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核舟记

发布时间:2020-03-03 03:14: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标】

德育点: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成就,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知识点:识记重点字词;熟读全文并背诵全文;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能力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难点】

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

【课前预习】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解读课题

1、作者及作品出处: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分清句中的停顿。

2、检查预习情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 注意以下生字的读音:

yīmǐnwǎngyíyòujīxuānruòsǎnránzhě tǎn 洢皿罔贻有奇轩箬糁髯褶 袒jiǎo zhǔqūjìrénxūyúfù

矫 属诎髻壬戌虞甫

(2) 识记重点字词:

3、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断句: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

(3)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四、布置作业

本文的题目即便有一个“记”字,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有什么不同?

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同时借助比较,深入了解古文中的“记”体。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①所“记”的对象和内容;②表达方式及语言。(这个问题之所以在本课时最后提出,意图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一、齐读全文

二、研讨课文

1、对文题的正确解说

――应当这样辨别,(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 “记”的是“桃花源”、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自然要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2、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形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形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①内容的知识性;②材料的科学性;③语言的通俗性;④表达方式的解说性;⑤结构的条理性;⑥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3、分析文章第

1、6段。

(1)对这首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出说明对象──核舟)

第6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

①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②从首尾两段的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段的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段的首句,结尾一段的末三句,有力地

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翻译下列各短语:

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

4、分析讨论第2-5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第2-4段,说明船的正面,第5段,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2段:

①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②这一段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③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哪些内容?

――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和高度。

④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⑤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三、课堂小结

《核舟记》这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人如睹其物。

四、布置作业

请反复阅读第2段,体会文字简洁信息量大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选译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研读课文

1、析读第3段。

(1)质疑并点拨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绝类诎数

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

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

①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②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③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④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2、析读第4段。

(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

横卧一楫

椎髻仰面

视端容寂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①长约八分有奇。

②左右各四,共八扇。

③船头坐三人。

④共阅一手卷。

⑤横卧一楫。

⑥倚一衡木。

⑦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读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3)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有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3、重点点拨

(1)第

2、

3、4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

原文顺序为佳。

(2)综合文中第

2、

3、4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和谐。

(3)分析三人的动作神态有什么特点?

——三人都比较放松,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较好。 宽松的气氛里能看出他们豁达的胸怀。

(4)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学说说两“舟子”的神态。

——“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神态刻画。

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他们两个是否多余?

——不是,应该也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可见主人给他们的环境也是很轻松的。

水手如斯,可见主人更是如斯。这样愉悦的环境,这样优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与自然溶为一体,物我合一,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我想两个舟子也是王叔远向主人公送去的会心的微笑吧。

(5)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4、析读第5段。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等。

(2)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3)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略呢?

――不可省略。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5、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四、课堂小结

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五、作业拓展

按照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工艺品。

【教学后记】

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一篇不多见的古文言说明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入手,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奇巧”两个字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与写作特点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教案

23核舟记

核舟记
《核舟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核舟记答案 核舟记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