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出诗歌炼字之妙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4: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目录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

创意语文工作坊 微信CL8828322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

妙句赏读:

1、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尚。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咽”字绘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字绘日色,以感觉写视觉,融孤寂之情入阴冷之景,妙化无垠,诚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说,第三联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精炼传神,堪称“诗眼”。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

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两句中一个“老”字不可轻易放过。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那景象,与春日中轻漾宁静的碧水比较,不给人一种深沉的逝川之感吗?诗人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用直说,而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发人深思。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那是够悲切的了。而今日萧瑟之秋景,竟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这种新奇的构想,更使人可以想象到洞庭秋色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了。客观世界如此,诗人自己的迟暮之感、衰颓之意,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一个“老”字,融情入景,真可谓达到神而化之的地步。

华子岗

唐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这一联写云光、山翠。云光,指落日的余晖。“侵”,有逐渐浸染之意。“云光侵履迹”,不仅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照下一步步下行的生动情景,也写出了夕阳余晖逐渐消散的过程,引导读者去想象那苍翠的松林在余晖点染下富于变化的奇景。可谓“一字落下,境界全出”。如果换成“映”、“照”等字,那就缺乏韵味了。“山翠”,指苍翠欲滴的山色。用一“拂”字,增强了动感,使人想见那山色是如何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侵”和“拂”都可说是“活字”,使句子活了,全诗活了,云光山色也都获得了生命。它们追逐着诗人的足迹,轻拂着诗人的衣衫,表现了对诗人眷恋不舍的深情。而这,正折射出作者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人对华子岗的美好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唐代: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苏轼《赤壁赋》中有“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但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也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但“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中“月色”用一个“赊”字,似乎这湖光山色之美景,是有主人的,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当然这个主人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 端居 唐代: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一联中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高考对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斗、攒两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意为争斗对峙。江流回转曲折,两岸相互交错,山崖遥望对峙。斗字将山崖人格化,写出了山崖高耸遥望对峙的特点。

2、攒字意为聚集。太阳未出时群峰聚集。攒将山峰人格化,写出了群峰密集的特点。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创意语文工作坊 微信CL8828322

诗歌 炼字

诗歌炼字技巧教案

诗歌的炼字(高中)

炼字诗歌教学设计

古典诗歌的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语言之炼字

高考_诗歌鉴赏__炼字训练

诗歌鉴赏之炼字(推荐)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案

读出诗歌炼字之妙
《读出诗歌炼字之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