君子。君子至少是善恶分明的,是能够使人肃然起敬的,对邪恶是有震慑的。

其次,人受到利益的触动是可能改变的。有这样一个幽默:一次,邱吉尔应邀去广播电台作演说。他拦下一辆出租车,对司机说:“去英国广播电台。”“很抱歉,我没空。”司机说,“我要赶回家收听邱吉尔的演说。” 邱吉尔听了很高兴,立刻掏出一英镑给司机。司机也很高兴,说:“上车吧,去他的邱吉尔。” 可见,没有真正的考验是很难判断好坏的。

再有,我们看到古代的很多民族英雄、爱国将领,都是很有才学的,都不是白丁。为什么呢?古代的才学就是传统文化,即神传文化。里面讲仁义、讲善良、讲气节等。对人佛性的坚定起很大的作用,因为神传文化,当然是带有佛性的。接受这样的文化,有这样的才学,能没有德吗?现在的知识分子信仰科学的,就未必有德,因为里面没有坚定你佛性的文化嘛。所以古人讲的“才”是正统的文化。一个人想有德,必须有正统的才,否则,这个德是不会稳固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德才兼备呢

德与才哪个更重要

孙青读后感德与才

敬业 德 才 总结

浅谈教师的德与才(材料)

辩论素材 德重于才

德为才之帅

以智养德 以德养才

学习吴金印的“德”与“才”

“才重于德”四辩辩词

德为才之帅心得体会

德与才
《德与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