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美术史作业及复习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3: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

原始彩陶艺术

一.中国美术史是怎样的一门课程?

答: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艺术在过去社会中规律性的发展和发生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答:绘画史、雕塑史、书法篆刻、建筑史、少数民族美术及民间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及地方美术史等美术种类的历史,涉及到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理论,美术思潮,美术学派等各个方面。

二.学习中国美术史的任务和目的? 答:【任务】为了了解与研究中国美术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规律和人类的发展史,生活与艺术,审美与实物的结合。

【目的】掌握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及基本概貌,了解中国美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及原因,从而了解与掌握美术的本质。

三.如何学习中国美术史? 答:系统了解,重点掌握。

四.中国美术史起源于什么时期? 答:旧石器时代晚期。

五.试述原始艺术最明显的特征,结合作品实例求证

答:审美与实用并重,工艺与造型结合是该时代美术最突出与鲜明的特征。

【例】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人首状瓶口,五官塑造清晰,比例匀称,瓶身通体以弧线三角及斜线组成图案,陶塑人头与布满花纹的瓶身浑然一体,宛如一位身着花袄的美丽少女。

六.关于艺术起源的主要学说

答:模仿说,游戏说,情感说,巫术说,劳动说等(参考《艺术概论》)

七.比较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彩陶纹样的异同 答:【相同点】二者皆属于仰韶文化,器物多为盆,都以黑彩绘制兼有少量红彩。

【不同点】1.半坡类型彩陶装饰纹样多绘制于器物表面显眼位置,也有不少内部着彩的器物;而庙底沟类型全部绘制于器物表面,绝不见施内彩者。

2.半坡类型常见纹样为变形鱼纹及人面鱼纹;庙底沟类型则多为圆点,弧线三角与曲线构成的花瓣与鸟纹最具特色。

八.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和地区分布

答:仰韶文化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地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因最早的彩陶发现于河南绳池仰韶村而命名。

马家窑文化分布于甘肃,青海。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命名。

九.赏析《鹳鱼石斧缸》及《舞蹈纹彩陶盆》艺术特色 答:《鹳鱼石斧缸》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一非典型作品。器壁上绘制了一只鹳口衔一只鱼,记载了分别以鹳和鱼为图腾的两个氏族之间的兼并事件。用带有标记的石斧表示权力,用鹳鸟衔鱼表示鹳氏族的胜利。反映彩陶在当时也承担着记事功能。

《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青海大通上,马家窑文化彩陶中一典型杰作。盆内壁绘由多人组成的舞蹈场面,共分3组,每组5人。舞蹈者手牵手,面向一直,头上绘有发辫,人物两腿交叉分开,使图像不呆板。加上头饰和尾辫分别摆向不同方向,给人以舞蹈的动感及规律。

十.马家窑文化彩陶共分几种类型?并述各自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 答:【石岭下型】器型比较单纯,装饰风格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类似,纹样以简化鸟纹,弧线纹为主,构图疏朗简洁。

【半山型】器型主体近球形,为容量最大化而鼓腹,防溢水而口小,便于摆放而敛足,造型实用美观,严谨规整。

【马厂型】出现人体蛙纹,粗犷气息。

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在造型上富于变化,装饰纹样丰富,总体面貌与风格类似,共同特征有: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彩热烈。 【代表作品】马家窑型《舞蹈纹彩陶盆》 半山型《菱形纹罐》

十一.原始陶塑从题材上可分几大类?从制作形式分几大类? 答:【题材】选材多为人物及动物(动物题材水平较高一些)

【制作形式】鸟兽形器/拟形器(艺术水平最高)、器物表面的立体雕饰(数量最多)、独立雕塑作品(整体拟形器较多独立作品较少)

十二.试分析原始动物陶塑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特点 答:陕西华县太平庄仰韶文化陶鹄鼎

整体为一只大鹄,鹄身为鼎腹,两足后尾为三足,尖喙鼓目,目光逼人,造型简括,稳重厚实,散发狞厉之气。

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的鹄首型陶器盖

整体为鹄首状,眼喙用堆塑法表现,羽毛眼圈用锥刺法刻画,造型逼真,质感强烈,神态机警。以突出的喙做盖钮最为巧妙,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山东郊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狗型陶鬶,整体为一只躯体肥硕,四肢粗壮的狗,做昂首吠叫状,动态神情准确,尾部还巧妙塑成桥型的把手。

浙江余姚河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体积小但造型轮廓相当准确。以及湖北天门邓家湾屈家岭文化的小型动物陶塑群。

装饰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为数不多的独立陶塑作品中动物是最多的题材,形体特征皆准确生动简洁。

十三.试分析原始人物陶塑的艺术成就

答:不少人物雕塑作为器物局部装饰的优秀作品,五官塑造清晰,表情丰富比例匀称造型夸张,形象别致生动,而独立陶塑人物作品相当少见,主要是裸体塑像和孕妇像,纯粹意义上雕塑有一定意义象征。

史前人类艺术的重要特征与表现手法

答:

第二章

灿烂辉煌的青铜艺术

一.名词解释

【青铜器】指商、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铜、锡、铁合金所铸的器物。

【青铜艺术】从青铜的造型、纹样和铸造技术看,是雕塑、绘画和图案等工艺美术和书法艺术等的组合美术体。

【青铜礼器】西周用以祭祀、丧葬、朝聘、宴饮、征战、婚冠的青铜器皿,指青铜器中一套反映等级差别的礼器。

【青铜器铭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二.简述青铜艺术在奴隶制社会美术中的主导地位 答: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造型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青铜艺术是继黑陶、彩陶后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三.简述青铜器的种类,用途及青铜艺术的社会功能 答:按功能分礼器、实用器具或饰品、雕塑三类。

按具体用途可分为炊食器、饮食器、水器酒器、兵器、车马器等。

西周青铜礼器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祭祀和各种礼仪活动中使用所体现的,青铜器的社会功能大于审美功能,既是服务贵族奢侈生活的日用品,更多的是奴隶制国家王权和等级的特定标志与具体象征。

四.青铜器艺术风格总体看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答:初期(滥觞期)——相当于殷商前期

盛期(勃古期)——相当于殷商后期,西周前期 转折期(开放期)——西周后期到春秋中期 衰落期(新式期)——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末期

五.西周青铜器装饰纹样分为哪两大类?

答:动物纹样:兽面(饕餮)纹、龙纹、蚕纹、蝉纹等(西周中晚期兽面纹几乎淘汰,凤鸟纹最为流行)

几何纹样:云雷纹、乳丁纹、夔纹、鳞纹、贝纹等

六.奴隶制社会各时期青铜器艺术流行纹样,装饰手法及审美特征 答:夏代:青铜器艺术初创期,素面无纹简朴粗糙

商代:青铜器艺术由成熟走向鼎盛期

【流行纹样】线性浮雕为主的兽面纹、乳丁纹、云雷纹等 【装饰手法】“三层重叠”的组织结构(一般以云雷纹为底,附加扉棱再铸浅浮雕或高浮雕) 【审美特征】动物纹样多为夸张手法,神秘威严

装饰纹样通体遍布繁缛瑰奇,造型庄重沉稳

西周:早期相似于商代中后期,中晚期青铜器种类锐减,造型与装饰风格也趋于简朴

【流行纹样】动物纹样中兽面纹渐被凤鸟纹取代,几何纹样发达,动物纹样被分解和图案化

(夔纹→窃曲纹,鳞纹→重环纹)铭文增加

【装饰手法】更加简练和谐,进一步向实用方向发展。纹样结构——带状二次连续,多为浅平雕,明朗柔和

【审美特诊】社会思想是敬天重民,兴正礼乐

造型简洁凝练,纹饰庄重典雅具有朴素之美

春秋时期:青铜与铁器的过渡期,亦处 “礼崩乐坏”的时期 【流行纹饰】兽面纹近乎绝迹,蟠螭纹、蟠虺纹垂叶纹画像装饰兴起

【装饰手法】出现大面积装饰,发明模印法,构成四方连续。中期出现失蜡铸造法,模印法等精湛技艺 【审美特征】将商代神秘威严和西周典雅庄重转化成为一种自由轻快的新风格,突破了传统的约束

七.商周时代雕塑艺术可分为哪几大类?

答:青铜雕塑,石雕,玉雕,漆木雕,甲骨文以及青铜铭文

八.商周时代青铜雕塑按制作形式分为哪几类?制作题材分哪几类? 答:【制作形式】鸟兽形青铜器(艺术水平最高)。青铜器表的立体雕饰(数量最多)、独立的青铜雕塑

【制作题材】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

九.我国古代雕塑的基本民族特色 答:装饰性和写实性的结合

十.简述商周时代鸟兽型青铜器不同时代的风格 答:【商代】装饰性强,幻想成分较浓,形态夸张怪异,颇具凝重森严,威猛逼人的气势

【西周】前期和商晚期相似,中后期注重写实性

【春秋】生动活泼,鲜活有力

十一.商周青铜工艺和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鸟兽型器、青铜器上的立体雕饰、纯观赏性的青铜器

商周时代和史前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 答:艺术与现实结合,一切源于现实

优美的造型和多样的图案结合

现实事物抽象画,融入人们智慧和实践 对自然的崇拜意识,根据现实抽象化夸张化

第三章

承前启后的战国美术

一.试述战国美术的突出成就 答:【发展趋向】绘画和雕塑渐渐摆脱工艺美术局限走向独立

【表现对象】取得统治权的封建贵族

【题材内容】炫耀统治权力,奢侈生活以及死后升天的幻想

【成就与特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表现手法】·选取事物发展关键情节,以尖锐矛盾反映生活

·无论绘画还是雕塑,外部形象和心理特征并重

·绘画雕塑,装饰纹样都重视韵律的强烈动动感

二.简述战国绘画艺术成就

答:宫室庙堂里鸿篇巨制的壁画

直接用墨在绢帛上的绘画真迹

工艺装饰性绘画·青铜器上的装饰性画像 ·漆器装饰性绘画

三.简述战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答:尊重外部形象的同时追求对心理特征的表现,重视韵律的强烈运动感,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塑形方面以线描和勾勒为主,色彩略施渲染为辅,写实风格,具有中国绘画特有的民族风格。

四.简述战国青铜工艺装饰性绘画艺术特征 【题材】现实生活(狩猎,宴饮,水陆攻战等) 【特点】概括性强-善于概括形体大貌 动作性强-善于捕捉形体动势 注重人物间形象的联系和呼应 形象处理采用“剪影”方式

构图特点-善于将不同事件情节联系起来,各组情节相互联系又独立,画面疏朗又丰富,构图对称不呆板

五.简述曾候乙墓漆画(湖北随州)的艺术特征

答:勾线和平涂结合,布局左右对称,分格排列(分不同装饰区)所绘乐舞人物形象简练优美生动,都采用装饰性手法。色彩以黑红为主,兼有石黄石绿金银来表现物象,具有深沉热烈,富丽堂皇格调,标志工笔重彩绘画的卓越水平。

六.简述信阳长台关楚幕M1漆画的艺术特征

答:图像用朱、赭、黄、灰绿、金银等直接绘于黑漆底上,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庄重沉稳,较于曾侯乙墓更加形象生动,反映出战国漆画水平提高。

七.战国时代帛画已发现哪三样作品? 答:《缯书画像》1942于长沙东郊子弹库

《人物御龙帛画》1973于长沙子弹库1号墓

《人物龙凤帛画》1949与长沙大山楚墓

八.我国现存最早用毛笔墨书和彩绘的缯帛作品是什么? 答:《缯书画像》

九.简述《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龙凤帛画》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 答:【艺术特色】两幅作品都是战国时期保留下来的稀世珍品,同为引魂升天的主题。以墨

线为主要的表现手法,这是“中国绘画以线条为基础”的证明。这种塑形方面特有的写实风格以及墨线为主色为辅的表现手法是中国绘画特有的民族风格。汉代绘画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的。

【艺术成就】两幅作品均为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中国古代绘画风格早在战国就已形成。设色用笔上也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艺术性上以单色勾勒,色彩平涂略加渲染。笔画刚健有力,线条挺拔遒劲。同时这两幅作品也是战国肖像画艺术成就的宝贵资料。

十.简述战国青铜工艺装饰性雕塑的艺术成就

答:大多数仍具有工艺装饰性作用,但不少已经脱离工艺装饰性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曾经盛行商和西周的鸟兽型青铜器和青铜器上的立体雕饰更加趋于生动写实,不少相当完整的人物雕塑作为器物的承托,标志其日益走向独立发展。 十一.列举战国彩漆木雕代表作品 答:·《彩漆透雕座屏》江陵望山一号楚墓

·《梅花鹿》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

·彩绘木俑及漆木镇墓兽

十二.简述战国陶、木俑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答:"俑"形式的出现标志雕塑艺术走向成熟和独立发展

【艺术特色】艺术上重视面部和眼神刻画,身体姿态简洁生动,在口眉眼等重要部位以立体造型为基础再以绘画手段加以彩绘的涂染勾描,服饰衣纹多为彩绘表现。 【艺术成就】这是原始彩陶人物塑绘结合手法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战国雕塑史独具特色的彩绘与雕塑结合的传统。

十三.简述战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答:该时期雕塑发展趋势与绘画一致,已经逐步摆脱工艺装饰束缚走向独立发展。无论是在理论或是实践上都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从而为秦汉大型(纪念碑式)雕塑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美术

一.名词解释

·俑:以模制和手塑相结合的方式制成,模制成型的基础上采用了捏、贴、塑、刻、画等多种表现手法,集圆雕、浮雕、线刻、彩绘于一体,置于墓中代替人和动物的随葬物品

·石辟邪:象征祥瑞之兆,形似虎头狮身,背生双翅,头无角,雄姿威武,表现昂首挺胸行进一姿

·石刻造像艺术:用于宫殿、坛庙、苑圃、陵墓等的大型仪卫纪念性雕塑,有石人、石虎、石柱等

二.试述秦俑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 答:【艺术特色】·典型的再现艺术,是秦军的艺术再现

·严格的写实主义手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忠实准确而又简练鲜明的表现对象特征)

·具有肖像雕刻特征(每尊俑均有自己的个性,头部刻画尤为出色)

·构图独具匠心(秦始皇禁军统一完整,左中右结构分明,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

【艺术成就】·数量和尺寸都空前绝后,秦代雕塑艺术的唯一代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

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从塑造情况来看,孕育于陶器和青铜器雕塑艺术,表现手法日趋成熟 ·对当时社会生活有力概括,观察力和表现力均迅速提高,是我国雕塑艺术的一个高峰

三.试分析秦俑艺术的现实主义因素

答:秦俑的整体布局设置,符合古代兵书关于左军、中军、右军和军幕的布阵原则,构成了一个严谨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布局。有力的显示出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秦朝武装力量的强大整容,鲜明的体现出夸示皇权,炫耀统一功业,宣扬军威的主题。

秦俑的塑造,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具有高度的写实性,其造型准确,姿态自然,技法精炼,标志着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趋于成熟。

四.试述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的成就 答:·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1985年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小安舍村出土的一对裸体石人

·次早的是原存陕西长安县常家庄村北的牵牛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像,堪称我国古代园林雕塑的一座丰碑

·陕西兴平道常村“茂陵“附近霍去病墓的大型纪念性石雕群

五.试述东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成就

答:东汉大型石雕主要是陵墓神道石雕,主要为石人石兽

·人物石刻雕像:形式与手法如同汉代一样沿袭了集圆雕、浮雕、线刻为一体的“塑绘结合”的西周传统及古代玉石雕刻“因势象形”的手法,造型粗矮朴拙,神态恭谨肃穆,但求其单纯庄重,手法极其概括,并不认真刻画细节,更无谈精神刻画,并非当时的艺术匠师没有写实功力,因为这些造像是非主体性纪念碑雕刻

·动物圆雕石刻:东汉末年,雕刻匠师已掌握了相当高的写实功力,该功力表现在禽兽动物雕刻上。动物的四肢开始镂空,出现了质的飞跃,动态神情生动自然写实

六.综述两汉雕塑的艺术成就

答:汉代雕塑艺术主要表现在纪念碑式的群雕上,而陕西兴平镇道常村“茂陵”附近霍去病墓的石雕群是汉代纪念碑式石雕群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造型方面打破旧模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七.试分析霍去病墓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答:作者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借一匹气宇轩昂,庄重威严的战马,并巧妙的利用了马腹下的岩石雕成了一个面朝上,手持弓箭做垂死挣扎状的匈奴败将。既保持了马的四肢坚固联系,又加强了雕塑整体浑厚的体积感,并且利用马的坚定神情与匈奴的垂死挣扎做了鲜明对比,汇成了力量的冲突,既寓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歌颂胜利的主题思想。

作者没有直接雕刻霍去病的形象,而是通过整个作品去体现他的品格和精神,使人联想到一个英勇无敌的青年将军形象,似乎听到了击败匈奴胜利的呼声,赋予作品丰富而又含蓄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统一。雕塑造型伟岸,内涵丰富,堪称艺术性

和思想性结合的典范之作。

八.试述马踏飞燕的艺术特色

答: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奔马高34.5cm,宽45cm,造型比例准确,展现了劲健雄强的非凡生命力

作者以非凡卓越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构思,抓住了展翅疾飞的鸟儿在回首中惊视奔马已从其上方掠过的那一刹那,从两种运动速度的比较中出色的烘托出了骏马奔跑快捷的神态。

构图呈现“倒三角形”运动感更为强烈,作品造型手法写实逼真,加之铸造技术精巧绝伦,作为圆雕的铜奔马,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栩栩如生,矫健俊逸奔放雄强,是汉代雕塑家非凡智慧,浓郁浪漫主义和精湛艺术技巧的结晶,也是汉人勇武豪迈气概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

九.试析东汉陶俑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答:【艺术特色】不但轮廓比例准确,姿态表情生动传神,题材也更为广泛,反映题材更加深入,是前代石刻陶俑不能相比。该时期陶俑作品作风朴实,浑厚而生动,略有夸张又极富生活气息,单独人物俑尤以四川几件说唱俑突出

【艺术成就】·四川成都天迥山出土的“坐式说唱俑” ·四川郫县出土的“立式说唱俑”

十.试析长信宫灯的艺术特色

答:通高48cm,通体鎏金,上有铭文“长信家”等字样,作一宫女跪地掌灯状。整个灯具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座六个部分组成,可以拆卸。而且灯罩可以开合,灯盘可以转动,以便调节光束大小和照射方向。灯火的烟灰通过宫女的右臂积于器身内腔以减少灯烟的污染,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洁,可见其设计精巧。

宫女形象的塑造,写实而又传神,姿态自然,表情含蓄,眉宇间蕴藏着被奴役者的苦闷和屈辱的神情。这既是一件方便实用的灯具,有事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充分体现出作者高度智慧和卓绝的艺术意匠,堪称青铜艺术工艺装饰的出类拔萃之作。

十一.试述东汉四川陶俑的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

答:人物题材作品最为精彩,塑造手法简洁灵活变化多端。造型不求形似但求捕捉人物微妙情态和瞬间情绪。

十二.简述杂技陶俑群的艺术特色

答:1969年出土于山东济南北郊无影山西汉墓。在长67cm宽47.5厘米的陶板上塑有22个乐舞,杂技、观戏的彩绘陶俑。整个场面气氛欢快热烈,极富情趣。表现者的生动活泼和观察者的静观神态形成了有动有静的对比,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美术

(二)

一.概述汉代绘画的艺术成就

答:汉代绘画在继承春秋,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人物画,进一步从工艺装饰中分化出来,得到了独立和迅速的发展。社会生活得到了广泛的反映,写实风格突破了装饰风格的束缚,使这一时期绘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绘画形式:帛画、壁画(宫殿壁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漆器装饰性绘画、木刻

画木版画。

·艺术表现:技法稚拙,写实手法不高,然能力求抓大貌大势,因而在处理大场面上有独特的长处,并擅长运用夸张的手法,着眼于神情的生动刻画,在具有质朴,雄浑,奔放的鲜明民族风格方面,其“汉画”尤有其时代特征。

·题材内容:天地山海,神灵祥瑞以及历史故事,社会风尚,道德观念等几乎无所不包,表功颂德,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成为创作的主题,对于创作的要求达到了“恶以诫世,善以示世”。

二.试述马王堆M1“T”型帛画的艺术特点 答:·在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物形象的写实以及注重神态的刻画

·帛画人物多为侧面,脸部一笔勾成,描绘手法和战国帛画一脉相承

·在群像艺术的处理中用夸张手法突出主要人物(这种手法早在西汉出现并非始于东汉佛教传入后)

·构图技巧方面运用了极完整的构图意匠,重心突出左右对称

·用线、设色、单线平涂的重彩画(先勾线后填色为勾填法,先填色后勾线为勾勒法)

三.比较西汉帛画和战国帛画的异同点 答:【不同点】战国帛画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手段,单色勾勒,色彩平涂略施渲染,笔触刚健有力,线条挺拔遒劲。

【相同点】造型方面同为写实作风,以墨线为主色为辅的表现手法,同样重视人物心理和神态的描绘。是中国绘画特有的民族风格,汉代绘画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高的。

四.简述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砖盛行的时代文化背景,地区分布和题材内容

答:画像石、砖是汉代特有的美术体裁,出现于秦代,普遍采用于西汉后期,盛行于东汉,消失于魏晋南北朝

·文化背景:古代极重视丧葬礼仪,尤其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环境下,儒家文化重视“仁孝”“察孝廉”使得厚葬之风盛行。

·地区分布:分布相当广泛,尤以山东、河南、四川、陕西最为重要

·题材内容:表现封建礼教的历史故事

表现宗教信仰的神话故事 表现贵族奢侈的生活场景 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

五.迄今发现最早的汉代壁画墓及其艺术风格

答:1976年河南洛阳面粉厂发现的卜千秋夫妇墓壁画,对现实事物观察体会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写实而又夸张的概括手法使画面具有强烈生命力和运动感,既和谐统一又有对比。

六.汉代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的艺术特点及出处 答:出自河南洛阳烧沟61号墓

主题突出,夸张生动,构图疏朗,具有强烈运动感。笔法简洁质朴,线条粗犷劲利。 七.简述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的艺术特点

答:具有较高的写实和造型能力,在人物形象和情态刻画上比同时代其他墓室更胜一筹。

八.东汉墓室壁画的流行题材

答:庄园图、车马出行图、表现墓主人享乐生活的宴饮乐舞百戏图。

九.试述汉代画像石、砖的制作手法和表现特点

答:画像石为石块雕刻而成,画像砖是在泥胚上模印画像后烧纸而成的砖块。 【制作手法】单线阴刻、减地平雕、减地平雕兼阴线刻、减地浮雕、沉雕 【表现特点】·以刀代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造型与画面处理而言,与国画有一定的共通性。

·艺术创造上善于抓大型大貌

·善于合理表现并处理错综复杂的人事大场面,巧妙安排有条不紊主题分明

·各具地方特色:山东质朴厚重、河南雄健壮实、四川精巧俊爽

十.山东武氏祠画像石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答:·构图不大注意纵深关系和空间关系,物象多取近景平列,具有剪影式效果,严谨古朴简洁传神,布局严谨。人物形象处理规律化,具有装饰性效果。

·突出表现于作者善于捕捉生动瞬间并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来,就全部画像中占主要地位。与最大分量的历史题材而论,其“恶以诫世,善以示世”的意旨和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十一。四川画像砖的艺术特色 答:·从题材内容看,主要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场面,尤其是善于从平凡劳动场景中发现意味深长的抒情史诗般的美。

·构图注意到了纵深关系和空间处理,标志汉代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形象简练,生动写实,自然合理。其坚实劲利而又泼辣的自由写实风格为汉代现实主义美术提供了有力论证。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一.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转变对美术的影响 答:·哲学思想:出现“玄学”,儒家学说受到巨大冲击,老庄哲学受到没落文人的重视;“玄学”形成了出世隐遁,生活上追求旷达放荡的魏晋风度,也导致逻辑思辨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促进了人物画新貌,抒情诗流行,山水画独立。

·宗教方面:佛教广泛传播促进佛教艺术空前盛行,吸收了外来艺术形式,呈现出承上启下具有融合性特征的新气象。

二.试述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和成就 答:题材内容的演变和发展

·山水画独立,人物画发达,花鸟画萌芽 ·形成了有影响的新画种:佛教绘画样式 ·石窟造像与石窟壁画

专业美术家的出现和专业队伍扩大 重视表现技巧,形成多种绘画风格 出现了绘画史的评述和理论总结

·顾恺之《论画》及“传神论” ·谢赫《古画品录》及“六法论”

·宗炳《画山水序》 ·王微《叙画》

(顾恺之是唯一有文献记载,传世作品和著作三者并存的魏晋画家)

三.简述顾恺之的绘画成就和理论贡献 答:【艺术成就】·题材内容广泛:人物、山水、禽鸟、造释无所不能,明确“传神”重要性

·突破了汉代较古拙的绘画技法,加强平列构图的变化,依靠人物相互关系巧妙处理人物情思

·创造如同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古代人物画十八法之一 【传世作品】《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图卷》 【理论贡献】·画法著述:《论画》《画云台山序》《魏晋胜流画赞》 ·画法主张:·传神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等

·重骨气,提出“骨气”“奇骨”“天骨”“隽骨”等

·构图巧妙的“置陈布势”

·设色、浓淡、远近透视皆有论述

·为谢赫“六法论”提供思想和实践基础

四.简述顾恺之《洛神赋图》艺术特色

答:以曹植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以丰富想象力和卓绝的艺术才能对其进行再创造,生动形象展示了原文的精神实质,将不同情节在一幅画卷中展现出来。以装饰性手法处理山水树石,使画面连为整体,突出主体人物,而且表现出似真似幻、神人交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诗意氛围。

五.简析谢赫“六法论” 答:“六法论”是谢赫在总结传统绘画基础上提出的画品的艺术标准

·气韵生动(评价绘画造诣的最高标准,即形神高度统一,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生动气度韵致,富于生命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骨法用笔(用笔的立骨作用,多种风格:遒、逸、奇、媚等。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应物象形(造型,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随类赋彩(设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经营位置(章法,构图和构思)

·传移摹写(临摹及对前代绘画意境的追求)

六.简述嘉峪关砖墓壁画的艺术特点 答:·线描具有表现力,用笔轻松自然,强劲有力,粗细有致,飞流相渗,色线相具,收放自如。

·构图采用平面散点透视,一框一画,一砖一画。即自成独幅,又形成连环色势。

·用色热烈、明快、单纯

总体:质朴雄健,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

七.简析《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的艺术特点

答:人物间即联系又独立,各自不同的精神面貌揭示了当时土族文人的内心世界,并塑造了各自个性。人物景象均用单线条塑造,线条粗细有致,流畅俊挺,长短疏密组织的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感,生动传神。

八.名词解释 答:【传神论】中国古代美术史中有关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已知画史上最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所谓神,泛指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特色,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六法论】为谢赫所提出简介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古画品录》】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所著的我国最早的画品专著,写作上夹叙夹议,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开创了史实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体例,并且深刻的影响后世。

第六章 石窟艺术

一.佛教石窟的来源及中国的著名石窟

答:随着佛教传入为传播佛教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兴盛于南北朝及隋唐,该时期佛教美术随宗教传播而出现空前高潮。

我国现存石窟与遗迹有120多处,最重要的四处为:

·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天水麦积山石窟 其他还有:·甘肃炳灵寺石窟 ·河南巩县石窟寺 ·新疆克孜尔石窟

二.简述“龟兹画风”

答:在人物上,大多以极粗线条画出轮廓,再以单纯的色彩平涂出身体各部分。有的作品在人物的肌体裸露部分有意烘染,高光部分直接用白粉提点,凹凸分明,画风古朴粗犷。

三.简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艺术特色 答:【艺术特色】·塑造造型写实,画像圆润体态丰腴,衣饰衣褶转浅,彩绘绚丽。

·有明显的西域画风,也有传统的汉画风格,并体现出两者融合过渡的痕迹,并逐渐形成有民族风的宗教壁画艺术。

·人物情态各异,内心情感以及性格气质刻画的具体细致

·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气息浓郁

·题材处理,形象塑造,勾线填色,章法经营上都体现了汉民族和周边民族画工的智慧才能。

·五代时沿袭唐代,但风格日趋精致,雕塑气势活力,个性特征逐渐衰落 【制作特点】·组合形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四菩萨

·雕像不再紧贴壁画,由原来的高浮雕发展为圆雕

·彩雕和壁画相辅相成,交相辉映,和谐统一

·菩萨和弟子在唐代彩塑中最为精彩 四.什么是“昙曜五窟”

答:即太平初年开凿的16-20窟,为云冈最早开凿的一批石窟。因昙曜和尚主持修造故而得名,形制规模宏大,平面呈马蹄形,主佛像“顶天立地”,主从相差悬殊,是君权和神权高

度统一的象征。

造像特点粗壮雄伟,面型方圆,鼻梁直挺,唇薄而略带微笑,衣纹简单质朴,着右袒或通肩袈裟,受凉州地区影响,体现了中亚的造像特征。

代表作是20窟的主佛,从造像的面貌、身材、体态、服饰各方面来看,完全可以看出云冈“昙曜五窟”造像艺术的渊源所在。

五.云冈石窟造像艺术特点 答:·一期为“昙曜五窟”造像艺术。

·二期丰圆适中的面相,褒衣薄带式的服装。直平阶梯式的刀法,已具有更加浓厚的汉特色造像的衣褶和背景中的动植物形象,巧妙运用装饰性的处理方法。

·三期造像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实施的汉化政策,秦汉以来雕塑艺术的传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该时期许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相清秀,眉目清朗,神采飘逸的形象。

六.龙门石窟的艺术特点 答:·历代皇室贵族造像集中发源地,是“政教合一”典型。

·窟型单纯,题材内容简洁集中,主像突出。

·聚集了佛教各宗派造像,还有道教和外国僧人造像。

·碑刻题记多,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书法艺术价值。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就是其中代表,其中十九品出自古阳洞,字形为典型“魏体”

·总体风格由均匀浑厚雄健逐步转向精美典雅并展现了外来佛教艺术逐渐本土化,世俗化趋势。

·从美术角度看呈现了中国化、艺术化的趋势。

·从雕刻刀法看,从云冈的平直刀法转向龙门的圆刀刀法。

·从审美特征看,北魏清瘦秀劲以“秀骨清像”为美,唐代则以丰腴为美。

七.麦积山石窟雕塑的艺术特点

答:体现了北魏“秀骨清像”的作风,其特点是超脱潇洒。与同时代雕塑相比,其手法分外成熟精炼,富有人情味和个性特征,在隋唐时期风行一时。

八.试述敦煌莫高窟彩塑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答。从技法上看是敷泥彩塑,先巧妙的做好骨架,用抹泥分层进行塑、捏、贴、压、削、刻等。简洁明快,生动自然。才用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体,用点、刷、涂、描、赋彩等方式润饰皮肤,刻画细节部分,体现其质感。唐人称“塑容绘质”。

中国美术史作业

中国美术史复习

中国美术史第二次作业

中国美术史复习重点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作业及复习材料
《中国美术史作业及复习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